卷二十八 陔餘叢考
卷二十九
卷三十 

科舉分南北

编辑

《明史•選舉志》:明初,禮闈取士,不分南北。洪武丁丑,考官劉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廷試陳安阝第一。帝疑所取之偏,命張信等十二人復閱,安阝亦與焉。帝悉誅信蹈及信、安阝等,戍三吾於邊,親自閱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皆北士也。然訖樂永東間,未嘗分地。洪熙元年,始命楊士奇等定取士之額,南十六,北十四。宣德、正統間,又分南、北、中卷,此科場分南、北、中卷之始也。(《七修類稿》謂:仁宗時,楊士奇奏分南、北卷,及蹇義等議定各處額數。議上,宮車晏駕。至宣宗始行之。傅維麟《明書》謂宣德中上嘗論科舉須兼南、北士,但北人學問不及南人。楊士奇乃請將試卷例緘姓名,處書南、北二字。南十六,北十四,則似出於宣宗之諭,而非仁宗時事。)

前明兩京解元不必本省人

编辑

前明南北兩京解元,不盡以本省人為之。按《兩京求舊錄》記南京解元:洪武甲子廖孟瞻,丙子尹昌隆,辛卯徐則寧,嘉靖壬子孫溥,俱江西人;洪武庚午黃文忠,永樂戊子黃壽生,俱福建人;正德庚午許繼先,嘉靖戊子許仁卿,俱浙人。北京解元:景泰丙子徐泰,正德丙子周光雷,嘉靖戊子馬一龍,辛卯馬從謙,癸卯沈紹慶,隆慶丁卯莊允中,俱南直隸人;正統辛酉章以占,甲子司馬恂,天順壬午鄭宏,弘治戊午孫青,辛酉謝丕,嘉靖壬午周礻睪,己酉孫鋌,俱浙江人;成化丙午羅玘,江西人;宣德壬子宋雍,隆慶庚午李廷機,萬曆癸酉柯挺,俱福建人;嘉靖丁酉鄭光溥,山東人;宣德己卯鄒冕,河南人;嘉靖乙卯楊濂,四川人。自萬曆壬子宋鳳翔以浙人領解,此後必北直人居首矣。

五經中式

编辑

鄉、會試由五經中式者,有明一代僅二、三人。洪武二十三年閩人黃文忠,試南畿,五經題兼作,以違式取旨,特置第一,免會試,授刑部主事。此五經之始也。至崇禎甲戌會試,則福建顏茂猷(《明史•選舉志》:崇禎甲戌會試,舉人顏茂猷通作五經文,帝許送內簾,中副榜,特賜進士,以其名另為一行,刻於試錄第一名之前),丁丑則江西揭重熙(見本傳),癸未則浙江譚貞良、馮元飆(見顧寧人《日知錄》,呂種玉《言鯖》,鈕玉樵《觚剩》)。入本朝則指不勝屈。順治丁酉鄉試山東法若真,以全作五經,監臨主司公薦異才,詔試玉芝,官以內閣中書,一體會試,丙戌成進士館選(見《寄園所寄》)。康熙丁卯順天鄉試,海寧查嗣韓、侯官林文英,皆全作五經,以違例不準謄錄,監試御史陸祖修特疏以間,得旨許其一體會試,戊辰俱成進士館選(《見觚剩》)。壬午科順天鄉試,五經監生二人,一莊令輿,一俞長策,初以違例貼出,仍具奏得旨,俱著授為舉人,準會試。嗣後做五經者不必禁止作何定例,九卿等詳議具奏(見《香祖筆記》)。自是著為令甲,各省定額外加中五經二人,於是習者益眾。康熙癸未則清苑張秉盻、泰州宮懋言、山東李頌,俱中式。而各省鄉試亦多以此取中,如王阮亭《分甘餘話》所記直隸、陝西等省,至有以五經掄元者。而尤以戊子科江西解元李紱五經文及二三場,皆博大精深,謂其有萬夫之稟。至雍正丙午科,常州徐景曾鄉試以五經中副榜,亦蒙恩準其一體會試,遂成庚戌科進士。此尤出於常格也。然文思敏捷者,兩日一夕之力,完此二十三藝,實亦不難。余亦以五經中乾隆庚午科順天鄉試,辛未年會試,奉旨停止五經中式之例。(按《彙書》,宋時鄭俠之父暈同五經出身,大觀二年莆田黃泳以童子賜五經及第,又蔡齊、孫奭俱中九經狀元,則前代已有之)。

遠省舉人給驛馬

编辑

今雲、貴、四川舉人赴京會試,例給驛馬,蓋自宋時已有此制。《燕翼貽謀錄》云:遠方寒士,預鄉薦而不能至禮部,良為可念。開寶二年十月丁亥,詔四川、山南、荊湖等道所薦舉人,並給來往公券,令樞密使定例施行。蓋自起程及還鄉,費皆仰給於公家。

科場給燭

编辑

袁文《甕牖閑評》謂:唐時科場不許見燭,五代竇貞固以晝短舉子不能盡所長,乃請夜試,許用三條燭。故韋貽永詩:「三條燭盡鍾初動,九轉丹成鼎未開。」此五代故事也。然晚唐時有「更報第三條燭盡,文昌風景畫難成」之句,則唐時已有給燭之例。

鄉闈用京官主試

编辑

宋時鄉試皆外官之有文者主之。《宋史》:蕭燧以進士為平江推官,有秦檜親黨密告以必主文漕闈曰:「丞相將以子相屬也。」燧拒之。既而被檄,將就院,忽易一員,秦熺果中前列。《夷堅志》:天台丁可成進士,家居待闕,漕使念其貧,檄為常州考官。《續通考》:元制,選考試官,上都、大都由省部選差,各行省由行台及廉訪使公同選差,每處考試官一員。《元史》:熊朋來,江西人,延祐設科,行省請朋來為考官。朋來以應試者多及門,遂不就,而就他省之聘。吳澄有《江西秋闈分韻》詩,序云:「延祐四年,江西中書省舉進士,典校文者七人,或千里外,或千里內,一時咸至」云。是宋、元鄉試主文者皆不命京朝官也。(按《元史》暢師文為翰林學士,延祐四年主試河南,歸卒於傳舍。則又似以京官出典試。豈近省用京官,而遠省則就近征聘耶?)明初仍宋、元之制,各省鄉試,皆由監臨會同提調官聘他省有文名之教職及居家士大夫主之。至有用儒士者。《棘闈記》:永樂中各省鄉試,有儒士主考,而品官反為同考者。《明史•選舉志》:景泰三年,命布、按二司同巡按御史推舉見任教官,於是教官主試,遂為定例。其後有司徇私聘取,監臨官又往往侵其權。弘治中,謝鐸言:考官皆御史方面所辟召,職分既卑,聽其指授。乞命部屬等官,每省差二員主考。時不能用。至嘉靖七年,因張璁言,乃差京官主考,閱戊子、辛卯兩科仍罷。至萬曆十一年,又遣京官,自是遂為定例云。(《選舉志》亦謂景泰以後,專用教職主考。然亦有不盡然者,如正統中鄺野官陝西,久思一見其父,乃欲聘父為陝西鄉試考官。父怒曰:「子為憲司,父為主考,何以防閑!」乃止。又少卿楊濂以服闋主浙江試,主事王守仁以病痊主山東試,皆非教官也。吳青壇《讀書質疑》謂:弘治甲子,禮部議各省主試以進士為之,不拘現任、致仕。蓋因謝鐸之奏,稍變其例,不專用教官矣。)《湧幢小品》謂:嘉靖戊子、辛卯二科,差京官為各省主考,不用詞林,皆科部及行人為之。其給事中,不獨於浙江、江西,即山東、兩廣、雲南、四川亦用之。至萬曆乙酉、戊子,差京朝官則用詞臣三員或四員,給事中亦同此數,皆用之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廣,而他省則用部寺以下官云。其鄉試同考官之例,按明《選舉志》兩京房考多用教職。嘉靖七年,以張璁言,加科部官一員。二十五年,從給事中萬虞愷言,各省鄉試房考精聘教職,不足則聘外省推官知縣。四十三年,又從御史奏,兩京同考用進士京官,《易》、《詩》、《書》各二人,《春》、《禮》各一人,其餘乃參用教官。萬曆四年,又議從京同考教官,衰老者遣回,取足於觀政進士,南京取足於附近推知,於是教官不用矣。

十八房

编辑

本朝會試及京闈鄉試所用同考官凡十八員,謂之十八房。按分經本始於宋理宗紹定二年,但不載房數。今之十八房,蓋沿前明制。然明制亦有不定十八房者。《明史•選舉志》:初制會試同考八人,其三人用翰林,五人用教職。景泰中俱用翰林、部曹。正德中用十七人,翰林十一,科、部各三。萬曆十一年,以《易》卷多,減《書》之一以增於《易》。十四年,《書》卷復多,乃增翰林一人以補之,此十八房之始也。四十四年,又因余懋學奏,《易》、《詩》各增一房,遂有二十房。(顧寧人云:天啟乙丑,《易經》、《詩》仍各五房,《書》三房《春》、《禮》各一房,為十五房。崇禎戊辰,復為二十房。辛未,《易》、《詩》仍各五房,為十八房。癸未復為二十房。)本朝酌定中制,《易》、《詩》各五房,《書》四房,《春秋》、《禮記》各二房,共十八房,相沿已久。近日因同考官以經分房,有關節者易於按經尋索,特旨不復分經,但以一二為次,仍用十八人。此不唯可以防弊,且各經試卷多寡不等,限之以房,則卷少者甚閑,而卷多者幾於日不暇給。余分校壬午鄉闈,簽掣《詩》五房,通計京闈卷八千有餘,而《詩經》獨至五千卷,是五考官較十三考官所閱之卷尚多三分之二。不得已,分八百餘卷入《春》、《禮》四房助校。然《詩經》猶各閱八百餘卷,其視《易》、《書》等房每房不過二三百卷,閑劇大不侔也。今不分經,則各房所閱卷多寡適均,可從容校閱,不至苟簡矣。

讀卷官

编辑

廷試進士,例點大臣為讀卷官。今對策進呈後,皆上親閱,不煩大臣讀也。古時則實於御前跪讀。《宋史》王沔最善讀,仁宗每試舉人,經沔讀者,多在高選。舉子納卷,必曰「得王楚望讀之,幸也!」呂陶對策,力言新法不便,王安石讀未半,神色頗沮。神宗覺之,乃命馮京竟讀。胡安國廷試,策以推明大學、漸復三代為主,宰臣以其無詆元祐語欲置下等。哲宗命再讀,擢第三。《王應麟傳》:廷試進士,上欲以第七卷為第一卷。應麟讀之,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遂置第一,乃文天祥也。《金史•李晏傳》:世宗御後閣,召晏讀進士所對策。又《堯山堂外紀》:羅倫既中,會試於禮部,頒卷時,乞增紙以畢所欲陳,禮部許之,倫遂成三十幅。李文達進讀跪久,至不能起,上命中使掖之,羅成大魁。是古來讀卷,皆在御前跪讀,今但擬別高下,將前列十卷進呈,候上親定,無所謂讀卷之事矣。阮亭《池北偶談》謂:今制內閣九卿讀卷,候旨命讀則讀,不命則否。是本朝令甲亦無不讀之明文,故仍曰讀卷官,而不曰閱卷也。特以聖學高深,一覽了如,毋煩大臣捧讀耳。

按古人奏事,皆在御前跪讀,不特讀卷也。《漢書》:霍光等奏皇太后廢昌邑王,尚書令讀奏云云。讀至半,太后曰:「止!為人臣子,當悖亂如是耶!」 王離席伏,尚書令復讀云云。六朝以來,亦有對仗讀彈文之制。《南史》:徐陵奏彈安成,王瑣進讀奏狀,安成在殿上流汗失色。《唐書•畢構傳》:敬暉等表武三思等不宜為王,構以中書舍人當讀表,抗聲析句,左右皆曉。王義方以李義府縱囚婦淳於氏,逼死大理卿畢正,義方乃具法冠,對仗叱義府下跪讀狀。《宋史》:司馬光、呂誨上建儲疏,韓琦讀於上前(《韓琦傳》)。富弼讀張方平疏於上前,漏盡十刻(《富弼傳》)。唐炯劾王安石,上殿目安石曰:「王安石近御座聽劄子!」乃抗聲宣讀,凡六十餘條,上屢止之,炯讀自若(《唐炯傳》)。林栗入奏事,讀至「人主常患權在臣下」,帝稱善。栗曰:「臣意尚在下文。」乃再讀(《林栗傳》)。高宗初相李綱,綱以十事要說,每劄面讀訖,又陳其以所然(《建炎進退志》)。考宗欲行三年喪,沈清臣論喪服六事,讀甚久。知閣張嶷屢叱之,上令勿卻,嶷奏「恐妨進膳。」清臣正色曰:「言天下事。」遂讀畢(《癸辛雜識》)。明呂震兼領禮、戶、兵三部,凡奏事,他尚書皆執副本,又與左右侍郎更迭進奏。震獨奏三部,背誦如流水,未嘗有誤(《明史•呂震傳》)。英宗北狩,郕王監國午門,群臣劾王振罪,讀彈文未起,馬順厲聲叱出,王竑憤,遂擊殺順(《王竑傳》)。此皆御前讀奏之故事也。按《明史•魏元傳》:故事,諫官彈章,非大廷宣讀則封進,未有不讀而面呈者。成化中,給事中董旻等劾商輅,疏徑呈御前。帝怒其不循舊制,叱之。蓋明制面奏未有不讀,不得面則封進耳。然天順中,楊瑄、周斌等劾石亨、曹吉祥,帝大怒,擲彈章俾自讀。斌且讀且對,神色自若。此又似面奏即進疏不須讀者,蓋其疏先封進,及帝怒召斌等詰問,又令自讀耳。

殿試彌封另謄

编辑

《獨醒雜志》:紹興庚辰殿試,上親閱卷,問對讀官云:「鶴鳴卻寫作鶴嗚,嗚呼卻寫作鳴呼,何也?」對讀官李浩曰:「臣讀至此亦疑之,然以其正本如此,不敢改易。」乃取正本視之,果然。是宋時殿試亦彌封另謄進呈也。《澠水燕談錄》亦謂廷試彌封謄錄始於景德、祥符之間。《宋史•常安民傳》:安民試第一,主司啟封,見其年少,欲下之。常秩不可曰:「糊名較藝,豈容輒易?」此蓋禮部試,非廷試也。

科場回避親族

编辑

《通考》:唐開元二十四年,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試事,其侍郎親故則移試考功,謂之別頭試。此後世科場回避親族及另設回避卷之始也。然《唐書》沈絢主春闈,其母曰:「近日崔,李侍郎皆與宗盟及第,汝於諸葉中放誰耶?」曰:「莫如沈先、沈擢。」其母曰:「二子早有聲價,科名不必在汝。沈儋孤寒,鮮有知者。」絢不敢違,遂放儋及第。則宗族又似不回避,按《齊抗傳》:禮部侍郎試貢士,其姻舊悉試考功,謂之別頭試。抗以為侍郎大臣皆上所任,不必別試,乃奏罷之。沈絢之取沈儋,或齊抗奏罷之後歟?否則先、儋等與絢本同姓不同族歟?《宋史•張士遜傳》:科場初用糊名法,士遜為巡捕官,以進士有姻黨,請回避。自是有親嫌者皆試,著為令。而宋制應回避之人,有並及門客者。《夷堅志》:江義和預鄉薦,淳熙辛丑,其弟義端為文院點檢試卷官,牒詣別頭,乃奏名以黃甲榜登第。此親族回避也。黃若納以衤覃服不及試大院,及經營以某公門客避嫌例,試別所,遂登科。此門客回避也。

鄉會試錄有序

编辑

鄉會試錄進呈主試者,例作序文,自明洪武中陶凱主試始。洪武三年,凱定科舉式。明年會試,凱為主考,取吳伯宗等百二十人。程文進御,凱序其首簡,遂為定例。事見《明史》本傳。

程文墨卷

编辑

鄉、會試闈中例刻魁卷,自明萬曆中始。《續通考》:萬曆十三年乙酉科,題準程式文字,就將士子中式試卷純正典實者,依制刊刻,不許主司代作。其後場有學問該博者,亦許甄錄。此刻魁卷之始也。(王阮亭《池北偶談》亦謂:舊制科場進呈試錄,主考官自撰程文,其用士子文稍為點定,自萬曆乙酉始。)按古時程文本係官為頒定。《五代史•李懌傳》:張文寶知貢舉,所放進士有覆落者,乃請下學士院,作詩賦為貢舉格。學十竇夢征,張礪等所作不工,乃命懌為之。懌曰:「吾少舉進士,蓋偶然耳。後生可畏,來者正未可量。假令予再試禮部,未必不落第,安能與英俊為準格耶?」此學士院所作程文也。明洪武初定科舉,命宋濂、詹同等撰經義式,先期行禮部頒降。此禮部所頒程文也。成化中,詹事黎淳奏科場作文定式,洪武中嘗降近年所刊程文,純粹者少,駁雜者多,乞將考官究治。此主司所作程文也。是以有明以來,皆稱主司之作為程文,舉子之作為墨卷。其實古來舉子之作亦稱程文。葉石林曰:唐時禮部知貢舉,有得程文優者,即以已登第名次處之。如和疑以十三名登第,後得范質,愛其文,亦處以十三也。則以舉子之作為程文,自唐、五代已然。元懷《拊掌錄》:科場進士程文多可笑者,國學試「體貌大臣」,有進士對策曰:「若文相公、富相公,此大臣之有體者;若馮當世、沈文通,皆大臣之有貌者。」黃常明《詩話》:士人程文,窮日力作一論,尚難反復曲暢。洪景盧《夷堅志》:余鏞族子狃千一郎雖能作程文,然學藝迥出鏞下。又福州名士張楠禱於土地神曰:「楠雖不肖,學業程文不在儕輩下。」又劉堯夫帶病入試,信筆塞白,忽灑然而醒,自讀程文,大笑,盡抹去,改為之,遂中第一。謝疊山《送程漢翁序》亦云:科舉程文之士。《金史•章宗紀》:詔進士程文,但合格者,即取之,毋限以數。《楊伯仁傳》:進士呂忠翰廷試第一,海陵以其程文示伯仁,伯仁曰:「當在優等。」又《鄭子聃傳》:廷試後,海陵以子聃程文示丘行,對曰:「可入甲乙。」正隆二年會試畢,海陵以進士第一人程文示子聃,子聃少之。《癸辛雜識》:陳揆集中有《忸怩集》,乃為舉子時所作程文。《明史•陶凱傳》:洪武四年會試,凱為主考官,取吳伯宗等百二十人,程文進御。此皆舉子之作稱程文也。顧寧人謂:宋以來多取士子所作為程文,明初亦用士子程文刻錄,後多主司所作,遂又分士子所作為墨卷云。

制科題目

编辑

宋時試博學宏詞,題目多使人疑誤以難之。沈作喆《寓簡》:有十字訣,曰明,曰暗,曰疑,曰頑,曰合,曰揭,曰坼,曰包,曰胎。暗如「因民常而施教」是也。《周官》「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教焉」,題目中不見數,而藏五與十二於其間。若明數,則如「既醉備五福祭有十倫」是也。疑則如「堯舜湯禹所舉何如」也,看似唐、虞、夏、商,乃是《魏相傳》書天子所服,謂中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倪湯舉秋,貢禹舉冬,四人各職一事也。又如「湯周福祚」,疑若二代,乃是《杜周傳讚》張湯、杜周並起小吏,跡其福祚,元功儒林之後莫及也。此專以疑誤困人,實難捉摸。然葉石林云:昔有人習大科文字十餘年而業成者。馬端臨亦謂有巽岩者,取諸書可為制科題者抄為一編,揣摩殆無遺漏。則制科亦有擬題矣。宋高宗立博學宏詞科,凡十二題:制、誥、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讚、頌、序。內雜出兩題,分三場,每場一古一今。

題名錄

编辑

一榜進士出,翰林衙門例刻《題名錄》,此蓋本唐時進士《登科記》之例也。《封氏聞見記》云: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解褐多拜清緊。輕薄者語曰: 「及第進士俯視中黃郎,落第進士揖蒲華長馬。「好事者因紀其姓名,自神龍以來,訖於茲日,名曰《進士登科記》,所以昭示前良、發起後進也。張彈落第,兩手捧《登科記》,以為千佛名經。又元、明以來進士例刻碑於國子監,盡列一榜姓名,此亦仿唐慈恩題名之例。《嘉話錄》:題名起於進士張莒偶遊慈恩寺,題名雁塔下,後登科者遂為故事,乃書之於板,宋時進士題名則刻石於相國、興國兩寺,見《文昌雜錄》。其刻石於國子監,則自元仁宗時始。

新進士赴國子監拜謝

编辑

中式新進士例赴國子監拜祭酒、司業,其由來不可考。觀元人《歐陽圭齋集》有四絕句記進士謝師禮成,序云:「泰定丁卯八月十二日,崇天門傳臚,賜進士右榜第一人阿察赤、左榜第一人李黼,皆肄業國學日新齋,余授業生也。是日京尹設鼓樂旗幟導二狀元入學謝師,拜余明倫堂。榜眼劉思誠、探花郎徐容,嘗因同年黃晉卿、彭幼元從予遊,亦拜其側。其餘進士以門生禮來拜謝者不計其數」云云。據此則元時狀元之拜祭酒,似因曾在國學肄業,故有謝師之禮。其不由國學肄業者,或不在此例。以後遂相沿為故事,凡成進士者,無論肄業與否,俱行拜謝之禮耳。(《明史•選舉志》:國初,宋納、吳顒為國子監祭酒,歷科進士多出太學。而戊辰任亨泰廷對第一,太祖召納褒賞,撰題名記,立石監門。辛未許觀亦如之。進士題名碑由此不絕,此又可想前明新進士拜國子監之由。而監中立進士題名碑,亦以進士多由監中中式者,故創此制,其後遂沿為成例,凡新進士每科須立碑監中也)

座主見門生禮

编辑

門生之禮,漢與六朝各別,說見「門生」條內。至舉子中式者對座主稱門生,則自唐始。《唐書》:權德輿門生七十人,推沈傳師為顏子。又《權璩傳》云:宰相李宗閔,乃父門生也。《蕭遘傳》:遘為王鐸所取士,及與鐸同為相,常奏帝曰:「臣乃鐸門生。」此座主門生之見於史冊者也。門生謁座師、房師,將出,師送至二門外,不出大門。及門生為主考、同考官,例須親率所取士謁己座師、房師,此亦有故事。《五代史》:裴皞以文學在朝久,宰相馬嗣孫、桑維翰皆皞禮部所放進士也。後馬知貢舉,引新進士詣皞。皞喜作詩曰:「門生門下見門生。」世傳以為榮。維翰為相,嘗過皞,皞不迎不送。或問之,皞曰:「我見桑公於中書,庶僚也;公見我於私第,門生也,何迎送之有?」此門生見座主故事也。《唐書》:楊嗣復知貢舉,其父於陵自洛入朝,嗣復率門生出迎,置酒第中。於陵坐堂上,嗣復與諸門生坐兩序。而於陵前為考功時所取李師稷,時為浙東觀察使,適亦在焉。人謂楊氏「上下門生」,世以為美。此又門生見座主父之故事也。(座主亦稱主文,《通鑒》王鐸乃韋保衡及第時主文是也。按古時惟成進士時座師稱座主。張籍《寄蘇州白使君》詩「登第早年同座主」是也。查初白詩,以鄉舉主考亦稱座主,恐無所本。)

按《通考》:宋太祖建隆三年,詔及第人不得拜知舉官及稱為恩門、師門並自稱門生。(先是唐會昌三年,中書奏及第進士不得呼有司為座主。後唐長興六年,中書又奏及第人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及自稱門生。)本朝初年,因御史楊雍建言,亦嘗有禁。故今中式士見主司,但用姓名書帖,不稱門生。此又近時科場故事也。(《明史》:霍韜舉進士,出毛澄門下,素執弟子禮。及議大禮不合,遂不以澄為座主。及韜總裁己丑會試,亦遂不以唐順之等為門生。)

同年

编辑

同年之稱起於唐。按《唐書•許孟容傳》:京兆尹元義方劾宰相李絳與孟季(孟容弟)同舉進士,為同年才數月輒徙宮。帝以問絳,絳曰:「進士、明經,歲大抵百人,吏部得官,歲至千人。私謂同年,本非親與舊也。」然則是時吏部同歲選官者亦號同年。《通鑒》:令孤楚與皇甫鎛同年進士,故鎛引楚為相。後憲宗崩,穆宗欲誅鎛,楚與宰相蕭俛皆鎛同年進士,力救之,乃貶崖州司戶。是李絳雖曰「同年非親與舊」,而其時同年之分誼己親。按《後漢書•李固傳》有同歲生得罪於梁冀。陳壽《魏志》云:魏武與韓遂父同歲孝廉,故臨陣時與遂交語移時。同歲即同年也,則是時同歲舉孝廉者已有分誼,此又後世同年之風之所始也。近世又有序先後同年者。《文昌雜錄》太子太師張升,大中祥符八年乙卯登科,至熙寧九年丙辰薨,先一年為乙卯,及見登科新進士。此先後同年之所由昉也。余庚午鄉舉,宛平黃叔琳開府,係前庚午舉人,曾為先後同年之會,大學士史鐵崖並及見先後進士同年,真為盛事。

填榜

编辑

今科場拆卷填榜,先從第六名起,蓋是古制。《唐摭言》記杜黃門知貢舉,第三場諸生五百餘人咸在,未有填榜人。舉子尹樞請任之,因令卷簾,授以紙筆,每劄一人,則抗聲唱名,無不念其公。唯空其元未填,樞清曰:「狀元非老夫不可。」公笑諾之,因令親筆自劄之。是唐時填榜已空狀頭也。然填榜何患無人,乃令舉子自書?恐唐制亦未必如此,《摭言》所云,未可信也。又李肇《國史外》:李程試《日五色賦》,既出,見楊於陵。於陵見其破題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謂程曰:「君今須狀元。」翼日無名,於陵大不平,另以故冊寫其文見主司。主司歎賞不已,曰:「場中有此,當處以狀元。」於陵乃曰:「此李程作也!」亟命取程卷對之,一字不差,遂擢為狀元。是唐時主司未放榜可以見客,然未放榜何以知其無名耶?豈穆宗以後,原有先送取中試卷姓名於中書復閱而後放榜之例,所謂翼日無名者,或即送中書未放榜之先耶?然既送中書閱定,又豈能填榜時忽改一狀元?是皆不可信者也。

寄籍

编辑

《摭言》記白香山守杭州,江東進士多奔杭取解。時張祜負時名,以首冠為己任。既而徐凝至,香山請誦所為詩,祜曰:「某《甘露寺》詩:日月光先見,江山勢盡來。」凝誦《匡廬瀑布》詩:「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祜愕然,凝遂舉首。蘇叔黨本東坡子,蜀人也,而在杭州發解。然則唐、宋時解送舉子,不必皆本籍人也。或解送雖不必本籍,而其人之籍貫亦不必改從取解之地耳。按《閑居詩話》云:福州人周總,天禧二年值詔下,赴鄉薦不及,有故人為父三代名諱亦從之,果為譙郡守,往投之。而國家申嚴條約,不許寄籍,遂以其郡周吉這預薦。其父聞之,寄詩曰:「文章不及林洪範,德行全虧李坦然。若拜他人為父母,直須焚卻蓼莪篇。」總遂鬱鬱以卒。是宋時籍貫之制本嚴。洪容齋《隨筆》云:偶得延平元年孫僅榜一小錄,一榜共五十人,自第一至十四人皆貫開封府,唯第九名劉燁為河南人,其下又二十五人皆貫開封,謂不應都人士中選若是之多,疑皆外方人寄籍,以為進取之便耳。此蓋因籍貫嚴而皆寄籍京尹也。又《元史•胡長孺傳》:長孺本永康人,宋咸淳中從外舅徐道隆入蜀,銓試第一。則宋鄉試又有不拘本籍者,蓋仍用本籍鄉貫而就試於他府耳。月魯不花本蒙古遜都思氏,隨其父任就試江浙,鄉闈中右榜第一。則元制蒙古人亦可就試各省矣。今江南人多有寄籍順天,屢禁不止,蓋時際升平,士皆自奮於功名之路,固非條教所能盡絕也。

關節

编辑

關節二字,起於唐,然不盡指科場言也。《杜陽雜編》:元載嬖其妾薛瑤瑛,瑤瑛之父曰宗本,兄曰從義,母曰趙娟。娟與中書主吏卓倩等廣購賄賂,號為關節。是凡營私信息皆號關節矣。(宋包拯知開封府,京師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亦不專指科場。)李肇《國史補》敘進士科云:造請權要,謂之關節。牛軻《牛羊日曆》云:輕薄奔走,揚鞭馳騖,以關節緊慢為甲乙。楊汝士、錢徽知貢舉,段文昌言於上曰:「今歲禮部殊不公,所取士皆以關節得之。」乃命復試。李景讓最孝友,其弟屬其請托主司,景讓曰:「朝廷取士,自有公道,豈可效人求關節乎?」《摭言》:高鍇第一榜裴思謙,以仇士良關節來取狀頭,鍇廷斥之。又廣明亂後,郡國不復以貢士為意,惟江西鍾傳急於薦才,四方舉子有以公卿關節不遠千里求首薦者。此皆指科場之關節。蓋關節之云,謂竿牘請囑如過關之用符節耳。(按唐時又有通榜之例,洪容齋謂唐不糊名,有交朋之厚者為之薦達,謂之通榜,故其取士畏於譏議,多公而審。亦或有脅於權勢,撓於親故者。若主司賢者則不然,未試之前,固已定去取於胸中矣云云。今按《摭言》貞元十九年權德輿主文,陸員外傪通榜,韓昌黎薦士十人於傪。權公凡三榜,共放六人,餘不出五年皆捷。此所謂通榜也。其脅於權勢,如裴思謙以仇士良書函求上第,則謂之關節,正李肇所云造請權要謂之關節也。)至後世舉子所謂關節,則用字眼於卷中以為識別者。《宋史•劉師道傳》:第幾道舉進士,因廷試卷糊名,陳堯谘為考官,教幾道於卷中密為識號。此則近代科場關節之所仿也。然唐時關節多出於情面權勢,尚未有以賄賂者。《宋史》:王欽若知貢舉,有任懿托欽若所善僧惠秦,許銀三百五十兩。會欽若已入院,惠秦令欽若門客轉達欽若妻李氏,李氏令奴祁睿書懿名及銀數於臂,入白欽若。榜發,果登科。為御史中丞趙昌言所劾。此則宋時科場之弊,較唐更甚矣。明成化中,萬安為相二十餘年,每遇試,必令其門生為考官,子孫甥婿多登第者。弘治十二年會試,大學士李東陽、少詹事程敏政為主考,給事中華昶劾敏政鬻題與舉人唐寅、徐泰。乃命東陽獨閱文,而敏政謫官,寅、泰皆斥譴。嘉靖四十年,應天主考無錫吳情,取同邑十三人,被劾謫外。萬曆四年,順天主考張汝愚,中張居正子嗣修、懋修及居正黨侍郎王篆之子之衡、之鼎。居正既設,御史丁此呂追論其事。三十八年會試,庶子湯賓尹為同考官,御史孫居相劾其私韓敬。吏部尚書孫丕揚因置賓尹、敬於察典。而是時進士鄒之麟分校順天鄉試,所取童學賢亦有私,為孫居相所劾。又吳道南典會試,吳江舉人沈同和與同里趙鳴陽聯號舍,代為文,榜發,同和第一,鳴陽亦中式。都下大嘩。道南亟檢舉,詔復試。同和竟日作一文,乃戍煙瘴,鳴陽除名。天啟二年,中允錢謙益典浙江試,取舉人錢千秋卷,七篇大結,跡涉關節,榜後為人所訐,謙益自檢舉,千秋謫戍。後謙益應推閣臣,溫體仁以此事疏攻,遂罷枚卜。此皆科場舞弊之近事。

帖括、策括

编辑

《唐書•選舉志》:楊綰疏言:「明經但記帖括。」按《文獻通考》,唐制帖經試士,後以應試者多,至帖孤章絕言以惑之,應試者乃索幽隱,編為詩賦,不過數十篇,難者悉備。此即所謂帖括也。又《薛登傳》:後生皆緝綴小文,名為策學。而東坡《議學校貢舉狀》亦云:近世士大夫纂類經史,綴緝時務,謂之策括。是策亦有括矣。不寧惟是,《文獻通考》又云:宋時制科,所難者六論。有巽岩者,取諸書可為論題者抄為一編,揣摩殆無遺漏。則論亦有括矣。又范文正以館職薦富鄭公,公辭以未習。范曰:「已為君置大科文字。」所謂大科文字,蓋亦巽岩所編之類也。是詔冊亦有括矣。學術日薄,士皆以捷給為務,近世館閣之類書,科場之策略,傳遽旁午,固無足怪也。(《明史•湯禮敬傳》:宋末有論范、論草、策略、策海、文衡、文髓、主意、講章等刻,亦帖括之類也。)

及第詩

编辑

《池北偶談》引蘇子美《及第與同年宴李丞相宅》詩云:「拔身泥滓底,飄跡雲霄上。氣和朝言甘,夢好夕魂王〔旺〕。軒眉失舊斂,舉意有新況。爽如秋後鷹,榮若凱旋將。」謂一第而津津如此,宜其早廢不達也。按此事古人甚多,《竹坡詩話》謂孟郊下第詩「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及登第,則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一第之得失憂喜如此,宜其雖得之不能享也。阮亭之說,亦同此意。又唐章孝標《及第後寄淮南李紳》詩曰:「及第全勝十政官,金湯鍍了出長安。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宋張虞登第,用劉昌言詩題興國寺壁曰:「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有人續云:「君看姚奕並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後果如其言。陸放翁《家世舊聞》:張中中第四名,喜甚,在廷試時挈友人手曰:「如何得鄉里知去?」後為象山縣官,以事罷,流落終身。此皆器小不享厚福之驗。然得意詩亦有不盡關乎後日之福澤者。黃常明《詩話》記白香山及第詩:「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 《宋史•呂大忠傳》:馬涓以進士第一入幕府,時自稱狀元。大忠曰:「狀元者,及第未除官之名。既為判官,不可更稱。」又《六一詩話》載呂文穆未第時,薄遊一縣,縣令之子胡旦遇之甚薄。或言呂工詩,宜少加禮。胡問其警句,客舉其一首,末句云,「挑盡寒燈夢不成。」旦曰:「乃一渴睡漢耳!」呂聞之甚恨。明年首中甲科,使人寄聲曰:「渴睡漢狀元及第矣!」《夷堅志》:董體仁累舉不第,過臨江郡守彭子從,其鄉人也,視其刺字曰:「老榜官耳。」次年南省奏名廷試第一,僉書鎮南軍判官,歸次臨江。彭遣人迎,董書其紙尾曰:「黃紙初開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故鄉知己來相迓,便是從前老榜官。」彭甚慚悔。《獨醒志》則以為體仁寄家人之作,非寄彭守也。按香山及文穆皆享有名位,馬後為大監卿,董後亦為相,則此事固不可概論也。第進身之始,輒沾沾得意,則器小不言可知。王沂公狀元及第,郡帥令倡樂迎於郊,公乃易服,由他門入謁守。守驚曰:「已遣人奉迎矣!」王曰:「不才偶忝科第,敢煩郡守父老致迓,是重其過也!」守歎息卜其遠大。明羅洪先作狀元,外舅曾太僕曰:「喜吾婿幹此大事。」羅面發赤曰:「大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一人,奚足大事也?」是日猶袖米借何、黃二公聯榻蕭寺中講學。觀此則二公所誌之遠大可知矣。

甲榜乙榜

编辑

今世謂進士為甲榜,以其曾經殿試,列名於一、二、三甲也。舉人謂之一榜,後以進士有甲榜之稱,遂以一為乙,而以舉人為乙榜非也。《漢書•儒林傳》:歲課博士弟子甲科四十人,乙科二十人,丙科四十人。杜氏《通典》:進士有甲、乙二科,武德以來,第進士惟乙科。《舊唐書》:玄宗親試,敕曰:「近無甲科,朕將存其上第。」《楊綰傳》:玄宗試舉人,登甲科者三人,綰為之首。其乙科凡三十餘人。是甲、乙科俱謂進士也。宋時進士三甲之外,又有四甲、五甲。紹興十八年,賜王佐以下及第、出身、同出身共三百三十人,第一甲十人,二甲十九人,三甲三十七人,四甲一百二十二人,五甲一百四十二人。朱文公乃是榜五甲九十名。寶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六百零一人,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謝枋得為首,陸秀夫第二十七,三甲七十三人,四甲二百四十八人,五甲二百十三人。

 卷二十八 ↑返回頂部 卷三十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