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龜村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柳景深
1653年

敬賦

编辑

探至理而恭默。求修省之大法。思聖狂之有分。悟居敬而謹獨。恒主一而格致。克惟精而欽察。收視聽而無適。謇齋莊而誠正。會本然之全德。反厥初而齊整。旣且戰而且慄。警斯須之怠忽。雖做功之至微。顧厥用之諺博。玆人心之善惡。係此敬之存亡。隨所遇而盡誠。思篤實而不忘。處幽暗而愈敬。若十目之所視。謂此前修之攸勉。盍慥慥於終始。原賦予之不貧。諒本善而最靈。然情意之橫生。接外構而喪精。倘暴棄而不敬。鮮不役於瞻聆。縱萬理之具備。必待斯而後善。用自持而直內。盍念玆而增勉。每反顧而寅畏。望日躋於敬止。洞幽明而同格。一至誠而無已。誰知道學之克明。實有由於一敬。夜申朝而念念。勤不已於動靜。存切戒於朽索。如臨淵而集木。恐後先於間斷。儼緝煕而修飭。縱全備之至聖。孰不亹亹而念哉。彼前聖之格言。戒修己而開來。祭鬼神而如在。捧盤水而內篤。哂頑庸之太簡。務怠蕩而放逸。咸縱欲而罔收。肯坐忘而自克。幸余蒙乎禀賦。仰前訓而矜惕。箴曰惟此一敬。萬善之機。念之於獨。誠之於思。敬與不敬。舜蹠異歸。閑居無忽。屋漏勿欺。敢告天君。敬以自持。

良賈深藏不市賦

编辑

予窃哂世人之淺淺。甘自市而自鬻。紛紛耀金而眩玉。謾吹竽而皷瑟。嗟常賈莫不皆然。窃有感乎深藏。鞰至寶而待價。順自然而韜光。秘幽獨而無憫。謇切磋而琢磨。外若虗而內盈。渾有無而泯迹。擬囷富於罄寠。自無心於邀名。非所望於外售。肯爲謀於連城。靜辭世而自珍。質高價於吾心。每反顧於修省。慮所藏之不深。然在中之必達。孰不寶其所寶。雖蔽掩於要守。顧鏗鏘之難葆。夫孰云深藏不售。價反增於三倍。應須時而效儲。任奇才於鼎鼐。始難究於聲臭。竟自著於傾市。處囊中而穎脫。疇有眼而不視。况在我之旣嘉。豈見知之無日。玆爲賈之尙然。矧君子之韞櫝。抱瓊琚而高遯。寓大用於無用。藏天地之恢恢。在所遇而安重。寄遌遭於冥冥。外用舍於一己。隨所化而行藏。保天畀之大器。昔木鐸之不遇。捲奇珍於胷臆。仰彌高而鑽彌堅。竟老死於車轍。斯在天之窮達。焉自謀而急急。哀鄙夫之淺記。眩朱紫於衆目。患世俗之莫知。極百端而自賣。幸予生之不器。蘊瑚璉之許大。撫倜倘而俟命。窃自擬於懷玉。倘琅玕之得展。作邦家之柱石。

陋巷賦

编辑

惟聖人方寸之天。一泰然之眞樂。雖所處之至汚。自厥心之不易。景陋巷之淸風。尋顔氏之攸好。非隘室之可娛。豈淺淺之樂道。顧至樂之自得。巷亦爲之光輝。昔闕里之多賢。唯回也爲庶幾。旣天資之玉潤。又琢出於學海。淵然慶雲之氣。肯外物之爲浼。當天地之風雨。獨超然而不枯。顧彼巷兮雖陋。信君子之攸芋。曲肱兮容膝。浮雲厚斂之季氏。簞食兮瓢飮。草芥景公之千駟。洙泗風兮吹面。杏壇月兮滿襟。然巷中之所樂。不在彼而在心。想蔬食之胷次。一太和之春日。不違仁於三月。明萬理於聞一。人欲之査滓淨盡。天理之鳶魚飛躍。自心廣而體胖。藹粹面而盎背。身雖寓於陋巷。氣浩然於覆載。仰不媿兮俯不怍。無所樂而樂存。誰知蕭然之一巷。便雍煕之乾坤。和順兮積中。是巷之粱肉也。英華兮發外。是巷之繡服也。人知茅屋之可憂。又安知顔氏之安宅。人知曲肱之是苦。又焉知顔氏之潤身。肆不改其初心。唯自樂於天眞。謂一簞之可樂。人所同於厭貧。謂斯道之可樂。人與道而無仁。嗟一巷之所樂。非淺智之可覬。縱聖門之高學。知此味者鮮矣。由慍見於在陳。閔招辱於費宰。矧當時屢空於斯巷。人不堪其戚戚。非庶乎之大德。寧不移之可得。宜聖心之見學。再賢哉而嘆矣。昔夫子之自道。樂亦在於飮水。吾知陋巷之所樂。求善誘而嚌胾。獨恨夫太和之德容。晦一巷而不施。知樂樂世亦已罕。矧與民同樂之可冀。曠千載而神會。幸濂溪之先獲。每令兩程而尋繹。慨常引而不發。吁嗟乎巷古人亡。信所樂之何事。晩余學之滅裂。焉此樂之可說。姑從事於博約。益玩味其學之遺意。歌曰樂彼陋巷。其樂如何。不膏不粱。非管非歌。巷之外兮憂心忡忡。巷之中兮太和融融。樂彼陋巷。風萬古而長春。君不見自古歌舞地。滿眼秋草兮蓁蓁。

醉裡乾坤賦

编辑

軒太初而特立。覽乾坤之寥廓。凝萬象而混淪。寓理氣於廣漠。嗟保合之鮮能。孰探賞而該括。偉先生之逈邁。獨會融於胸臆。超世氛而挺脫。卧煕皥之一域。暢高情而容與。渾千秋於幽默。遣醉興於嘯咏。玩覆載之宏豁。付兩間於蘧廬。寄古今於閑中。領陰陽於眼前。等是非於浮雲。範於穆而悠然。自無心而煕煕。戱事物於眞懷。藏至理於浩思。運氣化於度內。涵太極於心胸。置遐想於𨓅古。較動變之無窮。探闔闢於月窟。躡消長於天根。思一元之槖鑰。靜獨對而忻忻。起深省而陶陶。殫窈窕之玄化。歷怳惚於無際。覺宇宙之一鳥。觀日照而月臨。喜不改於衢撙。立浩浩而冥搜。宛鴻濛之初分。遇羲皇於朝暮。閱四時於俄頃。縱無邊而無疆。理豈外於動靜。遊太和而超會。笑萬劫之須臾。度晝夜於醉醒。擬身世於有無。隨所觀而無塞。神怡怡而四塞。駕長風而鞭意馬。意自寬於八極。想包量之軒豁。一天地之閑曠。鄙末季之漓薄。援眞朴而滌蕩。雖開闢之已古。作一初於康節。誰知蕩蕩之一物。參天地而出入。携太虗而低昂。混彼此而吻合。邈千載而歸來。但高厚之如昨。欽遺像而潛玩。思若人而嘆服。

造化賦

编辑

軒覆載而窮遡。求造化之秘迹。理冥會而欠象。孰就徵於怳惚。然不遺於體物。驗昭著而洋洋。原厥機之發見。感玄化之叵測。宰乾坤之妙要。擅一元之全德。轉樞轄而混淪。斡二氣而槖鑰。任自然之良能。會至理之酬酢。旣交變而周盪。妙氤氳而闖發。散萬殊而陶甄。載品翬而生育。運功用於動靜。著於穆於屈伸。費形氣於流行。昭情狀於鬼神。分消長於往來。領升降於開闔。藹循序而相宣。自無爲而功立。施雨露而滋暢。秩日月而照臨。紛晝夜之錯承。謇或陽而或陰。貫萬殊於聲臭。欝冲融而溥博。觀鳶魚之飛躍。悟難掩於潑潑。豈至理之無費。揭兩間而炳晣。矧動變之頡滑。擧物物而可卜。雖巨細之參差。渾囿化而資始。彼蟄起而蠕生。孰不本於是氣。斯天地之功用。信著象於冥默。非隨類而雕刻。各自感而時出。禀人性而爲人。禀物性而爲物。無通塞之相隔。儘遂息於一理。然吾人之首出。固莫靈於庶類。備徤順之至德。賦陰陽之純美。苟不修乎厥性。泯天理而湮毁。肆至聖之反求。蘊眞元於方寸。探造化之天工。配沕然之大本。籠微顯於眞實。位吾心之造化。推此氣之發揚。儼包羅而鎔冶。誰知無形之一物。作費隱於心上。哀聖逝而道喪。孰求本而推象。昧玄機之何如。徒觀化之寥廓。幸余心之無妄。每俯仰而觀察。由自知而化育。期不悖於襲律。重曰一氣坱圠。萬理融洽。裁成皷噓。化化生息。或陽而開。或陰而闔。道豈難求。賁若草木。顧瞻上下。渾然無極。

分艾痛賦

编辑

原具爾之有倫。分氣脉於一𨈬。寧安樂而獨裕。願疾患而共愁。撫天倫之攸切。思和翕於當日。事豈假於外餙。情莫掩夫中誠。輸丹懇於孔懷。瀉悃欵於湛樂。歌未闋於常棣。病何急於同根。殄榮華之和順。舛陰陽之寒溫。憂已同於無妄。喜何緩於勿藥。幸施艾之有術。亦何勞於自灼。情兄弟之自深。義君臣之奚恤。烟裊裊而惹衣。心不忍之難遏。顧骨肉之至情。信如手而如足。形雖異於少長。氣同貫於彼此。尙捍侮於至外。矧癏痛之在是。散星點於四體。煎二元之膏脉。炙雖在於彼躬。痛益軫於余臆。思分苦於萬一。敢此身之足惜。噫取彼而加此。縱近僞而無益。然友愛之內激。抑難掩於已發。忘彼我之有二。擴兩心而爲一。弟憫兄而引寬。兄念弟而弛慼。胥換憂而猶己。蘇煨燼之爍骨。彼不令之兄弟。何厥心之戕賊。反已極於角弓。矧原鴒之有急。歎鴟鴞之毁巢。憫煎豆之釜泣。酌涇渭於一指。何相遠於楚越。然人主之處世。貴中正而無失。倘一啓夫私恩。萌外邪之抵隙。昔高年之來聘。亦已罪於聖筆。何誘情於鞠愛。曾莫炳乎後譏。弟之病由是而可痊。尙不可以自爲。况無賴於分爲。何自輕而示私。反區區於小仁。廢君臣之大義。安知燭影之有變。原厥萌之在是。然兄弟之大倫。寔天親之最切。縱厥心之莫測。肯在我而有闕。彼於恩兮已賊。此何負於天倫。續華衮之斧鉞。烱淸鑑於千春。

夢鶴傳

编辑

庚戌春。余自星山來寓龜村。隣有李君子輔氏。每以意氣相許。余常往來于其家。其家有白鶴一雙。以爲庭玩焉。余甞愛其標格。憐其索居。不能無感歎於心。一夜與吉公士益。並枕而說話焉。俄而夢交。與李君逴倚於其家常所坐卧之窓楹。鶴忽化爲道士。編其黑髮以盤其顚。冠以玄冠。長未及頸。衣白布衣。袖濶垂地。蹁躚揖讓。不失尺寸。若有所言者。使之前對。一先一後。坐不肯齊。詰其由。曰行列然也。容貌端正。聲音淸亮。向余而言之曰本以玄圃之裔。修養有素。遊戱翺翔。隨意自適。一失其身。永負生涯。憔悴於盈尺之地。剪我翅羽。縶我動靜。千里故鄕。只在一望之中。而摧零殘勢激昂。無何一羽稍成。庶幾僥倖。而秋以輒剪。一路冥冥。雖無駕風之勢。我若皷其兩翼。遠走於高丘廣漠之中。則固知主人萬萬無及。翅羽旣剪。九霄茫茫。應又見縶好事之手。等是拘囚。故忍而莫之去也。余於是聞言而慘。危坐而問之曰昔汝之游戱宿宿。可得聞耶。道士曰晝遊於廣漠之濱。夜宿於蘆花烟渚焉。又曰碧霄霜夜。呼羣相應之聲。亦可得聞耶。道士引吭長鳴。數聲而止。余曰子之聲。近於霜鴈何也。道士曰鴈吾族。聲固相近。道士一長一少。長者坐先。問答之辭。次不預焉。長鳴引吭。與之齊聲而已。觀其狀。若有呼救於我者然。俄而士益鼻聲如雷。夢驚而罷。怳若道士之在傍焉。余恠而驚焉。與士益備言而詰之。終置於幻妄之夢。噫吾之夢。果幻妄也已。嗚呼。鶴靈物也。誤於稻粱。老死幽縶。稻粱之誤。豈獨一鶴而已哉。使余之夢。歸之於幻妄則已。不然其亦可恠也已。神交露悃。猶可謂道士之幸。而使余無可救之勢。其亦不幸也夫。余故旣傳其鶴。又吟一律。以冀觀者感動焉。詩則編於詩集。不可以疊錄故不錄。

贈閑上人序

编辑

師名智閑。不滯其字也。信於其道。爲群輩所推。與之語。雖不盡解。粗甞涉獵於門戶。以衛其道者也。眉厖而眼碧。靜暇而無爲。觀其名則可以識其人矣。噫閑其智。不役於外物。養其閑。不着於好惡。則師其庶幾矣。不知師能記未。知其智而不主於閑則其爲智也役焉而已。得其閑而不本於智則其爲閑也蕩焉而已。本之於智。以明其道。而能養之以閑。然後知所向而不入於邪境。安所樂而不迷於外構。師之名可謂盡矣。先其智而後其閑。可謂有序矣。見其事而閑其志。守其智而礭其性。其動也閑。其靜也閑。閑之於語默之際。閑之於見聞之地。然後始可與言浮屠氏而已矣。師勉之哉。淸風徐來。明月流光。山氣佳萬籟寂。師之智其有得乎。煙雲鎖谷。蘿逕漸暝。鐘聲越梵音淸。師之志其有閑乎。閑其意而不知其所以爲閑則非閑也。知其閑而不能自得於中則非智也。師勉之哉。余於師。素不相識。一見如舊。接神交於俄頃之間。淡而無營。閑而不迫。可人也。不負其名者也。求其說以序其名。不敢以拙辭。旣爲之序。又爲之詩。以爲他日面目之資云。

四皓有無辨

编辑

世之智謀之士。當天下莫大之事。處天下莫大之變。而吾之力或有所不可爲者。則必爲自神之術。出於尋常智慮之所不可及。然後有以動天下之心。起人主之聽。昔高皇帝欲易太子。呂后用留侯計招延四皓。以成羽翼之功而卒安天下。人皆謂四皓之兼善。而臣獨以爲不過留侯計術而已也。嗟呼。四皓遠秦之害。高卧商山。超然有避世之志。則必不肯來辱於謾罵之朝。而飜然而起。顚倒來儀。則果可謂遺世而獨立者乎。當是之時。高帝惑於戚氏。故母愛子抱。因有易樹之志。而舍嫡子不立。輕宗廟之所付托。而亦不可垂統於萬世。故執猶豫之心。持不斷之意。則太子之事。果可謂殆矣。張良以帷幄之臣。當天下莫大之變。欲以口舌爭之。則高帝之惑。恐不可回。而戚氏之毒。亦不可不慮。故獨計以爲與其明爭顯諫於昭昭之際。不若陰消默奪於冥冥之中。故陰試其自神之術。假託其高世之名。異其衣冠。宏其狀貌。起高帝之心。聳一時之聽。則留侯之謀。隱然已行於處置之中矣。不然則高帝之惑。固不可解。而惠帝之爲惠帝。亦不可知也。然則彼所謂四皓者。其眞有避世之士。而請而來之耶。抑亦無四皓之名。而假而稱之耶。有避世之志。則必不赴太子之招。有兼善之志。則終惠帝之世。未見有一事之調護。則果可謂有其眞乎。不可謂有其眞。則果不可謂假而名之耶。若以四皓爲避秦而還漢。則魯連之蹈海。東門之種苽。桃源之避亂。幷皆記傳於當世之史。而彼所謂夏黃角里之輩。秦史不書。漢史無傳。則不唯前對於漢高者。非眞商山之老。而彼所謂東園綺里之稱。亦必自留侯始矣。然而高帝之智。亦非不知。而易樹之事。又非高帝之本心。故雖或有意於偏繫之時。而樹嫡之念。亦未甞不存於其中。是以見太子之謁而發固有之心。聽仁孝之說而快前日之疑。則帝之猶豫之心。適解於前對之日矣。安有迫於四人之力而勉強而從之哉。然則四皓之非眞。高帝亦已解於目送之時矣。不然則安寄莫大之事。而未見有除拜者哉。然則四皓之有無。固不足辨。而留侯其亦自神其術者矣。詩人有亦墮留侯計術之中語。臣以是取而爲正焉。

調停辨

编辑

防少人之路而鎭小人之心者。免小人之𥘙。開小人之路而解小人之悲者。益小人之禍。臣甞讀宋史。未甞不歎息於元祐之轉爲紹聖。而調停之說。有以誤之也。高皇后以堯舜之智。攝堯舜之位。剗革舊政。布列群賢。煥然有旋乾轉坤之化。而煕豊之人。卛處散地。怨入骨骸者。無足恠者。而劉呂之輩。欲稍引用以開其路。嗚呼。彼以爲小人之心猶可施恩德而化之者耶。抑可以謂變而爲君子者耶。小人之於君子。其心不同。其事亦異。故同之則必爭。爭之則必勝。雖無有宿怨藏怒之事。而陰伺機釁。必害其君子而後已者。小人之常也。而况於含憤積怒常懷報復者。豈可並用而相安哉。是以古之君子之待小人也。不惡而嚴。不狎而遠。絶希冀之心。杜覬覦之門。然後有以定天下之心而公一世之是非。故以堯爲君而以元凱爲臣則共工驩兜之惡。必不害於雍容揖遜之治。而必流之放之。使不得同昇於十六人之列者。豈不以爲共工驩兜之惡。不可與元凱之君子。幷容而相安哉。况乎人主之於君子。知敬而不知親。其於小人。知狎而不知遠。敬之則易踈。狎之則相親。潛滋暗誘於不聞不覩之中。而一移於妬賢信奸之地。則君子日遠。小人日進。逆耳之言。已拂於惡聞之聽。而治亂安危。於玆判矣。安有君子小人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式相好矣而無相爲猷者哉。惜乎。劉呂之輩思不及此也。其所以爭起邪說。以撼在位者。不徒汲汲於一己之用舍。而將父母之義。托紹聖之說。謀復舊事。以快私憤者。非一朝一夕矣。然而高后之聖。哲宗之明。猶足以辨奸而識非。故雖或有怨誹之說。而尙未能抵隙而投間。則此正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天命人心去就之時。而劉呂之輩以君子之黨。任大臣之責。曾不能斥奸邪抑僥倖。以佐光明之理。反欲引用群小。以平夙怨。此以君子待小人。而陰啓其希冀之心矣。是以當其太后之未崩也。章蔡之惡。不過怨誹撼動。而及其太后之崩也。中外洶懼。人懷怨望。奸言繼至。朝政日非。忠言讜論。懇懇於章奏之間。而已無及於顚沛之日。豈不痛哉。噫任君子退小人。當國大臣之責也。當是之時。如范純仁程頤之輩。並被踈遠。未聞有措一辭建一議。以爲天下倡。而乃反汲汲於解小人之怨。開小人之路。則紹聖之禍。豈非不起於煕豊之小人。而起於元祐之君子也。不唯不能盡用其當世之君子。而洛蜀之說。是非於進退之際。陰助其小人之勢。則是以君子攻君子。而蘇子由諸人有不得辭其責者矣。昔舜選於衆。擧臯陶。而不仁者遠。若使元祐之君子。無相軋之心。有相濟之美。明明在朝。穆穆布列。則其於小人之邪說。有不足慮矣。何必啓潛伺之門。開群枉之路。爲天下國家之大患哉。臣故以紹聖之禍。歸罪於元祐之君子。而調停之說。有以誤之也。

桃源辨

编辑

以言而立異則事不神。以事而志異則言有證。是以世之寓言之士。若欲自神其說而警世而取信。則必於其常人耳目見聞之所不可及。然後言有據而信於後。然其所以爲立異者。非但浪爲之說。而亦或有微意之寓於其間。則其於激懦警世。豈云無補而徒然哉。世傳秦民之避亂者。隱於澗谷之中。接屋連墻。鷄犬相聞。阡陌交通。往來種作者。六百有餘年。而晉之漁父始往而觀之。旋失其所落。人談口世。遂以爲眞仙。或者疑之。嗚呼。神仙有無之說。固可恠也。而桃源事。尤恠之甚者也。陶潛明信人也。而詳其顚末。筆之於書。韓愈博識人也。而尙有荒唐之說。世之博雅之士。皆以捨陶而取韓何者。當秦之無道也。全身遠害。高逝肥遯者。獨有東園綺里之輩。而尙未能鏟彩而埋光。嫁名於數十年之後。安有咫尺之區。爲世外別一天地。而隔人間風日於六百年之久哉。啖交梨火棗吸玉醴金漿者。世所謂眞仙。而猶或有影響於彷彿。則矧此耕田鑿井。長子生孫。歷于漢迄于晉。寂然無聞。而獨有一漁父知之乎。此必無之事也。其距塵寰不甚相遠。又無高山巨浪爲之關隔。而俄頃之間。遺失其所。杳然而不復得路云者。其說之譸張。尤不足取信者審矣。當是之時。人懷其利。士懷其祿。知進而不知退。知榮而不知辱。淸談異論。無補於頹風落俗。而澟澟高尙之氣。寥寥於數百載之後。安知有高世博物之士。假寓於尋常思慮之外。而爲驚世駭俗之說。欲以醒人之耳爽人之心而有是語哉。是以詳其事迹而欽動人聽。托於迷路。使無所驗。異其事而信其言。豈非有關於貪廉懦立之一助云也。不然則當其太元之間。天子沉湎。奸臣竊柄。人之塗炭。有甚於嬴秦之世。亦安知所謂漁父者。名雖爲漁。實懷憂世牖民之志。借秦爲喩。以警當世貪名樂禍之徒哉。噫世之人。以僞爲眞。熒惑人聽。而聽者不察。和而唱之。有如桃源之說者多矣。悲夫。

獻鏡說

编辑

唐天寶中。楊州人鑄鏡於楊子江中。名之曰水心。以獻于帝。淸瑩奪目。勢若飛動。玄宗覽而異焉。掛諸宮中。而以爲之寶。噫人君之鑑。不在於鏡而在於古。以古作鑑則治亂可見。善惡可徵。而徒知鑑貌之有鏡。而不知鑑己之有取。尙外而遺內。玩物而喪德。蠱心敗精。竟致顚倒。其亦可悲也已。而况瑩然之質。徒能照人之面。而不能照人之心。故胡兒之腹。尙有萬甲之兵而鏡不能照。果可謂異於他鏡者乎。惜乎。玄宗之不貴鑑心而貴其鑑貌也。方其奢侈之萌也。鑑之以堯舜禹湯之恭儉惟德。則可免誤身於當世。貽笑於萬世。而徒正其容。不正其心。江心之寶。反爲情侈之一資。則豈非大惑也哉。嗟夫。以古爲鑑者。豈惟人君而已哉。凡人之不孝於親。不忠於君者。不以曾參周公爲鑑。不直其道。不仁其心者。不以孔孟爲鑑。則予知誤身貽議者。不止於玄宗而已也。人之不明其內而徒飾其外者。擧世皆然。噫。

張橫渠養蕉說

编辑

凡物之生於天壤之間者。林林緫緫。有萬其殊。而各禀其一元生成之氣。故長者自長。短者自短。以至榮悴枯茁。皆囿於氤氳化化之中。而有不容人力於其間者。然而栽培活養之功。亦不能無助於栽成輔相之理。而天地有不能專其功。造化有不能專其能者焉。世有經濟之士。位滿其德。布盡其薀。澤加於時。仁及於物。擧天下萬物。皆入於陶甄贊化之手。而無一物不得其所。則其於一草一木之養。特其度內中一事耳。不然而位不滿德。道與時違。澤不加於世。化不達於物。斂而不宣。屈而不伸。則或托於一端餘外之事。而以寓夫全體大用之理。彼所謂愛蓮而愛菊。種苽而種樹者。不徒寓其玩成其業。亦足以推小而例大矣。橫渠張先生載生於煕寧嘉祐之時。學究天人。道貫精一。才全德備。應時酬物。有裁成輔相之德。而卒未能行其志布其澤。斯可謂斂而不宣。屈而不伸者矣。頗甞留意於養蕉。以寓其趣。其所以屈伸轉移矯揉頓挫。隱然有調均化育之功。非暗詣天機。心通至理者。夫孰能之。當其種之於地也。時其節候。宜其燥濕。萌芽甲拆。自全其天。培植撫養。順性而無違。以至根而莖葉而盛。生成發化之機。默寓於天理流行之間。則先生之於養蕉。豈但寓物而已哉。惜乎。竟不能見用於當世。其仁恩利澤。獨及於一物而不及於天下也。若能移此活化之手。陶甄於一世。則先生之造化功用。豈特養蕉而止哉。以養人之手。徒試於養物。天其不欲使當世之人。終不蒙至治之澤者歟。有可用之人。而無可用之君。豈非當世之不幸也。故作養蕉說。以譏當世之不能用賢者云。

書宋高宗親征詔後

编辑

有始而無終者。天下之大患也。捨遠而取近者。謀事之大戒也。有始而無終則功不立。捨遠而取近則事不成。臣甞讀宋史。一至於燕雲北狩之事。未甞不塡胷塞臆。扼腕於千百載之下。而繼之以淚也。及見高宗親征之詔。然後始知高宗復讎之擧。而天地君臣父子之倫。不墜於班師之命矣。中興武功第一之稱。果不誣矣。嗚呼。使此復讐之念。有始而有終。不誣於和議之說。而惟遠之是圖。則仇敵可報。中原可復。而忘親釋怨。不事遠略。唯務信誓。接武求盟。羣議紛雜。僥倖萬一。今歲不征。明年不戰。敵勢日張而精銳士馬日以耗損。使當世之忠臣義士。誓心唾手。撫劒相吊。而忘讐辱國之臣。力建誤國之議。竟不能宣布威靈。言之至此。可謂於悒。嗟夫。觀其高宗之言曰朕當親揔六師。臨江决戰。辭氣凜凜。名正言順。天地開霽。日月光明。當是之時。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矣。使此志不繼而姑息於委質。料理於詐誕。終不知遠者重者。而區區於近效。操制於反覆。恩信未結而北轅不返。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彼高宗之心。豈不謂二帝在北。而我若終始於征討。徒知大義之所在。而憚於屈己而徼𥘙。則還恐不測於二帝之身。而不繼其赫然之怒也。然而至於奉迎榟宮之後。寂未聞興師而問罪。無復讐之志。而有獻幣之辱。忠義憤發之人。貶斥殆盡。高宗之心。否難知也。臣故表其高宗功不立事不成之由。而書於親征之詔後。以爲萬世有始無終捨遠取近者大戒云。

袁盎郤坐論

编辑

袁盎之郤坐。漢史所書也。盎一直臣。犯君上之怒。明后妾之分。人皆謂正天下尊卑之位者盎也。愚獨以謂不知本者何者。與太后同席者。愼夫人也。使夫人同席者。漢文帝也。徒知夫人之可愛。而不知名位之有分。故內妾並后。卑貴失序。是二太后也。盎雖一郤。其能盡郤於宮中乎。觀其帝之怒盎。則夫人之常與共席可知。而天地之常經。盡毁於一夫人矣。然而夫人不以爲嫌。文帝不以爲非。則夫人之同席。是文帝之非心也。帝之非心。旣痼於寵愛之私。曾不知后之貴妾之卑。則盎雖郤於陛見之日。將必復坐於旣退之後矣。甚矣盎之缺缺也。夫人之席可郤。而帝之非心終不可格。不格其帝之非心。而區區於郤夫人之席。是郤一日之坐也。是正一朝之分也。嗚呼。君心萬化之源。出治之本。本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則爲人臣者所當諷切於納約之際。而禁絶其私心者也。盎不於此時曾不能柔辭䂓諫。使其帝信其言悅其辭。而徒倖倖於庭諍之末。是自沽其直者也。不然則盎帝之臣也。夫人帝之妾也。以帝之臣。手郤其夫人之席。是亦自亂其分者也。嗟夫。使盎少知先後本末之序。使文帝悟於心悔於中。感發其自新之端。而肅然有正家之風。則夫人自不敢接席於太后矣。昨之非今之是。昔之迷今之復。此其時也。格君之道法如是。不然自失其君臣之禮。而激夫人之憤。犯文帝之怒。帝雖謝盎於終。而怒盎之心。亦未甞無也。盎旣見怒則盎之言。果悅於心乎。以心從之者。其從也深。以言從之者。其從也淺。帝之於盎。果可謂以心而從之乎。其不罪盎者。特以畏天下之議耳。非眞喜盎而不罪也。大抵格君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樂吾之言。戒之以𥘙者。是使其君畏其言也。喩之以理者。是使其君信其言也。悟之以心者。是使其君樂其言也。盎之於帝。旣不能喩之以理悟之以心。徒以人彘之說動其聽。則是畏之以禍也。使其君畏其聽而樂其言。寧有是理哉。噫盎不知諫者也。當是時也。吾以盎惟先格王而正厥事。則后妾之分。自別於自然之中矣。夫何患同席。不言可也。惟其不然。故盎畏之以禍。然後帝之怒釋焉。帝招之以語。然後夫人之憤解焉。其所以息怒解憤。非眞悔悟自新也。亦不過赦盎之罪耳。然則盎之郤坐。不唯不能格帝之非心。而徒以益帝之非心矣。惜乎。盎之曾不思也。愚故曰盎不知本者也。謹論。

高皇帝並立三敎論月課

编辑

臣聞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焉者。臣請繼之曰聖人亦有所未盡焉者也。臣每讀我高皇帝並立三敎之制而不能無憾焉者。天下無二敎。萬古無二道。夫所謂敎者。仁義禮智之敎也。夫所謂道者。仁義禮智之道也。大而君臣父子。小而兄弟朋友。何莫非仁義禮智之敎。而皆在於日用事物當行之理。故其爲敎易明而其爲道易行也。是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以仁義禮智之敎爲敎。而施之於身推之於人。達之於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得其當。斯敎者二帝三王相傳之道。而吾夫子之所以立言而爲敎者也。精神於萬古。血脉於天地。豈可與淸凈無爲之敎。並數而爲三哉。其爲名不同。而其爲敎亦異。其所謂敎。敎其所敎。非所謂仁義禮智之敎也。虗誕而無實。近理而亂眞。外天地君臣父子之倫。背仁義禮智之道。求之於異騖之於遠。煦煦而孑孑。賊仁而害義。其所謂是非邪正。固不待言說。而高皇帝以聖人之智。垂百王之統。審取舍辨邪正。此其恃也。而反以益世暗助之說。並列於儒敎之中。豈可以聖人之制。而疑其同異於其間哉。彼高皇之心。豈不以爲儒自儒老自老佛自佛。各有其敎。而其所以濟給之理。似不相遠。故獨以謂於斯三首。有不可缺者而有是敎哉。然而天地之所以爲天地。君臣父子之所以爲君臣父子者。仁義禮智之敎也。而彼佛老者。果有益於天地君臣父子之敎耶。虗無寂滅悖棄天常。知外而不知內。知守而不知變。其於格致誠正治平動化之妙。不啻若氷炭之不相入。則豈可以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哉。而况崇信二敎者。爲莫如宋齊梁陳元魏之君。而年代尤促。而一未見效。則徒爲惑世誣民之祟。人得以排之可也。人得以攻之可也。而帝之於二敎。旣不能攻之排之。而又從而設淫辭而助之。則豈不爲吾敎之一亂哉。嗚呼。高皇帝以堯舜禹湯文武之聖。居堯舜禹湯文武之位。以聖人之敎。治聖人之位。則猶可爲萬世堯舜之治。而竟未免佛老之學。至與孔氏之敎。並列而爲三。天將不欲三代之治。終不復於萬世之後耶。以聖人之知而信佛老之敎。其亦可悲也已。臣故曰聖人猶有所未盡焉者也。臣謹論。

歐陽脩以繫辭非聖人書論

编辑

守衆人之智而論聖人之事者。智不及於知聖人之域。而自守之病。又從而痼之。故見之而不信。信之而不篤。不免有私意之勝。而起疑於聖人之事者。豈非所見者汚而自信者重也。見聖人之事而信聖人之心。讀聖人之書而究聖人之志。然後能知其聖人而不爲私意所蔽。不然而守一己之見。信一己之私。見其事而疑其心。讀其書而不究其志。則吾之所不能自得於心者。皆我所不知也。皆我所不聞也。其所以異同於言論者。無足恠者。昔歐陽子以繫辭爲非聖人書。學者疑之。嗚呼。彼歐陽子果何人哉。其爲學不出於文王周公孔子者耶。夫易出於何時。立言垂著。以敎天下萬世者。非文王周公孔子者歟。伏羲之前。但有此畫。無文字可傳。文王周公繫之。然後其理大明。象數之學。義理之微。不明不顯。剛果中正之道。自不能致用於萬世。故聖人作意定著。通於一經之大體。然後微者顯隱者明。剪裁繪畫之功。活於義理之辨。故先儒謂聖人用意深處。專在繫辭。文不在玆乎。然則學易者。舍是無以參精微之極。而包羲氏仰觀俯察之妙。徒寓於冥冥之天。故先究卦義。以觀其理。次求其辭。以觀其變。而其動靜吉㐫之妙。屈伸消長之理。皆著於上下二篇之中。則聖人之遺言措意至精至密。而彼歐陽氏果何爲而言之也。彼其心。以爲理之無窮者。旣現於包羲之易。而事之萬變。已具於經文之中。則聖人固不必別爲一書以察之而言之耶。將自信其所見而好言論以自異者耶。嗚呼。不審其本。不考其末。見道不明。信道不篤。而妄是非於聖人之書。其亦大惑也已。然則不知其聖人之心。而反議聖人之書者。非聖人之過也。其所見者汚也。噫不知其聖人之心。而議聖人之事。其不知也亦宜。然則其所謂學。歐陽子之學也。其所謂易。歐陽子之易也。非聖人之易也。不務學聖人之學。而務勝於聖人之學。其亦不思而已矣。爲歐陽子者。所當沈潛反覆。力學不怠。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則智益明學益廣。其於聖人之立言行事。不啻若耳聞而目覩矣。安有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者乎。不然而自守其智。自信其學。強其所不知而苟爲之說。私其所管見而務求其異。無進就之志。有自滿之心。故雖有聦敏之才。而終不見大道之歸也。深可痛哉。臣故曰歐陽子之學。其所見者汚而自信者重也。

續燕然山銘

编辑

威德之銘於石者。不若威德之銘於人。銘於人者。不謀而同辭。銘於石者。雖盛而不傳。而况於竭天下之力。恢無用之地。誇強詑大而內實虗耗者。其何以道之哉。竇憲仗大漢之威。動數萬之師。大破㐫奴。出塞外三千餘里。勒銘燕然。布漢威德而還。聞者莫不壯之。然當是之時。未聞有㐫奴之犯邊亂塞。而動無名之衆。驕喜功之心。行千古所無之事。而振耀於腥膻之域。不知漢之威德。果詥於㐫奴之心而誠服者耶。不然則一片之石。雖峙於稽落之下。何預於漢家之隆替哉。右之所謂蠻夷驍矣。惟其喙矣者。是果窮兵黷武。深入於不毛之地耶。惟其威德之銘於人。而近者悅遠者懷。故不怒而威。不戰而屈。無好大之心而有日闢之美。豈若虗內事外。誇耀於數千里之外。爲不世之功哉。惜乎。憲固不足道。班固以曠世之才。顧區區於無用之烈。而又從而記之。深可痛哉。故續於其銘。以爲千萬世好大喜功者之大戒也。

策題

编辑

問。士於天地間。任重而道遠。進德修業。不容少懈。修進之方。何者爲先。性誠學三者之義。爲士者所當深究。三者之說。起於何時。三者之中。亦有先後之可言耶。堯舜之時。未見有講明之說。而性理之學。非後世所可名言者何道也。後世諸儒之說。諄諄反覆。立言垂著。豈非司任之重也。然而徒寓空言。無補於世治之汚隆者何故也。抑有能補於世治之可言耶。其說之得失精粗。不可不歷指而講明之。三代以上。窮理之學在於上。三代以下。窮理之學在於下。抑何故也。前代士習之諄雜。旣載諸史。不須備論。今之爲士。果能深究於三者之說。而知有所歸者耶。非但無意於修進之道自任之重。而矯僞相尙。虗誇是習。號爲能文者。不過雕窃粉繪。以爲欺世之學。其於性理之說。不啻若仇讐。士子之學。別有捨此而他求者耶。聖賢之學。若隨世漸降。無復有存焉者。則將至於魑魅鬼域。莫或能正之者耶。如欲使士子能知自任之重而能復聖賢之治。其道何由。收捨蒭狗之說。以爲迂遠之論。非老生所願聞者也。

問。爲治之道。莫先於用人。任官之要。莫急於黜陟。求之於毁譽則愛憎競進而善惡混淆。考之於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眞僞相冒。何以則毁譽不行。眞僞不雜也。唐虞三代用人黜陟。可得而聞歟。降及後世。取人之目。考課之法。代各不同。亦可得歷指而言耶。惟我聖朝。勵精爲治。動遵三代。而其於用人黜陟之道。又有所加焉。科目薦擧。非不至也。而側陋遺逸。竝揚於朝列。考課殿最。非不嚴也。而風聞彈核。亦發於淸議。然而奔競成風。公道不明。銓選除拜。卛由於簡牘之高下。考課黜陟。皆信於簡書之勤慢。是果三代用人黜陟之遺意耶。古之爲士者。學優登仕。待價而沽。而今之求進冒祿者。果皆無媿於古之所謂應選者耶。古之黜陟。擬議於心。不泥於法。而今之進退優劣。果皆不求於毁譽。不循於私意耶。惟賢惟能。布列於朝。愚智巧拙。各適其用。而治不復古。世道日卑。其故何歟。如欲使任官惟賢。黜陟惟明。其道何由。

唐憲宗君臣事跡屛風贊

编辑

邈矣千古。百王迭作。一興一亡。事在方冊。燎然目中。如鏡如龜。與治則安。與亂則危。猗歟憲宗。玩心經籍。君心賢否。政敎得失。爰玆採摭。是勸是懲。念玆在玆。常懷戰兢。旣成其書。復寫於屛。張于黼座。擬作湯銘。十四其條。捴關治體。存誠斯篤。勖哉自勵。正觀金鏡。罔敢專美。周公無逸。同一其揆。庶績咸秩。職此之由。式克負荷。享承天休。嗟哉後王。疇復同志。事不師古。屛爲虗器。

禹鼎銘

编辑

九其數象九埃。三其足象三才。必於爾者欲其久。毋自輕動鎭九有。

王若曰予以否德。叨守丕基。日夜兢惕。思惟奉順天心。撫綏羣生。庶幾和氣之應。而卽祚以來。夏澇秋雹。冬雷地震。太白晝見。島夷構釁。而邊圉靡寧。歲不登稔而民患飢疫。朝無雍穆之風。士多浮薄之習。天灾時變。乃至於此。豈無所召而然歟。其變灾異致祥瑞。化弊俗爲忠愨之道。子大夫講之素矣。其各悉著于篇。以副予虗竚之意。重試魁

臣對。臣聞人君上有一天。下有億兆。其所以感化之機。不外於無妄之一心。故實其心而應之於上者天也。實其政而化之下者民也。是以古之聖人。不患有在天之變。而特患在我之不實。不患有習俗之弊。而特患化之之不誠。苟能實其心而施之於動化之地。則其於格天化俗之道何有。恭惟主上殿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敬天謹民。不遑暇逸。特慮誠化之未孚於上下而下詢臣工。臣雖無似。敢不感激竭蘊。以酬聖問。臣伏讀聖策曰予以否德。止化弊俗爲忠愨之道。嗚呼。殿下訪落之心。誠無間矣。臣聞灾不虗生。必有所召。俗不自弊。亦有所致。則天災時變。甚可惧也。然而殿下聖由天縱。敷賁前光。奉順天人。眞實不誣。則宜乎和氣旁達。政由俗化。而仁愛之天。不寧不令。偸薄之習。罕古無前。陰霖勝陽而彌月不霽。冬雷地震。相繼而不絶。雨雹太白。無日不書。天地示變。式月斯生。田卒汚萊。餓疫相望。外夷梗化。邊圉失寧。是何嗣服之初。天不之愛。治不古若。以貽我聖上惕慮之憂也。而况朝廷四方之根柢。士習國家之元氣。而偸靡成習。浮薄是尙。相軋相傾。國事日非。未見有穆穆相讓之習。而是非顚錯。論議不定。迷方自聖。靡所紀極。此豈聖世之所宜有乎。臣歷觀古先。點指前代。揆之於殿下之世。則天災時變。容或有不免之君。而未有如殿下之時。則災變之興。殿下其將付之於茫茫之天。浮靡之俗。而不思所以致之之由乎。天之生變。化之不淑。若有所召。而有感應轉移之一機。則今玆之弊。不可以他求者也。臣聞灾無不格之灾。俗無難化之俗。而今之天災。今之士習。一至於此。則臣恐殿下之心。或不能無妄於不顯之地。而發見施措之功。容有所不誠也。不然則殿下之憂勤若是其盡矣。而灾變之出。類非和氣之所感。則殿下之憂勤。斯可謂盡其誠乎。不實其誠而能有所感者。未之有也。則殿下之當務。安可求之於一心之外哉。而况降衷之天。無間於愚不肖賢智之殊。而感應之理。有甚於風草之必然。則同受是理之人。夫焉有不變者乎。然則謂天盖高而可以格之。謂人雖多而可以化之。格之化之者。不在於文爲之末。而皆出於殿下一心之精微。則殿下之自誠烏可已也。一之於冥冥之中。推之於動化之際。自反而無闕。則天可格也。人可化也。天有感佑之理。人有變化之天。則災不在天而在於人。俗不在下而係於上者。其理卽微。故能實其在我之天。使雷雹星辰各得其序。而民和物豊。忠信誠愨。人得其天。而和氣洋溢者。自然之理也。况於能格其天而不能格遠人者。寧有是哉。今者上有聖智之君。下有盡忠之相。而其不能感天而化俗者。臣未之信也。伏願殿下益篤其誠。無少間斷。兢兢於不覩之中。慄慄於屋漏之下。以爲天地之變。夫何在我而至於此極也。習俗之弊。夫何在我而至於此極也。乙夜之念。斷斷無他。勿謂誠之已盡而天不我愛。習之已痼而化無所施。則一心之誠甚微。而功用之發溥博源源。隨處無礙。不期於格天而天無不格。不期於化俗而俗無不化矣。若然則治隆俗美。上下無間。蒼蒼之心。卽殿下之心也。萬民之心。亦殿下之心也。天旣應之。人亦化之。實理之中。無物不格。充溢雍穆。事無不順。則眞一之理。在天而天不紊。在地而地不亂。在人而人得其性。在四夷而知有所歸矣。安有數者之爲憂於殿下哉。然則天也殿下也萬民也。交孚於是理之天。而殿下之所憂。天亦憂之。殿下之所好。民亦好之。則天得其天。人得其性。物得其序。自不知所以然而然矣。伏願殿下留省焉。臣伏讀聖策曰子大夫止以副予虗佇之意。豈以臣等之言。有補於聖德之萬一。是誠不擇細流之美意也。嗚呼。蒼蒼而在上者天也。林林而在下者人也。使上下各得其天。而無物不順者。人君也。是以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萬民。則人主之心。豈不爲萬化之源乎。是故先正其心。而持之以誠用之以實。然後物應於誠。人化於政。無有乖氣間於其間者。必然之理也。然則殿下之心。未知果出於至誠。而天不之應。民不見化而然耶。抑亦無所召而有如是之災。有如是之變耶。若以感應之理。爲不可信。而竟置之茫茫怳惚之地則已。不然臣恐殿下之誠。有所未至也。殿下自卽祚以來。孜孜念念者。無非順天之心也。業業勉勉者。無非化俗之誠也。然而求言之旨。累降於朝野。而抗䟽封章。絶迹於中外。是豈世無可言而然耶。是求之不誠也。誠之不篤也。然則殿下之誠。反隅可知。伏願殿下審位育推往之有本。而操之於獨守之於一。以至於悠久而不息。則不息之效。潑潑於浩浩之天。上而天下而地大而人細而物。無不各安其天矣。伏願殿下體天道不息之理。思參贊化育之妙。如有所憾於心者。訊諸輔弼質之經幄。得有所聞而反之於心。一純乎天。則聲臭闔闢。沕然相須。俗躋相讓。世登雍煕。乾淸坤夷。四夷來王矣。臣聞宋臣之言曰息則人。不息則天。天人之間。間不容髮。伏願殿下潛心焉。臣不勝殞越之至。謹昧死以聞。臣謹對。

問云云仁明武

臣對。臣聞天地之道。誠一不二。聖人之心。至誠無息。不二故能致歲功之成。無息故能成天下之務。盖誠者主一於一心之中。而眞實於萬事之著。故子思之論三達德。必以誠爲三者之本。則三者之行捨。是誠何以哉。恭惟主上殿下。進臣等于庭。特擧仁明武三者之道。降賜淸問。臣雖曖曖。安敢以不言而餂之哉。臣伏讀聖策曰古之論人君。止輕重之可言耶。臣有以見殿下知所先後之盛心也。臣聞人君之德。其大有三。曰仁曰智曰勇而已。夫所謂仁者。體此德也。智者明此德也。勇者強此德也。有是仁而無是明則不能不雜於危微之機而無篤信之功。有是明而無是勇則不能不間於苟且之私而無固執之實。此天下之達德也。然而仁不能體則明無所施。知不能察則勇無所措。是以古之帝王。必先斯三者。而行之必以其誠。然後有無妄之功而無自欺之病。則其於輕重本末。不容辨矣。而致治之道。此焉盡矣。臣伏讀聖策曰歷代帝王。止可歷指而言歟。臣有以見殿丅實欲與治同道。而不欲與亂同事之盛心也。臣聞爲治之道。不在多端。而仁智勇三者之德。不可闕一而徒行。故三代以上之君。莫不仁以守之。知以明之。勇以行之。而勉強於用力之地。體用於施措之間。無一息之敢忽。則治化之盛。此固其所。降及後世。雖或有優於仁而短於勇。察於明而遠於仁。往往不能無可爲之資。而循致亂亡之禍者。前後相望。是誠可悲也已。是以漢之元明。唐之文宣。宋之仁宗。雖能有察察之明區區之仁。而他無聞焉。則危微衰亂之迹。不容辨矣。而况無一於此而坐致滅亡者。非殿下之所願聞。則臣不敢以非堯舜之道。喋喋於殿下之問也。臣伏讀聖策曰予以寡昧。止與古昔帝王同其治歟。大哉王言。一哉王心。其勉勉不已之意。藹然於言表。是正社稷臣民之福也。嗚呼。殿下以堯舜之資。處成康之世。民之可矜者。撫之綏之。而政化日興。則仁之道可謂盡矣。人之賢德者。進之由之。而不仁者遠矣。則明之道可謂得矣。聞義卽遷。見善必行。無頹惰苟安之弊。則勇之道可謂極矣。然而矜惕之念。不弛於少成之後。欿然之心。常切於夙夜之中。則宜乎三者之道。無愧於三者之實。而若之何上有仁聲仁聞而下不蒙至仁之澤。使殿下之仁。未免於有心而無政。隋珠魚目。顚倒於百司之間。而公私是非之議。冒亂於朝著。使殿下之明。不免於叢脞之歸。偸靡苟假。務行近少。當機而不能果斷。臨事而不能力行。使殿下之勇。終歸於廢弛之失。噫殿下之所以行此三者。可謂盡矣。而三者之效。未究於實德之著。故民之憔悴。未有甚於此時。而善惡邪正。混同於是非之中。有始無終。事皆虗苟。則殿下之三德。可知也已。是以以言其政則皆可謂養民之政。而較其實則非。此殿下仁之不誠也。辨別賢否。或得於中正之道。而是是非非。反紊於一時之偏私。則此殿下知之不誠也。牽引於囂囂之說而汩沒於彼此之域。未見有卓然而勇往。則此殿下勇之不誠也。然則仁之不誠。果可謂仁乎。知之不誠。果可謂知乎。勇之不誠。果可謂勇乎。仁而不誠也。故殿下宥罪恤民之仁。或發於灾變之後。而未聞於平居發政之日。則是畏灾而爲仁者也。是以仁言仁政。眷曲於文具之末。而民無實德之惠。殿下用捨罪褒。一循於一人之毁譽。而昨之是今之非。昔之非今之是。故賢不肖進退消長。寄行於好惡之偏。而無知人卽哲之實。殿下之爲義。出入於利欲之間。知善而不能往。好善而不能行。有執德不固之病。此三者之所以無實。而世治之不古者也。嗚呼。殿下之用心如此。而殿下之治化盖如彼。則宜殿下之不自滿暇。而試一得於草澤者也。臣伏願殿下勿以謂三者之已盡而益篤於施爲之際。見民之悴也則體之於身。自以謂我必不仁也。見國是之不定則反之於心。自以謂我必不知也。見事之不振則責之於躬。自以謂我必不勇也。必無誠也。自精神心術之微。推往於政事之間。而無少間斷。終始如一。悠久無疆。仁得其實。知得其誠。勇得其行。則三者之實。可以兼擧。而帝王之治。於斯得矣。臣聞程子之言曰誠者只是誠實此三者。伏惟殿下留心焉。臣伏讀聖策曰子諸生。止予將親覽焉。臣有以見殿下延納嘉猷之盛心也。臣伏聞人君以一身處之於億兆之上。以一心運之於冥冥之中。治之得失。政之汚隆。於是乎係焉。屋漏幽暗之地。豈不大可畏哉。是以古之聖帝明王。莫不操存省察戰兢惕慮。自慊於三德之實而無媿於三者之名。故德孚於民而事不混。心一於誠而政不苟。伏願殿下法帝王之德。行帝王之政。以殿下之仁。以殿下之知。以殿下之勇。行必以誠。動必以實。愛民之仁。念念於不顯之中。知人之明。不亂於一時之偏。守之以仁。辨之以知。斷之以勇。勿謂已能。勿謂已盡。則仁不爲姑息之仁。知不爲叢脞之明。勇不爲苟惰之歸矣。伏願殿下留察焉。臣不勝惶惧之至。謹昧死以聞。臣謹對。

問云云

對。愚也戴天履地。俯仰觀察。切自許於窮理一事。而不知愚之窮理者。果可合於理耶否。思一就有道而質之者久矣。今執事先生操取士之衡。特擧霜露鬼神語音同異。發爲問目。愚也請以明問中理氣二字。爲一篇之綱領。以悉其管見焉。窃謂天地之間。理一理也。氣一氣也。理一而已。故霜露之用。鬼神之迹。常在於是理之中。而無難解之理。氣一而已。故人物之生。氣質之禀。亦不外於是氣之常。而無彼此之分。是以以言其理則有自然之常。以言其氣則有自然之理。而理有常恠。氣有通塞。故善言理者。不于其恠而于其常。善論氣者。不于其塞而于其通。于其常故理自在吾目前而不爲理外之所欺。于其通故氣亦在是理之常而不爲氣禀之所拘何者。理者常也。恠者非理也。氣者常也。其所以通塞者亦理也。然則欲知是理之眞實。而有疑於理外之恠者末也。欲言氣禀之通塞。而不達於本然之理者誤也。安可以執恠而亂常。以物而疑人哉。是故陰陽升降。和而散者。愚知其爲霜露。而時至氣迫。無所不至者。霜露之理也。弛張氣化。幹旋元造。洋洋於天地間者。愚知其爲鬼神。而無形無聲者。鬼神之理也。同得天地之氣。同受天地之理者。人物之性也。而獨得義理之性。最靈於萬物者。爲人之理也。人通物塞。塞者偏通者全。有氣禀語音之不同者。此人物之爲人物之理也。均是一理之人。而或不能語音之相似者。是所同者同而無二理之人也。然則天下安有不可知之理。有理外之事乎。請因明問而白之。夫理之在天地間者。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昭昭焉洋洋焉。如日月之明。如黑白之分。宜無有難詳怳恠之理。而霜露之施。不及於泰山之巓。凭虗之鬼。假聲於冥冥之中。同得一氣而禽獸之氣禀。語音獨異於人。同受一理而語音氣習。獨拘於中外之分。烏鵲大豕。無分於彼此。而人獨不同何耶。噫陰陽之氣。交通流運。和而凝者爲露。塞而結者爲霜。凡有際天極地飛潛動息。莫不沾被。則泰山之巓。高則高矣。亦在天之下地之丄。安有獨脫於是理之表。而無零露凝霜者乎。此則愚所謂理之常恠。而爲是說者亦有說焉何者。天氣下降。地氣上通。相與凝漙於二儀之空。而其氣結焉。其澤瀉焉。故泰山之巓。近於天而遠於地。則天氣雖降而地氣未及於最高之巓。山之戴石者。或不足於土木之浮潤。而霜不能成。露不能滋者乎。然而泰山之上。春無不生之草。冬無不黃之木。不能外太和一元之常理。則其所謂霜露之未及者。又安知騷人好事者。極言其山之高巓之最而爲是駭恠之說哉。鬼神之道。杳茫怳惚。無形聲之驗。無動變之理。而所謂鬼神者有二焉。有天地之鬼神。有人死之鬼神。夫所謂天地之鬼神者。幹轉樞機。默運玄功。頡滑物化。費而隱隱而費者。此所謂天地鬼神之常理。而人之死也。魂升於天。魄降於地。潛寂於有無之中者。亦人死鬼神之常理也。然其嘯於樑窺於戶。假聲於空假形於聲。禍福之說。明明於怳恠之間。駭人聞聽。㥘愚籠誕。無所不至者。比比有之。此安知人死之後。怨氣蓄憤。融聚不散。形毁精結。托憑所觸。有如此理外之事乎。然其憑妖者。一於巫覡之宗恠尙誕。而無一顯憑於斥巫信道之人。其所謂言語之鬼神則不過曰邪恠而已。不過曰誕妄而已。而况太子之稱。古未有聞。而皆出於喜誕諂鬼之尊崇假稱之一號云。則愚不曰鬼神之常理。而曰理中之一妖恠耳。若夫天之所賦。地之所生。人物之所以出。禀天地生物之理。得陰陽二五之氣。凡有血氣者。莫不有自然之性。有自然之氣。皆有知覺。皆有運動。人之所以爲人者是理也。禽獸之所以爲禽獸者亦是理也。以是理而生。以是氣而動。則其所以氣禀也言語也。似無有物我之分。而義理之性。通塞之氣。不能無彼此之不同。故人得天地之正二氣之靈。以爲之性。以爲之生。聲音與之流通。而以天之與我者。存之於心。達之於言。雖有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而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也。故物自爲物之性而各一其音。人無有不全。而人聲之精者又其爲言。則人物之分。實在於此。而此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也。然則人之爲言語者。此人之理也。而愚所謂理之通者也。禽獸之不能爲言語者。此禽獸之理也。而愚所謂理之塞者也。然則所禀之理。雖無有通塞之殊。而人物之所以爲人物者。不能無通塞之不同。則禽獸之與人不同者。此理之常。無足恠者。是以烏鵲犬豕。各一其偏。而在於彼者。無異性也。在於此者。無異氣也。故司晨者雞之性也。吠盜者犬之性也。自性其性。自鳴其鳴。一於聲而無通變之理。故雞鳴狗吠。達于四境。無或有聲之不同者。此烏鵲犬豕之理也。至於人則千里之風。百里之俗。各有其習。移於所處之地。學於所習之俗。應對調節。名物變通。隨處不同。觸物有異。非如烏鵲犬豕之鳴之而耳。吠之而耳。則其爲語音之不同。亦其理也。而其所以言之者。無中外之分。其所以語之者。無彼此之辨。言雖不同而同之者同。音不相似而似之者存。中國之人。皆知君之爲君父之爲父而曰君曰父者。無異於外國之所謂君所謂父。高低淸濁。協而通之。指而名之。一而同之。則安可以言辭之末節而差殊觀哉。而况我國之人。譯而通之。學而習之者。亦有其人。則我國之於中國之言。不爲也。非不能也。孟子曰欲其子之齊語也則置之於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未可得也。則而况生於斯長於斯。而自爲其語者。固其理也。由是觀之。則充天地之間者。理而已。得是理者。人物而已。理而已。故觀天者不於天而於其理。人物而已。故言人物者。不求其異而於其同。夫所謂理者。天也。同者理也。天無異理。理無二致。一有理外之事者。非理也。亦有理外之事而不能無者。理之恠者也。恠者非常也。非常者非天也。無理外之事。故通者自通。塞者自塞。通之者人也。人有最靈之理。故無不同之理。塞之者物也。物有偏塞之理。亦無不同之天。物之所以異於人而同於物者理也。人之所以異於物而同於人者亦理也。是以霜露鬼神。有一定之理者。理之常也。而或不能無變者。恠也。禽獸之得爲禽獸。而人之所以爲人者。理之然也。偏者之所以相似。而通之者所以不同者。理之同也。然則理無不同。而異者自異。人無異理。而同者自同。天不外於是理。故天地之用。鬼神之道。可以是理而知之。人物之性。聲音之辨。可以是理而格之。於理而徵之。於物而推之。於物而達之於人。則愚所謂常恠通塞者。亦不足論。而理之昭明者。炳炳於天地之間。無有邪氣間於其間。而况於最靈者乎。而况於在人者乎。然則欲知其常恠通塞。而徒求於常恠通塞。則理不在常恠通塞。而鮮不爲妖恠之歸耳。安有理外之人而理外之物乎。於篇終復以人之所以爲人之理。而誠之一字。爲格物之理可乎。夫人之理在天。天理之格在誠。貫萬事散始終。爲格物之本。則能知理之爲理。而不以誠而求之。則其所以求之者。鮮不爲間斷雜僞而無實得之效。故欲求諸天地之道。當求諸理。欲求諸理。當求諸誠。格之致之。無一毫私僞間於其中。則其於霜露鬼神聲音之理。庶乎其不差矣。謹對。

問。自古言形勢者。一曰關中。二曰江左。今考諸史。山東五國。甞合從倂師。兵力非不衆強。而秦人開關堂堂。退北救死之不暇。則百二之勢。終若可保。而漢兵一入。如蹈康達。不識四塞之形。子嬰係頸請降。范陽之卒。直犯潼關。堂堂大唐。莫敢枝梧。玄宗出奔。惡在其據險歟。將興王之師。逆賊之兵。殆加於五諸侯歟。曹操以䧺武之才。合海內二分之兵。眇視江東。以爲驅獵。而焚挫赤壁之下。狼狽而遁。苻堅以百萬之衆。山壓播遷之餘燼。謂投鞭斷流。而卒陷於淝水之中。則長江之險。無敵不却。而王濬之於吳。韓擒虎之於陳。猶履坦道。未見有阻。而二主就擒。將王韓之勇略。或過於操堅。而兵衆實倍於魏秦耶。吾東方高勾麗亦猶是也。隋煬之鷙悍。太宗之豪傑。擧天下之勁師。再攻小城。前後衂軍。而以高宗暗劣。李勣老將。滅之易於拉扝。將地壕士馬不及於曩時而然耶。是何強者敗而弱者反勝耶。此固兵家之不可不詳究。而有國之所當熟慮者也。諸生於軍旅之事。雖非切務。而成敗之迹。必能涉獵矣。悉陳無隱。

對。愚也目涉前史。備撿形勢。窃以爲長江天塹。猶足以內守外攘。而勝敗興亡。類不在夷險強弱。則未甞不廢卷長思。盖欲一就於先達之士而質之者久矣。適承明問。若是其先獲。則愚雖短觀。敢不罄竭一得。以酬厚問。窃謂成敗之道。不可以形勢論也。亦不可以強弱較也。有四塞之形而無德義之守。則龍盤虎踞。反爲敵國之資。有什伍之衆而無名義之擧。則壓卵之勢。轉爲狼狽之歸。然則守之者不可以形勢而自負。攻之者亦不可以兵衆而自誇。國必自伐而人伐之。則形勢非所恃也。兵出無名。事固不成。則兵衆非所矜也。是以古之國於形勢而見敗者。此非形勢之不固也。攻其形勢而不克者。亦非見敗於形勢也。誠以攻守之勢各異。而制勝之道不同也。試稽於古。關中形勢之地也。潼關天府之險也。帶山阻河。懸隔千里。羊膓棧閣。巉截逶迤。攻之則有建瓴之勢。守之則有金湯之固。雖以五國之全師。猶未敢進關中一步。則宜若可爲永世憑籟者。然而義旗一入。如履廣衍。虜騎橫突。斂手無策。百二之固。億丈之險。反不如折柳之圃。含璧道傍。關門不守。出奔西蜀。潼關莫遏。愚不知沛上漁陽之兵。果加於山東之國耶。何其天險之不足恃。一至於此也。江左之地。被阻擁險。長江襟其左。大河經其右。橫帶割截。限界區分。內無渙散之勢。外無衝突之患。眞可謂决勝制敵之地矣。是以雖以魏秦之盛。雄銳之略。有蹴踏摧陷之勢。而反不免喪師崩潰。鳥奔鼠竄。救死之不暇。則長江之阻。亦足可恃。而荊門一敗。所向無前。景陽兵合。諸戍奔潰。鐵鎖沈江。江南一虗。降幡竪於石頭。㫌旗亂於朱雀。雖有江淮之隔。如入平塲。是何山河之寶。終不可據。而王韓之略。固邁於操堅者耶。嗚呼。議其形勢者。莫不以關中江左爲最。故詩人有地爲帝王宅。山爲龍虎蟠之句。以五國之北。操堅之敗論之。則形勢不可謂不恃。而秦之關門。唐之潼河。吳之橫江絶險。亦莫敢擬議於顚沛之際。則形勢果可謂足恃乎。然則成敗安危。不在於形勢。而其所以勝所以亡。皆其自取之。則豈可謂執一之論。不熟究於成敗之實哉。然則秦之凾谷。能險於五諸侯。而不能險於漢兵者。豈非孝公修明政治。務本力穡。昭襄蒙古業因遺策。而五國則迷於宏久之猷。陷於近攻之術。日消月削。自底滅亡。則雖無據險之勢。猛虎駈羊。此固其所。漢高以寬仁之量。擧義除暴。際期協應。則呂氏之無道。豈容負固而圖存哉。是以長驅引入。勢迎破竹。而崤凾之固自若。則面縛乞降。此非形勢之罪也。明皇驕寵祿兒。倒授兵柄。而釀成僭越。則范陽之禍。是固自胎於心腹。雖有百潼關。安敢枝梧於萬一哉。老瞞拔世之才也。符氏雄武之傑也。猥恃力大。先懷略敵之志。竊笑江東。睥睨餘燼。敢擧爭衡。輕犯無釁。將驕卒惰。顚倒喪敗者。固其理也。而况二國將卒。形勢自倍。能得可勝之勢。制機合變。期復舊物。盡忠協力。則縱無赤壁淝水之阻。豈不受制於公瑾之神筭謝玄之淵謨乎。晉武受命。財力雄富。身際混一之期。隋文承禪。收養疲散。以存並呑之志。而孫皓之暴。尤於夏癸。陳吳之荒亂。淫於商辛。負險自逸。怙侈滅義。南方一區。墜塗炭之中。縱酒奏技。不廢於投井之日。則倘有橫江峻嶺。限帶封域。王韓之倡義乘順。豈可賴險而拒之哉。由是觀之。興王之兵。逆賊之師。非有勝於山東之國也。關中之險。不能險於興王之師。而潼關之固。自不固於失道之世也。赤壁淝水之波。亦非不險於王韓。而陳吳之荒淫。自失其險耳。然則山河之固。决不足寶。而成敗興亡。豈可以地利而言哉。古人有言曰在德不在險。斯言得之矣。以我東方之事言之。在昔高勾麗也。隋煬唐宗。挾恃富強。敢行稱亂。渺輕偏島。指期蕩覆。傳檄躬征。雷擧電掣。再攻小城。僅利一捷。則池濠可謂固矣。士馬可謂精矣。然而高宗中才之君也。李勣衰朽之將也。猶克一擧振駈。勢同摧枯。白幡投降。主辱國破。而鴨綠天摩。曾不救傾覆流離之禍。則是何能固於隋煬唐宗。而不能固於高宗師渡之日也。噫隋煬縱鷙之君也。太宗好大之主也。卑弱小國。䝱使降附。遽役大衆。非義害人。是雖嬰陽喜兵之致。蘇文囚死之罪。而原其頡兵之義則不過曰耀武而已。斥陲而已。是故雖以天下之全鋒。猶不可快意縱擊。班師而退。則豈非愚所謂兵出無名。事故不成者也。而况當是時。內有文德之應變。安市之勁將。則二君之不售其志。無足恠者。嗟夫。留榮寶庄。寄身權勢。國勢汲汲。戈鋋日尋。此正憂患疹疾。協心圖保之時也。而內亂方興。變且中起。自相魚肉。赴訴中國。以干高宗之討。則靴尖趯倒。猶足以震空虗之國。李勣雖老。安得不火蓬而山壓哉。嗚呼。山河設險。無古今之變。而成敗存亡。若是其不同。則形勢強弱。非所煩議。而執事必以形勢歷擧而致問者。豈眞以形勢爲保守之道乎。抑亦致難於暖昧。試觀其軍旅之事也。大卛固國之道。不在於山谿之險。而固其德義。結以人和。然後外侮不能爲之患。而成長治久安之道。故古之善爲國者。不恃其形勢之在外。而恃其德義之在我。置國於無形之險。而自擬於盤石之勢。彼以其險。我以吾仁。彼以其衆。我以吾義。綢繆於未雨。愼固封守。則形勢自固於自然之中矣。何必大河長坂。橫襟左右。然後爲保邦之勢哉。噫世之論兵家之事者。例將以成敗安危。籍口於夷險強弱。則是以夷險強弱。論人之成敗。而不知所以爲成敗者也。是以不修德義。惟務強險。自取敗亡者。前後相望。誠可痛哉。誠能審思於安危之實。詳究於成敗之由。先其本後其末。急其大緩其細。則守之則固。攻之則勝。此所謂形勢之大者也。執事所謂關中江左之勢。何足道哉。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