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毛泽东思想战天斗地

靠毛泽东思想战天斗地
立新大队革委会
1969年1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立新大队贫下中农学大寨人,走大寨路,大力治山治水治田,使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江西南城县株良公社立新大队是个半丘陵半山区,自然条件很差。过去,这里是“天地自带三分灾,山光田瘦水源缺,辛辛苦苦做一年,生活还靠砍柴卖。”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广大贫下中农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他们学大寨人,走大寨路,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向大自然宣战,进行了治山、治水、治田,使穷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生产获得了飞跃发展。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三倍;亩产增长四倍左右。公共积累逐年增加。队队都有了储备粮。年年都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说起立新大队这个变化,广大贫下中农都深有体会地说:“全靠读了毛主席的书,听了毛主席的话。”

立新大队一千七百多亩耕地,分散在十三个山岗、二十条沟垄,大部分是“望天田”,保收面积只占百分之三十左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改变落后面貌,首先就要解决水利问题。一九五八年,立新大队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制订了一个劈山引水,大搞水利化的计划。但这个计划一提出,就遭到大叛徒刘少奇在当地的代理人的反对,他们以不是“重点”为名,百般进行阻挠。一些阶级敌人也跳出来进行破坏,胡说什么“修环山渠会斩断龙脉,将来地方上会遭灾。”“如果能把五树陂的水引过来,鸡毛也能飞上天。”面对这重重阻力,广大贫下中农毫不气馁。大家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和“老三篇”,满怀信心地说:“愚公能移山,我们就能叫高山低头,河水翻山。”

当时队里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怎么办?贫下中农不靠天,不靠地,一心信仰毛主席。他们遵照毛主席“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的教导,没有资金,就依靠大家想办法筹集;没有技术员,就自己动手干;没有水平仪,就用竹扁担装水测;没有经纬仪,就用草绳和尺子量。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一场劈山引水的战斗打响了。施工时正是严冬,北风凛冽,二百多名水利大军,踏着冰冻的铁板土,迎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工地日夜奋战。工程进行到半山中间时,遇到一段夹石山,没有雷管、炸药,大家就硬用凿子凿。凿子打断了几十根,铁锤打坏了十几个,许多人的手上起了泡,脚上出了血,仍然坚持战斗,不下火线。夹石山终于被凿开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立新大队的贫下中农凭着自己的双手,苦战四十天,就修好了一条长达十五华里的环山渠,五树陂的水翻过了三辆水车高的山坡,往六百多亩田里灌溉。一九六五年,立新大队又与邻队协作,修建了长谷垄水库,使全大队实现了水利灌溉自流化。

水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立新大队有百分之七十的田,都是山排田、深脚田、冷浆田、锈水田,这些田土质差,一年只能种一季。这个拦路虎不搬掉,就不能彻底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广大贫下中农决心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改造土质,变单季为双季。贫下中农说:“我们要学大寨人,把低产面貌迅速改变过来。”三队贫农饶国琪,学习“老三篇”和大寨人的英雄事迹后,自告奋勇改造河家垄一亩深脚田。他不计工分,不辞辛苦,积肥送肥,深挖排水沟。春耕时,他用锄头一块一块把田翻过来;栽禾后,他起早摸黑,精心管理。最后,终于征服了这丘最难改造的低产田,秋收时增产三倍多。全大队还采用多种绿肥,开沟排水,稻草还田等办法,把许多低产田改造了过来。到一九六六年,大队全面实现了水稻双季化,使产量大大提高。

立新大队有十九座大小山岗。解放前,山上的树木全被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砍光了,水土流失很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贫下中农以英雄的大寨人为榜样,艰苦奋斗,开展植树造林,治理荒山。经过连续三年奋战,在原来的光山上,已经营造松树林三千一百多亩,杉树林二十多亩,油茶林近六十亩。现在,立新大队所有的大小山岗,都是一片青绿。早栽的油茶树已经开始结果了。那些秃山变成了为民造福的宝山。

经过治山、治水、治田后的立新大队,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穷困面貌。贫下中农怀着激动的心情说:“山青水秀好地方,瘦田能打千斤粮;要问变化怎么来,全靠毛泽东思想。”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