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龟村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柳景深
1653年

敬赋

编辑

探至理而恭默。求修省之大法。思圣狂之有分。悟居敬而谨独。恒主一而格致。克惟精而钦察。收视听而无适。謇斋庄而诚正。会本然之全德。反厥初而齐整。既且战而且栗。警斯须之怠忽。虽做功之至微。顾厥用之谚博。玆人心之善恶。系此敬之存亡。随所遇而尽诚。思笃实而不忘。处幽暗而愈敬。若十目之所视。谓此前修之攸勉。盍慥慥于终始。原赋予之不贫。谅本善而最灵。然情意之横生。接外构而丧精。倘暴弃而不敬。鲜不役于瞻聆。纵万理之具备。必待斯而后善。用自持而直内。盍念玆而增勉。每反顾而寅畏。望日跻于敬止。洞幽明而同格。一至诚而无已。谁知道学之克明。实有由于一敬。夜申朝而念念。勤不已于动静。存切戒于朽索。如临渊而集木。恐后先于间断。俨缉煕而修饬。纵全备之至圣。孰不亹亹而念哉。彼前圣之格言。戒修己而开来。祭鬼神而如在。捧盘水而内笃。哂顽庸之太简。务怠荡而放逸。咸纵欲而罔收。肯坐忘而自克。幸余蒙乎禀赋。仰前训而矜惕。箴曰惟此一敬。万善之机。念之于独。诚之于思。敬与不敬。舜跖异归。闲居无忽。屋漏勿欺。敢告天君。敬以自持。

良贾深藏不市赋

编辑

予窃哂世人之浅浅。甘自市而自鬻。纷纷耀金而眩玉。谩吹竽而鼓瑟。嗟常贾莫不皆然。窃有感乎深藏。鞰至宝而待价。顺自然而韬光。秘幽独而无悯。謇切磋而琢磨。外若虗而内盈。浑有无而泯迹。拟囷富于罄寠。自无心于邀名。非所望于外售。肯为谋于连城。静辞世而自珍。质高价于吾心。每反顾于修省。虑所藏之不深。然在中之必达。孰不宝其所宝。虽蔽掩于要守。顾铿锵之难葆。夫孰云深藏不售。价反增于三倍。应须时而效储。任奇才于鼎鼐。始难究于声臭。竟自著于倾市。处囊中而颖脱。畴有眼而不视。况在我之既嘉。岂见知之无日。玆为贾之尚然。矧君子之韫椟。抱琼琚而高遁。寓大用于无用。藏天地之恢恢。在所遇而安重。寄遌遭于冥冥。外用舍于一己。随所化而行藏。保天畀之大器。昔木铎之不遇。卷奇珍于胸臆。仰弥高而钻弥坚。竟老死于车辙。斯在天之穷达。焉自谋而急急。哀鄙夫之浅记。眩朱紫于众目。患世俗之莫知。极百端而自卖。幸予生之不器。蕴瑚琏之许大。抚倜倘而俟命。窃自拟于怀玉。倘琅玕之得展。作邦家之柱石。

陋巷赋

编辑

惟圣人方寸之天。一泰然之真乐。虽所处之至污。自厥心之不易。景陋巷之清风。寻颜氏之攸好。非隘室之可娱。岂浅浅之乐道。顾至乐之自得。巷亦为之光辉。昔阙里之多贤。唯回也为庶几。既天资之玉润。又琢出于学海。渊然庆云之气。肯外物之为浼。当天地之风雨。独超然而不枯。顾彼巷兮虽陋。信君子之攸芋。曲肱兮容膝。浮云厚敛之季氏。箪食兮瓢飮。草芥景公之千驷。洙泗风兮吹面。杏坛月兮满襟。然巷中之所乐。不在彼而在心。想蔬食之胸次。一太和之春日。不违仁于三月。明万理于闻一。人欲之查滓净尽。天理之鸢鱼飞跃。自心广而体胖。蔼粹面而盎背。身虽寓于陋巷。气浩然于覆载。仰不愧兮俯不怍。无所乐而乐存。谁知萧然之一巷。便雍煕之乾坤。和顺兮积中。是巷之粱肉也。英华兮发外。是巷之绣服也。人知茅屋之可忧。又安知颜氏之安宅。人知曲肱之是苦。又焉知颜氏之润身。肆不改其初心。唯自乐于天真。谓一箪之可乐。人所同于厌贫。谓斯道之可乐。人与道而无仁。嗟一巷之所乐。非浅智之可觊。纵圣门之高学。知此味者鲜矣。由愠见于在陈。闵招辱于费宰。矧当时屡空于斯巷。人不堪其戚戚。非庶乎之大德。宁不移之可得。宜圣心之见学。再贤哉而叹矣。昔夫子之自道。乐亦在于飮水。吾知陋巷之所乐。求善诱而哜胾。独恨夫太和之德容。晦一巷而不施。知乐乐世亦已罕。矧与民同乐之可冀。旷千载而神会。幸濂溪之先获。每令两程而寻绎。慨常引而不发。吁嗟乎巷古人亡。信所乐之何事。晩余学之灭裂。焉此乐之可说。姑从事于博约。益玩味其学之遗意。歌曰乐彼陋巷。其乐如何。不膏不粱。非管非歌。巷之外兮忧心忡忡。巷之中兮太和融融。乐彼陋巷。风万古而长春。君不见自古歌舞地。满眼秋草兮蓁蓁。

醉里乾坤赋

编辑

轩太初而特立。览乾坤之寥廓。凝万象而混沦。寓理气于广漠。嗟保合之鲜能。孰探赏而该括。伟先生之迥迈。独会融于胸臆。超世氛而挺脱。卧煕皥之一域。畅高情而容与。浑千秋于幽默。遣醉兴于啸咏。玩覆载之宏豁。付两间于蘧庐。寄古今于闲中。领阴阳于眼前。等是非于浮云。范于穆而悠然。自无心而煕煕。戯事物于真怀。藏至理于浩思。运气化于度内。涵太极于心胸。置遐想于𨓅古。较动变之无穷。探阖辟于月窟。蹑消长于天根。思一元之槖钥。静独对而忻忻。起深省而陶陶。殚窈窕之玄化。历恍惚于无际。觉宇宙之一鸟。观日照而月临。喜不改于衢撙。立浩浩而冥搜。宛鸿濛之初分。遇羲皇于朝暮。阅四时于俄顷。纵无边而无疆。理岂外于动静。游太和而超会。笑万劫之须臾。度昼夜于醉醒。拟身世于有无。随所观而无塞。神怡怡而四塞。驾长风而鞭意马。意自宽于八极。想包量之轩豁。一天地之闲旷。鄙末季之漓薄。援真朴而涤荡。虽开辟之已古。作一初于康节。谁知荡荡之一物。参天地而出入。携太虗而低昂。混彼此而吻合。邈千载而归来。但高厚之如昨。钦遗像而潜玩。思若人而叹服。

造化赋

编辑

轩覆载而穷溯。求造化之秘迹。理冥会而欠象。孰就征于恍惚。然不遗于体物。验昭著而洋洋。原厥机之发见。感玄化之叵测。宰乾坤之妙要。擅一元之全德。转枢辖而混沦。斡二气而槖钥。任自然之良能。会至理之酬酢。既交变而周荡。妙氤氲而闯发。散万殊而陶甄。载品翚而生育。运功用于动静。著于穆于屈伸。费形气于流行。昭情状于鬼神。分消长于往来。领升降于开阖。蔼循序而相宣。自无为而功立。施雨露而滋畅。秩日月而照临。纷昼夜之错承。謇或阳而或阴。贯万殊于声臭。郁冲融而溥博。观鸢鱼之飞跃。悟难掩于泼泼。岂至理之无费。揭两间而炳晣。矧动变之颉滑。举物物而可卜。虽巨细之参差。浑囿化而资始。彼蛰起而蠕生。孰不本于是气。斯天地之功用。信著象于冥默。非随类而雕刻。各自感而时出。禀人性而为人。禀物性而为物。无通塞之相隔。尽遂息于一理。然吾人之首出。固莫灵于庶类。备徤顺之至德。赋阴阳之纯美。苟不修乎厥性。泯天理而湮毁。肆至圣之反求。蕴真元于方寸。探造化之天工。配沕然之大本。笼微显于真实。位吾心之造化。推此气之发扬。俨包罗而镕冶。谁知无形之一物。作费隐于心上。哀圣逝而道丧。孰求本而推象。昧玄机之何如。徒观化之寥廓。幸余心之无妄。每俯仰而观察。由自知而化育。期不悖于袭律。重曰一气坱圠。万理融洽。裁成鼓嘘。化化生息。或阳而开。或阴而阖。道岂难求。贲若草木。顾瞻上下。浑然无极。

分艾痛赋

编辑

原具尔之有伦。分气脉于一𨈬。宁安乐而独裕。愿疾患而共愁。抚天伦之攸切。思和翕于当日。事岂假于外餙。情莫掩夫中诚。输丹恳于孔怀。泻悃款于湛乐。歌未阕于常棣。病何急于同根。殄荣华之和顺。舛阴阳之寒温。忧已同于无妄。喜何缓于勿药。幸施艾之有术。亦何劳于自灼。情兄弟之自深。义君臣之奚恤。烟袅袅而惹衣。心不忍之难遏。顾骨肉之至情。信如手而如足。形虽异于少长。气同贯于彼此。尚捍侮于至外。矧癏痛之在是。散星点于四体。煎二元之膏脉。炙虽在于彼躬。痛益轸于余臆。思分苦于万一。敢此身之足惜。噫取彼而加此。纵近伪而无益。然友爱之内激。抑难掩于已发。忘彼我之有二。扩两心而为一。弟悯兄而引宽。兄念弟而弛戚。胥换忧而犹己。苏煨烬之烁骨。彼不令之兄弟。何厥心之戕贼。反已极于角弓。矧原鸰之有急。叹鸱鸮之毁巢。悯煎豆之釜泣。酌泾渭于一指。何相远于楚越。然人主之处世。贵中正而无失。倘一启夫私恩。萌外邪之抵隙。昔高年之来聘。亦已罪于圣笔。何诱情于鞠爱。曾莫炳乎后讥。弟之病由是而可痊。尚不可以自为。况无赖于分为。何自轻而示私。反区区于小仁。废君臣之大义。安知烛影之有变。原厥萌之在是。然兄弟之大伦。寔天亲之最切。纵厥心之莫测。肯在我而有阙。彼于恩兮已贼。此何负于天伦。续华衮之斧钺。烱清鉴于千春。

梦鹤传

编辑

庚戌春。余自星山来寓龟村。邻有李君子辅氏。每以意气相许。余常往来于其家。其家有白鹤一双。以为庭玩焉。余尝爱其标格。怜其索居。不能无感叹于心。一夜与吉公士益。并枕而说话焉。俄而梦交。与李君逴倚于其家常所坐卧之窗楹。鹤忽化为道士。编其黑发以盘其颠。冠以玄冠。长未及颈。衣白布衣。袖阔垂地。蹁跹揖让。不失尺寸。若有所言者。使之前对。一先一后。坐不肯齐。诘其由。曰行列然也。容貌端正。声音清亮。向余而言之曰本以玄圃之裔。修养有素。游戯翺翔。随意自适。一失其身。永负生涯。憔悴于盈尺之地。剪我翅羽。絷我动静。千里故乡。只在一望之中。而摧零残势激昂。无何一羽稍成。庶几侥幸。而秋以辄剪。一路冥冥。虽无驾风之势。我若鼓其两翼。远走于高丘广漠之中。则固知主人万万无及。翅羽既剪。九霄茫茫。应又见絷好事之手。等是拘囚。故忍而莫之去也。余于是闻言而惨。危坐而问之曰昔汝之游戯宿宿。可得闻耶。道士曰昼游于广漠之滨。夜宿于芦花烟渚焉。又曰碧霄霜夜。呼群相应之声。亦可得闻耶。道士引吭长鸣。数声而止。余曰子之声。近于霜雁何也。道士曰雁吾族。声固相近。道士一长一少。长者坐先。问答之辞。次不预焉。长鸣引吭。与之齐声而已。观其状。若有呼救于我者然。俄而士益鼻声如雷。梦惊而罢。恍若道士之在傍焉。余怪而惊焉。与士益备言而诘之。终置于幻妄之梦。噫吾之梦。果幻妄也已。呜呼。鹤灵物也。误于稻粱。老死幽絷。稻粱之误。岂独一鹤而已哉。使余之梦。归之于幻妄则已。不然其亦可怪也已。神交露悃。犹可谓道士之幸。而使余无可救之势。其亦不幸也夫。余故既传其鹤。又吟一律。以冀观者感动焉。诗则编于诗集。不可以叠录故不录。

赠闲上人序

编辑

师名智闲。不滞其字也。信于其道。为群辈所推。与之语。虽不尽解。粗尝涉猎于门户。以卫其道者也。眉厖而眼碧。静暇而无为。观其名则可以识其人矣。噫闲其智。不役于外物。养其闲。不着于好恶。则师其庶几矣。不知师能记未。知其智而不主于闲则其为智也役焉而已。得其闲而不本于智则其为闲也荡焉而已。本之于智。以明其道。而能养之以闲。然后知所向而不入于邪境。安所乐而不迷于外构。师之名可谓尽矣。先其智而后其闲。可谓有序矣。见其事而闲其志。守其智而礭其性。其动也闲。其静也闲。闲之于语默之际。闲之于见闻之地。然后始可与言浮屠氏而已矣。师勉之哉。清风徐来。明月流光。山气佳万籁寂。师之智其有得乎。烟云锁谷。萝迳渐暝。钟声越梵音清。师之志其有闲乎。闲其意而不知其所以为闲则非闲也。知其闲而不能自得于中则非智也。师勉之哉。余于师。素不相识。一见如旧。接神交于俄顷之间。淡而无营。闲而不迫。可人也。不负其名者也。求其说以序其名。不敢以拙辞。既为之序。又为之诗。以为他日面目之资云。

四皓有无辨

编辑

世之智谋之士。当天下莫大之事。处天下莫大之变。而吾之力或有所不可为者。则必为自神之术。出于寻常智虑之所不可及。然后有以动天下之心。起人主之听。昔高皇帝欲易太子。吕后用留侯计招延四皓。以成羽翼之功而卒安天下。人皆谓四皓之兼善。而臣独以为不过留侯计术而已也。嗟呼。四皓远秦之害。高卧商山。超然有避世之志。则必不肯来辱于谩骂之朝。而翻然而起。颠倒来仪。则果可谓遗世而独立者乎。当是之时。高帝惑于戚氏。故母爱子抱。因有易树之志。而舍嫡子不立。轻宗庙之所付托。而亦不可垂统于万世。故执犹豫之心。持不断之意。则太子之事。果可谓殆矣。张良以帷幄之臣。当天下莫大之变。欲以口舌争之。则高帝之惑。恐不可回。而戚氏之毒。亦不可不虑。故独计以为与其明争显谏于昭昭之际。不若阴消默夺于冥冥之中。故阴试其自神之术。假托其高世之名。异其衣冠。宏其状貌。起高帝之心。耸一时之听。则留侯之谋。隐然已行于处置之中矣。不然则高帝之惑。固不可解。而惠帝之为惠帝。亦不可知也。然则彼所谓四皓者。其真有避世之士。而请而来之耶。抑亦无四皓之名。而假而称之耶。有避世之志。则必不赴太子之招。有兼善之志。则终惠帝之世。未见有一事之调护。则果可谓有其真乎。不可谓有其真。则果不可谓假而名之耶。若以四皓为避秦而还汉。则鲁连之蹈海。东门之种苽。桃源之避乱。幷皆记传于当世之史。而彼所谓夏黄角里之辈。秦史不书。汉史无传。则不唯前对于汉高者。非真商山之老。而彼所谓东园绮里之称。亦必自留侯始矣。然而高帝之智。亦非不知。而易树之事。又非高帝之本心。故虽或有意于偏系之时。而树嫡之念。亦未尝不存于其中。是以见太子之谒而发固有之心。听仁孝之说而快前日之疑。则帝之犹豫之心。适解于前对之日矣。安有迫于四人之力而勉强而从之哉。然则四皓之非真。高帝亦已解于目送之时矣。不然则安寄莫大之事。而未见有除拜者哉。然则四皓之有无。固不足辨。而留侯其亦自神其术者矣。诗人有亦堕留侯计术之中语。臣以是取而为正焉。

调停辨

编辑

防少人之路而镇小人之心者。免小人之𥘙。开小人之路而解小人之悲者。益小人之祸。臣尝读宋史。未尝不叹息于元祐之转为绍圣。而调停之说。有以误之也。高皇后以尧舜之智。摄尧舜之位。刬革旧政。布列群贤。焕然有旋乾转坤之化。而煕豊之人。卛处散地。怨入骨骸者。无足怪者。而刘吕之辈。欲稍引用以开其路。呜呼。彼以为小人之心犹可施恩德而化之者耶。抑可以谓变而为君子者耶。小人之于君子。其心不同。其事亦异。故同之则必争。争之则必胜。虽无有宿怨藏怒之事。而阴伺机衅。必害其君子而后已者。小人之常也。而况于含愤积怒常怀报复者。岂可并用而相安哉。是以古之君子之待小人也。不恶而严。不狎而远。绝希冀之心。杜觊觎之门。然后有以定天下之心而公一世之是非。故以尧为君而以元凯为臣则共工驩兜之恶。必不害于雍容揖逊之治。而必流之放之。使不得同昇于十六人之列者。岂不以为共工驩兜之恶。不可与元凯之君子。幷容而相安哉。况乎人主之于君子。知敬而不知亲。其于小人。知狎而不知远。敬之则易踈。狎之则相亲。潜滋暗诱于不闻不睹之中。而一移于妒贤信奸之地。则君子日远。小人日进。逆耳之言。已拂于恶闻之听。而治乱安危。于玆判矣。安有君子小人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式相好矣而无相为猷者哉。惜乎。刘吕之辈思不及此也。其所以争起邪说。以撼在位者。不徒汲汲于一己之用舍。而将父母之义。托绍圣之说。谋复旧事。以快私愤者。非一朝一夕矣。然而高后之圣。哲宗之明。犹足以辨奸而识非。故虽或有怨诽之说。而尚未能抵隙而投间。则此正君子小人消长之机。天命人心去就之时。而刘吕之辈以君子之党。任大臣之责。曾不能斥奸邪抑侥幸。以佐光明之理。反欲引用群小。以平夙怨。此以君子待小人。而阴启其希冀之心矣。是以当其太后之未崩也。章蔡之恶。不过怨诽撼动。而及其太后之崩也。中外汹惧。人怀怨望。奸言继至。朝政日非。忠言谠论。恳恳于章奏之间。而已无及于颠沛之日。岂不痛哉。噫任君子退小人。当国大臣之责也。当是之时。如范纯仁程颐之辈。并被踈远。未闻有措一辞建一议。以为天下倡。而乃反汲汲于解小人之怨。开小人之路。则绍圣之祸。岂非不起于煕豊之小人。而起于元祐之君子也。不唯不能尽用其当世之君子。而洛蜀之说。是非于进退之际。阴助其小人之势。则是以君子攻君子。而苏子由诸人有不得辞其责者矣。昔舜选于众。举皋陶。而不仁者远。若使元祐之君子。无相轧之心。有相济之美。明明在朝。穆穆布列。则其于小人之邪说。有不足虑矣。何必启潜伺之门。开群枉之路。为天下国家之大患哉。臣故以绍圣之祸。归罪于元祐之君子。而调停之说。有以误之也。

桃源辨

编辑

以言而立异则事不神。以事而志异则言有证。是以世之寓言之士。若欲自神其说而警世而取信。则必于其常人耳目见闻之所不可及。然后言有据而信于后。然其所以为立异者。非但浪为之说。而亦或有微意之寓于其间。则其于激懦警世。岂云无补而徒然哉。世传秦民之避乱者。隐于涧谷之中。接屋连墙。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往来种作者。六百有馀年。而晋之渔父始往而观之。旋失其所落。人谈口世。遂以为真仙。或者疑之。呜呼。神仙有无之说。固可怪也。而桃源事。尤怪之甚者也。陶潜明信人也。而详其颠末。笔之于书。韩愈博识人也。而尚有荒唐之说。世之博雅之士。皆以舍陶而取韩何者。当秦之无道也。全身远害。高逝肥遁者。独有东园绮里之辈。而尚未能铲彩而埋光。嫁名于数十年之后。安有咫尺之区。为世外别一天地。而隔人间风日于六百年之久哉。啖交梨火枣吸玉醴金浆者。世所谓真仙。而犹或有影响于仿佛。则矧此耕田凿井。长子生孙。历于汉迄于晋。寂然无闻。而独有一渔父知之乎。此必无之事也。其距尘寰不甚相远。又无高山巨浪为之关隔。而俄顷之间。遗失其所。杳然而不复得路云者。其说之诪张。尤不足取信者审矣。当是之时。人怀其利。士怀其禄。知进而不知退。知荣而不知辱。清谈异论。无补于颓风落俗。而澟澟高尚之气。寥寥于数百载之后。安知有高世博物之士。假寓于寻常思虑之外。而为惊世骇俗之说。欲以醒人之耳爽人之心而有是语哉。是以详其事迹而钦动人听。托于迷路。使无所验。异其事而信其言。岂非有关于贪廉懦立之一助云也。不然则当其太元之间。天子沉湎。奸臣窃柄。人之涂炭。有甚于嬴秦之世。亦安知所谓渔父者。名虽为渔。实怀忧世牖民之志。借秦为喩。以警当世贪名乐祸之徒哉。噫世之人。以伪为真。荧惑人听。而听者不察。和而唱之。有如桃源之说者多矣。悲夫。

献镜说

编辑

唐天宝中。杨州人铸镜于杨子江中。名之曰水心。以献于帝。清莹夺目。势若飞动。玄宗览而异焉。挂诸宫中。而以为之宝。噫人君之鉴。不在于镜而在于古。以古作鉴则治乱可见。善恶可征。而徒知鉴貌之有镜。而不知鉴己之有取。尚外而遗内。玩物而丧德。蛊心败精。竟致颠倒。其亦可悲也已。而况莹然之质。徒能照人之面。而不能照人之心。故胡儿之腹。尚有万甲之兵而镜不能照。果可谓异于他镜者乎。惜乎。玄宗之不贵鉴心而贵其鉴貌也。方其奢侈之萌也。鉴之以尧舜禹汤之恭俭惟德。则可免误身于当世。贻笑于万世。而徒正其容。不正其心。江心之宝。反为情侈之一资。则岂非大惑也哉。嗟夫。以古为鉴者。岂惟人君而已哉。凡人之不孝于亲。不忠于君者。不以曾参周公为鉴。不直其道。不仁其心者。不以孔孟为鉴。则予知误身贻议者。不止于玄宗而已也。人之不明其内而徒饰其外者。举世皆然。噫。

张横渠养蕉说

编辑

凡物之生于天壤之间者。林林緫緫。有万其殊。而各禀其一元生成之气。故长者自长。短者自短。以至荣悴枯茁。皆囿于氤氲化化之中。而有不容人力于其间者。然而栽培活养之功。亦不能无助于栽成辅相之理。而天地有不能专其功。造化有不能专其能者焉。世有经济之士。位满其德。布尽其蕰。泽加于时。仁及于物。举天下万物。皆入于陶甄赞化之手。而无一物不得其所。则其于一草一木之养。特其度内中一事耳。不然而位不满德。道与时违。泽不加于世。化不达于物。敛而不宣。屈而不伸。则或托于一端馀外之事。而以寓夫全体大用之理。彼所谓爱莲而爱菊。种苽而种树者。不徒寓其玩成其业。亦足以推小而例大矣。横渠张先生载生于煕宁嘉祐之时。学究天人。道贯精一。才全德备。应时酬物。有裁成辅相之德。而卒未能行其志布其泽。斯可谓敛而不宣。屈而不伸者矣。颇尝留意于养蕉。以寓其趣。其所以屈伸转移矫揉顿挫。隐然有调均化育之功。非暗诣天机。心通至理者。夫孰能之。当其种之于地也。时其节候。宜其燥湿。萌芽甲拆。自全其天。培植抚养。顺性而无违。以至根而茎叶而盛。生成发化之机。默寓于天理流行之间。则先生之于养蕉。岂但寓物而已哉。惜乎。竟不能见用于当世。其仁恩利泽。独及于一物而不及于天下也。若能移此活化之手。陶甄于一世。则先生之造化功用。岂特养蕉而止哉。以养人之手。徒试于养物。天其不欲使当世之人。终不蒙至治之泽者欤。有可用之人。而无可用之君。岂非当世之不幸也。故作养蕉说。以讥当世之不能用贤者云。

书宋高宗亲征诏后

编辑

有始而无终者。天下之大患也。舍远而取近者。谋事之大戒也。有始而无终则功不立。舍远而取近则事不成。臣尝读宋史。一至于燕云北狩之事。未尝不塡胸塞臆。扼腕于千百载之下。而继之以泪也。及见高宗亲征之诏。然后始知高宗复仇之举。而天地君臣父子之伦。不坠于班师之命矣。中兴武功第一之称。果不诬矣。呜呼。使此复雠之念。有始而有终。不诬于和议之说。而惟远之是图。则仇敌可报。中原可复。而忘亲释怨。不事远略。唯务信誓。接武求盟。群议纷杂。侥幸万一。今岁不征。明年不战。敌势日张而精锐士马日以耗损。使当世之忠臣义士。誓心唾手。抚剑相吊。而忘雠辱国之臣。力建误国之议。竟不能宣布威灵。言之至此。可谓于悒。嗟夫。观其高宗之言曰朕当亲揔六师。临江决战。辞气凛凛。名正言顺。天地开霁。日月光明。当是之时。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矣。使此志不继而姑息于委质。料理于诈诞。终不知远者重者。而区区于近效。操制于反复。恩信未结而北辕不返。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彼高宗之心。岂不谓二帝在北。而我若终始于征讨。徒知大义之所在。而惮于屈己而徼𥘙。则还恐不测于二帝之身。而不继其赫然之怒也。然而至于奉迎榟宫之后。寂未闻兴师而问罪。无复雠之志。而有献币之辱。忠义愤发之人。贬斥殆尽。高宗之心。否难知也。臣故表其高宗功不立事不成之由。而书于亲征之诏后。以为万世有始无终舍远取近者大戒云。

袁盎郤坐论

编辑

袁盎之郤坐。汉史所书也。盎一直臣。犯君上之怒。明后妾之分。人皆谓正天下尊卑之位者盎也。愚独以谓不知本者何者。与太后同席者。慎夫人也。使夫人同席者。汉文帝也。徒知夫人之可爱。而不知名位之有分。故内妾并后。卑贵失序。是二太后也。盎虽一郤。其能尽郤于宫中乎。观其帝之怒盎。则夫人之常与共席可知。而天地之常经。尽毁于一夫人矣。然而夫人不以为嫌。文帝不以为非。则夫人之同席。是文帝之非心也。帝之非心。既痼于宠爱之私。曾不知后之贵妾之卑。则盎虽郤于陛见之日。将必复坐于既退之后矣。甚矣盎之缺缺也。夫人之席可郤。而帝之非心终不可格。不格其帝之非心。而区区于郤夫人之席。是郤一日之坐也。是正一朝之分也。呜呼。君心万化之源。出治之本。本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则为人臣者所当讽切于纳约之际。而禁绝其私心者也。盎不于此时曾不能柔辞䂓谏。使其帝信其言悦其辞。而徒幸幸于庭诤之末。是自沽其直者也。不然则盎帝之臣也。夫人帝之妾也。以帝之臣。手郤其夫人之席。是亦自乱其分者也。嗟夫。使盎少知先后本末之序。使文帝悟于心悔于中。感发其自新之端。而肃然有正家之风。则夫人自不敢接席于太后矣。昨之非今之是。昔之迷今之复。此其时也。格君之道法如是。不然自失其君臣之礼。而激夫人之愤。犯文帝之怒。帝虽谢盎于终。而怒盎之心。亦未尝无也。盎既见怒则盎之言。果悦于心乎。以心从之者。其从也深。以言从之者。其从也浅。帝之于盎。果可谓以心而从之乎。其不罪盎者。特以畏天下之议耳。非真喜盎而不罪也。大抵格君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戒之以𥘙者。是使其君畏其言也。喩之以理者。是使其君信其言也。悟之以心者。是使其君乐其言也。盎之于帝。既不能喩之以理悟之以心。徒以人彘之说动其听。则是畏之以祸也。使其君畏其听而乐其言。宁有是理哉。噫盎不知谏者也。当是时也。吾以盎惟先格王而正厥事。则后妾之分。自别于自然之中矣。夫何患同席。不言可也。惟其不然。故盎畏之以祸。然后帝之怒释焉。帝招之以语。然后夫人之愤解焉。其所以息怒解愤。非真悔悟自新也。亦不过赦盎之罪耳。然则盎之郤坐。不唯不能格帝之非心。而徒以益帝之非心矣。惜乎。盎之曾不思也。愚故曰盎不知本者也。谨论。

高皇帝并立三教论月课

编辑

臣闻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焉者。臣请继之曰圣人亦有所未尽焉者也。臣每读我高皇帝并立三教之制而不能无憾焉者。天下无二教。万古无二道。夫所谓教者。仁义礼智之教也。夫所谓道者。仁义礼智之道也。大而君臣父子。小而兄弟朋友。何莫非仁义礼智之教。而皆在于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故其为教易明而其为道易行也。是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以仁义礼智之教为教。而施之于身推之于人。达之于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得其当。斯教者二帝三王相传之道。而吾夫子之所以立言而为教者也。精神于万古。血脉于天地。岂可与清净无为之教。并数而为三哉。其为名不同。而其为教亦异。其所谓教。教其所教。非所谓仁义礼智之教也。虗诞而无实。近理而乱真。外天地君臣父子之伦。背仁义礼智之道。求之于异骛之于远。煦煦而孑孑。贼仁而害义。其所谓是非邪正。固不待言说。而高皇帝以圣人之智。垂百王之统。审取舍辨邪正。此其恃也。而反以益世暗助之说。并列于儒教之中。岂可以圣人之制。而疑其同异于其间哉。彼高皇之心。岂不以为儒自儒老自老佛自佛。各有其教。而其所以济给之理。似不相远。故独以谓于斯三首。有不可缺者而有是教哉。然而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君臣父子之所以为君臣父子者。仁义礼智之教也。而彼佛老者。果有益于天地君臣父子之教耶。虗无寂灭悖弃天常。知外而不知内。知守而不知变。其于格致诚正治平动化之妙。不啻若冰炭之不相入。则岂可以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哉。而况崇信二教者。为莫如宋齐梁陈元魏之君。而年代尤促。而一未见效。则徒为惑世诬民之祟。人得以排之可也。人得以攻之可也。而帝之于二教。既不能攻之排之。而又从而设淫辞而助之。则岂不为吾教之一乱哉。呜呼。高皇帝以尧舜禹汤文武之圣。居尧舜禹汤文武之位。以圣人之教。治圣人之位。则犹可为万世尧舜之治。而竟未免佛老之学。至与孔氏之教。并列而为三。天将不欲三代之治。终不复于万世之后耶。以圣人之知而信佛老之教。其亦可悲也已。臣故曰圣人犹有所未尽焉者也。臣谨论。

欧阳修以系辞非圣人书论

编辑

守众人之智而论圣人之事者。智不及于知圣人之域。而自守之病。又从而痼之。故见之而不信。信之而不笃。不免有私意之胜。而起疑于圣人之事者。岂非所见者污而自信者重也。见圣人之事而信圣人之心。读圣人之书而究圣人之志。然后能知其圣人而不为私意所蔽。不然而守一己之见。信一己之私。见其事而疑其心。读其书而不究其志。则吾之所不能自得于心者。皆我所不知也。皆我所不闻也。其所以异同于言论者。无足怪者。昔欧阳子以系辞为非圣人书。学者疑之。呜呼。彼欧阳子果何人哉。其为学不出于文王周公孔子者耶。夫易出于何时。立言垂著。以教天下万世者。非文王周公孔子者欤。伏羲之前。但有此画。无文字可传。文王周公系之。然后其理大明。象数之学。义理之微。不明不显。刚果中正之道。自不能致用于万世。故圣人作意定著。通于一经之大体。然后微者显隐者明。剪裁绘画之功。活于义理之辨。故先儒谓圣人用意深处。专在系辞。文不在玆乎。然则学易者。舍是无以参精微之极。而包羲氏仰观俯察之妙。徒寓于冥冥之天。故先究卦义。以观其理。次求其辞。以观其变。而其动静吉㐫之妙。屈伸消长之理。皆著于上下二篇之中。则圣人之遗言措意至精至密。而彼欧阳氏果何为而言之也。彼其心。以为理之无穷者。既现于包羲之易。而事之万变。已具于经文之中。则圣人固不必别为一书以察之而言之耶。将自信其所见而好言论以自异者耶。呜呼。不审其本。不考其末。见道不明。信道不笃。而妄是非于圣人之书。其亦大惑也已。然则不知其圣人之心。而反议圣人之书者。非圣人之过也。其所见者污也。噫不知其圣人之心。而议圣人之事。其不知也亦宜。然则其所谓学。欧阳子之学也。其所谓易。欧阳子之易也。非圣人之易也。不务学圣人之学。而务胜于圣人之学。其亦不思而已矣。为欧阳子者。所当沈潜反复。力学不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则智益明学益广。其于圣人之立言行事。不啻若耳闻而目睹矣。安有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者乎。不然而自守其智。自信其学。强其所不知而苟为之说。私其所管见而务求其异。无进就之志。有自满之心。故虽有聦敏之才。而终不见大道之归也。深可痛哉。臣故曰欧阳子之学。其所见者污而自信者重也。

续燕然山铭

编辑

威德之铭于石者。不若威德之铭于人。铭于人者。不谋而同辞。铭于石者。虽盛而不传。而况于竭天下之力。恢无用之地。夸强詑大而内实虗耗者。其何以道之哉。窦宪仗大汉之威。动数万之师。大破㐫奴。出塞外三千馀里。勒铭燕然。布汉威德而还。闻者莫不壮之。然当是之时。未闻有㐫奴之犯边乱塞。而动无名之众。骄喜功之心。行千古所无之事。而振耀于腥膻之域。不知汉之威德。果詥于㐫奴之心而诚服者耶。不然则一片之石。虽峙于稽落之下。何预于汉家之隆替哉。右之所谓蛮夷骁矣。惟其喙矣者。是果穷兵黩武。深入于不毛之地耶。惟其威德之铭于人。而近者悦远者怀。故不怒而威。不战而屈。无好大之心而有日辟之美。岂若虗内事外。夸耀于数千里之外。为不世之功哉。惜乎。宪固不足道。班固以旷世之才。顾区区于无用之烈。而又从而记之。深可痛哉。故续于其铭。以为千万世好大喜功者之大戒也。

策题

编辑

问。士于天地间。任重而道远。进德修业。不容少懈。修进之方。何者为先。性诚学三者之义。为士者所当深究。三者之说。起于何时。三者之中。亦有先后之可言耶。尧舜之时。未见有讲明之说。而性理之学。非后世所可名言者何道也。后世诸儒之说。谆谆反复。立言垂著。岂非司任之重也。然而徒寓空言。无补于世治之污隆者何故也。抑有能补于世治之可言耶。其说之得失精粗。不可不历指而讲明之。三代以上。穷理之学在于上。三代以下。穷理之学在于下。抑何故也。前代士习之谆杂。既载诸史。不须备论。今之为士。果能深究于三者之说。而知有所归者耶。非但无意于修进之道自任之重。而矫伪相尚。虗夸是习。号为能文者。不过雕窃粉绘。以为欺世之学。其于性理之说。不啻若仇雠。士子之学。别有舍此而他求者耶。圣贤之学。若随世渐降。无复有存焉者。则将至于魑魅鬼域。莫或能正之者耶。如欲使士子能知自任之重而能复圣贤之治。其道何由。收舍蒭狗之说。以为迂远之论。非老生所愿闻者也。

问。为治之道。莫先于用人。任官之要。莫急于黜陟。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何以则毁誉不行。真伪不杂也。唐虞三代用人黜陟。可得而闻欤。降及后世。取人之目。考课之法。代各不同。亦可得历指而言耶。惟我圣朝。励精为治。动遵三代。而其于用人黜陟之道。又有所加焉。科目荐举。非不至也。而侧陋遗逸。并扬于朝列。考课殿最。非不严也。而风闻弹核。亦发于清议。然而奔竞成风。公道不明。铨选除拜。卛由于简牍之高下。考课黜陟。皆信于简书之勤慢。是果三代用人黜陟之遗意耶。古之为士者。学优登仕。待价而沽。而今之求进冒禄者。果皆无愧于古之所谓应选者耶。古之黜陟。拟议于心。不泥于法。而今之进退优劣。果皆不求于毁誉。不循于私意耶。惟贤惟能。布列于朝。愚智巧拙。各适其用。而治不复古。世道日卑。其故何欤。如欲使任官惟贤。黜陟惟明。其道何由。

唐宪宗君臣事迹屏风赞

编辑

邈矣千古。百王迭作。一兴一亡。事在方册。燎然目中。如镜如龟。与治则安。与乱则危。猗欤宪宗。玩心经籍。君心贤否。政教得失。爰玆采摭。是劝是惩。念玆在玆。常怀战兢。既成其书。复写于屏。张于黼座。拟作汤铭。十四其条。捴关治体。存诚斯笃。勖哉自励。正观金镜。罔敢专美。周公无逸。同一其揆。庶绩咸秩。职此之由。式克负荷。享承天休。嗟哉后王。畴复同志。事不师古。屏为虗器。

禹鼎铭

编辑

九其数象九埃。三其足象三才。必于尔者欲其久。毋自轻动镇九有。

王若曰予以否德。叨守丕基。日夜兢惕。思惟奉顺天心。抚绥群生。庶几和气之应。而即祚以来。夏涝秋雹。冬雷地震。太白昼见。岛夷构衅。而边圉靡宁。岁不登稔而民患饥疫。朝无雍穆之风。士多浮薄之习。天灾时变。乃至于此。岂无所召而然欤。其变灾异致祥瑞。化弊俗为忠悫之道。子大夫讲之素矣。其各悉著于篇。以副予虗伫之意。重试魁

臣对。臣闻人君上有一天。下有亿兆。其所以感化之机。不外于无妄之一心。故实其心而应之于上者天也。实其政而化之下者民也。是以古之圣人。不患有在天之变。而特患在我之不实。不患有习俗之弊。而特患化之之不诚。苟能实其心而施之于动化之地。则其于格天化俗之道何有。恭惟主上殿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敬天谨民。不遑暇逸。特虑诚化之未孚于上下而下询臣工。臣虽无似。敢不感激竭蕴。以酬圣问。臣伏读圣策曰予以否德。止化弊俗为忠悫之道。呜呼。殿下访落之心。诚无间矣。臣闻灾不虗生。必有所召。俗不自弊。亦有所致。则天灾时变。甚可惧也。然而殿下圣由天纵。敷贲前光。奉顺天人。真实不诬。则宜乎和气旁达。政由俗化。而仁爱之天。不宁不令。偸薄之习。罕古无前。阴霖胜阳而弥月不霁。冬雷地震。相继而不绝。雨雹太白。无日不书。天地示变。式月斯生。田卒污莱。饿疫相望。外夷梗化。边圉失宁。是何嗣服之初。天不之爱。治不古若。以贻我圣上惕虑之忧也。而况朝廷四方之根柢。士习国家之元气。而偸靡成习。浮薄是尚。相轧相倾。国事日非。未见有穆穆相让之习。而是非颠错。论议不定。迷方自圣。靡所纪极。此岂圣世之所宜有乎。臣历观古先。点指前代。揆之于殿下之世。则天灾时变。容或有不免之君。而未有如殿下之时。则灾变之兴。殿下其将付之于茫茫之天。浮靡之俗。而不思所以致之之由乎。天之生变。化之不淑。若有所召。而有感应转移之一机。则今玆之弊。不可以他求者也。臣闻灾无不格之灾。俗无难化之俗。而今之天灾。今之士习。一至于此。则臣恐殿下之心。或不能无妄于不显之地。而发见施措之功。容有所不诚也。不然则殿下之忧勤若是其尽矣。而灾变之出。类非和气之所感。则殿下之忧勤。斯可谓尽其诚乎。不实其诚而能有所感者。未之有也。则殿下之当务。安可求之于一心之外哉。而况降衷之天。无间于愚不肖贤智之殊。而感应之理。有甚于风草之必然。则同受是理之人。夫焉有不变者乎。然则谓天盖高而可以格之。谓人虽多而可以化之。格之化之者。不在于文为之末。而皆出于殿下一心之精微。则殿下之自诚乌可已也。一之于冥冥之中。推之于动化之际。自反而无阙。则天可格也。人可化也。天有感佑之理。人有变化之天。则灾不在天而在于人。俗不在下而系于上者。其理即微。故能实其在我之天。使雷雹星辰各得其序。而民和物豊。忠信诚悫。人得其天。而和气洋溢者。自然之理也。况于能格其天而不能格远人者。宁有是哉。今者上有圣智之君。下有尽忠之相。而其不能感天而化俗者。臣未之信也。伏愿殿下益笃其诚。无少间断。兢兢于不睹之中。栗栗于屋漏之下。以为天地之变。夫何在我而至于此极也。习俗之弊。夫何在我而至于此极也。乙夜之念。断断无他。勿谓诚之已尽而天不我爱。习之已痼而化无所施。则一心之诚甚微。而功用之发溥博源源。随处无碍。不期于格天而天无不格。不期于化俗而俗无不化矣。若然则治隆俗美。上下无间。苍苍之心。即殿下之心也。万民之心。亦殿下之心也。天既应之。人亦化之。实理之中。无物不格。充溢雍穆。事无不顺。则真一之理。在天而天不紊。在地而地不乱。在人而人得其性。在四夷而知有所归矣。安有数者之为忧于殿下哉。然则天也殿下也万民也。交孚于是理之天。而殿下之所忧。天亦忧之。殿下之所好。民亦好之。则天得其天。人得其性。物得其序。自不知所以然而然矣。伏愿殿下留省焉。臣伏读圣策曰子大夫止以副予虗伫之意。岂以臣等之言。有补于圣德之万一。是诚不择细流之美意也。呜呼。苍苍而在上者天也。林林而在下者人也。使上下各得其天。而无物不顺者。人君也。是以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万民。则人主之心。岂不为万化之源乎。是故先正其心。而持之以诚用之以实。然后物应于诚。人化于政。无有乖气间于其间者。必然之理也。然则殿下之心。未知果出于至诚。而天不之应。民不见化而然耶。抑亦无所召而有如是之灾。有如是之变耶。若以感应之理。为不可信。而竟置之茫茫恍惚之地则已。不然臣恐殿下之诚。有所未至也。殿下自即祚以来。孜孜念念者。无非顺天之心也。业业勉勉者。无非化俗之诚也。然而求言之旨。累降于朝野。而抗䟽封章。绝迹于中外。是岂世无可言而然耶。是求之不诚也。诚之不笃也。然则殿下之诚。反隅可知。伏愿殿下审位育推往之有本。而操之于独守之于一。以至于悠久而不息。则不息之效。泼泼于浩浩之天。上而天下而地大而人细而物。无不各安其天矣。伏愿殿下体天道不息之理。思参赞化育之妙。如有所憾于心者。讯诸辅弼质之经幄。得有所闻而反之于心。一纯乎天。则声臭阖辟。沕然相须。俗跻相让。世登雍煕。干清坤夷。四夷来王矣。臣闻宋臣之言曰息则人。不息则天。天人之间。间不容发。伏愿殿下潜心焉。臣不胜殒越之至。谨昧死以闻。臣谨对。

问云云仁明武

臣对。臣闻天地之道。诚一不二。圣人之心。至诚无息。不二故能致岁功之成。无息故能成天下之务。盖诚者主一于一心之中。而真实于万事之著。故子思之论三达德。必以诚为三者之本。则三者之行舍。是诚何以哉。恭惟主上殿下。进臣等于庭。特举仁明武三者之道。降赐清问。臣虽暧暧。安敢以不言而餂之哉。臣伏读圣策曰古之论人君。止轻重之可言耶。臣有以见殿下知所先后之盛心也。臣闻人君之德。其大有三。曰仁曰智曰勇而已。夫所谓仁者。体此德也。智者明此德也。勇者强此德也。有是仁而无是明则不能不杂于危微之机而无笃信之功。有是明而无是勇则不能不间于苟且之私而无固执之实。此天下之达德也。然而仁不能体则明无所施。知不能察则勇无所措。是以古之帝王。必先斯三者。而行之必以其诚。然后有无妄之功而无自欺之病。则其于轻重本末。不容辨矣。而致治之道。此焉尽矣。臣伏读圣策曰历代帝王。止可历指而言欤。臣有以见殿丅实欲与治同道。而不欲与乱同事之盛心也。臣闻为治之道。不在多端。而仁智勇三者之德。不可阙一而徒行。故三代以上之君。莫不仁以守之。知以明之。勇以行之。而勉强于用力之地。体用于施措之间。无一息之敢忽。则治化之盛。此固其所。降及后世。虽或有优于仁而短于勇。察于明而远于仁。往往不能无可为之资。而循致乱亡之祸者。前后相望。是诚可悲也已。是以汉之元明。唐之文宣。宋之仁宗。虽能有察察之明区区之仁。而他无闻焉。则危微衰乱之迹。不容辨矣。而况无一于此而坐致灭亡者。非殿下之所愿闻。则臣不敢以非尧舜之道。喋喋于殿下之问也。臣伏读圣策曰予以寡昧。止与古昔帝王同其治欤。大哉王言。一哉王心。其勉勉不已之意。蔼然于言表。是正社稷臣民之福也。呜呼。殿下以尧舜之资。处成康之世。民之可矜者。抚之绥之。而政化日兴。则仁之道可谓尽矣。人之贤德者。进之由之。而不仁者远矣。则明之道可谓得矣。闻义即迁。见善必行。无颓惰苟安之弊。则勇之道可谓极矣。然而矜惕之念。不弛于少成之后。欿然之心。常切于夙夜之中。则宜乎三者之道。无愧于三者之实。而若之何上有仁声仁闻而下不蒙至仁之泽。使殿下之仁。未免于有心而无政。隋珠鱼目。颠倒于百司之间。而公私是非之议。冒乱于朝著。使殿下之明。不免于丛脞之归。偸靡苟假。务行近少。当机而不能果断。临事而不能力行。使殿下之勇。终归于废弛之失。噫殿下之所以行此三者。可谓尽矣。而三者之效。未究于实德之著。故民之憔悴。未有甚于此时。而善恶邪正。混同于是非之中。有始无终。事皆虗苟。则殿下之三德。可知也已。是以以言其政则皆可谓养民之政。而较其实则非。此殿下仁之不诚也。辨别贤否。或得于中正之道。而是是非非。反紊于一时之偏私。则此殿下知之不诚也。牵引于嚣嚣之说而汩没于彼此之域。未见有卓然而勇往。则此殿下勇之不诚也。然则仁之不诚。果可谓仁乎。知之不诚。果可谓知乎。勇之不诚。果可谓勇乎。仁而不诚也。故殿下宥罪恤民之仁。或发于灾变之后。而未闻于平居发政之日。则是畏灾而为仁者也。是以仁言仁政。眷曲于文具之末。而民无实德之惠。殿下用舍罪褒。一循于一人之毁誉。而昨之是今之非。昔之非今之是。故贤不肖进退消长。寄行于好恶之偏。而无知人即哲之实。殿下之为义。出入于利欲之间。知善而不能往。好善而不能行。有执德不固之病。此三者之所以无实。而世治之不古者也。呜呼。殿下之用心如此。而殿下之治化盖如彼。则宜殿下之不自满暇。而试一得于草泽者也。臣伏愿殿下勿以谓三者之已尽而益笃于施为之际。见民之悴也则体之于身。自以谓我必不仁也。见国是之不定则反之于心。自以谓我必不知也。见事之不振则责之于躬。自以谓我必不勇也。必无诚也。自精神心术之微。推往于政事之间。而无少间断。终始如一。悠久无疆。仁得其实。知得其诚。勇得其行。则三者之实。可以兼举。而帝王之治。于斯得矣。臣闻程子之言曰诚者只是诚实此三者。伏惟殿下留心焉。臣伏读圣策曰子诸生。止予将亲览焉。臣有以见殿下延纳嘉猷之盛心也。臣伏闻人君以一身处之于亿兆之上。以一心运之于冥冥之中。治之得失。政之污隆。于是乎系焉。屋漏幽暗之地。岂不大可畏哉。是以古之圣帝明王。莫不操存省察战兢惕虑。自慊于三德之实而无愧于三者之名。故德孚于民而事不混。心一于诚而政不苟。伏愿殿下法帝王之德。行帝王之政。以殿下之仁。以殿下之知。以殿下之勇。行必以诚。动必以实。爱民之仁。念念于不显之中。知人之明。不乱于一时之偏。守之以仁。辨之以知。断之以勇。勿谓已能。勿谓已尽。则仁不为姑息之仁。知不为丛脞之明。勇不为苟惰之归矣。伏愿殿下留察焉。臣不胜惶惧之至。谨昧死以闻。臣谨对。

问云云

对。愚也戴天履地。俯仰观察。切自许于穷理一事。而不知愚之穷理者。果可合于理耶否。思一就有道而质之者久矣。今执事先生操取士之衡。特举霜露鬼神语音同异。发为问目。愚也请以明问中理气二字。为一篇之纲领。以悉其管见焉。窃谓天地之间。理一理也。气一气也。理一而已。故霜露之用。鬼神之迹。常在于是理之中。而无难解之理。气一而已。故人物之生。气质之禀。亦不外于是气之常。而无彼此之分。是以以言其理则有自然之常。以言其气则有自然之理。而理有常怪。气有通塞。故善言理者。不于其怪而于其常。善论气者。不于其塞而于其通。于其常故理自在吾目前而不为理外之所欺。于其通故气亦在是理之常而不为气禀之所拘何者。理者常也。怪者非理也。气者常也。其所以通塞者亦理也。然则欲知是理之真实。而有疑于理外之怪者末也。欲言气禀之通塞。而不达于本然之理者误也。安可以执怪而乱常。以物而疑人哉。是故阴阳升降。和而散者。愚知其为霜露。而时至气迫。无所不至者。霜露之理也。弛张气化。干旋元造。洋洋于天地间者。愚知其为鬼神。而无形无声者。鬼神之理也。同得天地之气。同受天地之理者。人物之性也。而独得义理之性。最灵于万物者。为人之理也。人通物塞。塞者偏通者全。有气禀语音之不同者。此人物之为人物之理也。均是一理之人。而或不能语音之相似者。是所同者同而无二理之人也。然则天下安有不可知之理。有理外之事乎。请因明问而白之。夫理之在天地间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昭昭焉洋洋焉。如日月之明。如黑白之分。宜无有难详恍怪之理。而霜露之施。不及于泰山之巓。凭虗之鬼。假声于冥冥之中。同得一气而禽兽之气禀。语音独异于人。同受一理而语音气习。独拘于中外之分。乌鹊大豕。无分于彼此。而人独不同何耶。噫阴阳之气。交通流运。和而凝者为露。塞而结者为霜。凡有际天极地飞潜动息。莫不沾被。则泰山之巓。高则高矣。亦在天之下地之丄。安有独脱于是理之表。而无零露凝霜者乎。此则愚所谓理之常怪。而为是说者亦有说焉何者。天气下降。地气上通。相与凝漙于二仪之空。而其气结焉。其泽泻焉。故泰山之巓。近于天而远于地。则天气虽降而地气未及于最高之巓。山之戴石者。或不足于土木之浮润。而霜不能成。露不能滋者乎。然而泰山之上。春无不生之草。冬无不黄之木。不能外太和一元之常理。则其所谓霜露之未及者。又安知骚人好事者。极言其山之高巓之最而为是骇怪之说哉。鬼神之道。杳茫恍惚。无形声之验。无动变之理。而所谓鬼神者有二焉。有天地之鬼神。有人死之鬼神。夫所谓天地之鬼神者。干转枢机。默运玄功。颉滑物化。费而隐隐而费者。此所谓天地鬼神之常理。而人之死也。魂升于天。魄降于地。潜寂于有无之中者。亦人死鬼神之常理也。然其啸于梁窥于户。假声于空假形于声。祸福之说。明明于恍怪之间。骇人闻听。㥘愚笼诞。无所不至者。比比有之。此安知人死之后。怨气蓄愤。融聚不散。形毁精结。托凭所触。有如此理外之事乎。然其凭妖者。一于巫觋之宗怪尚诞。而无一显凭于斥巫信道之人。其所谓言语之鬼神则不过曰邪怪而已。不过曰诞妄而已。而况太子之称。古未有闻。而皆出于喜诞谄鬼之尊崇假称之一号云。则愚不曰鬼神之常理。而曰理中之一妖怪耳。若夫天之所赋。地之所生。人物之所以出。禀天地生物之理。得阴阳二五之气。凡有血气者。莫不有自然之性。有自然之气。皆有知觉。皆有运动。人之所以为人者是理也。禽兽之所以为禽兽者亦是理也。以是理而生。以是气而动。则其所以气禀也言语也。似无有物我之分。而义理之性。通塞之气。不能无彼此之不同。故人得天地之正二气之灵。以为之性。以为之生。声音与之流通。而以天之与我者。存之于心。达之于言。虽有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故物自为物之性而各一其音。人无有不全。而人声之精者又其为言。则人物之分。实在于此。而此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然则人之为言语者。此人之理也。而愚所谓理之通者也。禽兽之不能为言语者。此禽兽之理也。而愚所谓理之塞者也。然则所禀之理。虽无有通塞之殊。而人物之所以为人物者。不能无通塞之不同。则禽兽之与人不同者。此理之常。无足怪者。是以乌鹊犬豕。各一其偏。而在于彼者。无异性也。在于此者。无异气也。故司晨者鸡之性也。吠盗者犬之性也。自性其性。自鸣其鸣。一于声而无通变之理。故鸡鸣狗吠。达于四境。无或有声之不同者。此乌鹊犬豕之理也。至于人则千里之风。百里之俗。各有其习。移于所处之地。学于所习之俗。应对调节。名物变通。随处不同。触物有异。非如乌鹊犬豕之鸣之而耳。吠之而耳。则其为语音之不同。亦其理也。而其所以言之者。无中外之分。其所以语之者。无彼此之辨。言虽不同而同之者同。音不相似而似之者存。中国之人。皆知君之为君父之为父而曰君曰父者。无异于外国之所谓君所谓父。高低清浊。协而通之。指而名之。一而同之。则安可以言辞之末节而差殊观哉。而况我国之人。译而通之。学而习之者。亦有其人。则我国之于中国之言。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曰欲其子之齐语也则置之于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未可得也。则而况生于斯长于斯。而自为其语者。固其理也。由是观之。则充天地之间者。理而已。得是理者。人物而已。理而已。故观天者不于天而于其理。人物而已。故言人物者。不求其异而于其同。夫所谓理者。天也。同者理也。天无异理。理无二致。一有理外之事者。非理也。亦有理外之事而不能无者。理之怪者也。怪者非常也。非常者非天也。无理外之事。故通者自通。塞者自塞。通之者人也。人有最灵之理。故无不同之理。塞之者物也。物有偏塞之理。亦无不同之天。物之所以异于人而同于物者理也。人之所以异于物而同于人者亦理也。是以霜露鬼神。有一定之理者。理之常也。而或不能无变者。怪也。禽兽之得为禽兽。而人之所以为人者。理之然也。偏者之所以相似。而通之者所以不同者。理之同也。然则理无不同。而异者自异。人无异理。而同者自同。天不外于是理。故天地之用。鬼神之道。可以是理而知之。人物之性。声音之辨。可以是理而格之。于理而征之。于物而推之。于物而达之于人。则愚所谓常怪通塞者。亦不足论。而理之昭明者。炳炳于天地之间。无有邪气间于其间。而况于最灵者乎。而况于在人者乎。然则欲知其常怪通塞。而徒求于常怪通塞。则理不在常怪通塞。而鲜不为妖怪之归耳。安有理外之人而理外之物乎。于篇终复以人之所以为人之理。而诚之一字。为格物之理可乎。夫人之理在天。天理之格在诚。贯万事散始终。为格物之本。则能知理之为理。而不以诚而求之。则其所以求之者。鲜不为间断杂伪而无实得之效。故欲求诸天地之道。当求诸理。欲求诸理。当求诸诚。格之致之。无一毫私伪间于其中。则其于霜露鬼神声音之理。庶乎其不差矣。谨对。

问。自古言形势者。一曰关中。二曰江左。今考诸史。山东五国。尝合从倂师。兵力非不众强。而秦人开关堂堂。退北救死之不暇。则百二之势。终若可保。而汉兵一入。如蹈康达。不识四塞之形。子婴系颈请降。范阳之卒。直犯潼关。堂堂大唐。莫敢枝梧。玄宗出奔。恶在其据险欤。将兴王之师。逆贼之兵。殆加于五诸侯欤。曹操以䧺武之才。合海内二分之兵。眇视江东。以为驱猎。而焚挫赤壁之下。狼狈而遁。苻坚以百万之众。山压播迁之馀烬。谓投鞭断流。而卒陷于淝水之中。则长江之险。无敌不却。而王濬之于吴。韩擒虎之于陈。犹履坦道。未见有阻。而二主就擒。将王韩之勇略。或过于操坚。而兵众实倍于魏秦耶。吾东方高勾丽亦犹是也。隋炀之鸷悍。太宗之豪杰。举天下之劲师。再攻小城。前后衄军。而以高宗暗劣。李𪟝老将。灭之易于拉扝。将地壕士马不及于曩时而然耶。是何强者败而弱者反胜耶。此固兵家之不可不详究。而有国之所当熟虑者也。诸生于军旅之事。虽非切务。而成败之迹。必能涉猎矣。悉陈无隐。

对。愚也目涉前史。备捡形势。窃以为长江天堑。犹足以内守外攘。而胜败兴亡。类不在夷险强弱。则未尝不废卷长思。盖欲一就于先达之士而质之者久矣。适承明问。若是其先获。则愚虽短观。敢不罄竭一得。以酬厚问。窃谓成败之道。不可以形势论也。亦不可以强弱较也。有四塞之形而无德义之守。则龙盘虎踞。反为敌国之资。有什伍之众而无名义之举。则压卵之势。转为狼狈之归。然则守之者不可以形势而自负。攻之者亦不可以兵众而自夸。国必自伐而人伐之。则形势非所恃也。兵出无名。事固不成。则兵众非所矜也。是以古之国于形势而见败者。此非形势之不固也。攻其形势而不克者。亦非见败于形势也。诚以攻守之势各异。而制胜之道不同也。试稽于古。关中形势之地也。潼关天府之险也。带山阻河。悬隔千里。羊肠栈阁。巉截逶迤。攻之则有建瓴之势。守之则有金汤之固。虽以五国之全师。犹未敢进关中一步。则宜若可为永世凭籁者。然而义旗一入。如履广衍。虏骑横突。敛手无策。百二之固。亿丈之险。反不如折柳之圃。含璧道傍。关门不守。出奔西蜀。潼关莫遏。愚不知沛上渔阳之兵。果加于山东之国耶。何其天险之不足恃。一至于此也。江左之地。被阻拥险。长江襟其左。大河经其右。横带割截。限界区分。内无涣散之势。外无冲突之患。真可谓决胜制敌之地矣。是以虽以魏秦之盛。雄锐之略。有蹴踏摧陷之势。而反不免丧师崩溃。鸟奔鼠窜。救死之不暇。则长江之阻。亦足可恃。而荆门一败。所向无前。景阳兵合。诸戍奔溃。铁锁沈江。江南一虗。降幡竖于石头。㫌旗乱于朱雀。虽有江淮之隔。如入平场。是何山河之宝。终不可据。而王韩之略。固迈于操坚者耶。呜呼。议其形势者。莫不以关中江左为最。故诗人有地为帝王宅。山为龙虎蟠之句。以五国之北。操坚之败论之。则形势不可谓不恃。而秦之关门。唐之潼河。吴之横江绝险。亦莫敢拟议于颠沛之际。则形势果可谓足恃乎。然则成败安危。不在于形势。而其所以胜所以亡。皆其自取之。则岂可谓执一之论。不熟究于成败之实哉。然则秦之凾谷。能险于五诸侯。而不能险于汉兵者。岂非孝公修明政治。务本力穑。昭襄蒙古业因遗策。而五国则迷于宏久之猷。陷于近攻之术。日消月削。自底灭亡。则虽无据险之势。猛虎驱羊。此固其所。汉高以宽仁之量。举义除暴。际期协应。则吕氏之无道。岂容负固而图存哉。是以长驱引入。势迎破竹。而崤凾之固自若。则面缚乞降。此非形势之罪也。明皇骄宠禄儿。倒授兵柄。而酿成僭越。则范阳之祸。是固自胎于心腹。虽有百潼关。安敢枝梧于万一哉。老瞒拔世之才也。符氏雄武之杰也。猥恃力大。先怀略敌之志。窃笑江东。睥睨馀烬。敢举争衡。轻犯无衅。将骄卒惰。颠倒丧败者。固其理也。而况二国将卒。形势自倍。能得可胜之势。制机合变。期复旧物。尽忠协力。则纵无赤壁淝水之阻。岂不受制于公瑾之神筭谢玄之渊谟乎。晋武受命。财力雄富。身际混一之期。隋文承禅。收养疲散。以存并呑之志。而孙皓之暴。尤于夏癸。陈吴之荒乱。淫于商辛。负险自逸。怙侈灭义。南方一区。坠涂炭之中。纵酒奏技。不废于投井之日。则倘有横江峻岭。限带封域。王韩之倡义乘顺。岂可赖险而拒之哉。由是观之。兴王之兵。逆贼之师。非有胜于山东之国也。关中之险。不能险于兴王之师。而潼关之固。自不固于失道之世也。赤壁淝水之波。亦非不险于王韩。而陈吴之荒淫。自失其险耳。然则山河之固。决不足宝。而成败兴亡。岂可以地利而言哉。古人有言曰在德不在险。斯言得之矣。以我东方之事言之。在昔高勾丽也。隋炀唐宗。挟恃富强。敢行称乱。渺轻偏岛。指期荡覆。传檄躬征。雷举电掣。再攻小城。仅利一捷。则池濠可谓固矣。士马可谓精矣。然而高宗中才之君也。李𪟝衰朽之将也。犹克一举振驱。势同摧枯。白幡投降。主辱国破。而鸭绿天摩。曾不救倾覆流离之祸。则是何能固于隋炀唐宗。而不能固于高宗师渡之日也。噫隋炀纵鸷之君也。太宗好大之主也。卑弱小国。䝱使降附。遽役大众。非义害人。是虽婴阳喜兵之致。苏文囚死之罪。而原其颉兵之义则不过曰耀武而已。斥陲而已。是故虽以天下之全锋。犹不可快意纵击。班师而退。则岂非愚所谓兵出无名。事故不成者也。而况当是时。内有文德之应变。安市之劲将。则二君之不售其志。无足怪者。嗟夫。留荣宝庄。寄身权势。国势汲汲。戈鋋日寻。此正忧患疹疾。协心图保之时也。而内乱方兴。变且中起。自相鱼肉。赴诉中国。以干高宗之讨。则靴尖趯倒。犹足以震空虗之国。李𪟝虽老。安得不火蓬而山压哉。呜呼。山河设险。无古今之变。而成败存亡。若是其不同。则形势强弱。非所烦议。而执事必以形势历举而致问者。岂真以形势为保守之道乎。抑亦致难于暖昧。试观其军旅之事也。大卛固国之道。不在于山谿之险。而固其德义。结以人和。然后外侮不能为之患。而成长治久安之道。故古之善为国者。不恃其形势之在外。而恃其德义之在我。置国于无形之险。而自拟于盘石之势。彼以其险。我以吾仁。彼以其众。我以吾义。绸缪于未雨。慎固封守。则形势自固于自然之中矣。何必大河长坂。横襟左右。然后为保邦之势哉。噫世之论兵家之事者。例将以成败安危。籍口于夷险强弱。则是以夷险强弱。论人之成败。而不知所以为成败者也。是以不修德义。惟务强险。自取败亡者。前后相望。诚可痛哉。诚能审思于安危之实。详究于成败之由。先其本后其末。急其大缓其细。则守之则固。攻之则胜。此所谓形势之大者也。执事所谓关中江左之势。何足道哉。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