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集
卷一
作者:曾鞏 北宋
卷二

聖緒

编辑

聖宋,趙姓,帝高陽氏之後。自漢京兆尹廣漢而下,世居涿郡。爰及唐季,僖祖生焉。燕薊之俗尚武,時有僖祖以儒學顯,終於縣令,歷永清、文安、武都三邑;順祖即其子也,少博學,有時譽,終於御史中丞;翼祖即其子也,少年慷慨有大志,歷營、薊、涿三郡;宣祖即其子也,雅尚儒素,又勇智過人,仕周為將帥,終贈太尉。太祖皇帝以宋州節度使為始封,故國號大宋,以火德王,色尚朱赤。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宣祖皇帝之第二子也,母曰昭憲皇太后杜氏。初後唐明宗即位,每夕焚香禱天,曰:「臣出戎狄,世亂為眾所推,願上天早生聖人,與中國為主。」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太祖生。周顯德七年正月三日,統師北征劉筠,次陳橋,軍士推戴,勢不可避。四日,周帝遜位,太祖登極,以生辰為長春節,改元建隆,追尊皇高祖府君謚文獻皇帝,廟號僖祖,陵曰欽陵;皇曾祖府君謚惠元皇帝,廟號順祖,陵曰康陵;皇祖府君謚簡恭皇帝,廟號翼祖,陵曰定陵;皇考府君謚昭武皇帝,廟號宣祖,陵曰安陵。開寶九年十月癸丑,宮車晏駕,在位十七年,聖壽五十,葬永昌陵。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繼孝明立】、孝惠皇后賀氏【即位後追贈】

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宣祖皇帝之第三子,太祖同母弟,晉天福四年十月七日生。顯德七年,從太祖北征,太祖既為諸軍擁戴,師還,太宗叩馬首告曰:「諸軍將校,若恃功肆行剽略,使民肝腦塗地,非順天應人之意,願誓而後進。」太祖遂誓於眾,諸將而下,翕然稟命,太祖嘉帝英略,友愛益至,傳位之意始於此。開寶九年十月癸丑,即皇帝位,是年改元太平興國,以生辰為乾明節,淳化元年改曰壽寧節。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宮車晏駕,在位二十三年,聖壽五十九,葬永熙陵。明德皇后李氏【即位後立】、淑德皇后尹氏、懿德皇后符氏【並即位後追冊】、元德皇后李氏【真宗皇帝追尊】

真宗膺符稽古成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太宗皇帝之第三子。母曰元德皇后李氏,生帝於開寶元年十二月二日。至道三年三月癸巳,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咸平,以生辰為承天節。乾興元年二月戊午,宮車晏駕,在位二十六年,聖壽五十有五,葬永定陵。章穆皇后郭氏【即位後冊】、章獻明肅皇后劉氏【繼章穆立】、章懷皇后潘氏【即位後追冊】、章懿皇后李氏、章惠皇后楊氏【並仁宗皇帝追尊】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真宗皇帝之第六子。母曰章懿皇后李氏,生帝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乾興元年二月戊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聖,以生辰為乾元節。嘉祐八年三月辛未,宮車晏駕,在位四十二年,聖壽五十有四,葬永昭陵。皇后曹氏【即位後立】、廢后郭氏、溫成皇后張氏【貴妃追冊】

英宗體乾膺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太宗皇帝之曾孫,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母曰仙遊縣君任氏,生帝於天聖十年正月三日,嘉祐八年三月辛未,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治平,以生辰為聖壽節,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宮車晏駕,在位五年,聖壽三十有六,葬永厚陵。皇后高氏【即位後受冊】

按此集真宗劉后俱作謚章獻,李后俱作謚章懿。《新編》劉謚仝,李謚莊懿;《通鑒》二后俱作莊。蓋舊制,后必冠帝號;真宗謚章聖,故俱易為章。

符應

编辑

竇儼,周顯德中,與楊徽之、盧多遜同在諫垣。常曰:「天地厭亂久矣,丁卯歲,五星聚會於奎,自此太平矣,恨不與二拾遺同見之也!」乾德五年丁卯,五星會於奎,儼果已卒。

師次陳橋,軍中有苗訓者,善占候,引親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

晉天福中,兩浙民間語,必以趙字為助,如飲曰趙飲,食曰趙食之類。宋興,錢俶獨先恭順,蓋悟此也。

蜀自孟昶襲位,民家質物者,必書門曰:「召主收贖」。及昶末年,命翰林學士幸寅遜書桃板,辭不工,昶自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及王全斌平蜀,朝廷以參知政事呂余慶,知成都府,而長春節太祖生辰也。

江南自晉漢以來,民間服玩侈麗者,或問之必曰:「此物屬趙寶子。」又李煜宮女染碧,夜偶不收,得雨,色益鮮。自爾競收雨水以染,謂之天水碧,天水趙姓郡號也。

都城

编辑

東京城以宣武軍節度使治所建,周世宗命韓通,以近甸丁夫增修。太祖建隆三年,命有司廣皇城誇東北隅,按洛陽宮殿圖營繕。太宗太平興國四年,重立京城內外門名二十有五【外城門南薰而次十七,內城門崇明而次八】

西京,古洛邑,今與南北京竝為別都。

南京,景德三年,升應天府建。

北京,慶曆二年,升太名府建。

官名

编辑

諸州置通判,始於建隆四年,命刑部郎中賈玭等,充湖南道諸州通判。乾德四年詔:「自今事無巨細,須長吏通判僉議連書,僚屬方得奉行。」太宗朝,以宋琪為開封府通判,是後開封府不復置。

司寇參軍,建隆間置[1],以及第進士、九經、五經並在銓選人為之,其後改曰司理。五代時,兩京軍巡、諸州馬步院都虞候、判官,止以開封、河南及諸州牙校充選,至是改馬步院為司寇,而兩京軍巡始選任京官。

轉運判官,開寶六年,廣南路初除徐澤一員。太平興國三年,諸路竝置。

以武德使副,為皇城。以閑廄使副,為崇儀,太平興國中改。

文明殿學士,太平興國五年,因殿名置。九年,殿災,改建為文德殿,此職遂廢。

以補闕為司諫,以拾遺為正言,太平興國六年改。

內殿崇班左右侍禁太平興國六年置。以供奉官殿直,有四十年不得遷轉,故增此。三資崇班,在供奉官之上。殿直在持禁之下。又改殿前承旨,為三班奉職。

以天廄使副,為左右騏驥。雍熙間改。

宣政使,淳化中置。太宗曰:「宣徽使,執政之漸,非宦者所宜處。」以王繼恩平李順有功,故特置此職授之。

翰林侍讀學士,咸平二年,參用舊制,祿秩次翰林學士。以侍讀授楊徽之、夏侯嶠、呂文仲,以侍講授邢昺。唐開元有侍讀,其後有翰林侍讀學士,至五代廢。太宗始命呂文仲侍讀,寓直禁中,名秩尚卑,故復更制。

三司使,咸平六年復後唐長興之制。長興中,張延朗領其使,其後遂廢,至是以寇凖嘗執政故,以為使,兼總三部。卞衮鹽鐵查道度支,林特戶部並副使,又以判官六員外掌政令奏事,又有更制使止書檢余皆副使判官主之。

資政殿學士,景德二年因殿名置。殿在龍圖閣之東序,時王欽若求罷政事,屢請不已,特置此職以寵之。殿學士在翰林學士之下,侍讀之上。是冬又加欽若大學士之稱,在翰林承旨之上。

龍圖閣待制,景德初閣成,因置此職,以授戚綸、杜鎬。大中祥符末,又以馮元直龍圖閣待制,直閣之名蓋始於此。

提點刑獄,景德四年置,在轉運使副之下,而俸給同。每路二員,內一員武臣帶同字,天禧四年,改曰勸農事,至是提點刑獄亦兼。

內殿承制,大中祥符二年置,在崇班之上。

景福殿使,大中祥符五年置,以授內臣劉承規。

發運都監,天禧間置。

天章閣待制,天聖中置,景祐間又添置侍講。

崇政殿說書,景祐元年置,以授賈昌朝。

端明殿學士,景祐初復後唐長興之制,以殿為名置此職。

觀文殿大學士,慶曆七年置。時宰相賈昌朝求罷政事,除右僕射,因以此職寵之,仍詔自今曾任宰相者方除。

紫宸殿學士,慶曆八年因殿名置。以授丁度,是後不復置。

官司

编辑

事材場,建隆間內臣閻承翰以八作司出納積弊,建議於都城西置場治此而後授之世以為便。

綾錦院,乾德五年置。時已平蜀,所得錦工六百人隸焉。

內藏庫,太祖所置,謂之景福內庫。太宗新其名曰內藏,自淳化至景德,用兵及郊丘之費,不取於民。有司假內藏緡帛六千余萬,每歲多或三百萬,少亦不減百萬,累年不能償,詔即蠲除之。真宗景德中,命陳彭年作記,以示宰臣曰:「此庫乃為計司備經費爾,苟非節用,能如是耶?」

以武德司為皇城司,太平興國中改。

封駁司,太宗從魏羽請,遵故事復置,因命羽典領,自唐以來,凡制詔,皆經東臺省審,有未便者許封駁以聞,主之者給事中也。咸平四年改曰門下封駁事則給事中之職

以匭院為登聞院,太平興國六年改置。咸平四年,改登聞院曰登聞檢院,改鼓司為登聞鼓院,自是匭函遂廢。天聖間,於登聞檢院、鼓院,各以匭函為檢匣,凡言大事、朝政闕失或訴冤未辨者,悉令投檢匣以進。即言涉奇邪,無得通問。

以天廄為左右騏驥院,雍熙初改。

三班院,雍熙四年置。先供奉官以下,隸宣徽院,其員寖多,故別置官,司考課而升黜之。

理欠司,雍熙四年詔諸路州郡置。

以軍頭司為殿前忠佐司,端拱元年改。

審刑院,淳化二年,於禁中置。以李昌齡知院事,凡具獄,案經大理寺刑部,方關審刑中覆,然後下相府,相府又以聞,始論決。

理檢司,淳化三年,詔於乾元門西北廊置,復唐制也。天聖中,遂置理檢使,以御史中丞領之。

審官院,淳化四年,改考課朝官院為之,其幕職州縣官止曰考課院。

國信司,景德元年,因契丹修好始置,止以內臣閻承翰領其事。

諫院,明道初置。

都水監,嘉祐三年置。

館閣 文籍 附

编辑

三館新修書院,太平興國三年,詔賜名崇文院。唐武德中,初置修文館,隸門下省,貞觀中建史館於禁中,專掌國史。開元五年,於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置刊定官,以麗正殿為修書史,十二年,詔學士張說等,宴於集仙殿,曰集賢即麗正殿也。以修書史為集賢殿書院三館之名蓋起於此,自是集賢、昭文置大學士,史館置監修國史,皆以宰相兼領,又置學士、修撰、直館、校理之職,以他官領之。昭文館隸門下省,史館寓於集賢。至梁遷都,始以今右長慶門東北小屋十數間,為三館,湫隘喧雜。太宗即位,顧左右曰:「此豈所以待天下賢俊耶!」詔經度左昇龍門東北車府為三館,又敞園圃,植花木,引御溝水注其中,開便門西序,備行幸,盡遷文籍置焉。東廊為昭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分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初乾德中,平蜀得書一萬三千卷,開寶末平吳又得二萬卷,參舊書為八萬卷。

秘閣初隸京百司,淳化元年,秘書監李至等言藏書之府,漢麒麟天祿閣,在未央宮中,命劉向、揚雄典校,謂之中書,即內庫書也,後漢東觀亦在禁中,桓帝始置秘書監,掌圖書秘記謂之秘書。魏分秘書為中書,而秘書監掌藝文圖籍,後以秘書屬少府,王肅為秘書監,論不應屬少府,因是仍舊。而蘭台亦藏書,故薛夏云蘭台為外台,秘書為內閣,晉宋皆有秘書之號,晉孝武好覽文藝,敕徐廣料秘書閣四部三萬卷。宋謝靈運為監,補秘閣之遺逸。齊末兵火,經籍散亡,隋煬帝寫秘閣二書,分為三品,於觀文殿廊貯之。唐開元中,於乾元殿東廊寫四庫書以充內庫,命褚元亮、馬懷素總其事。後以集仙殿為集賢殿,內置書院。今陛下建秘書閣,以藏奇書,願頒明詔,俾與三館同列,不隸京百司。詔自今秘閣宜次三館,秘書省依舊屬京百司。

《唐會要》百卷,建隆二年,宰相王溥進。德宗時,蘇冕撰四十卷,武宗時,崔鉉又撰四十卷,溥采宣宗以來故事廣成百卷。

《開寶通義》二百卷,開寶四年,學士李昉進。唐朝開元中,徐堅、蕭嵩等,刪定古今五禮,百五十卷。昉等廣以成二百卷。《開寶通義纂》一百卷,開寶六年,參知政事盧多遜進。

《太平總類》、《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皆太平興國中,儒臣李昉等編次。

《文苑英華》一千卷,雍熙三年,學士宋白等,奉詔以前世文章纂成。

《道藏經》大中祥符九年,樞密使王欽若刪詳,凡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欽若言道德隆符乃老君聖祖所述,升於洞真部靈寶度人經之次又總為目錄,表求御製序,詔從其請,賜名曰《寶文統錄》。欽若又言三洞真經者,無上大羅天中玉京元都秘藏之所蘊也,元始命天皇真人像形模寫名曰天書玉篆為文字之宗由是經錄符圖諸天錄寶遞相祖述故道經為首焉。洞真經、洞元經、洞神經總百九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卷,秘在玉京元都三十三天未盡降世間開辟後已降之經一萬九千九百七十卷。梁簡文帝時,有六千餘卷唐明皇所撰瓊綱才三千餘卷,徐鉉等嘗校勘去其重復,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至欽若,又增五百餘卷焉。洞真、洞元、洞神謂之三洞,太清、太平、太真、正一謂之四部。欽若又於道藏中,檢閱神仙姓國姓者四千人事跡以聞,詔圖形景靈宮廊廡【愚按欽若矯誣上天,導君於邪,此閉門誦經之本領,而道君所由覆敗也。先生斂道藏經而獨詳欽若之崇信,此即是宋史大關鍵處,亦刪詩而存鄭衛之意】

郡縣

编辑

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縣為北海軍。

建隆四年,以秦州大潭縣治成紀,開封府東明鎮,為東明縣,義州山寨鎮為安化縣【義州太平興國初改為宜州】,潭州弘道縣為營道縣,又以潭州江華縣隸道州。

乾德二年,以襄州陰成鎮為光化軍,以襄州榖城鎮為乾德縣,隸光化軍,以朗州桃源鄉為桃源縣。以揚州迎鑾鎮,為建安軍,割永正縣隸焉。

乾德三年,以溧州常豐場為常豐縣,衡州安仁場為安仁縣,江陵府白洑巡為潛江縣,白日[2]巡為建寧縣,萬庚巡為萬庚[3]縣,白沙院為玉沙縣,以北海軍為濰州,割營丘昌邑並北海縣隸焉。

乾德四年,以灌口鎮為永康[4]軍,割成都府導江縣、蜀州青城縣隸焉。

乾德五年,以成都府金水縣為懷安軍,割漢州金堂縣隸焉。

開寶元年,詔隴州置隴安縣。

開寶二年,以合州濃洄鎮為廣安軍。

開寶三年,以萬州梁山縣為梁山軍,滄州無棣縣為保順軍。

開寶四年,改密州輔唐縣曰安丘,蜀州唐興縣曰江源,壽州盛唐縣曰六安,同州奉仙縣曰蒲城,廣南恩唐州曰恩州,明州曰南雄州,又升揚州高郵縣為高郵軍。

開寶五年,以荊門鎮為荊門軍,割荊南長林縣隸焉,又改邕州晉興縣曰樂昌,利州益昌縣曰昭化,趙州昭慶縣曰隆平。

開寶六年,以雲安監為雲安軍。

太平興國二年,以李繼昇築潞州北亂柳九圍中為威勝軍,建鎮州成堡寨為平定軍,曹州定陶鎮為廣濟軍,改平南軍為太平軍,以蕪湖繁昌縣隸焉。

太平興國三年,以廬州無為縣為無為軍,以建州邵武縣為邵武軍。

太平興國六年,以定州保塞軍為保州,易州太保寨為平寨軍,梁門口寨為靜戎軍,是年改靜戎曰靜安,以霸州淤口為破虜軍,改新鎮軍曰平戎。

太平興國七年,以江州星子縣為南康軍,改關南曰高陽關。

太平興國八年,以海門鎮為太平軍,以衢州開化場為開化縣。

雍熙四年,以廣德軍郎步鎮為建平縣。

端拱元年,以黎陽縣為通利軍,以富國場為富國監。

淳化元年,以大庾縣置南安軍,以大庾南安上猶三縣隸焉。

淳化四年,以耀州黎園鎮為淳化縣。

淳化五年,降成都府為益州,以李順之亂故也。以撫州金豀場為金豀縣,建州崇安場為崇安縣,岳州王朝場為平江縣,信州寶豐場為寶豐縣,汀州長上杭場為上杭縣,武平場為武平縣,仍舊隸逐州;又以石保寨建威寨軍,席雞城寨建清遠軍,復為環州。

至道二年,建三泉縣為大安軍,以西縣隸焉。降天長軍依舊為縣,隸揚州,以揚州六合縣隸建安軍。築古原州為鎮戎軍,其謀出於節度李繼隆,由蔚茹河路護靈州軍糧,因師進壁而還。

咸平元年,改太平軍為太平州。

咸平三年,以嵐州靜樂寨為靜樂軍。

咸平四年,以涇州長武鎮為長武縣,仍隸涇州。

咸平五年,改靜樂軍為憲州,以開封府通許鎮,為咸平縣。

景德元年,改威虜軍曰廣勝,靜戎軍曰安肅,破虜軍曰信安,平戎軍曰保定,寧遠軍曰永寧,定遠軍曰永靜,定羌軍曰保德,平虜城曰肅寧。

景德三年,升應天府為南京,以齊州章丘縣為清平軍,以洺州高苑縣為宣化軍,以河南府永安鎮為永安縣。

大中祥符二年,改浚儀縣曰祥符,升建安軍為真州。

慶曆二年,升大名府為北京。

慶曆八年,改貝州為恩州。

學舍

编辑

五代學校不修,學者多各從其師,是以廬山有白鹿洞書院,嵩陽、岳麓亦各有書院,國朝各賜以書籍。大中祥符初,應天府民曹誠即戚同文舊學之地造書舍,詔賜額曰「應天府書院」,命戚綸之子舜賓主之,其後庠序之教興,而所謂書院者,未之或聞矣。

武學,慶曆二年置於武成王廟。

寺觀

编辑

建隆元年,詔諸道寺院,經顯德二年已廢者,不得存留,其佛像許移置見存留處。

開寶三年,改封禪寺為開寶寺,五年賜峨眉山新寺名光相。

太平興國二年,改新造龍興寺為太平興國寺【因年號】,報光寺為乾明【因乾明節】。三年改廬山東林為太平興國寺,西林為乾明寺,通玄寺為太平觀。九年置啟聖禪院,即太宗皇帝降誕之所。 

大中祥符間,在京及仙源縣壽丘,竝建景靈宮,立聖祖殿。仙源縣壽丘建太極觀,立聖祖母殿,詔天下州軍監置天慶觀,仍並建聖祖殿,又改潤州京江中金山曰龍游禪院,是山古謂之浮玉。唐貞元二十一年,江濱獲黃金數鎰,詔改為金山,有頭陀自稱裴氏,至山始創寺。咸通中曹礭以山名寺,偽唐李景保大間改寺名潭心云。

治平三年,詔一應無額寺院,屋宇及三十間以上者,竝賜聖壽為額【因聖壽節】不及三十間者,竝行拆毀。

宮掖

编辑

建隆初,後宮止及二百八十餘人。開寶五年水災,太祖遍諭之曰「願歸者以情言。」得五十餘人,賜白金幃賬遣之。

太宗嘗謂侍臣曰:「晉武帝平吳之後,後宮蓄數千人,朕以此為戒,宮中妃御掌事輩,不過三百人,猶以為多。」更差擇之。後雍丘尉武程上疏,願減後宮嬪嬙,上謂宰臣曰:「內庭給使亦分掌事有不可去者爾。朕固不作離宮別館,取良家子充其中,如秦、漢之君也。」李昉請加黜責,以懲妄言,上曰:「朕曷嘗以言罪人,但念程不能知爾。」

真宗即位,擇宮中給事歲深者,出之。景德元年,又令籍宮中,止留年高者,餘悉放出,皆號泣願留,上敦諭,令中使訪良族聘之。宰臣李沆曰:「此盛德之事也。」大中祥符元年,又遣出百人,謂近臣曰:「亦節用之一端也。」

仁宗寶元二年,放宮人二百七人,諭輔臣曰:「不獨矜其幽閉,亦省掖廷費也。」

英宗治平元年,放宮人一百三十五人,又明年放一百八十人,宮人及戚里有留內寺觀為尼女冠不出者,上一日謂宰臣曰:「欲聽從人可乎?」韓琦等對曰:「陛下哀憐及此,誠仁政之一端也。」遂聽其從便。

  1. 案《宋史·太祖本紀》及《燕翼詒謀錄》卷1,俱載開寶六年七月置司寇參軍
  2. 徐先生注:"日",宋史八八作"舊"。
  3. 徐先生注:庾
  4. 徐先生注:安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