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養生十三則闡微

(重定向自養生十三則闡微
古法養生十三則闡微
作者:閔一得 

一曰:兩手握固,閉目冥心。

人身一心耳。而其名有三。心之本位曰人心,其神腦注曰天心,其神腹注曰地心。其用有三。天心生精。地心生氣。人心生血。欲收人心。必須握固。握固者何。以兩手大指尖。各掐兩手亥子紋間。而以四指包握大指成拳形是也。蓋心乃至靈之物。但一著想。即住想處。況心具陰陽。其理奇而耦者。本位之心也,稽其奇宮。乃在兩手之心。一經掐夫亥子紋而握固之。則我之人心。得往於本位矣。心居本位。則一身之氣咸自相拱護。不勞招聚。而自相聚於絳闕上下四傍也。凡夫後天之氣。其質潤而溫。凡其聚處。如雲如霧然。於本位。則其如雲如霧之物。必先化而為液。下滴點心。便化為血。其間時候。諒非頃刻而化而成。是以握固之後。便應冥心。冥心須久。久則方妙。於是知養生家之所以必握固。必冥心也。我言行是功,必須功夫長久些者。一以心靜不易。而欲令其安然而冥。則尤非易。一以心冥而安。斯為真冥。而一身之氣來朝。其朝絳闕也。諒非一朝便能化液。苟非聚之久而周。則如雲如霧之效不現。且必吾心冥而且安也。則其所聚之氣亦始和之極。然後得有變化之機呈焉。此一定之理。奈何可有馬到成功之想乎。聞之師云。世人中宮痰飲之多。釀成痼疾者。無他。每於食後脾倦。或瞪目呆定。或閉目冥定。其在絳宮上下四傍之氣。亦隨而擁護之。亦有如雲如霧光景。但不到化液而起。或即到化液之後。彼不知內養之訣。而徒知便安一層。則所滴之液。不點入心。而傍落於中脘左右。則成痰。久久積多。則成痰飲症。世之修養家亦多此停飲之症者。無他。於冥心一功上不加功。略行香寸許。或半寸許。即行他功。其靈液未化血而中止之故耳。我深悉此病。故每勸人於此一步功上。著實加功。今故不憚煩而疏說如右。見者幸勿視為常談而忽諸。噫 。行得液滴化血之後。不接行調心之訣。則又將釀駭人病出矣。其說則剖陳於後云。

二曰:舌抵上齶,一意調心。

夫人一身皆心也。虛處者心之體。實處者心之用。此之體用。乃貼粗淺一邊說。其妙義乃氣血焉。以一心之所主者。故曰一身惟心云。古先哲教人修養而於閉目冥心後繼以舌抵上齶。一意調心者。旨何在乎。舌為心之苗。舌抵上齶。則心之神便隨而上註。蓋神為氣帥。氣為血將。如是一作用。則我神已上居夫乾元。其中已具有存想泥丸一段妙用在其間矣。此不過略一存想我泥丸。或有明晃晃氣象。我則即用此明晃晃一光。遍將我身前前後後通體一罩。繼即從事下句加功。其所謂加功者。不過先調息。看我氣。息隨此光。自頂自口。自心自腹。次則繼以虛其頭。虛其心腹。是即存虛妙訣。妙訣之妙。在於存其虛意。而步步自里達外焉。謂之調者。有不虛處。以意虛之。有不通處。以意通之。有欲達外。而若有牆壁緊向裡迫然者。我則以意一散一鬆。則其中氣象。自能疏暢焉。或若有物兜住我氣機。如被網鎖然。我則以意一放一鬆一脫。其訣在放心於無何有之鄉而已。此又在行之者之能心領神會焉。此之謂調。此之謂一意調也。聞之師曰。世多染吐絡血。與夫赤濁腸紅赤帶者。其病類由如上所云。飲食困倦後。得養血化妙矣。無如所化。未行於絡。未藏於肝。未統於脾。蹶然而興起酬應焉。其血橫行而無歸。積而外發。遂成等等症。不勝駭人 。世之養生。初行功時。無不見效。已而忽得等等之症而中止者比比。此非別有故。蓋於調心一功。不加暢行耳。我亦深悉其弊。故不憚煩而詳論之如右。

三曰:神游水府,雙擦腰腎。

蓋血為精本。精為氣源。而使之血化精。精化氣者。神不遊夫水府。則水冷而不化。其所積留於下部間者。乃頑液。並不得謂之精也矣。古人有言。腎暖則生精。心涼則生血。味斯二語。則神之遊夫水府也。非惟益乎腎。亦且利乎心矣。其訣惟何。將我目光。內導心氣。從我心後。分注兩腰。各盤旋於左右兩腎之間。則凡所生血。即隨氣降。分注兩腎。經我目神注旋不已。暖氣自生。漸漸大熱。如沸如炙。則隨降之血。立化真液。而色純白焉。此一物。蓋即世人所謂精者。然此一物不經夫兩腎大熱。如沸如炙。以至各於左右大熱。會前升入臍輪。再加非常真火。大煅一場。此物僅隨向所積液。伏於膀胱左右耳。相火一動。則油然走洩。是即世人所患遺精與白濁也。訣惟加功於兩腰腎。使彼腰腎常大熱。則臍輪一關。自得大熱。而精自化氣。其世有赤濁赤帶之症者。由所降心血。達至於腰。未經真火一烘。即隨氣流膀胱。隱伏而滯。後感外邪。一引而出。男曰赤濁,女曰赤帶云。於斯可悟雙腎之不可不加擦。而神必腎遊之妙義矣。然不標曰神存神運神摩神旋。而曰雙擦腰腎者。以人初學。其神不靈。其氣不吐。其火不足。其一身之關竅脈絡。半有積痰壅阻其間。引之導之。未易領教。則效不可必。而病可因積。故不得已而教之以手擦焉。鳴呼 。此先輩度世不得已之苦心。故立言止此。然有因而薄視之。以為事非內運。有為外功。置之勿行。以為有志。遂有等等病生卒因功廢。惜哉。餘深洞悉其妙。且又洞悉世之流弊。故不憚煩而為縷詳於右。見者幸勿視為常談而忽諸。但凡行是功者。擦勿用力。惟以心隨掌轉。自外達中周而復始。不計擦之多寡。總以大熱為妙。慎毋如俗僧之了誦受生經。虛行故事為戒。何以故。人之一身。血氣旺則無病得染。而神為氣血之主。又以氣血為養神之本。氣血之為一身寶也。人人知之。而不知所以養之。故日就月衰。而迴瀾無計也。果能從事夫上所言。而又能實心實力。恆久不廢。何長生之不可逾及哉。

四曰:心注尾閭,頻聳兩肩。

此段工夫。乃為初行上言輩。救弊之法。亦養生家必行之作用也。蓋心者。神之謂也。果如上言而極行之。其真炁自能攻穿尾閭。暖氣沖脊。層層烘升。自達巔頂。原無事乎心注而頻聳也。但彼初學之士。真氣既衰。而神力又薄。其尾閭之關。閉塞而勿開。夾脊之節。二十有四。其間積痰節節有之。苟不仗此有為作用。其穿關也。固不易。而欲節節通升。焉能無阻。然事又不可中止。倘此尾閭不開。則所有精不固。而所降留之氣。豈肯安駐腹間。不變為腹脹肋疼。肛癰痔漏。則變為氣忡心證。小則亦必變為牙疼眼赤頭眩等症。幸而關穿脊達。倘或中住。則有發背對口腦疽等患。是以先哲開此不得已有為作用。以解種種之厄。其訣乃一意神注尾閭。而於糞門作忍大便勢。其氣則縮而提矣。如是行之。尾關必開。我則以頭稍向前面。而又用意自下提上。聳其兩肩。則其氣自從夾脊。節節上升。升一節。則加一提聳之功。直覺此氣已到玉枕骨間。則可從事於下文之所示也矣。此一段工夫。稽即丹經所稱黃河逆流一步玄訣。然其關有三。尾閭一也。夾脊二也。玉枕三也。今猶三關僅通其二云。我故曰過此關。尚須從事於下所示者。以有玉枕一關耳。

五曰:目視頂門,叩齒攪口。

曰目視者。非以開眼視之。乃以眼合著。其目則向下。而使其氣上達。有如神在深淵而一意上註之法。如是視則得矣。標曰頂門。要使學者察其氣升已過玉枕與否耳。然其間猶有一段大玄大妙。養生家必行一秘。藏而未之洩。其訣惟何。亦仍在頂門兩字間也。頂者極高之謂。門乃天門。謂當導引此氣。即從玉枕關。直衝上去。存衝到天上。要覺有窈窈冥冥。而日月星辰。猶在我神光之下。方謂之足。如是。則我身後天濁氣。化為先天清炁矣。如是後。方從事於叩齒攪口一工。斯無拖泥帶水之弊焉。然我所云天門者。非指上天之門。原是我之頂。而上通天氣之門耳。此一門也。我身天罡真炁之所駐者。其炁下臨。群陰悉化。此關一過。則我身所具三關將勢如破竹。有不待用兵將焉。此修養家至寶之物。而欲得此一炁。非從破關直衝。上接天上之天罡。則此炁凝結於頂門。不為我用。即或世從別法精修。亦乘雲馭空。而神從天目出者尚矣。然猶是神仙一門也。惟得此炁而進修之。自有白日沖舉之妙。我師言之詳矣。故於此關。猶詳述如此。至如叩齒攪口。不過聚神引津之小作用耳。然於養生家。則大有所補云。陶貞白真誥。載有一夫。不解修煉。而壽逾百歲。獄吏不敢近其所居。察其故。彼有風疾。其齒常自相擊。乃疾使然。然於道。凡人叩齒。則身神畢集者。彼夫之齒。雖因風常擊。而其身神。無敢或離。則其關竅。得護甚固。故身有光焰。鬼不得近。有以夫。真誥所載如此。至夫攪口者。以人舌下有二竅。一通心。一通腎。丹經所稱水火華池是也。以舌攪之。其液自出。且默以引所後升之氣到口。以便吞嚥。我故曰。大有所補云爾。

六曰:靜運兩目,頻頻嚥氣。

此一段雖為初學說法。然其寓意。亦精玄也。其曰靜運兩目者。所以聚神也。以所升之氣。已過玉枕。或已降注口中。則自有甘露隨下。我必與舌攪得津同咽矣。而有餘氣。尚因叩攪。停駐泥丸。我則從事運目。自得潤而熱而涼。其神光圓白如珠。得懸於目前空際。而下曰頻頻嚥氣。不曰咽津。其旨玄矣哉。蓋彼初學陰液多。而陽氣微。慮有他變。嚥氣。所以助陽也。令彼下田。得有常熱之妙。而身中水火始均。此補偏救弊之妙秘也。稽之丹書。自明斯理之非妄云。故我師謂此說。縱已超夫玄境。此段工夫。亦不謂之虛勞焉。況初學乎。何以故。丹道以陽為宗者。補陽即以除陰。經曰。分陽不盡不成鬼。分陰不盡不成仙。即此可悟矣。我願見者循行勿疑是囑。第所嚥氣不到下田。不可中止云爾。

七曰:澄神摩腹,手攀兩足。

此一段,雖為初學而說。而藏有火土相生。三家會聚之妙義也。有補土燥濕之功。有聚氣會神之妙。有五行會宗之用。夫神澄則濁質附土。摩腹則氣運土馴。手攀者必俯其身。則腹貯清炁必自穿尾而達乎泥丸。兩足承攀。故直其脛而外挺其氣。達出必足。既而受攀。則足心陽氣。必自腳背而升。上至尾閭。隨其腹穿之炁而同升夾脊焉。此其中妙義蓋有不勝述者。核諸下文所述。其妙義自知不虛焉。

八曰:俯身鳴鼓,數息凝神。

曰俯身。承上法而加以無為一用焉。蓋覺兩足之炁。已從尾關穿上。故放卻兩足。以手捧頭。掌掩兩耳。以指向玉枕下擊之。其聲如鼓。故曰鳴鼓。鳴鼓何。所以致靈也。俯身而鼓。所以召我陽神。自背而達上。所謂乘槎達漢之一法也。逮至數息。則又直身而坐行矣。蓋斯時也。神咸集於泥丸。將俯而聽政矣。而返行數息。何也。泥丸乃聽政之府。而燕息還在中黃。要知數息之時。我之陽神。業已退休土府矣。其數息也。所以進陽火也。此即息息歸臍之妙。又即所謂安不忘危之道。故其數息之訣。不計數於升際。而著存於將降之候。則能息息歸臍焉。故即繼之以凝神之道。此蓋借數息一法。為凝神作用云爾。

九曰:擺腰灑腿,兩手托天。

此一段,乃靜極而動之妙用。蓋非淺見一流所能測也。殆以加意凝神之後。我身氣機。有所阻住。故必先行緩步。或十步。或二十步。退而坐擺我腰。或九。或十。或十五。起而灑腿。左右咸如擺腰數。繼即加以托天。數則或三。或五。其起也緩。其落也如之。總以骨節通暢。而不致氣粗為妙。

十曰:左右開弓,平心靜氣。

此一段,無甚深義。學者但依法循行可也。

十一曰:無我無人,心如止水。

此一段,似貼性功一邊。而實煉命家腳踏實地之奇驗焉。如每行功。無此一步。斷無成就之理。其法總如初步行功。加以一塵不染。萬籟皆空之志行去。自得此真實境界。如果到此而時候又久。其去大道也不遠矣。

十二曰:遍體常暖,晝夜充和。

功夫到此。去仙近矣。然其所以致此者。還從上文來也。蓋非可幸致者。

十三曰:動靜不二,和光同塵。

至此已超出地仙之上。並非水仙境界。其所俟者。牟尼寶珠耳。殆非累行功圓者。所得跂及者矣。


以上十三則。名目尚矣。大約養生家之所宗者。行之者未得其訣。每有弊生。今據師傳。核之丹書。合而發之。名曰闡微。其言粗淺。其義精深。凡夫龍虎坎離。卦爻斤兩之說。概不之採。從事斯道者見之。我知其必不鄙而遐棄也。

嘉慶戊寅仲冬月望日。金蓋山人小艮氏纂於婁工工次終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