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顧齋先生文集
卷三
𪴂
1850年
卷四

與金振伯聖鐸

编辑

乖違顔色。累經蓂葉。每山中月色皎然。未嘗不起想也。窮陰急景。寒令甚嚴。伏惟侍學珍衛景福。槾日間雖不敢廢數墨之功。而氣質依前無變。見處亦未能脫然有了悟。思得吾人雅勑之容精敏之識。以自扶策得去。而苦被憂冗牽挐。亦未克容易遂此衷曲。時爲喟然而已。適與虎溪洞主。論中庸戒懼章不合。有些往復文字。未知鄙說果不戾於經旨否也。敢將彼此書藁仰呈。切祈批判以示可否。

與金振伯

编辑

阻奉顔色。蓂葉已五轉矣。眷焉之懷。日夕彌襟。時欲率意命駕。宿留穩話。兼叙幾處人事。今年炎暑。特地非常。病衰氣力。不任觸冒行役。苦俟凉風乍動。以酧此宿逋。已作十分準擬矣。忽聞尊新膺除命。肅謝之行日子已近。暑氣一味熇赩如此。末由往去摻別。然心㫌常馳往。不能自定。槾廢老矣。無復它念。思與吾同心之人。往還相從。以輸寫暮境衷曲。而允卿遠宦北塞。鴈書無凭。今尊又入京師。前期未易。老抱作惡。自倍恒品也。古人云做官奪人志。此則戒不知學之人未成德之士。或動心於喜怒愛惡之私。或役志於建功立名之間。而本心之德當然之則。有不能精察而力行之。往往失己離道。而不厭於衆望。見譏於後世矣。如吾人一生林下讀書。學不可謂不精。半世行身寡尤。德不可謂不成。又况一命之官。所管無多。有何設施之可言哉。然而仕宦發軔。實源於此。亦君子加意勑慮處也。末俗好點檢問學之士。居今之世。爲今之士。固當鞱晦以避道氣之名。然此事實如飮食裘葛。豈嘗聞飮食裘葛。避人之點檢。而不食不衣者哉。日用云爲。雖有過人之行。若與此德相忘。則只是天資之暗合耳。於尊德問學之功。不相襯貼。孟子所謂行不著習不察。張子所謂心若忘之則只是俗事者。恐不可不入思議也。見慕之至。敢發狂瞽之言。幸寬其愚妄之誅而反有以辱敎之也。墨洞向右邊去。逾一小麓。更占一墅。主案有情。左右交合。自作一洞天。大江溶溶流入几席之下。眼底奇翫。應接不暇。比舊庄。儘不干事。時時獨往。輒盡日忘歸。擬以來月。經營小屋子。往棲盤礴倦遊。他日或賜光賁。則當斸筍燒蕨。供話數晝夜。使澗戶山扃。帶得賢者之芳躅。如何如何。

答金振伯

编辑

屬者共宿山庄。仍又偕之東坡。可謂從頌矣。而只隨人醻酢。閒漫話言。初未及偲切緊着身己事。似此相接。有何所益。吾輩不及古人者。雖非一端。而此一事亦爲不及之一病源也。觀朱先生與一時交友相警責者如何也。未相見時。往復戒勉。無所隱諱。旣見溫繹所疑者。愈益加切。惟如此而後。可謂爲己之學。可冀有朋友之助也。吾人想獨自時節。存省之功。未嘗須臾不在於學。而及其接人而相熟相同。無以甚異於人者。實出於卑牧之意。其爲謙光之美則至矣。而若一味以此爲悅。則亦恐有害於大中至正之道也。此事如飮食裘葛。飮食裘葛。豈可嫌人非笑。而就暗地裏喫著耶。願尊養浩配義。不沮不懼。使內外交修。言行相副。則豈但師友淵源有所發明。亦可扶接得此箇道脉。不至斷絶於嶠之南矣。如槾者鼎器已弊。無以鍊得丹成。然尙賴鞭策之力。不欲全作無聞之人。尊幸憐而不棄。時加鐫誨。毋以我一日之長而難相違觸也。如何如何。

與金振伯

编辑

錦水覿面問何如。未嘗交一款話。歸來山庄。心事累墜。數日而不能去懷。謹問日來。侍承起居何如。適間疑警。見趁淸霽否。日望虎溪痘氣開廓。奉邀文旆。相與從容於水光山色之中。不意鬼物揶揄。做出此梗。使不得邇淸溫之色。以祛鈍滯之思。悵歎如何如何。陶山言行錄。李天祥諸兄。會於三溪。讎校訖功。專人還舊帙於鄙所。約會東厓及左右。亦許不佞追躡俊遊。此會不可差池。若有未盡是正處。以來後人指摘。其肯曰在家不知。且左右未動者。弟亦何敢獨任左肱而蹩躠於莊嶽之間哉。聞東厓簡通于三溪。移定會所于鄕校。且言府中淨帖。未痘者頂踵相接。雖則云然。府中是煩劇之地。未痘之人安安入處。似非畏愼之道也。西岳松棚蒼綠。遮隔城市。且有顧瞻玩賞之樂。昔人講討次輯之事。必於閒曠之處。寒泉明招故事可徵也。吾輩雖不及古人行解萬萬。此一事獨不追古人而從之耶。此間僻。未得達此曲折於東厓。彼中想有因緣往來之便。報道此意如何。絜矩好惡之辨。此非敢爲好己勝也。惟如此執意看過。傳文章句之意。可得通貫。若如來諭及不佞前說者。多與先儒之說相戾。且如雲峯胡氏其學精切。北溪之後未見其比。幸虛心究察。勿以先入爲主也。別紙辨稟。任筆信口。言辭未免鶻突。雖恃包借之私。旋恐得罪於君子人也。巡相累索左右論辨。向已送副。前此就巡相抵兄書中。略有所辨破。謾奉致思之地。

別紙

编辑

向日答巡相別紙。只辨章句將好惡作條目之意。不言傳文亦做條目之意。舍本而討末。擧尾而遺頭。使聽之者不知其爲何說。今請先陳傳文之亦將好惡不做題目。作條目之意。然後乃及章句可乎。傳文絜矩章章首上節所惡於上四箇段子。謂好惡之存乎心者得其正也。下節毋以使下四箇段子。謂推此心以及於物。使上下四方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耳。好惡之與絜矩。旣有在心在物之分。則好惡絜矩。安得並作題目而混爲一途乎。不然則章句何以段段擧絜矩字作題目。而好惡則只爲引辭以明某事之目。而又章末章句總結一篇大旨之處。不曰皆推廣好惡絜矩之意。而單擧絜矩字耶。大抵發明絜矩之道。莫好惡近。故傳文首以好惡作條目。以明絜矩之意。復引南山兩詩。以詠歎絜矩與不絜矩之效。其曰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者。言上之人能絜矩而使民安居樂業之謂。卽絜矩之事也。其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者。言上之人能推好惡之心。能盡絜矩之道。所以爲民之父母。卽好惡之謂也。反是者不能推好惡之心。故不能盡絜矩之道。所以爲天下戮矣。固以好惡作條目。以釋絜矩之意。而語意翻轉倒說。先言絜矩之事而後及推之之道。故若似以好惡通作絜矩之義。而熟察而玩索焉。則其不以好惡作題目審矣。章句深源其意而詳究其實。故先言絜矩之事。而後言好惡之心。以應傳文之意。復自註其下兩節曰此言能絜矩之效。此言不能絜矩之效。其曰效云者。上之人以其曾推是心。以盡絜矩之道。故盛德至善至此。而有以浹於人而咸願戴己。此其效驗處。恐人喚作當日政事上事。誤認好惡與絜矩一例看。故特註於其下。以明其爲效耳。執此數端而觀之。則好惡與絜矩。自有先後體用之殊。如何並作題目。且絜矩已作題目。豈可更用好惡作小題目。反使絜矩爲陽尊假立之侯王。約束都不管耶。或問中釋好惡絜矩處。有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人之所惡者不異乎己。則不敢以己之所惡施之於人。使吾身一處乎此。則上下四方物我之際。各得分願。平均如一。截然方正。然則好惡絜矩。自有在己在物之分。如向所陳。似不可通同爲說。且或問中向望歸宿處。輒擧絜矩二字者。凡十有二處。一無好惡絜矩對擧互言之處。以此知好惡當與財貨用人備員作條目爲是也。傳文至財貨條。更端以明絜矩之義。故章句特下又字。以別前引之已終。至用人條。又申言南山兩詩之義。故章句旣下又字而更加申字。以收接南山兩詩之意。以明絜矩之意。傳文本以好惡作條目。以明絜矩之意。故章句亦隨傳文而作條目。以釋絜矩之意。傳文與章句洽洽地相合。如犬牙之相含。恐不可致疑於其間也。用玆語類答問中。亦以好惡作條目。雲峯亦然。北溪陳氏亦曰絜矩之道。在於分義利別好惡。亦以好惡作條目。彼二氏者長於訓解名物。豈無所考於朱子之說哉。若以好惡作題目。則傳文與章句相左。誠如廵相之喩。其精思可畏。吾輩不可及也。至於同好惡不專其利。必欲分而言之。則同好惡。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之謂也。不專其利。卽各得其分之謂也。而章末章句所謂推廣絜矩之意者。可謂包括一篇之大義也。親贒樂利。本謂先王新民之功。至於沒世之久。而後贒後民及百姓里居仰其德業之盛。耕田鑿井之利。殊非此章之意。而章句借引以證天下平而無一物不得其所之意。別無他奇妙意思也。如未中理。却以回敎。

別紙

编辑

前此鄙說於好惡二字與財貨用人同爲條目。以發明絜矩之義之說頗詳。而獨於同好惡三字便是絜矩之說。猶未十分說破。終敎己意不暢。而又使人聽瑩。今請先陳同好惡便是絜矩。而同好惡之外。更無餘法上一階可以絜矩者然後。及於他辨可乎。章首六箇所惡。就好惡之在理在心者而言之。此言凡物之大情也。下段六箇毋。以就人己交接施諸政事者而言之。此言絜矩之要道也。故傳之結語曰此之謂絜矩之道。而章句釋之曰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義。可知同好惡是絜矩。而初無未及絜矩之前。半上落下。違絜矩不遠之同好惡也。同好惡與絜矩。譬如克己復禮。纔克己便復禮。非克己之外。更有復禮工夫也。故傳初引南山有臺與民同好惡之事。以實上文同好惡之義。章句釋之曰言能絜矩。此言同好惡之爲絜矩也。復引節南山不與民同好惡之事。以反結上文之意。章句釋之曰言不能絜矩。此言不能同好惡之不得爲絜矩也。此兩引詩。專以好惡之同不同。申釋絜矩之義。則其以同好惡爲絜矩也審矣。大抵推此好惡之心。同其好惡於民則爲絜矩。是由好惡之推而爲絜矩。則好惡安得不爲絜矩之條目乎。絜矩同好惡。同實而異名。向來來諭及此之報辨。誤認同好惡爲財貨用人之題目。而副貳於絜矩。由此以進於絜矩。遂使一篇之旨。都輸於同好惡。絜矩二字。畢竟歸於上九無位無民之地。殊不知同好惡便是絜矩。非同好惡之上。更有絜矩工夫也。故章內除南山兩詩外。言好惡處。傳文及章句。未嘗有一語帶貼同字說來。而至章末絜矩歸宿處。乃曰此章之義。務在與民同好惡而不專其利。皆推廣絜矩之義云爾。則其以同好惡爲絜矩。又可知矣。且好惡與同好惡不同。好惡是好惡於心。猶是我底。同好惡是將此身。放此萬物中。一例看是物我爲一底。其分自不同。而來諭傳文中單言好惡處。輒帶著同字。賺連說去。亦恐未安。由好惡之不偏。可到同好惡地位。儘有次第。不可滚合爲說也。高明以小註諸子之就好惡言絜矩。兼好惡言絜矩。好惡不能絜矩等說。爲與鄙說同乎。與高明之見相符乎。抑以其說爲亂道違經旨。不足爲據耶。幸辨正取舍之分。亦所望也。見諭章句所云好惡公私之公字。是同字意。篇中未爲不言同好惡也。尤爲不然。公字當與正字相配。私字當與邪字相對。而同字當與偏字相對。故傳文引節南山下章句曰好惡徇於一己之偏。正應上文同好惡之同字。私是公之反。偏是同之反。同者欲其施於人者無不普也。公者戒其發於己者滅其私也。今將同字訓公。恐於字義有未審也。朱子曰大學好惡。自誠意正心者而推之。故皆得其正云。而篇中復言好惡公私之辨何也。旣言其公則反言其私而證之。勸戒之道。不得不爾也。來諭又謂傳文先謹乎德之謹字。章句釋之曰先謹乎德。承上文不可不謹而言。傳文所謂不可不謹。指上文好惡而言之。則好惡之意。悉貫於財貨之條。據此可知。此言似矣。而實則不然。傳文更端言絜矩之道。雖在於推好惡之心。而其本又在於德。尤不可不謹云爾。則指意所歸。只將一謹字。飜轉向德上去。何曾帶來好惡意耶。且德是純粹底物事。下惡字不得。故但言外本內末之非財貨。是利益底物。亦下惡字不得。故章句但言同欲欲專之禍。其下又引康誥善不善楚書寶善人。又推極而拶到愛親萬善之本。一節深似一節。今曰好惡之意通貫於一篇之中。則卽此數條。何處覔得好惡意思來耶。又來諭於言好惡處。愛貼同字說。何不於財貨用人處。亦曰同財貨同好人同惡人。而獨於財貨上。戀著同字不捨。其亦缺露而不周矣。高明旣以好惡作題目。故於言財貨處。强立一惡字。硬排說去。以明好惡之通貫。而終非本文之意。所謂桑樹著刀。楮木出汁者也。好惡自是一件條目。而好惡之旣同則已成絜矩之道。好惡與同好惡之不同科也如此。又可鶻崙說合之耶。大抵此章發首至六箇惡字六箇毋字。所該甚廣。世間甚好不在這裏耶。又引詩發明同好惡之義。至矣盡矣。絜矩之義。更無餘蘊。而曾子是忠信粘泥底人。惓惓意不能自已。故復就事爲上言之。而事之大且難。莫如財貨用人。故剔出言之。而財貨是人之所同欲。故章句於言財貨處。曰同欲曰欲專。至於用人則不惟人有善不善之可好惡。而我之好善未有易色之誠。惡惡未至探湯之切。則進君子退小人。未得索性。而喪邦喪家。未必不由於此。正好兼好惡著精彩極言之。其所以勝私而絜矩者。此其大者。故或問終篇。摠括一篇之大旨而約言之曰此章之義博故言之詳。然其實不過好惡義利兩段而已。又以好惡義利對配說去。以此二義爲終篇之歸宿。卽此而觀之。則好惡爲絜矩之條目。分外明白。至於同其好惡則乃絜矩之事。傳文旣明言同好惡之事。卽係之曰此之謂絜矩之道。愚故曰同好惡卽絜矩。同實而異名。來諭以同好惡爲財貨用人之小題目。以絜矩爲大題目。不知同好惡之外。絜矩大題目所管者何事。傳文及章句。何以同好惡爲釋絜矩之道耶。竊詳高明一篇之中。拈出同好惡三字。以蔽一篇之意。其所以知見骨子雖深且密。而種種差爽。亦似從這裏出來。幸更入思議如何。

別紙

编辑

辱惠長牋。指陳得失。剖析幽微。開示章句精密之旨。馳騁上下。辨博如海。雖使子貢之辨。更無所容喙。而迷滯之見。未能遽化。敢忘其固陋。玆又畢獻所疑。以供發藥之資。伏惟虛心採察。勿以蕘言而不加意也。槾初來所見。亦與高明不約而同。雖文字短澁。意中所有。有不能盡宣。而指意要歸。雖謂之相印符可也。獨怪夫傳文之旨。旣以好惡作題目。則章句之釋。亦宜段段擧好惡字。亦如絜矩字之段段枚擧。以明其爲一篇之總腦。而章句於言財貨處。未嘗帶來好惡之意。至用人條。始言好惡之事。數節之中。有引有不引。而語意參差不齊。巡相之見疑傳文章句不相對値之說。竆無辭以勘破。又思絜矩爲一章之總腦題目。故一章之內。章句之釋。輒段段擧幾處絜矩字。用作一章之總腦題目。不宜更將好惡副貳他作次題目。使一篇之旨。鬼亂橫分。未歸于一。毋論義理。古人作文之體。亦不如是。若可更入思議。於是權倚閣先入之見。復就大學章句及或問等書。參合考究。潛心而玩索焉。則好惡自是絜矩之條目。當與財貨用人同爲條目。發明絜矩之意。昭昭然白黑分矣。始知聖贒之書。自有正當旨意。不可略綽一過而鐵定自是。彼一定而不易者。若非上智之人。未可遽自處太重。不敎他人來磨我也。若從來書衮合爲說。則其勢未免疑晦。故就其全篇。條擧辨析。幸有以終敎之。

來諭曰。絜矩之義。不過與民同好惡而已。則所謂同好惡者。絜矩之註脚訓詁。而執事將作條目。要之亦非端的名稱也。

絜矩好惡。泛言而泛觀之。則雖若無辨。而細究其名義。則不能不殊。愚請先陳好惡絜矩之有辨。然後乃及好惡之作條目。夫好惡云者。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人之所惡不異乎己者也。絜矩云者。旣知其所惡。則不敢以己之所惡者施之於人者也。絜矩章四所惡。卽好惡之謂也。四毋以。卽絜矩之謂也。好惡發於己者無一念之不得其正也。絜矩施於人者無一事之不得其方也。好惡絜矩有存心處事之殊塗。然旣推其好惡之心。與民同好惡。則便成絜矩之事矣。故傳文言好惡處。若與絜矩無辨。而推其本實名義。則自有發己措事之不同。不可渾合爲說也。上文君子有絜矩之道者。言上之人躬行此三事。而下之人便興孝興悌不倍。若使感發興起之而不有以處之。則直是徒然耳。君子當有絜矩之政。使之各得分願。此期之之辭也。下文此之謂絜矩之道者。言上之人能行絜矩之政。使天下之人上下四方。物我之間。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有餘不足處。此能之之辭也。好惡就天理人心上說。絜矩就推措政事上說。其分安得相同乎。朱子曰絜矩恕之事。又曰程子所謂充拓去時。天地變化草木蕃。今曰好惡不過絜矩而已。則又可指好惡謂恕之事。又可指好惡謂天地變化草木蕃乎。朱子又曰絜矩就政事上說。又曰絜矩是四面均平底道理。好惡絜矩果若無辨。則可謂好惡爲專指政事上說。又可謂好惡爲四面均平底道理乎。章句釋絜矩曰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又曰身之所處。上下四方。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又曰此平天下之要道。此言上之人能推好惡之心。能行絜矩之政。故物我之際。截然方正。無一夫不獲其所。絜矩二字。所操至約而有要於平天下云爾。今曰好惡者絜矩之註脚訓詁。主意若曰道猶路也。辟謂君也之類。傳文之意。專以好惡發明絜矩之道。而今也混爲一道。則不知以何者行絜矩之政乎。旣以好惡之心。推行絜矩之道。則好惡正是絜矩之子目。條目之說。雖謂之端的名稱。恐無不可也。

來諭曰。自引南山詩以下。至文王詩。則又因好惡之意。泛論在上者與民同之。則爲民父母而得衆得國。徇一己之偏。則爲天下戮而失衆失國。此皆只就絜矩道理上言所以爲絜矩者。專在於同好惡。而未及乎政事推行之間。

上文以好惡作條目。發明絜矩之義。丁寧切至。更無餘蘊而意猶未已。故復引南山兩詩及文王篇。詠歎之淫佚之。使之有以感發而懲創之。正如至善章之引烈文詩。以贊其止至善之效驗也。今曰只就絜矩道理上言所以爲絜矩者。專在於同好惡而未及乎政事推行之間。竊恐未察曾氏引詩證明之本意也。夫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者。億兆戴己之謂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者。能推好惡之心。以行絜矩之政之謂也。好惡雖發於己心。而旣同其好惡於民。則施諸政而盡絜矩之道者也。辟而爲天下戮。則但徇一己之偏而不能行絜矩之道者也。故章句下。復自註云此言絜矩之效不能絜矩之效。朱子說如此分曉。而來諭之謂自相矛盾何也。抑別有說乎。若未及乎政事之間。一念之善而得衆得國。一念之惡而遽失衆失國。亦無是理也。

來諭曰。天下之事。不可盡擧。擧其大者。莫如財貨。無貴賤上下。而欲其有而惡其無。人君導利而不施其所惡。則可謂同好惡之實事。而絜矩之道莫大於此。

傳文發首至文王篇。單擧好惡字。反復而極言之。未嘗倚著於事爲上。又推絜矩之事而極本竆源。言先謹乎德。言有德則能絜矩。無德則不能絜矩。又因有德有人而逼拶到財貨上。言絜矩。來諭所謂復就事而言。而事之大者。莫如財貨者是矣。前旣不著事不靠人。公共地提掇好惡字。以發明絜矩之道。此復就事發明絜矩之事。其下復就用人言絜矩之事。好惡自爲一條目。財貨自爲一條目。用人自爲一條目。而但好惡就理上說。故所該甚廣。如冢宰之並列於六官而實兼六職。乾坤之分配於八方而實統八子耳。好惡獨兼言於用人者。人有善不善。好惡字洽好兼言之。若夫財貨。民之所同欲。著惡字不得。故章句但言不能絜矩而欲專之之害。而未嘗及惡字。亦事勢之宜爾也。朱子曰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亦是此意。但中庸言其所好。此言其所惡。又曰財者民之所同好而我欲專之。民有不得其所好者矣。玉溪盧氏曰財者天所生而民之所欲云云。故章句於言財貨處。只曰欲專之。曰不專其利。未嘗及惡字。誠以惡字於財貨著不得故也。來諭必欲揷入好惡字於財貨中。想無成有。故曰欲其有而惡其無。曰不施所惡。生出章句所無之義。而强立一條目。以供必勝之計。恐有害於無適莫之道。而反爲至公之累矣。大抵義理本同一源。若取其依俙相近者而說合之則何所不合。第其所以立言本意。文義旨趣。各有攸當。必欲强其異者。合而同之。徒見其愈鑿愈乖而反失其正義矣。

來諭曰。自先謹乎德。至引康誥。不出乎絜矩之能與不能。而其能者。同好惡之謂也。其不能者。不同好惡之謂也。

首章數節。就好惡言絜矩。又向裏而約之。以至於明德。言有德則能絜矩。無德則不能絜矩。又因有人有土而轉就財貨上。言絜矩。雲峯胡氏所謂好惡不能絜矩。任己自私。不可以平天下。財用不能絜矩。瘠民肥己。不可以平天下。玉溪盧氏所謂有德則能絜矩。無德則不能絜矩云者。各有脉絡。不可相亂。而今也毋論愼德與財貨與善不善。必曰皆同好惡之謂也。不幾於漫漶不分曉乎。朱子曰此章首尾。皆以絜矩之義推之。又曰此章大槩專從絜矩上來。今動輒曰好惡云爾。絜矩二字。果爲無用之贅言矣。

來諭曰。絜矩固爲一章之大題目。而所謂絜矩者無他。卽與民同好惡也。財貨用人。固爲絜矩之條目。而同好惡之意。通貫於二者之中。好惡雖謂之小題目可也。

初以好惡就公共地。反復以明絜矩之義。復就財貨上。以明絜矩之義。復就用人兼好惡。以明絜矩之義。如此看了。自然文從字順。理隨事明。無嶢崎側峻之患。來諭雖若新巧。而恐非本文之意耳。

來諭曰。見喩不欲以同好惡爲題目。而必欲與財貨用人。並列爲三條目。愚不識所謂同好惡者。捨財貨用人而行之何處。

凡傳文中發明絜矩之條目。曰德曰善曰忠信曰驕泰曰義利曰仁人不仁。無慮十數條。至篇末。以理財用人分爲二道。末復合之以一道而後已。初豈止三條目而已哉。飮食男女。耳目口鼻。日用百爲。若大若小。誰非可好可惡者。其中財貨用人。此其大者。得國恒於斯。亡國恒於斯。生養人只是這箇。殘害人只是這箇。故特歸重於此兩事。亦如小人爲惡。千條萬端。而特擧媢嫉一事爲言者。以其流禍之尤甚故耳。如何如何。

來諭曰。見喩以好惡爲先爲體。以絜矩爲後爲用。初以好惡不許爲題目。畢竟所論以好惡先於絜矩。而爲在心之體。以絜矩後於好惡。而爲在物之用。此不但使絜矩爲陽尊假立之王而已。却不免之噲君臣之易位。惡在其好惡之爲條目。絜矩之爲題目乎。竊恐向來絜而矩之之見。作祟於此。而不覺其言之自相矛盾耶。

好惡絜矩體用之說。初非愚昧白撰出來。實本盧氏存此而不失。體之所以立。絜矩而與民同欲。用之所以行之語而修潤之。張忠定所謂公事有陰陽體用。未判前爲陰爲體。已判後爲陽爲用。今此體用之說。亦猶是也。似未害於義理。而深加罵破。更入思議如何。且由好惡而絜矩。則絜矩不得不後於好惡。體用之云。亦非謂體尊而用卑也。何可以此而爲君臣之易位乎。絜以方之。絜之以矩之云。雖有順釋倒釋之異。而截然方正。平均如一之義則未嘗不同。恐無緣生出此怪差之言。來諭之云。恐呵叱過分了也。

來諭曰。章下總論。務在與民同好惡者。已盡一章之大義。而又足之以不專其利四字者。旣以同好惡總結財貨用人兩條。又以不專其利。結前後財貨之說。此章句之至精至密者。且總結一章大旨。而但曰與民同好惡。不及財貨用人。則以同好惡爲一章之旨者。非所謂總腦而何。財貨用人。非好惡中條件乎。豈可以是爲作條目之證乎。

務在與民同好惡。不專其利。鄙人前說。未得要領。來諭亦似太周遮。與民同好惡五字。釋好惡之義。用人亦兼好惡言之。則固包在其中。不專其利四字。却指財貨而言。來諭以與民同好惡。總結財貨用人兩條者。恐亦未然。何以知其然耶。章句於財貨條。曰不能絜矩而欲專之則民亦起而爭奪。章末不專利之專字。串前欲專之專字。而自是兩截語。巡相之分屬。雖欠稱停。而兩截之云固是也。見謂一直連串底說。恐未然。愚固以爲非吾輩之可及也。夫以好惡作條目之說。罄盡愚昧之見。而人微言賤。不足見信。更以朱子論難見於他書者及宋元諸儒之說明之。朱子曰不特好惡財用之類。事事亦當絜矩。又曰此章之旨。不過好惡義理兩段。固以好惡財貨。並言作條目矣。陳氏曰所以說絜矩之道。在於分義利別好惡。又曰此章出入經傳者幾千言。而求其緖。不過好惡義利之兩端。利卽財貨之謂也。雲峯胡氏曰就好惡言絜矩。又曰就財用言絜矩。又曰兼財用好惡言絜矩。又曰好惡不能絜矩。則不可以平天下。財用不能絜矩。則瘠民肥己。不可以平天下。又曰好惡不能絜矩。安能如仁人能愛人惡人。財用不能絜矩。安能如仁者以財發身。凡此數儒之說。以好惡並財貨用人作爲條目。以釋絜矩之義。鑿鑿可徵。而來諭甚者至於驅率前言。以從己意不得。使彼說還他彼說。此說還他此說。以高明溫良謙遜之心。猶且如此。信乎講論之際。易牽於有我之私。而自難住足於公平十字上地也。言語之際。衝口而出。有若好勝者然。若非高明虛受之量。何敢畢此衷曲。無所顧忌乎。幸冀更賜鐫誨。開覺矇蠢。千萬千萬。

與金振伯

编辑

乍阻爲鬱。不審秋令。侍下道體如何。瞻遡不已。絜矩說。尙未承報。亦望一言批判。以發固陋也。近日閒看大學。以好惡財貨作條目。發明絜矩之義。似更明白。中間雖以謹德愛親仁善忠信等語。間見攙說。以明絜矩之本。而全章大旨。實不出好惡財貨兩端。故或問終篇。亦以是說結殺焉。章句所謂申言云者。應前好惡之說。非謂前言財貨而復申好惡之謂也。前書見喩以同好惡釋絜矩。如以主一無適釋敬字之意者。可謂得此章之旨。而但章句以同好惡。元作絜矩之義說。而高明以同好惡。作副貳於絜矩說。此爲少不同耳。且好惡是條目。同好惡是絜矩。高明於此界分。未嘗劈畫。輒和合爲說。幸更入思議如何。胤子想懋學有時敏之功。後生中所屬望不輕。可慶可慶。謬答疑義。未及細繹。被巡相要索。遽爾輸呈。如有草本。倘見寄否。本欲裁書以請。緣忙未果。幸喚詔此勤懇之意如何。

答金振伯

编辑

前日往復疑義。間嘗覿面相呈。而彼此猶未爛熳同歸。古人有言尺素論心。有愈面語。玆復畢陳鄙見。望須更賜證駁。使膠滯之見。怳然有悟。千萬千萬。或有問於朱子曰天命之謂性。只是主理。纔說命則氣亦在其間矣。非氣則何以爲人物。理亦何所受。答曰極是極是。子思且就總會處言。此處最好看。又曰孟子說性全是理。若中庸天命之謂性。已是兼人物而言。又曰天所賦爲命。物所受爲性。賦者氣也。受者性也。又曰天命之謂性。是全言理。雖氣包在其中。說理義較多。若兼言氣則說率性之道不去。又曰如有天命之性。則便有氣質。又曰天命如君之命令。又曰命是告箚之類。又曰旣有天命。須是有氣質。又曰理難看。但就氣上看。如看元亨利貞是也。合是數說而觀之。則天命之命字。帶得氣字來。而其向望歸宿則在性字上。故曰說理義較多。然命字是形化以前事也。道一而已矣。而隨事立稱。故在天則必就氣言理。而其所以然者。各以其著見者言之。在天則陰陽成象。是著見者也。在人則仁義成德。是著見者也。其所立稱者雖異。而理未嘗不同也。且中庸推原源頭稟賦處言之。與孟子之剔出言之者。末流雖同而上面一截。所包不同。朱子所謂孟子言性。不曾推原源頭。比大傳言性疎略者此也。大抵天命之性。就人身中。指出所賦之理。則卽純粹至善之性也。就稟賦處言之。則有人物之異氣。東陽許氏所謂氣有通塞之不同。而氣是載理之具。故章句先言氣以成形。而後言理亦賦焉者此也。今謂天命之性。謂兼氣質。則非常醜差。正朱子所謂在所不答者。若謂天命之命。以其在天。不是說人性上事。故帶得氣字者。亦有其說。建安丘氏曰繼之者善。帝降之衷。天命之性。所謂降所謂命。卽繼字之義。雲峯胡氏曰易曰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子思之論本於此。新安陳氏曰成湯所謂降衷。子思所謂天命之性是也。朱子旣曰繼以氣言。而丘氏又以中庸命字當繼字。三子者之中。辨析尤爲精切。今以所見與不佞同之故。幷蒙收司連坐之律。然詳究丘氏易中註解諸說。頗鑿鑿中窽。恐未可容易壓倒也。朱子曰論本原則有是理然後有氣。論稟賦則有是氣而後理隨以具。中庸天命之性。論人物稟賦。故章句有陰陽五行之說。近世學者因此又謂朱子本以理與氣合者言性。爲是說者。未察命字性字本意。而輕爲之說者也。至於心之爲物。貫幽明通有無。統性情該萬化。固不可與肝肺腎五臟同條而共貫。然物類旣異。其理各一。以木火土金水言之。木在地爲木。在時主春。在五臟爲肝。火在地爲火。在時主夏。在五臟爲心。金在地爲金。在時主秋。在五臟爲肺。水在地爲水。在時主冬。在五臟爲腎。然則在人。木之神當屬肝。火之神當屬心。金之神當屬肺。水之神當屬腎。所謂神。卽仁義禮智之意思。而求其配屬。不於肝心肺腎而於何乎。五行各專其一。而水行有二義。故水在歲有終元始元之事。在方位有龜又有蛇。在時有夜子時。在智旣是其是而又非其非。在臟有左右腎。其他五臟之色味音聲。莫不各有所屬。分域各異。脉絡相通。雖不如心臟之具得五行之理。潛天潛地。包括萬化。亦不可全指肝肺腎。諉謂如空殼子。如手足臍膝之無所知覺也。或有問於朱子曰五行在人爲五臟。心却具得五行之理。以心虛靈故然否。曰心緣是箇光明發動底物。所以具得許多道理。又曰肝肺五臟之心。却是實有物。若今學者所論操存舍亡之心。則自是神明不測。故五臟之心受病則可用藥補之。這箇心非菖蒲茯苓所可補也。又問心不是這一塊物事。此特其樞紐耳。曰不然。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耳。人有病心。乃其舍不寧也。凡五臟皆然。今以此說推之。則肝肺腎是木金水神所寓之舍。而洛閩諸賢之論心。每曰性是心所有之理。心便是理所會之地。心以性爲體。又曰心如界方。一面靑一面赤一面白一面黑。靑屬東方仁也。赤屬南方禮也。白屬西方義也。黑屬北方智也。若以仁義禮智爲皆出於心。而無與於肝肺腎者何也。蓋嘗思之。心之爲物。理與氣合。有虛靈知覺之體用。肝肺腎之理咸統於心。正如周家冢宰之幷列六卿而實總百職。向所謂靑赤白黑之喩。實五臟之色而皆屬之心者。以心能管攝五臟之理。五臟之色。亦莫非心之所統。故盡屬之心。而不復言其脉絡之所自耶。朱子曰心恰似那藏相似。除了經函點燈。四方八面。皆如此光粲。又曰如箇藏四方八面。光明皎潔。如佛家所謂六窓中有一猴這邊叫。也應可見此心之靈。爲一身主。而五常百行。皆在所統也。又以洪範貌言視聽思驗之。曰澤水曰散木曰楊火曰收金曰通土。五臟各有恭從明聰睿肅乂哲謀聖之工夫效驗。修養家以七情分配於五臟。五臟非全沒知思。而嘗觀醫書。有云心爲君主之官而神明之所出。然爲物所感則易動。動則五臟之係相連於心。五臟之病先于心。所以聖人只是敎人收心養心云。然則仁義禮智之配屬雖有所自。而聽命於心官固也。先儒所未言底。直於手分中摸索爲說。必不中理。幸賜鐫誨。

槾追白。旣作元書後。濯去舊見。更來新意。復引來敎而紬繹。鄙說果是舛誤。蓋天下之物。無一物不具五行之理。則五臟亦各具五行之理。而肝肺腎旣無虛靈知覺之稟。故雖有其理而不能具寂感之體用。心則理氣合成虛靈知覺。而爲一身之主宰。故所具五性之理體用兼該。未發而其體寂。已發而其用通。蓋心自具五性之體用。初非統肝肺腎之理而爲心之全體大用也。倘非贒者反復不置。何以有此省覺。感幸之心。不可以筆尖旣之也。

答金振伯

编辑

乍阻爲鬱。不審日間德履何如。辭不就徵。謹已奉悉。而措辭如何。歸宿又於何處乎。幸密以見示。此不敢泄耳。來辨深感指迷之盛意。而猶不自量。嘖有煩瀆。幸恕宥而垂覽焉。大學或問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而得其正且通者爲人。朱子語類曰天地那裏說我特地要生箇聖贒。也到那裏洽相湊著生聖贒。若天之有意耳。中庸章句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賦之理云云。嘗卽其說而參互紬繹。於穆不已之天。運於無形而未嘗有主理主氣之分。故所以爲說者。只言所生之物。隨其所値而未嘗有使使之意。今見喩曰天之生物。二氣五行。紛綸交錯而賦形成質。有昏明淸濁之分。短長厚薄之差者。命之主於氣者也。元亨利貞之理。賦於形氣之中而爲仁義禮智之德者。命之主於理者也。雖主於理而必有所乘之氣。雖主於氣而必有所載之理云云。其曰主理曰主氣云者。語意若似天之命物。有主理底時節。有主氣底時節。而賦與豐嗇。有使使之意。明者意裏。又慮理氣之分析太過。下一轉語曰雖主理而。所載之理。以足前言之偏。而理氣各有主張之意。依舊自在也。夫聖人有心故。以其情順萬物而有理氣互發之時。天地不宰故。一氣運於冥漠之中而機緘自爾也。何嘗有主理主氣之分乎。所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是也。恐高明本意不如此。而語意不完。起人疑惑乎。抑賤謬錯認文理。生疑於不當疑之地耶。朱子曰若不用明破。只恁地存養將去。自然有到處。若欲立言示訓。須契勘敎子細。或意高明於此更留意如何。天命之說。寧置之忘言。以待賤謬蒙心稍開觀如何耳。至於五臟分配五行之說。得蒙頂針之賜。使鈍根之資。得有領悟。區區感荷。言蓋不足以形容。繼此不以不敏爲可棄。辱與之反覆則其幸又如何。

別紙

编辑

大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所謂繼者。何繼之云耶。言繼斯道也。上言道。其下卽曰繼斯道者善。中間元不容他語。曷嘗有一分氣字意。而通書旁註氣字於繼字下。若使此說出於賤謬。高明之見攻甚急矣。天命之性。祖於大傳之義者。數三諸儒旣明言之矣。彼旣就言理處著氣字。寧不可就此著氣字乎。高明且道繼善成性。自頂至踵。還曾著氣字意思乎。以其在源頭未屬人底。兼人物言之。故旁註氣字。大傳中庸文脉語意洽洽印符。而以彼之言氣爲當然。而此之言氣爲可駭。特以人有聖愚之分故耳。或恐有妨於蕘言猶擇之義耶。至於五性之分配五臟。先儒未有明言之者。愚之自出意見。固犯不韙之罪。而嘗觀朱子答心臟特其樞紐之問曰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凡五臟皆然。意其肝肺腎之殼子。特其神舍。而五性之理寓焉。如心臟之爲。又五行之在天在人。至理有自然相合之妙。除前書所引外。易之曰貞曰固。孟子之曰知斯曰不去。每以二義言之。而在人有二腎。天人之相肖如此。豈有有其樞紐而理却不寓焉。從來執得此意許久。累蒙頂針。始乃自覺己見只是自家手界中化現爲說。未有明據。於是濯去舊見。復考語類。朱子答或人五行在人爲五臟心獨具五行之理之問曰心屬火。是光明發動底物。所以具得許多道理。不言分配五臟之理。又曰心如界方。一面靑一面赤一面白一面黑。皆言之於心。而不分屬於他臟。意肝肺腎之臟。雖有其物而初無知覺。雖有其理而不能發見。獨心臟虛明光𪰻。又兼知覺。故能爲五性之字母。總統諸理。而其所統。又非兼統肝肺腎之理。蓋心裏自具五性之理。非必取他臟之理而具統之也。未知此義如何。凡此啓蒙。實荷誘掖之勤。多荷多荷。心具五性。旣聞命矣。獨怪夫朱子於一枝木一點火。猶曰見得他仁禮意思云。而在人五行顯有成象。而理反不寓。而心之爲物。果有四方靑赤白黑之各色耶。又七情分屬五臟。人有怒則傷肝。憂則傷肺。懼則傷腎云。而獨不稟五性。有若稟氣而不稟理者何也。幸一一明析。以解膠漆之盆也。高明見謂台姪。儘如汝叔之說。仁能包義禮智。若謂仁屬於肝。肝能包心肺腎乎。此則恐未能盡人言。朱子每言仁包禮義智。未嘗言心包肝肺腎。心有些形迹。理元無兆眹。心合理氣而自成一物。又爲五性之字母。能統五性。五性又於心官所統之內。仁爲長兄。能包義禮智。義意自不相類。如何如何。幸更入思議也。

答金振伯甲寅

编辑

歲裏伏承臘月卄五日出書。緣在山墅。發春始得開讀。從審彼時消息。卽今歲換矣。伏惟壽堂氣體益享康寧。省下道履懋敏日章。區區向慰。不寧新歲例賀而已。槾新年所得。只是魗老二字。一命之職。已是過分。而當宁眷注。筵臣啓達。至使不佞追躡俊武。竊恐朽骨餒魚反敗鍋羹。用此縮恧。近已討便控訴吏曹。若得所願。則惟思收拾桑楡之工。以追古人所謂報不報之恩耳。明間去渭陽省舅。歷修數處人事。旬時上入山庄留數日。舍車而徒。沿江穿山。進叩仙扉。未前伏希珍毖。

答金振伯

编辑

前月卄間。伏承翰敎。山裏坐鮮與人接。迄未裁謝。倘蒙思恕否。春序漸闌。仁風扇和。伏惟此時。壽堂康豫。兄弟歡侍。琴瑟靜嘉。而朝晝所爲。又無愧於俯仰。爲之一羡而一慰也。槾身世常在林寄中。耳目別無相接。心累不待驅除而自减分數。江山又有以爽我神精。而理地不至昏窒。所助似亦不少。近緣主舍者無糊口之資。兒輩以僕不耐其小仁之心。减食飮以及人。爲有妨於老人。煎迫令下來。就養於渠。年老氣衰。任其作弄。自山翁而爲野翁。鬱鬱不可堪。因思少日志意狂疎。妄有濟人利物之心。此心未副。到老益窄。至于今時。不能長活手下一二人性命。時以自哂耳。

別紙

编辑

前此論及前後娶共一櫝。愚亦未知其果合於情文。鄙家先代亦有此事。繼室則異櫝而只就龕內同奉。私竊以爲禮曰夫婦體實異故異殯。精氣無間故幷配。以此推之。前後妣幷配一櫝。似有所據。程張所言。雖各不同。至朱子有云乾大坤至。自有等分。後配是禮聘所娶則亦可幷配。勉齋收入於儀禮續編。永爲不刊之典。可幸依而從事。而前承口喩。禮有幷配之文。未見其爲共一櫝。所謂幷配云者。謂安置一龕之內。安知其必共配一櫝耶云云。斯言亦有理。故此亦然之。歸來欲更檢禮書。寓中無全書。只就抄節之文。審其歸宿。則於考妣喪畢合配處。只稱配字而無共一櫝之文。未知共一櫝之云。見於何書。若此處配字爲共一櫝之意。則前後娶幷配無疑耳。又按祠櫝乃程子所制。而兩牕櫝乃韓魏公所制。今之奉安於兩牕櫝者。去祠櫝。幷奉前後妃兩牕櫝。旣合祔則祠櫝之合祔。若無甚異。而人之不怪於彼而獨怪於此者。以兩牕櫝寬大而祠櫝狹少。且以事生之禮。比附於事亡之事。而駭於創見。不知精氣無間。非復有內外之分。自不同於殯宮兆域之猶有體形之跡未化也。然擧世皆然。則遭此節拍者。亦且順而隨之。何爲異俗而獨不然。幸綿蕝而見告如何。向去虎院時未結公案。故欲得中適之論。謾幷及之。非以幷配一櫝爲必可行耳。小物不遺。亦係竆格之事。回示可否亦望。

答金振伯

编辑

日委訪。迨玆感荷。未相見間。常思有多少就質事。旣見。不過打討閑話而止。點檢來。吾輩實無日用密察功夫。故致得似此慢些子。深可懼歎。卽日中夏。伏惟味道增祉。槾日前遭弟婦之喪。老弟常懷忡悒。哀姪嘈嘈殯宮。繞耳觸目。解能傷心。山墅景物方濃。而懷事如許。不得盡意把玩耳。徂玆黌堂講會之日。被城主援止。而憂患所迫。不免决起。未得與聞講論次第。旋用悵恨。偶忝溪院任席。院事板蕩。朱先生有言料理錢穀。亦莫非爲己之事。非不欲經心。而自無殺活手段。將來凡幹。只先有司而已。不欲太無端俟割收黃雲。柬請一二同志。爲講古書一部計。竊料來赴之人。不過城東一偏地。或招不廣之非議乎。臨時持稟是計。

答金振伯

编辑

自吾兄遂初之後。合先奉候。而偶此數月來。病孱倍尤。未及遂衷。存書先之。佩荷之餘。旋切罪悔。因審執御在行神相。懽侍萬福。又以爲慰也。伏聞自上有三接之異數。必有嘉言嘉猷沃悅聖衷者。林下竆經。正好今日要用。足以慰滿士林之望。下交賤劣。其爲欣賀。倍萬恒情。深欲起躬扳叙。熟聞進御諸節。而不惟病軀怕寒難動。家中將有不腆禮幹。卒卒無暇。姑俟發春。始遂此懷。

與鄭洛瑞游蓮

编辑

鱗羽沉斷。蓂莢兩轉。未審車騎尙留前寓未。竆家乏使。末由送探消息。不惟闕却合修人事爲未安。瞻跂鄕往。迨無日不飛馳於大江之南矣。仲春協風宣和。伏惟氣體動止隲相萬福。槾不覺中齒髮已如許。靜循初心。感愧交集。思欲寸寸收拾。以冀桑楡之效。鼎器已弊。無以養得丹成。時發喟然而已。三哥見讀何書。幸望面命耳提而極言之。毋失靑春光景如何。今之時。旣無師生嚴督之事。家有贒父兄。豈可任騰騰。不加鉗鎚乎。願少加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