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垣牧师传略

陈天垣牧师传略
作者:麦梅生
1921年5月
刊于《新民报》民国十年十月第四十二年第十期。

陈牧师天垣、号效新、礼贤会之老牧师也、系出颖川、世居蒲芦乡、生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即一八三九年”其尊翁德勋公业儒、设塾课徒为生、牧师八岁之时、随父居惠阳荷坳书塾就读、十四岁随父读书于镇武岭、十七岁随父回荷坳、时乃咸丰五年、适德国礼贤会德儒叶牧纳清、偕罗教士存德、同至荷坳、始传福音、德勋公既设帐于此、得与叶罗二牧师相往还、因闻道受感动、是年领洗于罗存德、此为荷坳信道之首果、牧师之母亦听道受感、翌年冬季受洗于高怀义牧师、惟领洗时已患疾、故领洗后四日、魂返天国、咸丰七年二月复生节、陈牧二兄址盘、受洗于香港仔礼拜堂、时陈牧尚未领洗、乃随二兄在香港读书、居湾仔天济堂、及咸丰八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国与英法失和、英法合兵陷羊城、居港生徒尽散、陈牧随兄回乡、适德人觉医生至蒲芦乡施医传道、劝人弃邪归主、而陈君虽尝闻道、仍未觉悟也、一日因访其二兄渡河、河流正急、几遭灭顶、猝然猛醒、心内濒呼上主援救、未几随流而下、手忽触河旁之树、乃扳援而上、得庆生还、心感神恩不置、旋二兄沾恙、陈牧往侍、目睹觉医生让榻与寝、竭力调治、劳苦不辞、令人感激无既、由是常就听道、一日得聆叶牧纳清讲解信徒受苦事、大受感激、自思信徒能忍苦受死、守道不变、视死如归、非福音之力、何至于此、嗣是决志信道、年廿五岁、即同治二年正月十三日、肄业荷坳礼拜堂书馆、为叶牧纳清门徒、是岁耶稣圣诞日受洗于叶牧、同领洗者四人、惜从游未久、翌年叶牧因荷坳瘟疫盛行、朝夕调治患疫者、遂染疫症、于七月初五日四点钟逝世、长子叶承德次子叶承安、亦同染疫继亡、同葬于荷坳之牛仔冚焉、廿七岁承吕牧师命、往虎门权理书馆、廿八岁往石龙当教职、兼宣道讲街书、廿九岁出港与关鸿恩之女结婚于巴陵育婴堂、旋回荷坳教馆、卅二岁公孙牧师召往石龙助传道、课生徒、兼施医赠药、次年即同治十年二月六日、莞城教堂遭掠、教友奔至石龙相告、未几石龙土匪百十为群、荷锄向教堂砍门而入、登楼掠物、君与教友保和、始则捍御、终则由后楼而逃、奔报军营赴救、当场拿获二犯监禁、赔偿损失费四百金释之、事遂寝、是年六月初四日、石龙纷传神仙粉毒之谣、乃请官出示禁止、讵料谣言日盛、初五夕何千总到堂、劝令迁避、即护送公孙牧师全家往省、仅遣陈牧及生徒叶天生伙工王炳三人、留守石龙教堂、初六日闻莞城教堂毁拆一空、初七日惠州医馆亦遭蹂躏、驻馆之吴君天福、逃奔石龙教堂相告、顷刻即去、连日谣言更甚、初九日教友罗兴寿来告、谓土匪拟初十日来攻此堂、劝其早避、君答曰、死生之权、操于上帝、非攻至不逃也、其坚信上主有如此、及初十日申时、果有土匪千馀、蜂拥而至、见一卖竹器老妪、诬指其为洋人所遣散神仙粉者、曳其至教堂门后、拳打石击、顷刻而毙、时忽有友趋至教堂门首、大呼事急速遁、陈牧立刻将二门关闭、俄闻楼下破门斩狗之声、而生徒伙工二人、依然酣卧、乃醒之、相率由窗而登瓦面逃脱、甫至邻居天井、见一妇人、求其救援、该妇不惟不允、反遭诟谇、复沿瓦面疾行颇远、见一小窗、有人窥望、近之则知为生徒之父刘和、乃援而入室、时三人汗滴如雨、共祷神恩、惟刘和妻媳不悦、恐为人察觉、累及其家、至夜七句馀钟、易黑衣而出、投入汛地官署、由汛官禀千总转禀都司、时歹人在河干巡行尚众、乃俟三更人静、率兵护下巡船、送往羊城博济医院、转附帆船往香港、居于西巡捕厅后楼、权借巴色教堂聚集讲道、住一月后、时而入内地传教、时而课徒学道、卅四岁任职虎门、续作司马迁史记汇典、兼宣道于桥头厚街东莞石龙等处、卅五岁襄助花之安牧师编马可讲义、及传道于怀德北栅锦厦乌沙武山白沙等处、卅六岁航海传道于南沙黄角市桥顺德容奇桂洲香山黄浦港口万顷沙等处、旋复转向到滘东莞石湾黄涌新塘增城正果龙华龙门等处传教、次年半寓莞城传教施医、半寓虎门详校马可讲义刊稿、至全书告竣、即承吕牧师命迁于福永、课徒之馀、兼助施医、并校订路加俗语一书、兼往黄田西乡南头大涌岭厦新桥等处宣道、卅九岁迁返蒲芦围本乡、传教于荷坳西湖塘水迳钳口新埔村铁场等处、铁场新埔村往返七十馀里岁中往返四十馀次其时信徒寥寥无几、初次在水迳领洗者十人、后则领洗者数人而已、在水迳首次领洗十人二次领洗者三人三次在蒲芦围领洗者一人四次在蒲芦围领洗者二人五次在荷坳领洗者一人四十三岁哀二兄之逝世、四十四岁丁严亲之忧、父德勋享寿七十六岁四十五岁泣长兄之亡、恨其闻道而未之信也、时承铁威林牧师之命、调往塘头厦传道、摄理会务、四十八岁即光绪十二年督理建筑塘头厦椰山福音堂、旧名椰皮村至工竣止、是年阴历四月十三日开幕、君任主讲、五十二岁六位西牧同至塘厦、承监督命祝封为牧师之职、五十八岁因叶牧道胜回国、调往东莞传道、摄理会务、六十二岁即光绪二十六年拳匪乱作、阴历七月十二日赞永乐牧师偕堂内各人、及西医生等、迁避香港、并请陈牧同避、则力却之、以生死置诸度外、始终留守教堂、朝夕虔祷、未几石龙福音堂天主堂大遭焚掠、而莞城教堂则幸存、未始非祈祷之力也、事靖后、闰八月廿八日德舰送赞牧师安医生等回莞城、六十四岁即光绪廿八年正月十四日、君与茂嘉礼牧师往新塘购成乌石岗地、创立教堂、次年五月初八日新塘教堂开幕、君任主讲、六十六岁即光绪三十年以体质荏弱、原欲告老静养、嗣因葛牧师劝挽、请仍助深圳教会、是年十一月初四日迁抵深圳传道、典受铺户二间、辟作教堂、振兴深圳教会、立炳初谦和为长老、及年七十一岁、因病告老、即于宣统元年十二月初一日休职、迁回东莞属塘头厦晚宜亭居焉、此后虽非任职、亦恒襄助教会宣道、组织广厦自立会、自捐半年养老俸以为之倡、会获成立、日臻巩固、自后优游静养、体魄日健、至民国九年六月二十号端午日、因食粽胃滞、致患胃炎气促病、就近觅邻医调治不效、已而转剧、乃函促其哲嗣鸣皋来诊、调治数日告痊、至七月十二号胃病复发、兼累及肺部、体亦发炎、意以为如前之易愈、未即促其子来治、至七月二十号症趋沉重、始于是日下午发电新塘、促鸣皋来医、次日哲嗣省视、见病入膏肓、挽救不及、竟于阳历七月廿二号、即阴历六月初七夕九句钟为主召去、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呼子女至前、一一授以经训、勉以忠心事主、勿隳厥信、嘱已、合掌祈祷良久、祷毕乃微哂、谓其子女曰、汝曹勿悲、想乃父自受感化以来、宣道四十馀载、虽云鞠躬尽瘁、自问负主良多、深愧为无益之仆、乃主不以此见弃、顷合目时、曾见主遣天使立余侧、手按余首、不久见接、甯非汝父大幸、惟愿汝等谨识余言、毋改父道、则将来不患无相见之日也、言竟、向之祝曰、愿主偕尔等至世末焉、祝已、复与子女一一握手、握毕目瞑、享寿八十有二岁、二十五号出殡、有赞牧师彭牧师高牧师亲临演说祈祷、葬于椰山、是日送殡者数约五六百人、颇极一时之盛、可见爱之者众、溯其毕生作主工、播主道、阅历四十五年之久、诚不可多觏、生有一子、四女、长女婉膺、适杜君笃之、前充传道职、今告辞休养、生三子二女、次女膺字卫坤、适萧君祝微、曾经商于金山者、年前去世、卫坤在港油麻地业西法接生、名著一时、并襄理中国基督徒会事、生二子三女、三女励膺、适文君敬铭、礼贤会之前辈传道士也、服务三十年、名重一时、因体弱告老、现助香港中国基督徒会义务传道、生六子二女、四女顺膺、适巴色会江牧师之子江君镜波、生六子二女、镜波前充团长、驻卫紫金古竹等处、其嗣子惟一、号鸣皋、由礼贤会中学毕业、肄习西医、游瑞士国权约翰医学博士之门、在普济医院学校毕业、曾充莞城西医院医学校教员、兼理院中医务三载、旋在增邑新塘、创设爱生医局、总理局中医务、至今二十一年、行医治疾、活人无算、新塘商会、举为会董、礼贤会举为长老、生子女十二人、长子翼平、在广州公医大学肄业、为校内青年会会长、次子翼晞、三子翼矜、同在香港皇仁书院肄业、助基督徒会司琴、四子翼虔、在港油麻地皇仁分院肄业、五子翼坚、六子翼安、在新塘礼贤学校肄业、长女淑懿、次女淑敏、同在新塘礼贤学校肄业、淑慎淑志淑慈淑德、年尚幼穉、统计陈牧男女内外孙裔、约共六十馀人之众、具见上主福荫其后、昌炽繁盛、余自光绪廿四年奉教、始识荆于虎门太平会堂、常相聚晤、引为知交、近得世兄鸣皋示以牧师日记、因详述之、以为之传、时一九二一年五月圣神降临后一安息日也、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42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