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斋记
作者:李滉

  太极有动静之妙。而其动也本于静。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其动也主乎静。众人具动静之理。而静之理常汨于动。夫太极之在人心。初非有间于圣愚。然而众人之所以常汨于动者。何也。动静者。气也。所以动静者。理也。圣人纯于理。故静以御动。而气命于理。众人徇乎气。故动以凿静。而理夺于气。是以。圣人与天地合德。而人极以立。众人违天自肆。固不能立天下之本。何以应天下之事哉。是故。古昔圣贤。莫不于是而拳拳焉。夫子赞易。而有寂感之论。子思传道。而发中和之旨。以至大学之定静。图说之主静。皆是也。自是以来。濂溪而伊洛。伊洛而龟山,豫章,延平。以及于晦庵。其授受渊源宗旨。虽非一言之可尽。而求其大本之所在。则殆不外是。呜呼。其可以易言也哉。吾友南君时甫。一日来叩门。袖出一纸书。乃以静名其斋。而求余言以为记也。余辞以学未有得。则时甫之意愈勤。不得已而试为之说曰。夫山不止则不能以生物。水不止则不能以鉴物。人心不静。则又何以该万理而宰万事哉。且圣人之主静。所以一天下之动。非谓其泯然无用也。学者之求静。所以立万用之本。非欲其漠然不应也。故主静而能御动者。圣贤之所以为中和也。耽静而绝事物者。佛老之所以为偏僻也。中和之极。位天地而育万物。偏僻之极。灭天理而殄人伦。故程朱门下。屡以是警切于学者。而门人之贤者。往往亦流入于虚无寂灭而不自返。何哉。知静之汨于动。而遂乃厌动而求静。则未免遗粗而索精。去器而探道。不知不觉而陷溺至此。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甚可畏也。时甫之为人。恬静端悫。其为学不枝蔓而能亲切。吾知其无是患也。然其意亹亹乎以静为先。则义理之微。蚕丝牛毛之辨。恶保其必能无差耶。窃尝思之。以为静而存养。动而省察。固学者所共知也。而吾所谓静。与彼之虚无寂灭者绝不同。此则非人人之所能知也。故其用功也。每沦于禅寂。若或患是然也。遂欲舍静养。而专用力于动察。则又非所以为全体大用之学。故学以不偏为贵。河洛以下。论此理多矣。而莫备于朱子与南轩论中和之书。其言有曰。言静则溺于虚无。此固当虑。若以天理观之。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也。静之不能无养。犹动之不可不察也。但见得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不容间断之意。则虽下静字。元非死物。至静之中。自有动之端焉。固非远事绝物。闭目兀坐而偏于静之谓。而终之曰。敬字工夫通贯动静。而必以静为本。近世篁墩程氏论夜气主静之旨。而卒亦归重于敬。其示人之意。皆可谓深且切矣。惟时甫诚能因朱子之训。参以篁墩之书。而日新其功。则静敬相须。本末兼举。主静而不偏于静。岂惟时甫之庶几有得。深冀老夫之亦可预闻也。嘉靖丙辰夏五月日。真城李滉。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