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垣牧師傳畧
陳天垣牧師傳畧 作者:麥梅生 1921年5月 |
刊於《新民報》民國十年十月第四十二年第十期。 |
陳牧師天垣、號效新、禮賢會之老牧師也、系出穎川、世居蒲蘆鄉、生於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卽一八三九年」其尊翁德勳公業儒、設塾課徒爲生、牧師八歲之時、隨父居惠陽荷㘭書塾就讀、十四歲隨父讀書於鎮武嶺、十七歲隨父回荷㘭、時乃咸豐五年、適德國禮賢會德儒葉牧納清、偕羅教士存德、同至荷㘭、始傳福音、德勳公旣設帳於此、得與葉羅二牧師相往還、因聞道受感動、是年領洗於羅存德、此爲荷㘭信道之首果、牧師之母亦聽道受感、翌年冬季受洗於高懷義牧師、惟領洗時已患疾、故領洗後四日、魂返天國、咸豐七年二月復生節、陳牧二兄址盤、受洗於香港仔禮拜堂、時陳牧尚未領洗、乃隨二兄在香港讀書、居灣仔天濟堂、及咸豐八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國與英法失和、英法合兵陷羊城、居港生徒盡散、陳牧隨兄回鄉、適德人覺醫生至蒲蘆鄉施醫傳道、勸人棄邪歸主、而陳君雖嘗聞道、仍未覺悟也、一日因訪其二兄渡河、河流正急、幾遭滅頂、猝然猛醒、心內瀕呼上主援救、未幾隨流而下、手忽觸河旁之樹、乃扳援而上、得慶生還、心感神恩不置、旋二兄沾恙、陳牧往侍、目覩覺醫生讓榻與寢、竭力調治、勞苦不辭、令人感激無旣、由是常就聽道、一日得聆葉牧納清講解信徒受苦事、大受感激、自思信徒能忍苦受死、守道不變、視死如歸、非福音之力、何至於此、嗣是决志信道、年廿五歲、卽同治二年正月十三日、肄業荷㘭禮拜堂書館、爲葉牧納清門徒、是歲耶穌聖誕日受洗於葉牧、同領洗者四人、惜從遊未久、翌年葉牧因荷㘭瘟疫盛行、朝夕調治患疫者、遂染疫症、於七月初五日四點鐘逝世、長子葉承德次子葉承安、亦同染疫繼亡、同葬於荷㘭之牛仔冚焉、廿七歲承呂牧師命、往虎門權理書館、廿八歲往石龍當教職、兼宣道講街書、廿九歲出港與關鴻恩之女結婚於巴陵育嬰堂、旋回荷㘭教館、卅二歲公孫牧師召往石龍助傳道、課生徒、兼施醫贈藥、次年卽同治十年二月六日、莞城教堂遭掠、教友奔至石龍相告、未幾石龍土匪百十爲羣、荷鋤向教堂砍門而入、登樓掠物、君與教友保和、始則扞禦、終則由後樓而逃、奔報軍營赴救、當場拿獲二犯監禁、賠償損失費四百金釋之、事遂寢、是年六月初四日、石龍紛傳神仙粉毒之謠、乃請官出示禁止、詎料謠言日盛、初五夕何千總到堂、勸令遷避、卽護送公孫牧師全家往省、僅遣陳牧及生徒葉天生伙工王炳三人、留守石龍教堂、初六日聞莞城教堂毀拆一空、初七日惠州醫館亦遭蹂躪、駐館之吳君天福、逃奔石龍教堂相告、頃刻卽去、連日謠言更甚、初九日教友羅興壽來告、謂土匪擬初十日來攻此堂、勸其早避、君答曰、死生之權、操於上帝、非攻至不逃也、其堅信上主有如此、及初十日申時、果有土匪千餘、蜂擁而至、見一賣竹器老嫗、誣指其爲洋人所遣散神仙粉者、曳其至教堂門後、拳打石擊、頃刻而斃、時忽有友趨至教堂門首、大呼事急速遁、陳牧立刻將二門關閉、俄聞樓下破門斬狗之聲、而生徒伙工二人、依然酣臥、乃醒之、相率由窗而登瓦面逃脫、甫至鄰居天井、見一婦人、求其救援、該婦不惟不允、反遭詬誶、復沿瓦面疾行頗遠、見一小窗、有人窺望、近之則知爲生徒之父劉和、乃援而入室、時三人汗滴如雨、共禱神恩、惟劉和妻媳不悅、恐爲人察覺、累及其家、至夜七句餘鐘、易黑衣而出、投入汛地官署、由汛官禀千總轉禀都司、時歹人在河干巡行尚衆、乃俟三更人靜、率兵護下巡船、送往羊城博濟醫院、轉附帆船往香港、居於西巡捕廳後樓、權借巴色教堂聚集講道、住一月後、時而入內地傳教、時而課徒學道、卅四歲任職虎門、續作司馬遷史記彙典、兼宣道於橋頭厚街東莞石龍等處、卅五歲襄助花之安牧師編馬可講義、及傳道於懷德北柵錦廈烏沙武山白沙等處、卅六歲航海傳道於南沙黃角市橋順德容奇桂洲香山黃浦港口萬頃沙等處、旋復轉向到滘東莞石灣黃涌新塘增城正果龍華龍門等處傳教、次年半寓莞城傳教施醫、半寓虎門詳校馬可講義刊稿、至全書告竣、卽承呂牧師命遷於福永、課徒之餘、兼助施醫、並校訂路加俗語一書、兼往黃田西鄉南頭大涌嶺廈新橋等處宣道、卅九歲遷返蒲蘆圍本鄉、傳教於荷㘭西湖塘水逕鉗口新埔村鐵塲等處、〈鐵場新埔村往返七十餘里歲中往返四十餘次〉其時信徒寥寥無幾、初次在水逕領洗者十人、後則領洗者數人而已、〈在水逕首次領洗十人二次領洗者三人三次在蒲蘆圍領洗者一人四次在蒲蘆圍領洗者二人五次在荷㘭領洗者一人〉四十三歲哀二兄之逝世、四十四歲丁嚴親之憂、〈父德勳享壽七十六歲〉四十五歲泣長兄之亡、恨其聞道而未之信也、時承鐵威林牧師之命、調往塘頭廈傳道、攝理會務、四十八歲〈卽光緒十二年〉督理建築塘頭廈椰山福音堂、〈舊名椰皮村〉至工竣止、是年陰歷四月十三日開幕、君任主講、五十二歲六位西牧同至塘廈、承監督命祝封爲牧師之職、五十八歲因葉牧道勝回國、調往東莞傳道、攝理會務、六十二歲〈卽光緒二十六年〉拳匪亂作、陰歷七月十二日贊永樂牧師偕堂內各人、及西醫生等、遷避香港、並請陳牧同避、則力卻之、以生死置諸度外、始終留守教堂、朝夕虔禱、未幾石龍福音堂天主堂大遭焚掠、而莞城教堂則幸存、未始非祈禱之力也、事靖後、閏八月廿八日德艦送贊牧師安醫生等回莞城、六十四歲〈卽光緒廿八年〉正月十四日、君與茂嘉禮牧師往新塘購成烏石崗地、創立教堂、次年五月初八日新塘教堂開幕、君任主講、六十六歲〈卽光緒三十年〉以體質荏弱、原欲告老靜養、嗣因葛牧師勸挽、請仍助深圳教會、是年十一月初四日遷抵深圳傳道、典受舖戶二間、闢作教堂、振興深圳教會、立炳初謙和爲長老、及年七十一歲、因病告老、卽於宣統元年十二月初一日休職、遷回東莞屬塘頭廈晚宜亭居焉、此後雖非任職、亦恒襄助教會宣道、組織廣廈自立會、自捐半年養老俸以爲之倡、會獲成立、日臻鞏固、自後優游靜養、體魄日健、至民國九年六月二十號端午日、因食粽胃滯、致患胃炎氣促病、就近覓鄰醫調治不效、已而轉劇、乃函促其哲嗣鳴皋來診、調治數日告痊、至七月十二號胃病復發、兼累及肺部、體亦發炎、意以爲如前之易愈、未卽促其子來治、至七月二十號症趨沉重、始於是日下午發電新塘、促鳴皋來醫、次日哲嗣省視、見病入膏肓、挽救不及、竟於陽歷七月廿二號、〈卽陰歷六月初七夕九句鐘〉爲主召去、與世長辭、彌留之際、呼子女至前、一一授以經訓、勉以忠心事主、勿隳厥信、囑已、合掌祈禱良久、禱畢乃微哂、謂其子女曰、汝曹勿悲、想乃父自受感化以來、宣道四十餘載、雖云鞠躬盡瘁、自問負主良多、深愧爲無益之僕、乃主不以此見棄、頃合目時、曾見主遣天使立余側、手按余首、不久見接、甯非汝父大幸、惟願汝等謹識余言、毋改父道、則將來不患無相見之日也、言竟、向之祝曰、願主偕爾等至世末焉、祝已、復與子女一一握手、握畢目瞑、享壽八十有二歲、二十五號出殯、有贊牧師彭牧師高牧師親臨演說祈禱、葬於椰山、是日送殯者數約五六百人、頗極一時之盛、可見愛之者衆、溯其畢生作主工、播主道、閱歷四十五年之久、誠不可多覯、生有一子、四女、長女婉膺、適杜君篤之、前充傳道職、今告辭休養、生三子二女、次女�膺字衛坤、適蕭君祝微、曾經商於金山者、年前去世、衛坤在港油麻地業西法接生、名著一時、並襄理中國基督徒會事、生二子三女、三女勵膺、適文君敬銘、禮賢會之前輩傳道士也、服務三十年、名重一時、因體弱告老、現助香港中國基督徒會義務傳道、生六子二女、四女順膺、適巴色會江牧師之子江君鏡波、生六子二女、鏡波前充團長、駐衛紫金古竹等處、其嗣子惟一、號鳴皋、由禮賢會中學畢業、肄習西醫、遊瑞士國權約翰醫學博士之門、在普濟醫院學校畢業、曾充莞城西醫院醫學校教員、兼理院中醫務三載、旋在增邑新塘、創設愛生醫局、總理局中醫務、至今二十一年、行醫治疾、活人無算、新塘商會、舉爲會董、禮賢會舉爲長老、生子女十二人、長子翼平、在廣州公醫大學肄業、爲校內青年會會長、次子翼晞、三子翼矜、同在香港皇仁書院肄業、助基督徒會司琴、四子翼虔、在港油麻地皇仁分院肄業、五子翼堅、六子翼安、在新塘禮賢學校肄業、長女淑懿、次女淑敏、同在新塘禮賢學校肄業、淑愼淑志淑慈淑德、年尚幼穉、統計陳牧男女內外孫裔、約共六十餘人之衆、具見上主福蔭其後、昌熾繁盛、余自光緒廿四年奉教、始識荊於虎門太平會堂、常相聚晤、引爲知交、近得世兄鳴皋示以牧師日記、因詳述之、以爲之傳、時一九二一年五月聖神降臨後一安息日也、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42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区,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