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高麗史
志第二十九 高麗史第七十五
志第三十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鄭麟趾奉 敎修

選擧三

编辑

銓注

编辑

選法

编辑

○凡選法,成宗八年四月,始令京官六品以下,四考加資,五品以上,必取旨,以爲常式。

○明宗時,吏部員,點初筮仕者姓名,入奏,號曰點奏。於是,求入仕者,皆賂白銀,以爲贄,上自判事,下至令史,習以爲常,競占下點。十一年正月,中書門下郞舍議奏:「舊制,文吏散官,外補者,皆有年限,非有功,不得超遷。今有一二年,而超受者,有三十餘年,而不調者,政濫人怨。請限及第登科者,閑五年,自胥吏爲員者,閑八年以上,許得施行,餘皆追寢之。」詔可。時,政出權門,奔競賄賂,無復廉恥。自重房上將,及宿衛之臣,有氣勢者,各擧一人,占官請調,如不得,詣執政家,張拳極口爭詰,執政畏縮許之。銓注猥濫,故有是議。然其追寢者,亦行賂遺,故崔忠烈、韓文俊之徒,力排其議曰:「前朝文臣,各執己意,臧否人物,以至於敗,何復踵往轍耶。」卽命吏疾速施行,諸郞無復詰之。二十年增省宰,爲八員。先是,省宰增至七,時論謂非古制,及是,又增爲八。里巷謌曰:「皇國實無寺,省中置七齋。七齋今未了,八齋復入來。」盖宰與齋,聲相近,爲廋辭以譏之。

○神宗三年二月,重房奏:「門下錄事、中書注書、堂後官二員,並令周年拜參職。然唯注書與堂後之文官者,周年。」五年四月,式目都監使崔詵等奏:「文班參外五六品,並令帶犀,爲參秩。」王曰:「員數大多,豈可一時陞秩?」乃增參秩六七人。

○熙宗時,崔忠獻專權,頒政無常。舊例,頒政六月,謂權務,十二月,謂大政,吏、兵部判事,與諸僚,會本部,陟功黜罪,皆禀王命,過此時,雖有闕,不補。又吏部,每歲調選百司胥吏,有仍有徒,名爲動靜。

○高宗十二年崔瑀置政房於私第,擬百官銓注,選文士屬之,號曰必者赤。舊制,吏部掌文銓,兵部掌武選,第其年月,分其勞逸,摽其功過,論其才否,具載于書,謂之政案。中書擬升黜以奏之,門下承制勑以行之。自崔忠獻擅權,置府與僚佐,私取政案,注擬除授,授其黨與,爲承宣。謂之政色承宣,僚佐之任此者,三品謂之政色尙書,四品以下,謂之政色少卿,持筆橐,徒事於其下者,謂之政色書題。其會所,謂之政房。

○忠烈王初承宣朴恒,掌銓注,始留宿禁中,除授訖,乃出。故事,政房員,每當除授,晨入暮出,干謁塡門,至是改之。二十四年正月,忠宣王卽位,敎曰:「本朝三品之階,貳於宰相,未嘗輕授,雖至四品,容有年滿而未拜者。近來,或以五品超授,致仕受祿者,倍於顯官。各領校尉以下,困於國役,而有終年未受祿者,誠爲未便。其以五品超授者,有司論罷。」四月,忠宣罷政房,以翰林院,主選法。三十三年七月,典理、軍簿更定選法。

○忠宣王二年十月,文武銓選,分委選、摠部,以首、亞相領之。然一二幸臣,以他官兼之,久而不易。

○忠肅王七年復政房。十六年九月,密直金之鏡,掌銓注,專擅除授,及批目下,用事者,爭相塗抹竄定,朱與墨,至不可辨。時人謂之黑冊政事黑冊者,兒輩用厚紙,黑而油之,以習寫字

○忠穆王卽位之年十一月,命典理、軍簿,五品以下,點望申聞。十二月,罷政房,歸文武銓注于典理、軍簿,尋復政房。

○恭愍王元年二月,復罷之。三月,典理判書白文寶上書曰:「爲政之要,在於得人,知人之難,聖賢所重。孔子曰:『擧爾所知。』《書》曰:『無求備于一人。』若指瑕掩善,則人無可用,隨器授任,則士無可棄,莫若使在位達官,各擧所知。則克恊至公,野無遺賢矣,乞依司馬光所議,設十科以擧士。其一科,行義純固,可爲師表,二科,經術該博,可備顧問。三科,方正識大體,可爲臺諫,四科,文章典麗,可備著述,五科,獄訟法令,盡公得失,六科,廉義,理財賦,公私俱便,七科,公正有風力,可寄方面,八科,愛民礪節,可作守令,九科,智勇才略,防禦將帥,十科,行止合度,可爲典禮。應職事官,自兩府諸奉翊,至從三品以上,侍從官,自僉議、監察、提學,外製六品以上,每歲,須[1]於十科內,擧堪當一科者一人。有堪擧者,不必拘於一科,擧非其人,以致敗,與擧主俱免。典理軍簿,古之政府也,古者,文武異路,世官不相交,文資則典理,武資則軍簿,各任銓注,宜矣。自毅王以後,文武世通,官亦交授,故兩司政官,於大內別廳,一會議政,宜當文武官資,一時注擬。此所謂政貴變通,酌古準今者也。近代,選法大壞,不論資序功罪,隨代番更,官類積薪,前職滿國。故奔競僥倖者,滔滔皆是。又先王制定衙門之外,別立諸色冗員,都目數多,不量勤慢,競求冒進。宜當减倂衙門,沙汰不急之任,合錄都目,庶絶爭名之路。」五年六月,敎曰:「政房設自權臣,豈爵人於朝之意?今宜永罷,其三品以下,與宰相,共議進退,七品以下,吏、兵部,擬議奏聞。」六年正月,命:「都目去官人,通四書者使赴任,不通者爲校尉、隊正,定爲恒式。然今注擬日逼,未易遽學四書,姑令畢讀千字文,千字內,能書百字者,許赴任,不能者,年雖久,不許錄用。」十二月,復歸銓選于吏、兵部。十年二月,王召吏部郞中李岡曰:「爾參銓選,其臺諫曠職者,黜之,賢才遺逸者,陟之,丁憂終制者,亦須擢用。」十一年密直提學白文寶上箚子曰:「自九品,至一品,每品,各給職牒,所以防奸。近世,品職朝謝,初則僉署,終則一官署,故始難終易,吏緣爲奸。今後六品以上,各自寫牒投省,具署經印,七品以下,典理軍簿,具署經印,每品同品轉移者,只給謝牒。」十七年十二月,用循資格。

○辛禑元年十月,憲司請革箚子房,以文武二選,分肄吏、兵部,從之,不果行。二年九月,權臣弄權,隱政批,累日而下,時謂之隱批。六年六月,諫官李崇仁等言:「近年,官爵眞添相雜,其謝牒,但有堂後署,而無印信,恐後日,必有假濫。乞東班,典理司,西班,軍簿司,各令印信署給。」九年三月,憲司言:「本朝,以從仕久近,勞逸多小,循資升秩,以賞功勞。比來,奔競成風,名器日賤,有勞者不敘,無功者冒受。願自今,精加檢察,循次敘用,以明銓選之法。」

○辛昌卽位之年八月,始復銓選法。舊制,府衛則自隊正以上,諸司則自九品以上,與夫府史胥徒,皆錄歲月,功過,每於歲抄,升黜,謂之都目政。自禑時,權奸竊國,官爵一出私門,都目政久廢,至是,追錄其勞。是月,趙浚請:「公卿士大夫之幼弱子弟,不許拜東班九品以上之官,其有冒受者,父母論罪。」

○恭讓王元年十二月,門下府郞舍具成祐等上䟽曰:「名器爵祿,所以養賢而待士也,官職自有定制,銓選亦有成法。我太祖統三之初,省五樞七之設,國人所傳聞也。自事元之後,省樞之合坐始,而添設倍多,東西各品,無不繁冗。不幸。甲寅,以來,奸臣擅政,籍蒼赤田宅以賄之,則不論人之賢不肖,擢以省樞。賄賂多而官數少,遂稱商議,數至七八十矣。其爲省樞者,則雖有合坐之名,旅進旅退,不與國政者多。於是,名器混淆,而官爵亂矣。夫人主之職,論相而已,相得其人則治,不得其人則亂。宰相之職,論道經邦,燮理陰陽,正心以正百官,進君子,退小人而已。今之五六十宰相,果能一一如是乎?古者,無其人,則闕其位。願殿下,遵太祖之成法,勿以親踈新舊之殊,惟賢不肖之爲察,以官擇人,則官有餘而人不足。其省五樞七之制,何患不復乎?宜自今,非論道經邦,燮理陰陽,正己以正百官者,非淸白忠直,國耳忘家者,非戰勝攻取,勇冠三軍,威加敵國者,則不許入兩府。」二年十二月,都評議使司奏曰:「先王設都目政,以差年到宿錄用。近來各司、各成衆愛馬,以至府史、胥徒,冒受官爵,工商賤隷,亦濫呈都目。乞依古制,令吏、兵曹,考覈功勞授職,其有名無實任者刪去,所任同而去路異名者,倂合。」從之。三年五月,頒京外官解由格。十一月,都堂啓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是古今通規。本國選官之制,京外官員三十箇月,吏員九十箇月,已滿者,許遷轉,自事元以來,官制紊亂,用人無法,數相遞代,因此,成効未著,曠廢官職。願令都堂與吏、兵曹、尙瑞寺,參酌古今,定爲選法,今姑依舊制,京外官,滿三年,成衆愛馬別差,及各司人吏,滿九年者,許錄用。」從之。

薦擧之制

编辑

○凡薦擧之制,成宗十一年正月,敎曰:「殷宗之於傅岩,徵用胥靡,周王之於渭水,登庸漁師,或任之耳目之司,或授以台衡之職,故能匡扶社稷,經濟邦家。朕自摠萬機,思齊七政。非積學,無以知善,非任賢,無以成功,是用內開庠序,外置學校,闢較藝之場,廣取士之路。猶未致懷寶出衆之士,安知無蔽賢防能之人?凡有文才武略者,聽詣闕自擧。」五月,敎曰:「王者,旁求多士,爰備百僚,以才俊爲先,匪恪勤勿授。今欲克明俊德,無曠庶官。京官五品以上,各擧一人,所擧者,德行才能,具䟽名下,以奏。」十六年八月,命有司,奇才異能,隱滯丘園者,搜訪以聞。

○仁宗五年三月,詔,侍從官,各擧一人,所擧無狀,則罪之。八年十二月,詔,侍從官,各擧遺逸一人。十六年令有司,擧淸白守節者。

○毅宗二十二年三月,詔曰:「近世薦擧路絶,賢不肖混淆。其文筆可以華國者,兩府宰樞、臺省、侍臣、諸司、知制誥、及留守官,各上書奏薦。」

○忠宣王卽位敎曰:「用人,不可專用世家子弟,其有茂才碩德,孝廉方正之士,退居巖谷者,所在官薦達。貧不能行者,官給衣粮敦遣。」

○忠肅王十二年十月,敎:「茂才碩德,孝廉方正之士,側微無聞者,所在官司,錄名升薦。」

○恭愍王元年二月,敎曰:「山林鄕曲,如有經明行修,茂才苦節之士,按廉使以聞典理軍簿,隨才擢用。」五年六月,敎曰:「懷才抱道,肥遁不仕者,所在官,錄其德行,敦遣赴朝。」十年二月,命宰相百官,各薦賢良二人。辛禑十四年正月,令宗室、耆老、臺省、六曹,擧文武賢良。

○恭讓王二年十二月,令百官,各擧賢良二人。三年六月,金瞻等上䟽,請擧用茂才孝廉。十一月,令臺省、六曹,各擧賢良三人。

考課之典

编辑

○凡考課之典,顯宗九年八月,判:「凡官吏,自正月,初一日,至十二月,晦日,實仕及諸暇日數,具錄呈考功。」謂之年終都歷。

○文宗元年八月,制:「尙書考功職,在考績百僚。今只按胥吏能否,自今,可悉考中外見官殿最。」二年四月,制:「各司巳初赴衙,酉初罷,已有成規,然四時晷刻,短長不同,自今,日永辰初,日短巳初,赴衙。」

○毅宗十八年七月,詔:「近百僚庶司,不肯夙夜,癏官竊祿,有違委任責成之意。有司,考其勤怠,以黜陟。」

○忠烈王六年十月,令監察司,檢諸司勤怠,謂之衙時,每以冬夏孟月,行之。三十三年十二月,忠宣在元,敎曰:「聞諸司員吏,怠於供職,務行非理,自今,每於月,終,考覈賢否勤怠,以聞。」

○恭愍王五年六月,敎:「監察、典法、都官、長官,每朔課員吏決訟多少,至六朔,以殿最黜陟。」十九年十一月,正言李詹請:「令考功,考各司公座簿,凡在官者,日出而聚,日午而散,有不如法,憲司糾[2]察。」

○恭讓王元年十二月,趙浚上言:「京外大小官吏,除目旣下,不卽上官赴任,以致公事稽遲。願自今,除臺省政曹外,自下批後,京官限三日,外官限十日,進闕謝恩,卽行上官赴任。稱權知行事,新舊相對,將文書錢穀契券[3],手相交付,以憑考課,待出謝卽眞。」三年四月,都堂請:「考臺省勤慢,一不仕者,抵罪,三不仕者,削職。」

選用守令

编辑

○凡選用守令,成宗元年六月,崔承老上書曰:「王者理民,非家至而日見之,故分遣守令,往察百姓利害。太祖統合之後,欲置外官,盖因草[4]創未遑。今竊見鄕豪,每假公務,侵暴百姓,民不堪命。請置外官,雖不得一時盡遣,先於十數州縣,幷置一官,官各設兩三員,以委撫字。」

○穆宗九年四月,詔:「文班常參以上,各擧才堪治民者一人,視所擧當否,賞罰。」

○顯宗九年二月,新定諸州府員奉行六條。一,察民庶疾苦,二,察黑綬長吏能否,三,察盜賊姦猾,四,察民犯禁,五,察民孝弟廉潔,六,察吏錢穀散失。明宗八年四月,兵部集武散官,試牋奏,以擬外補。

○元宗元年十月,中書省奏:「大官自求補外,侵漁百姓,今官高者,不差外任。」制可。

○忠烈王元年六月,王欲武官交差守令,承宣李衯成言:「武人可臨民者少,如有才兼文武,寬猛相濟者,宜勿論東西班,授之。」王納之。自庚癸以來,權臣柄國,倡爲文武交差之例,每以武官補外。及朴恒掌銓注,白王曰:「外寄是東班仕路,故東班必補外,然後得授朝官。西班則循次以進,何必求外寄?」遂不補外。至是,武官托左右,請復之。

○恭愍王三年十二月,敎曰:「沿海守令,職兼防禦,誠難其人。自奉翊以下,代言以上,各擧淸白有武才者二人。」四年七月,命兩府,各擧堪爲守令者。五年八月,命宰相,選廉公諳吏治者,爲守令。八年全以道請:「監務縣令,專任文士。舊制,監務縣令,皆用登科士流,近世,專以諸司胥吏爲之,貪汚虐民。且階皆七八品,秩卑人微,豪强輕之,恣行不法,鄕邑殘弊。」王納以道之言,以五六品爲安集,欲革舊弊。然安集,非出於批目,皆用時宰所擧,以白牒之任,其後,軍功添設之官,與工商之賤,皆得爲之。十一年五月,令省郞,薦六品以上可外任者。十月,臺諫[5]上言:「田里休戚,在於守令。雖有臺諫、政曹保擧之令,皆徇面情所薦,至有不識字者。願自今,臨軒引見,核其名實,擧非其人,擧主必罰。」十二年五月,敎曰:「守令賢否,民之休戚,係焉。今後,僉議、監察及六曹五品以上,各擧所知,以備擢用。所擧非人,罪及擧主。」二十二年九月,命都堂,各擧才堪守令者數人。

○辛禑元年二月,敎:「守令考績之法,以田野闢、戶口增、賦役均、詞訟簡、盜賊息五事,爲殿最。其遞任者,必待新官交付,去任朝參。」十二月,令宰相及六曹、臺省,各擧才兼文武,可爲守令者。四年十二月,憲司上言:「守令分憂重任,自古,必選有名望者,近因軍國事殷,安集不擇賢否,故侵漁病民者甚衆。請令臺諫,擬議差遣。」六年六月,諫官李崇仁等言:「守令遷代大速,雖得其人,未見其効。請倣三載考績之法,滿三年,方許遞代,令按廉殿最以聞,如有政迹尤著者,不次擢用。」八年二月,令臺省及各司,擧可當外任者。九年三月,憲司言:「守令,近民之職,不可不謹。近年,奸佞貪暴之徒,付托權勢,求爲守令,恣行不法,憑公營私,塗炭生民,州府郡縣,日就彫弊。願自今,令臺省、六曹,擧廉正寡欲,純良勤儉者,分遣郡縣。使都巡問使、按廉使,黜陟賢否,以明賞罰。如有謬擧,罪及擧主,黜陟不明,憲司糾[2]理。」

○辛昌卽位之年六月,令:「都評議使司、臺省、六曹,各擧所知,務得公廉有才幹者,以委外任。仰都巡問、按廉使,嚴加考覈,以憑黜陟,其貪汚不材者,痛行懲罰。」八月,趙浚言:「近日所除守令,頗有士林所不知者。願自今,非經各司顯秩,有名望者,非歷試中外,有聲績者,不許除授。監務、縣令職又近民,近世仕出多門,人恥爲之。乃以府史、胥吏除之,使不學墻面之輩,以毒其民。願以臺諫、六曹所擧,有材幹者,差遣,陞階參官,使與州牧同批,以重其任,安集,一切罷之。」是月,令臺諫、六曹,擧堪爲守令者,又復以士人,爲縣令、監務。自禑時,權奸秉政,競用私人,隨喜怒,以爲黜陟,或一年三四易。諸州縣安集,例多不識字者,奪人田民,納之權門,至養權臣馬牛鷹犬,求媚媒進。貪殘之禍,甚於胥吏,至是,始用士流。恭讓王二年十二月,憲司上言:「守令遞任頻數,雖有才能,未布政令,民未受惠。且送舊迎新,其弊不貲,願自今,三年已滿,有聲績者,擢授京官,不勝其任者,貶黜,以勵士風。」

選用監司

编辑

○凡選用監司,文宗十年八月,諸州牧、刺史、通判、縣令、尉及長吏,政績勤慢淸濁,百姓貧富苦樂,遣使按檢。

○仁宗五年三月,詔曰:「遣使郡國,廉察刺史、縣令賢否,以褒貶之。」

○明宗十一年九月,以往年察訪使黜陟,多有乖戾,其被黜官吏,依舊敘用。國制,重外寄,遣按察使,巡察州縣,問民疾苦。以春秋更代,而又閒發察訪使,黜陟幽明。自仁宗。壬戌,以後,不遣察訪,唯委按察,爲按察者,但循故常,不能彈擧。故官吏,略無畏忌,務爲侵漁,流亡相繼。庚癸之後,政令益苛,民生愈困。歲。戊戌,宰相宋有仁、李光挺等建議奏:「發十道察訪使,俾往升黜,坐贓落職者,九百九十餘人。」至是原之。十八年三月,因宰樞所奏,下制曰:「百姓乃國家根本,朕欲其安土樂業,故遣朝臣,分憂宣化。近聞守令,因公事不急之務,侵漁勞擾,民不堪弊,流移逃散,轉于溝壑,朕甚愍之。其令兩界兵馬使、五道按察使,巡察吏理,期於覈實,各官員吏,廉貪勤怠,精究巡問,小有割民受贈,憑公自利,遍問驗實,以罪貶奏,其有淸白守節,興利除害,獄訟平決者,以功褒奏。」恭愍王五年六月,敎曰:「存撫、按廉、州縣官,所以分憂共治者也。存撫、按廉,憑公營私,以害吾民,及罷軟不事事者,都評議司、監察司聞奏黜削,州縣官員,不能其任,存撫、按廉,體察糾[2]理。」

○辛禑四年十二月,憲司上言:「各道按廉,軍國重事,民生疾苦,守令得失,刑獄爭訟,皆委統察,所任至重。今六朔更代,故凡行公事,未畢見遞,以至廢弛,且一年兩度送迎,有弊。願自今,滿一歲,方許遞代。」十三年十一月,令:「諸道按廉使,考將帥能否殿最,月季報都堂。」

○辛昌卽位之年七月,趙浚言:「按廉之職,國初節度使也。摠攝軍民,專制方面,守令奉職,而民安其業,方鎭懾服,而戰守必力。事權歸一,人無異望,至今號爲一方統察。今賊破州郡,而方鎭無所畏憚,擁兵養威,坐視而不戰,賊勢日益張。守令自恣,公行賄賂,流連聲色,百姓塗炭,而不之恤。爲按廉者,區區於簿書錢穀之閒,而未能嚴於黜陟賞罰之典,以振起軍民之政者,無他。知官皆正順、奉順之員,方鎭、府尹、州牧、都護,亦兩府之大臣,奉翊之達官。故按廉不以王人大體爲念,反以秩卑小節爲嫌,紀綱不振。願法祖宗遣兩府之成憲,體唐室遣大臣之故事,擇兩府有廉、威、明、幹四善者,爲都按廉黜陟大使。以田野闢、戶口增。詞訟簡、賦役均、學校興,巡察州郡,而黜陟之,以號令嚴、器械精、兵卒鍊、屯田修、海寇息,巡臨方鎭,而賞罰之。而軍官敗績,沒一州郡,守令貪汚,招納賄賂者斬。次罪,罷職論罪,次罪,論罰行公,以振紀綱。守令三年遞任,不被都按廉譴責者,卽除京職。其都按廉使,許令臺諫薦擧,俟依貼出,乃遣之。自元帥以下,皆郊迎,呈參不許坐。雖以五六品,爲廉使者,一年相遞之期,黜陟考課之法,與都按廉同,更相迭遣,不爲常例。都按廉不能黜陟州郡方鎭者,司憲府申聞,罷職痛理。」八月,諸道都觀察黜陟使,皆用臺諫之薦。

宦寺之職

编辑

○凡宦寺之職,毅宗五年以鄭諴權知閣門祗候,御史臺以宦者參朝官,無古制,爭之。

○高宗四十五年七月,宦者金仁宣,有衛社之功,然其官極于南班七品。金仁俊請除參職,王亦欲授之,恐後人援以爲例,終不許。

○元宗元年六月,下制:「宦者閔世冲,自予幼時,以至今日,再救朕疾,功不可負。限六品敍用。」宦官拜參,始此。

○恭愍王元年五月,諫官上䟽:「閹人授檢校官,食祿者大多,請加汰減。」

○辛禑六年六月,諫[5]官李崇仁言:「設官分職,各有攸當。故先王,置內侍府,以待中官,是爲令典,不可改也。乞復置此官,將中官之小心謹愼者,隨品轉用,毋與朝官。」不聽。

○恭讓王元年十二月,臺諫交章請:「依舊制,宦官不許拜六品,在僞朝,已拜參官者,追奪告身,放還田里。」趙浚上言:「宦者,自國初,至慶陵朝,不得參官,近來,以宮中傳命之任,得與論道經邦之列,非所以尊朝廷。願遵慶陵之制,不許拜朝官。」左司議吳思忠等言:「祖宗之制,宦寺無官,文廟之世,宦寺給事,不過十數人,亦未嘗食祿。

○忠烈王朝,亦不拜參官,至于玄陵,使宦寺,得與兩府八衛之列,卒致萬生之變。今復立內侍府,階三品,復蹈亡國之轍。願宮中給事者,只給衣食,罷內侍府。」判曰:「自今,不許朝官,毋革內侍府。」

限職

编辑

○凡限職,靖宗六年四月,判:「南班及流外人吏、將校等子,不付工匠案者,依父祖有痕[6]咎人例,入仕。」

○文宗七年十月,判:「樂工,有三四子者,以一子繼業,其餘,屬注膳、幕士、驅史,轉陪戎副尉、校尉,限至曜武校尉。」十年十二月,判:「雜路人子孫,從父祖曾祖,出身仕路,外孫許屬南班。若祖母之父,係雜路者,許敘東班。」十二年五月,式目都監奏:「製述業康師厚,十擧不中,例當脫麻,然是堂引上貴曾孫,堂引是驅史之官。伏審。戊子,年制,電吏、所由、注膳、幕士、驅史、門僕子孫,登製述、明經,及雜科,或成軍功者,許升朝行。又。丙申,年制,雜路人子孫,蒙恩入仕者,合依父祖仕路。今師厚,不宜脫麻。」從之。是月,判:「嫁大功親所産,禁仕路。」十六年判:「僧人之子,仕路禁錮,至孫方許通。」二十七年正月,有司奏:「按令典:『工商家,執技事上,專其業,不得入仕與士齒。』軍器注簿崔忠幸,良醞令同正梁惲,並工人外孫,別將羅禮,隊正禮順,亦皆工人嫡孫,自慕九流,去其所業,已登朝行,不可復充工匠。乞各限時職,不許遷除。」制曰:「可依。辛亥,年郞將忠孟,限大將軍例,許通任用。」中書省駁奏:「忠幸等,無大功能,掩匿世累,冒入流品,不宜與忠孟邊功例論」制曰:「除淸要理民職外,一如前制。」

○宣宗二年四月,判:「同父異母姊妹犯嫁所産,仕路禁錮。」

○肅宗元年二月,判:「嫁小功親所産,依大功親例,禁仕路。」七月,判:「注膳、幕士、所由、門僕、電吏、杖首等雜類,雖高祖以上三韓功臣,只許正路南班,限內殿崇班,加轉。」六年十月,判:「嫁大小功親所産,並許通。」

○睿宗十一年八月,判:「大小功親犯嫁者,禁錮。」

○仁宗三年正月,判:「電吏、杖首、所由、門僕、注膳、幕士、驅史、大丈等子孫,依軍人子孫許通諸業選路例,赴擧。其登製述、明經兩大業者,限五品,醫、卜、地理、律、筭業者,限七品。若堅貞節操,有名聞者,所業特異者,擢大業甲乙科,則許授淸要理民職,丙科同進士,則三品職,醫、卜、地理、律、筭業,則四品職。其非登科入仕者,亦限七品,至玄孫許通。」十二年十二月,判:「嫁大小功親所産,曾限七品,今後,仕路一禁。」十八年六月,判:「工、商、樂人之子,雖有功,只賜物,禁仕路。」

○毅宗元年十二月,判:「大小功親內,只禁四寸以上犯嫁,五六寸親黨,不曾禁嫁,緣此,多相昏嫁,遂成風俗,未易卒禁。已前犯産人,許通仕路,今後,一皆禁錮。」六年二月,判:「京市案付恣女,失行前所産,限六品職,失行後所産,禁錮。」三月,判:「僧人子孫,限西南班七品。」

○高宗四十五年二月,崔竩以家奴李公柱,爲郞將。舊制,奴婢雖有大功,賞以錢帛,不授官爵,崔沆秉政,欲收人心,始除其家殿前公柱、崔良伯、金仁俊爲別將,聶長壽爲校尉,金承俊爲隊正。至是,奴等曰:「公柱身事三世,年老有功,請加參職。」奴隷拜參,始此。

○元宗元年四月,下旨:「散員康俊才,以本系微賤,限在七品,然能通蒙古語,宜限五品。」

○忠烈王二年閏三月,僉議府上言:「近內竪微賤者,以隨從之勞,許通仕路,混雜朝班,有乖祖宗之制。請收成命。」不允。國制,內僚之職,限南班七品,謂之常式七品,如有大功異能,只加賞賜,未有至五六品者。

○元宗朝,始通其路,然拜將軍、郞將者,不過一二,及忠烈卽位,內人無功者,拜豊官高爵,腰鞓帶黃。至子孫,許通臺省政曹者甚多,若別將、散員,不可勝數。

○辛禑五年正月,諫官言:「工匠之徒,雖或有勞,勿許授職,其已授者,追奪職牒。」

蔭敍

编辑

凡蔭敍,諸以蔭出身者,皆限年十八以上。

○穆宗卽位敎:「文武五品以上子,授蔭職。」

○顯宗五年十二月,敎:「兩班職事,五品以上,子孫若弟姪,許一人入仕。」

○肅宗卽位詔:「職事四品以上,及致仕員,戶爵一子。」五年二月,詔:「兩京文武顯職四品,及給舍中丞、諸曹郞中,致仕見存者,許一子蔭職。」

○睿宗三年二月,詔:「兩京文武班五品以上,各許一子蔭官,無直子者,許收養子及孫。」

○仁宗五年二月,判:「收養同宗支子,許承蔭,收養遺棄小兒,良賤難辨者,東西南班,並限五品。」十二年六月,判:「致仕見任宰臣直子,軍器注簿同正,收養子及內外孫甥姪,良醞令同正,前代宰臣直子,良醞令同正,內外孫,令史同正。樞密院直子,良醞令同正,收養子,及內外孫甥姪,良醞丞同正。左、右僕射、六尙書以下文武正三品直子,良醞令同正,收養子及內外孫甥姪,主事同正。從三品直子,良醞令同正,收養子及內外孫甥姪,令史同正。正從四品直子,良醞丞同正,正從五品直子,主事同正。」十三年閏二月,判:「前代宰臣直子,良醞丞同正,內孫,令中[7]同正,外孫,史同正。」

○高宗四十年六月,詔:「宰樞及文武三品致仕見存者,各許一子蔭官,無直子,許姪娚、女婿、收養子、內外孫一名,承蔭,先代宰樞、內外無名之孫一名,許初職。文武四品、給舍中丞、諸曹郞中、中郞將以上,各許一子蔭職。」

○忠烈王八年五月,文武致顯三品以上,許蔭一子,無子者,甥姪婿,若過房付籍者,許一名初職。先代宰臣、密直,內外孫無名者,亦戶許一名初職。文武職事四品,中事、典書、侍丞,諸曹正郞以上,勿論解官試攝,許蔭一子,外敘員,用前所任朝官,降等許蔭。

○忠宣王卽位敎曰:「宰樞及文武三品以上致仕見存者,各許一子蔭官,無子則甥姪、女婿、內外孫及收養子,許一名初職。先代宰樞,內外孫無名者,許文武初職,四品及給舍中丞,諸曹郞中、中郞將解官者,勿論試攝,各授一子蔭官。凡實行後,爲外官者,亦降等許蔭。」

○忠宣王復位敎曰:「宰臣直子,許一名初授七品,顯官,致仕三品,各許一子職事,無子者,甥姪、女婿一名許蒙,文武四五品顯官解官,各許一子蔭職。」

敍祖宗苗裔

编辑

○凡敍祖宗苗裔,肅宗卽位詔:「太祖苗裔,在軍籍者免,無職者,許入仕。」三年十月,賜祖宗苗裔無職者,爵一級。五年二月,詔:「太祖內玄孫之孫,外玄孫之子,及太祖同胞昆弟玄孫之子,及外玄孫,後代正統君王玄孫之子,及外玄孫,各戶爵一人。」

○睿宗三年二月,詔:「太祖內玄孫之孫,外玄孫之子,許初入仕一人,屬南班者,改屬東班。」四月,詔:「太[8]廟十陵諸孫,無官者,許初職。」

○毅宗十六年太祖之裔,未得祿仕者,令有司選補。二十一年九月,詔:「太祖苗裔,許初職。」二十三年四月,詔:「太祖內外苗裔,敘用。」

○神宗卽位詔:「太祖苗裔、太祖同産兄弟,正統君王子孫,並許入仕。」

○高宗四十年六月,詔:「太祖苗裔,挾十一女,一戶一名,許初入仕,已爲員者,政抄別錄敘用,充軍者,許免。」

○忠烈王八年五月,敎:「聖祖苗裔,雖挾二十女,一戶,例許一名入仕。已爲員者,政抄別錄,若在南班,改東班,勿差國仙。在軍行者,除軍籍,聖祖親兄弟之孫,一戶,例許一名入仕。」

○忠宣王卽位敎曰:「太祖苗裔無名者,例以一戶一名,許初入仕。

○太祖同胎兄弟,賞延于世,內外五世玄孫之曾孫,各許一戶一名,初入仕,正統君王內外孫,亦如之。」

○忠宣王復位敎曰:「祖王苗裔,無名者,雖挾二十二女,例以一戶一名,許初職。已入仕者,別錄敘用,屬南班者,改東班,勿差國仙,亦免充軍。祖王親兄弟內玄孫之玄孫之孫、外玄孫之玄孫之子,及歷代先王內玄孫之玄孫之子、外玄孫之玄孫,例以一戶一名,許初職。」

○忠肅王十二年敎:「祖王苗裔,雖挾三女,許初入仕,屬南班者,改屬東班,勿差國仙,仍免軍役。」

敍功臣子孫

编辑

○凡敍功臣子孫,顯宗五年十二月,錄太祖功臣子孫無官者。

○文宗六年十月,制:「裴玄慶等六功臣,佐我太祖,肇開大業,功德勒于鍾鼎,其後嗣,至于曾玄,男女僧尼無官者,授初職,有官者,增級。」三十七年閏六月,判:「三韓功臣承蔭者,其功臣職牒,雖或遺失,的是功臣子孫,許初入仕。」

○肅宗卽位詔:「太祖代,及三韓功臣,內外孫無職者,戶許一人入仕。顯廟功臣河拱辰、將軍宋國華,及。庚戌,年如契丹見留使、副,許其子孫一人入仕。」

○睿宗三年二月,詔:「祖代六功臣,三韓前後功臣,代代配享功臣,西京、興化、龜、宣、慈州,仇比江、潘嶺等,固守員將子孫,各許初入仕一人。」四月,詔:「配享功臣內外孫,無官者,許初職。」六年爵太祖功臣子孫。

○仁宗八年十二月,判:「功臣子孫,付簿點職。」

○毅宗二十一年九月,歷代功臣之後,皆許初職。二十三年四月,三韓壁上功臣子孫,許初職。

○神宗卽位詔曰:「祖代六功臣,三韓功臣子孫,並許入仕。」

○高宗四十年六月,詔:「祖代六功臣、三韓功臣,內玄孫之玄孫之孫,外玄孫之玄孫之子,挾七女,未蒙戶一名,許初入仕,三韓後壁上功臣,內玄孫之玄孫之玄孫之子,外玄孫之玄孫之玄孫,挾六女,未蒙戶一名,許初入仕,代代配享功臣,內玄孫之玄孫,外玄孫之曾孫,挾五女,未蒙戶一名,初入仕。」

○忠烈王八年五月,聖祖代六功臣、三韓壁上功臣、歷代壁上功臣、配享功臣、戰沒功臣,亦許其孫戶,各一名入仕。

○忠宣王卽位敎曰:「祖代功臣之內外五世玄孫之子,代代配享功臣內外五世玄孫之曾孫,太祖代,衛社戰亡,金樂、金哲、申崇謙,及能使丹兵還退,徐熙、河拱辰、盧戩、楊規等,內外孫與玄孫中,一名許初入仕。

○顯宗南幸時,有功者,及始終隨從功臣,與西京、興化、龜、宣、慈州,仇比江、盤嶺,成功戰亡者,交戰將校典軍人等,內外孫與玄孫中一名,例許初職。甲申、丁亥年,東蕃元帥尹瓘、吳延寵,爲國亡身,庾益,懷節,寵方、崔甫,及出衆成功,對戰亡身,兩班軍人,及行諜未還記事儒一,內外玄孫中,例許一名初職。乙卯年,西事成功,及戰亡兩班員將。庚戌年,昌化軍衛社,景純、李雄等內外孫中,一名許初職。平章事崔思專,於先代救難,使王孫緜遠,其內外玄孫錄用。丙午,年衛社,吳卓、尹先、甫麟、寵珍、李作、李儒,始終衛社亡身,金縝、辛忠內外孫與玄孫,許初職。壬寅,年衛社亡身,平章事韓安仁、郞中李中若,內外孫與玄孫賞職。侍郞庾應圭,告奏北朝,七日不食,專對有功,又當闕內救火時,能奉遷景靈殿五室神御。郞中黃文裳,於乙卯年西事,爲宣諭使,亡身,郞中崔均,於。甲午年,爲宣諭使,亡身,內外孫一名,許初職。是年,權有之郊,先入賊軍,沒陣而亡,別將崔淑、散員守磯、白仁壽、裴龍甫、校尉趙叔甫、錢義忠。辛卯年,龜州宣諭使朴文成、金仲溫、金慶孫。癸巳年,南路捉賊李子晟、宣諭使鄭義、朴錄全。甲午年,西京兵馬使閔曦。丁酉年,南路逆賊處置使金慶孫,皆於內外孫中,許初職錄用。凡功臣子孫,以賤技,落在工商匠樂者,推明許通,屬南班者,改東班。」

○忠宣王復位敎曰:「祖王代六功臣、壁上功臣、顯王南幸時侍奉功臣等,內外玄孫之玄孫,歷代配享功臣,內外玄孫之曾孫,例以戶一名,許初職。祖王代衛社功臣金樂、金哲、申崇謙,及成王代功臣徐熙,顯王代功臣河拱辰、盧戩、楊規等,內外玄孫之玄孫,例以一戶一名,許初職。仁王代功臣崔思全奮策救難,其功重大,其內外玄孫之孫,別錄敘用,父王代。己巳年,及四年隨從臣僚,功勞旣着,宜加錄用,延及子孫。」

○忠肅王十二年敎:「歷代功臣蔭職,並依舊制,其。甲戌,年以來,有戰功人,及戰亡人子孫,各加敘用。」

○恭愍王五年六月,敎:「太祖以來,歷代功臣,錄其子孫,優加獎用。」十二年五月,敎:「陣亡軍吏子孫,屢命擢用,有司視爲文具,予甚痛焉。各具姓名以聞。」二十年三月,敎:「兵興以來,戰亡將士,官其子孫。」

○辛禑元年二月,敎:「兵興以來,戰沒軍士,令都評議司,追錄子孫。」

封贈之制

编辑

○凡封贈之制,成宗七年十月,敎:「文武常參官以上,父母妻,封爵。」

○穆宗卽位敎:「常參官以上,及職事七品以上,父母妻,各加官封。」二年十月,鎬京文武三品以上妻,寡居守節者,封爵。

○顯宗五年十二月,敎:「歷代功臣,封贈官爵。」

○德宗卽位判:「中郞將准諸曹員外郞,別將准七品,父母封爵。」

○肅宗卽位詔:「散官四品,職事常參以上,爵其父母妻,散官五品,職事七品以上,爵其父母。」五年二月,四品以上,封父母爵。

○睿宗三年二月,兩京文武兩班,各以官品高低,許加父母妻封爵。四月,配享功臣,各加追封。

○毅宗三年正月,判:「三子赴戰有功者父母,依三子登科例,封贈賜米。」

○高宗四十年六月,詔:「代代功臣,各加封爵,文武職事常參、散官四品以上父母妻,封爵,職事七品、散官五品員,父母封爵。」

○忠宣王卽位敎:「太祖代衛社功臣,及却退丹兵人等,加封爵號,內外文武職事常參以上,散官四品以上父母妻封爵。三品以上員,除父母之封,以祖曾祖,請封爵者,亦許之。」

○恭愍王十一年十月,金續命上言:「今針線娘子、內僚之女,亦有封翁主、宅主者,僭擬踰分,殊失尊卑之體。除不得已宗室勳舊外,勿許封爵,已封者,請奪之。」十二年十一月,敎:「擊走紅賊三等功臣,並父母妻,超三等封爵。」二十年三月,戰亡將士,悉加追贈。

○辛禑五年正月,門下郞舍言:「僧人封君,及依例外翁主宅主封爵,並皆除之。」九年二月,左司議權近言:「女封宅主,僧封諸君,及府外封君,皆繫官爵輕賤,並許禁斷。」

○恭讓王元年十二月,諫官請:「罷無功封君者。」二年正月,憲司請:「勿許封爵婦人僧徒,從之。」十二月,趙浚上言:「非有功,不侯,我朝之法。金富軾削除僭亂,平定西都,封樂浪侯,金方慶,伐叛耽羅,問罪東倭,封上洛公。自今,宰相非安社定遠功臣,毋得封君。」三年八月,憲司上言:「聖人制禮,嚴嫡庶之分,嫡子然後得承襲父爵,支子不與焉。若宗子無子而亡,則衆子之次者,乃得襲爵。本朝王子之後,不論嫡庶,不辨親踈,一皆封爵,實非古制。且所謂承襲者,父沒然後繼其位也,今父在,而其子不論多少,皆得封君,不惟嫡庶無等,有乖於禮。亦難以有限爵祿,封無窮之子孫也。請令有司,考覈宗籍,凡爲先王親子之後,正派嫡長,及殿下之伯叔親弟,及親衆子,乃許封君。其封君之後,許令長子襲爵,其族屬䟽[9]遠,而已封君者,悉收告身,其中擇有才幹者,於文武,隨才任用,以遵先王之制,以別宗族之親。」不報。都評議使司上言:「自古天子之配,爲后,諸侯之配,爲妃,天子之女,謂之公主,諸侯之女,謂之翁主,上下之禮,不可紊亂,所以定名分,而別尊卑也。我國家,近代以來,紀綱陵夷,不循禮制,后妃翁主宅主之稱,或出時君之所欲,或因權勢之私情,皆失其義。至於臣僚妻室之封,祖宗之贈,皆無定制。願自今,定以王之正配,稱妃,冊授金印,世子正配,稱嬪,冊授銀印,衆王子正配,稱翁主,王女,稱宮主,並下批銀印。王之有服同姓姊妹姪女,及同姓諸君正妻,稱翁主。文武一品正妻,封小國夫人,二品正妻,封大郡夫人,三品正妻,封中郡夫人,母並大夫人。四品正妻,封郡君,母郡大君,五六品正妻,封縣君,母縣大君。三子登科之母,無職人妻,特封縣君,歲賜如舊,有職人妻,加二等。凡婦人,須[1]自室女,爲人正妻者,得封,父無官,嫡母無子,而次妻之子有官者,許封嫡母。其次妻,雖不得因夫受封,所生之子有官者,當從母以子貴之例,受封縣君。已上命婦,夫亡改嫁者,追奪封爵,三十歲前守寡,至六十歲,不失節者,勿論存沒,旌門復戶。士大夫,追贈祖考,二品以上,贈三代,父准子職,祖曾祖遞降,妣並同。三品,贈二代,四品至六品,贈考妣,並吏曹受判給牒。」從之。

添設職

编辑

○恭愍王三年六月,六部判書、摠郞,除政曹外,皆倍數添設,各司三四品,亦皆添設。又於四十二都府,每領,添設中郞將、郞將,各二人,別將、散員各三人,以授之,謂之賞軍政,添設之職,始此。十二年閏三月,除臺諫[5]、吏、兵部外,增置東班三品以下,六品以上,西班五品以下職額。二十年十二月,命左承宣金興慶曰:「今兵革未偃,錢財罄渴,有軍功者,無以賞之,添設文官三品,武官五品以下官,以賞軍功。」

○辛禑二年正月,以添設職,賞軍士,自奉翊、通憲,至七八品無筭,時人有「車載斗量」之譏。四年八月,憲司上言:「添設官職,只爲賞軍功也,無功閑居者,亦或夤緣冒得,使名器至賤。自今,除從軍立功外,勿授添職。」五年正月,諫官上言:「設官分職,自有定制,今兩府之額,多至六十,密直以下封君,及通憲以上,添設甚衆。請皆罷之,正順以下添設官,勿許帶館職。且本國出謝格例,滿百日則不出,添設雖非實職,年久者亦出,實非古制。况因年久,姓名相似者,閒或用謀冒出。請。丁巳,年以前,添設大小職,毋得出謝。」九年二月,左司議權近言:「比來,四方兵興,國用虛耗,其有戰勝之功者,錢財不足,而難以盡賞,官職有限,而難以盡授。故先王權設添職,而有定數,以賞其功,非有軍功者,不敢虛授。今添設大繁,至無其數,功否混淆,僥倖日開。至於工商賤隷,皆得冒授,官爵之賤,至如泥沙。我國家所賴以賞有功,縻人心者,只有官爵,而官爵不重,人皆輕之,則後雖有功,何以賞之?且彼戰攻之士,豈望添設輕賤之職,以赴難測危亡之地乎?願自今,賞功添設之職,一遵先王定數,除赴戰有功外,勿許除授。」

○恭讓王元年十二月,諫官上䟽:「請罷僞朝添設職,汰恭愍王。丙申、癸卯二年添設之職。」命:「汰。丙申,年添設。」二年正月,憲司請:「收僞朝添設職牒。」不聽。是月,王謂鄭道傳曰:「罷僞朝添設職,其術何如?」對曰:「古之用人之法,有四,曰文學,曰武科,曰吏科,曰門蔭。以此四科擧之,當則用之,否則舍之,其誰有怨?」又問:「秩高者,處之何如?」對曰:「昔趙宋時,爲散官,設大丹館、福源宮,或授提調,或授提擧。今亦効此,別置宮城宿衛府,而位密直、奉翊者,爲提調宮城宿衛事,三四品,提擧宮城宿衛事,然則政得其宜,體統嚴矣。」又問:「居外者,處之何如?」對曰:「居京城者,處之如此,則在外者,爭來赴衛王室矣,然後以秩高下,或爲提調,或爲提擧。」從之。

役官之制

编辑

○未知始於何代,樞密院堂後官,門下錄事權務入[10]祿以上人,費白銀六七十斤,得拜參職,謂之役官。後因穀貴,無一人請補,勒令衣冠子弟爲之,或辭職,或逃避。

○高宗四十三年乃以五軍三官七品爲首者,受大倉粟供辦。

○忠宣王三年三月,敎曰:「役官,姑停點望,令倉庫,供其費。」

○恭愍王元年正月,典理司上役官之制,王親選下判。

○恭讓王二年六月,都堂啓:「門下錄事、注書、三司都事、密直堂後、內院令丞、膳官令丞,皆用私財,以供官費,名爲役官,有違設官之意。請自今,其宣飯紙扎,皆令官給。」從之。

鬻爵之制

编辑

○忠烈王元年以國用不足,令人納銀拜官,以所納多少,爲差。三年二月,令無功,及不次,而求官者,科等納銀,授職。

○忠穆王四年征東省都事岳友上書請:「行入粟補官之法,白身入從九品者,輸米五石,每級遞加五石,有前職者,米十石,陞一等。」

○辛禑二年令西北鄙,納粟補官,以充軍需。

成衆官選補之法

编辑

曰內侍院, 曰茶房, 曰司楯, 曰司衣, 曰司彝, 其始置歲月, 不可考。

○明宗十六年重房武臣請,兼屬內侍、茶房,則其選,猶爲榮矣。

○恭讓王二年十月,吏曹啓:「內侍、茶房,出入禁闥,其任匪輕。以無定額,規避軍役者,爭相充補,纔及數月,便歸鄕里,不供徭役,動至數百。乞擇儀狀端正者百人,充之,分左右番,番各五十人。」從之。三年四月,吏曹又啓曰:「內侍、茶房、司楯、司衣、司彛等,成衆阿幕,備宿衛近侍之任,不可不擇。其始設也,必考其世籍、才藝、容貌,乃許入屬,近來,謀避軍役,爭相投屬,容有世籍不現,形狀不完,才藝不通者,亦或混雜。及其仕滿,不論賢否,但以都目,而授職,故拜朝官者,或不稱職,除守令者,亦或病民,非細故也。其入屬者,不可不愼簡焉。願自今,本曹必考戶籍,及初入仕朝謝,觀其容貌,仍試其藝,其於書、筭、射、御中,通一藝者,許令入屬,雖舊屬者,亦皆考覈。且內侍、茶房,其數已定,司楯、司衣、司彝,則尙無定額,入屬之徒,無有紀極。請刪定員數,司楯四番,各五十人,司衣四番,各四十人,司彝四番,各三十人。」從之。

事審官

编辑

○太祖十八年新羅王金傅來降,除新羅國爲慶州,使傅爲本州事審,知副戶長以下官職等事。於是,諸功臣亦効之,各爲其本州事審,事審官始此。

○成宗十五年定:「凡事審官,五百丁以上州,四員,三百丁以上州,三員,以下州,二員。」

○顯宗初年判:「父及親兄弟,爲戶長者,勿差事審官。」十年判:「凡差事審官,從其人、百姓擧望,其擧望雖小,如朝廷顯達,累代門閥者,並奏差,曾坐諂[11]曲奸邪之罪者,勿差。」

○文宗十一年判:「事審官歸鄕作弊者,按廉使、監倉使推送京師,科罪,仍令事審主掌使,啓達遞差。」

○仁宗二年判:「鄕吏子孫,雖免鄕,其親黨,猶爲鄕役者,勿差事審官。」十二年判:「宰樞,內外鄕、妻鄕、祖、曾祖、妻鄕等五鄕內,三鄕兼差。上將軍以下三品以上,內外鄕、祖、曾祖、妻鄕等四鄕內,二鄕兼差。四品以下參上以上,內外鄕、祖、妻鄕等三鄕內,一鄕差。參外員,內外鄕內,一鄕差,各以文武,平均交差。」

○忠烈王九年權罷諸州事審官。

○忠肅王五年四月,罷州郡事審官,民甚悅之,然未幾,權豪復自爲之,害甚於前。五月,下敎曰:「事審官之設,本爲宗主人民,甄別流品,均平賦役,表正風俗。今則不然,廣占公田,多匿民戶,若小有差役,例收祿轉,則吏之上京者,敢於私門,決杖徵銅,還取祿轉,擅作威福。有害於鄕,無補於國,已盡革罷,其所匿田戶,推刷復舊。」

○恭愍王十八年辛旽欲自爲五道都事審官,令三司上書,請復事審官。王曰:「我皇考,値旱災,焚香告天,罷此官,天乃雨,寡人可忘先王之意乎?」焚其書。

其人

编辑

國初,選鄕吏子弟,爲質於京,且備顧問[4]其鄕之事,謂之其人。

○文宗三十一年判:「凡其人。千丁以上州則足丁,年四十以下三十以上者,許選上,以下州則半足丁勿論,兵倉正以下副兵倉正以上,富强正直者,選上。其足丁,限十五年,半丁,限十年立役,半丁至七年,足丁至十年,許同正職,役滿加職。」

○高宗四十年六月,詔,其人加村分職。

○忠肅王五年敎:「其人役使,甚於奴隷,不堪其苦,逋亡相繼。所隷之司,計日徵直,州郡不勝其弊,多至流亡。以事審官及除役所蔭戶,代之,全亡州郡,其除之除役所,卽宮司及所屬民戶,不供賦役者。。」

鄕職

编辑

一品曰三重大匡、重大匡,二品曰大匡、正匡,三品曰大丞、佐丞,四品曰大相、元甫,五品曰正甫,六品曰元尹、佐尹,七品曰正朝、正位,八品曰甫尹,九品曰軍尹、中尹。

○成宗二年改州府郡縣吏職,以兵部爲司兵,倉部爲司倉,堂大等爲戶長,大等爲副戶長,郞中爲戶正,員外郞爲副戶正,執事爲史,兵部卿爲兵正,筵上爲副兵正,維乃爲兵史,倉部卿爲倉正。

○穆宗元年三月,判:「諸州縣戶長,年滿七十,屬安逸。」

○顯宗九年,定:「凡州府郡縣,千丁以上,戶長八人,副戶長四人,兵正、副兵正各二人,倉正、副倉正各二人,史二十人,兵倉史各十人,公須[1]、食祿史各六人,客舍、藥店、司獄史各四人。五百丁以上,戶長七人,副戶長二人,兵正、副兵正、倉正、副倉正各二人,史十四人,兵倉史各八人,公須[1]、食祿史各四人,客倉、藥店、司獄史各二人。三百丁以上,戶長五人,副戶長、兵倉正、副兵倉正各二人,史十人,兵倉史各六人,公須[1]、食祿史各四人,客舍、藥店、司獄史各二人。百丁以下,戶長四人,副戶長、兵倉正、副兵倉正各一人,史六人,兵倉史各四人,公須[1]、食祿史各三人,客舍、藥店史各一人。東西諸防禦使、鎭將、縣令官,千丁以上,戶長六人,副戶長、兵倉正、副兵倉正各二人,史十人,兵倉史各六人,公須[1]史各四人,客舍、藥店、司獄史各二人。百丁以上,戶長四人,副戶長以下,並同千丁以上州縣,百丁以下,戶長二人,副戶長、兵倉正、副兵倉正各一人,史六人,兵倉史各四人,公須[1]、客舍、藥店、司獄史各二人。」是年判:「諸道外官,戶長擧望時,考其差年久近,壇典行公年數,具錄申省,方許給貼。」十三年四月,崔士威奏:「鄕吏稱號混雜,自今,諸州府郡縣吏,仍稱戶長,鄕、部曲、津、驛吏,只稱長。」從之。十六年二月,判:「諸州縣長吏,病滿百日,依京官例,罷職收田。」

○文宗五年十月,判:「諸州縣吏,初職後壇史,二轉兵倉史,三轉州府郡縣史,四轉副兵倉正,五轉副戶正,六轉戶正,七轉兵倉正,八轉副戶長,九轉戶長。其公須[1]、食祿正准戶正,副正准副兵倉正,客舍、藥店、司獄正准副戶正,副正准州府郡縣史,以家風不及戶正、副兵倉正者,差之。若累世有家風子息,初授兵倉史,其次,初授後壇史。」十六年三月,判:「各州縣鄕吏爲僧者直子,禁副戶長、戶長職,孫以下許通。」二十三年三月,判:「別將則副戶長以上,校尉則兵倉正、戶正、食祿正,隊正則副兵倉正、副戶正、諸壇正,並弓科試選,兼差。」

○忠宣王四年禁鄕吏之子,冒受伍尉。

○忠肅王十二年敎:「本國鄕吏,非由科擧,不得免役從仕。近者,逋亡附勢,濫受京職,又令子弟,不告所在官司,投勢免役,內多濫職,外損戶口。今後,外吏及其子弟,毋得擅離本役,其受京職者,限七品,罷職從鄕。」

○恭愍王十二年五月,敎:「比年,外吏,規免本役,多以雜科出身,以致鄕邑彫廢。自今,只許赴正科,毋令與於諸業。」

○辛禑九年二月,左司議權近等言:「國之安危,係乎州郡盛衰。比年以來,外方州縣吏輩,規免本役,稱爲明書業、地理業,醫律業,皆無實才,出身免役。故鄕吏日减,難支公務,至於守令,無所役使。諸業出身者,退坐其鄕,恣行所欲,守令莫之誰何,是以,州縣僅存之吏,皆生覬覦之心。臣等切恐州縣因此益衰,乞東堂、雜業、監試、明經,一皆罷之。」禑令:「東堂、雜業、監試、明經,依舊施行,鄕吏則三丁一子,許赴試。」

○恭讓王元年十二月,趙浚上言:「比年以來,紀綱陵夷,爲鄕吏者,或稱軍功,冒受官職,或憑雜科,謀避本役,或托權勢,濫升官秩者,不可勝紀,州縣一空,八道凋弊。願自今,雖三丁一子,三四代免鄕,而無的實文契者,軍功免鄕,而無特立奇功,受功牌者,雜科非成均典校典法、典醫、出身者,自添設奉翊、眞差三品以下,勒令從本,以實州郡,今後鄕吏,不許明經雜科,出身,免役,以爲恒式。」

志卷第二十九

註釋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原本「湏」
  2. ^ 2.0 2.1 2.2 原本「紏」
  3. 原本「劵」
  4. ^ 4.0 4.1 此處原本有誤,不知為何
  5. ^ 5.0 5.1 5.2 原本「諌」
  6. 原本「㾗」
  7. 原本「史」
  8. 原本「大」
  9. recheck
  10. 原本「八」
  11. 原本「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