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齋記
作者:李滉

  太極有動靜之妙。而其動也本於靜。聖人全動靜之德。而其動也主乎靜。衆人具動靜之理。而靜之理常汨於動。夫太極之在人心。初非有間於聖愚。然而衆人之所以常汨於動者。何也。動靜者。氣也。所以動靜者。理也。聖人純於理。故靜以御動。而氣命於理。衆人徇乎氣。故動以鑿靜。而理奪於氣。是以。聖人與天地合德。而人極以立。衆人違天自肆。固不能立天下之本。何以應天下之事哉。是故。古昔聖賢。莫不於是而拳拳焉。夫子贊易。而有寂感之論。子思傳道。而發中和之旨。以至大學之定靜。圖說之主靜。皆是也。自是以來。濂溪而伊洛。伊洛而龜山,豫章,延平。以及於晦菴。其授受淵源宗旨。雖非一言之可盡。而求其大本之所在。則殆不外是。嗚呼。其可以易言也哉。吾友南君時甫。一日來叩門。袖出一紙書。乃以靜名其齋。而求余言以爲記也。余辭以學未有得。則時甫之意愈勤。不得已而試爲之說曰。夫山不止則不能以生物。水不止則不能以鑑物。人心不靜。則又何以該萬理而宰萬事哉。且聖人之主靜。所以一天下之動。非謂其泯然無用也。學者之求靜。所以立萬用之本。非欲其漠然不應也。故主靜而能御動者。聖賢之所以爲中和也。耽靜而絶事物者。佛老之所以爲偏僻也。中和之極。位天地而育萬物。偏僻之極。滅天理而殄人倫。故程朱門下。屢以是警切於學者。而門人之賢者。往往亦流入於虛無寂滅而不自返。何哉。知靜之汨於動。而遂乃厭動而求靜。則未免遺粗而索精。去器而探道。不知不覺而陷溺至此。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甚可畏也。時甫之爲人。恬靜端愨。其爲學不枝蔓而能親切。吾知其無是患也。然其意亹亹乎以靜爲先。則義理之微。蠶絲牛毛之辨。惡保其必能無差耶。竊嘗思之。以爲靜而存養。動而省察。固學者所共知也。而吾所謂靜。與彼之虛無寂滅者絶不同。此則非人人之所能知也。故其用功也。每淪於禪寂。若或患是然也。遂欲舍靜養。而專用力於動察。則又非所以爲全體大用之學。故學以不偏爲貴。河洛以下。論此理多矣。而莫備於朱子與南軒論中和之書。其言有曰。言靜則溺於虛無。此固當慮。若以天理觀之。動之不能無靜。猶靜之不能無動也。靜之不能無養。猶動之不可不察也。但見得一動一靜。互爲其根。不容間斷之意。則雖下靜字。元非死物。至靜之中。自有動之端焉。固非遠事絶物。閉目兀坐而偏於靜之謂。而終之曰。敬字工夫通貫動靜。而必以靜爲本。近世篁墩程氏論夜氣主靜之旨。而卒亦歸重於敬。其示人之意。皆可謂深且切矣。惟時甫誠能因朱子之訓。參以篁墩之書。而日新其功。則靜敬相須。本末兼擧。主靜而不偏於靜。豈惟時甫之庶幾有得。深冀老夫之亦可預聞也。嘉靖丙辰夏五月日。眞城李滉。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