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习近平
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錄於《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2月7日在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0年和"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200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也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全省各级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全省各族人民,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如期完成了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20亿元,增长9.5%,超过了年初预定增长9%的目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2.2%;林业、水产业和乡镇企业有新的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工业增加值1470亿元,增长12.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56%,比上年提高3.37个百分点,是1992年开始编制这一指数以来的最好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增幅达到18%。第三产业增加值1571亿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2.79亿元,增长10.2%,略低于年初预定增长10.5%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2.1%。全省财政总收入369.53亿元,增长20.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34.03亿元,增长15.8%,分别超过年初预定增长9.2%和8.5%的目标;财政支出322.77亿元,增长16.7%,继续实现收支平衡。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增加189.4亿元,增长6.5%,各项贷款余额增加316.74亿元,增长14.2%;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的整顿工作取得成效。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全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821万亩,优质和品质较好的早稻种植比重由上年的23%提高到48%,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比例由上年的69︰31调整为65︰35,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发展。省定的90家重点企业、90个重点项目、60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名牌产品的建设和经营情况较好。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全年新增产值225亿元,占全部工业新增产值的45%。清理整顿"五小"企业工作取得新成效。继续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山海协作,在山区建设了一批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突破国企改革难点,加大扭亏脱困力度,列入国家520户国有重点企业名单的11户企业已有9户完成公司制改造,列入国家6599户脱困考核的69户企业已有52户扭亏脱困,改制面和脱困率都超过国家的要求,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如期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66%,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00%社会化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医疗保险、医药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出台。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施省级部门预算改革。省级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委部门人员编制精简了20%,省级政府机关行政编制精简了47.4%。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取消省级政府审批事项222项,废止省政府规范性文件340件。

  ---对外经贸和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12.24亿美元,增长20.5%。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出口达129.09亿美元,增长24.7%,超过年初预定增长3%的目标。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04亿美元,完成预定目标。外汇收支继续实现顺差,累计净结汇44.41亿美元,增长64.7%。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继续发展。境外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成效。与台、港、澳地区及华侨华人的经贸合作更加密切,交流进一步扩大。成功承办和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

  ---重点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0.1亿元,增长2.3%,未达到年初预定增长8%的目标。全省4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6.5%。10个"重中之重"项目完成投资84.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0.3%。罗宁高速公路、芹山电站、梅坎铁路、外福铁路电气化改造、厦门会展中心等1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城乡电网改造取得较大进展。福宁、漳诏、罗长、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建设进展顺利,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一期部分动工建设,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赣龙铁路已获准立项;温福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二期、尤溪街面水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继续改善。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投入分别增长17.5%和17%。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鼓励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13家省属开发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工作;研究提出了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相关政策,风险投资公司开始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实施素质教育,取消小学毕业统一考试,减轻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两基"验收复查。积极推进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新组建了泉州师范学院、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地区"大学城"和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建设方案基本确定。省政府、厦门市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厦门大学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校"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继续推进。文化精品创作有新的突破,一些优秀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竞技体育实力继续上升,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奥运会个人项目金牌实现零的突破。继续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稳定在低生育水平。第五次人口普查调查登记工作顺利完成。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一控双达标"目标。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耕地实现年度占补平衡,扭转了连续三年占补不平衡的局面。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政、民族、地方志、气象、地震和老龄、妇女、残疾人、未成年人等项工作都有较大进展。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32元,增长8.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9%,基本达到年初预定增长5%的目标;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增长4.5%,实际增长3.8%,低于年初预定增长5%的目标。城镇居民和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4.7%、49%,首次降到50%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低于年初预定3.3%的目标。"造福工程"搬迁2.98万人,超额完成任务。老区和少数民族行政村的"五通"建设预定任务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整治和村镇建设力度加大,住宅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普遍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果。"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全民国防意识普遍增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有新的发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力度加大,成效明显。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增强,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积极支持政治协商委员会参政议政,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言献策。行政执法、执法监督力度加大,"三五"普法任务基本完成。加强立法工作,全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7项,提请修订的地方性法规5项,提请废止的地方性法规9项,制定政府规章8项。在县级以上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认真开展"三讲"集中教育,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开展警示教育,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增强,赠送和收受"红包"的歪风基本得到纠正,对党政机关一些工作人员接受赠送或低价购买股票的问题进行了检查督促,对用公款为领导干部住宅配备电脑、支付上网费用和党政机关干部借用小汽车等问题进行了清理,落实了中央关于领导干部的配偶和子女不准在其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等规定。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纠风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00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九五"计划的胜利实现。五年来,我省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超过"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1%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提前于1999年实现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财政收入连续16年实现收支平衡,年均增长14.9%,超过"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1%的目标,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8.5%上升到2000年的9.3%;出口累计达518.86亿美元,比"八五"增加248.55亿美元,平均增长10.3%,低于"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4%的目标;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03.15亿美元,超额完成"九五"计划150亿美元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21.7︰42.4︰35.9调整为16.3︰43.6︰40.1,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在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的同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供求关系实现了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的转变。"九五"初期,我省经济在总体上处于短缺经济阶段,保证供给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省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商品丰富,由短缺变为供求平衡,消费者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扩大内需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制约型向初步适应型的转变。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31.7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超额完成"九五"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骨干项目,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85万亩,千公里海堤加固全面完成,千公里江堤建设完成829公里,建成闽江等"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基本完成。顺利建成一批国家和省储备粮库。新增铁路营运里程369.4公里,占全省铁路营运里程的四分之一。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4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5公里,实现了零的突破。厦门、福州两个主枢纽港的功能更加完善,双双跻身全国吞吐量超千万吨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大港行列。电力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电力发展从长期以来的短缺型向适度超前型转变。邮电通信能力大大增强,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600万门。特别是随着长乐国际机场、厦门国际机场二期、横南铁路、漳泉肖铁路、梅坎铁路、福厦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显著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大大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制约。体制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土地延包政策全面落实,粮食流通和价格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住房制度改革基本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九五"期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生的一项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根本性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均超过"九五"计划实际年均增长4%-5%的目标。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就业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在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超过人均800美元的小康标准,全面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我省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成就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奋进的结果;是与各级人大及全体人大代表的依法监督,各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和积极参与,中央各部门、驻闽部队、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好人士的支持合作分不开的;也是历届政府打下了坚实基础,地方各级政府辛勤工作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参与和帮助福建事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九五"期间走过的历程,我省各级政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一是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立足福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走符合我省实际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加快山区发展步伐,发展海洋经济,加强山海协作,抓好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努力提高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九五"期间,我们在遇到国内通货膨胀和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及其他一些困难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方面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保障市场供给,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和利用外资,扩大投资,鼓励消费,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紧缩现象的不利影响,在困难中前进,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改革统揽全局,大力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提高对外和对内开放的水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了经济增长空间,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开放中发展。四是坚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紧紧抓住结构不合理这一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突出抓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积极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五是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和机关党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注意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充分肯定五年来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影响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基础仍较脆弱,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事业某些方面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腐败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机关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投资软环境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秩序亟待进一步整顿;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不尽如人意等。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二、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跨国公司兼并重组空前活跃,这既为我省密切同国际经济的联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将使我省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从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看,商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省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新世纪初的五年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加快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的重要时期,制定一个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切实可行、鼓舞人心的"十五"计划,指导我省在新世纪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省政府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有关专家意见,形成了《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富民强省战略,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提高小康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宽裕、科教先进、环境优美、政治民主、法制健全、文明开放的现代化省份,为服务全国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争取在实际执行中更快更好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非国有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与国际及台港澳侨合作和交流更加密切。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小康生活逐步宽裕。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05年,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厦门经济特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要从以下十一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继续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企业为主体,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切实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取有条件的地方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保护耕地资源,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以水利和生态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要大力推进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和石化三大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信息网络、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海洋开发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加快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抓大要强,放小要活,在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同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整合,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积极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会计和法律服务等行业。到2005年,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调整为12︰46︰42,产业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二)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福建在新世纪中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本着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数字福建"工程建设。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集中开发一批有关政府决策及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性、综合性省级信息库和其他各类数据库。鼓励各类信息源通过公用信息平台上网,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共享。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和完善信息传输网,重点建设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积极推进网络金融、网络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等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到2005年,"数字福建"工程初见成效,初步形成较为先进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体系。

  (三)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扩大内需长期方针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对调整结构和增强国防保障能力具有显著作用的基础设施骨干工程。水利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重、防洪抗旱并举,重点解决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沿海水资源不足问题;交通运输建设重点是加强进出省铁路、高速公路、经济干线公路、国防公路和沿海枢纽港建设,开工建设温福铁路,建成或基本建成赣龙铁路和漳诏、罗长、福宁、漳龙、京福(福建段)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福州外港罗源湾集装箱深水港区、厦门港区及沿海港口,抓好武夷山机场二期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能源建设重点是优化能源结构,合理调整布局,大力开发新能源,推进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开拓电力市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抓好城市道路交通、供水排水、污水垃圾处理和绿化美化等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防灾减灾体系重点是建设堤防排涝工程体系,蓄水防旱工程体系,洪水预警预报体系,水利工程除险保安体系,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主要江河生态林保护体系,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渔港(避风港)防御体系,农林水产病虫害、疫情防治体系,防震体系等十大体系。经过五年努力,我省将构筑起连接全省九市、辐射中西部、承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一纵两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以厦门、福州两个主枢纽港为龙头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港口格局,建成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形成十大防灾减灾体系和粮食安全体系,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重大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设施,使基础设施体系由初步适应型向适应型转变。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山区开放开发,提高沿海地区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五"期间提高我省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山区要着眼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林业、水产、旅游、矿产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项目布点、资金安排、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倾斜。沿海地区要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厦门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形成海洋产业组合优势,使海洋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增长点。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展协作领域,提高协作的整体效益,逐步缩小山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十五"期末,努力使山区成为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生态经济发展较快、中心城镇带动作用较强、人民生活逐步宽裕的地区;沿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第三产业繁荣、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全国重要经济区域之一。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市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要从我省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因势利导,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功能的培育完善和重点小城镇的发展壮大,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心城市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重视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功能。县级小城市要挖掘潜力,夯实基础,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小城市要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择优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小城镇。要以生产要素的集聚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中心环节,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布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化比例,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使之成为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加快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等配套改革,努力营造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力争到"十五"期末,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2%,逐步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分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

  (六)增创体制新优势。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勇于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企业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经营领域,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积极参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市场化建设。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重视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健全维护市场秩序的法规。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改革和精简政府机构,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到"十五"期末,要建立起国有经济布局的新架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和政府机构等方面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七)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我国将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省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大力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新途径,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继续推行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开辟新兴市场。加强闽港、闽澳合作交流,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要抓住台湾岛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争取吸引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突破,在服务业领域吸引台资有重大进展,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促进闽台经贸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积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继续做好"侨"的文章,充分调动华侨华人的积极性,努力做好引资和引智工作。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有竞争力的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资源开发。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密切关注西部大开发,加强对西部对口支援地区的帮扶,鼓励我省企业到西部开拓市场,开展经贸合作。加强省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与重要资源省份及周边省份的经贸合作。积极吸引外省企业到我省投资设厂,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十五"期间,对外开放经济贸易体制要进一步完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更加合理,实际利用外资年均4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国前列。

  (八)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福建要在更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重点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海洋开发、光机电一体化和环保研究开发,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有所突破。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三个面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实施"541人才工程"和"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一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用好省内人才,积极引进省外、海外人才,努力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十五"期末,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提高到1.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0%和13%以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初级水平。

  (九)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老龄人事业。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和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集中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特殊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三区保护战略。"十五"期末,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520万人以内,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在6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目标值以下,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

  (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在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水平。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执法监督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认真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要继续做好扶贫工作,认真做好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工作。切实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十五"期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9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率为80%,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十一)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加强建设。加强村民自治和社区民主建设,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地方立法,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各行业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社区和文明新村的建设。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再上新台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搞好"双拥"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防工作,积极推进国防建设。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肃查禁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十五"期间,要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构建和完善以县市区依法治理为重点、以基层依法治理为基础、以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各个层次纵横结合的依法治理网络,实现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三、2001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实现"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外贸出口增长8%-10%,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8亿美元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今年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要稳定粮食生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28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900万吨以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要继续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有效形式,择优扶持一批能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要根据市场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调整种养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经营自主权。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今年要扶持发展一批大型乡镇企业、建设一批乡镇示范工业园区和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务工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以闽台农业合作为重点,加快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推广,改善生产条件,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今年要注意解决好一些地方的山体滑坡问题,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实施水利建设"三千"工程、低产田改造项目和"沃土工程"。今年基本完成全省农村电网改造。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全省先在部分县进行改革,积累经验后全面推开。认真做好清理乡镇编外人员工作,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抓紧制订实施新世纪的扶贫开发计划,继续采取实施"造福工程"、"小额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强对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进一步搞好农村"五通"建设,改善老少边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对宽裕型小康建设的指导,提高小康建设水平。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轻纺、建筑、建材、冶金、造纸、食品、烟草等传统产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进一步抓好总量控制,继续压缩淘汰过剩和落后的生产能力,限制长线产品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一批拥有名优新特产品、技术先进、管理良好、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今年要引导一批企业,通过互相参股、联合投资、联合改造等,力争在实现低成本扩张、规模经济、优化存量上取得突破。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增强闽货的市场竞争力。加快编制和实施"数字福建"建设规划,重点抓好有线电视双向改造、电信骨干网扩容、电子政府、电子商务和空间信息基础工程等建设。

  (三)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偏低的局面,保持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力。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债资金,加强对国债项目的管理,对各种挤占、挪用和贪污、浪费国债资金的现象,必须严厉查处,坚决纠正。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切实保证工程质量。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35个,其中23个计划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省预备重点建设项目16个;重大利用外资项目7个。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保证进度,确保重点建设任务的完成。要下大力气抓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储备,强化项目前期工作,从资金上、组织上对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给予保证,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促使尽可能多的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要严格审核和控制工程预算,落实资金拼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抓紧在市场准入、融资、用地等方面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和激活民间投资,为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限制消费的各项政策规定,大力拓展假日、保健、娱乐、社区服务等新的消费领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教育消费,发展住房消费。继续加强通讯、汽车、家电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的促销工作,积极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支持扩大即期消费。加快城乡市场建设,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搞活城乡市场流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商品展销会、博览会。活跃边界贸易,大力扶持19个边界县建设,扩大省际经贸合作。

  (五)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巩固和扩大国企改革与脱困成果,对已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尚未改制的要根据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通过股份制改造、合资、兼并、转让等形式,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加快企业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探索经营者期权股权奖励和年薪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支持和发展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集团。积极探索和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国有中小企业破产安置准备金,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市、县进行设立以面向社会筹集资金为主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试点。按照"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要求,提出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方案,研究制订退出机制和政策。围绕资金、成本、质量三个主要环节,全面加强企业管理。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制改革,省属集团公司要改制为国有资产营运公司,财政、信托、交通、外贸、旅游等系统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组建工作要取得进展,进一步抓好省级投融资公司和境外企业的整顿工作。巩固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周密细致地推进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推进城镇职工医疗卫生体制"三项"改革。

  (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培训和宣传,普及世贸组织相关知识,继续深化我省重点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应对措施,抓紧清理和修改不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策法规,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国有外贸企业的活力。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在巩固港澳台传统市场,努力恢复和发展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提高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开发深度,大力开拓中东、东欧及独联体、非洲、拉美等潜力巨大的市场。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抓紧制定我省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争取在金融、商业、旅游、运输、中介组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大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功能,增强开发区吸引外资的载体作用。办好第五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等一系列经贸活动,积极运用新的招商方式,扩大招商引资的成果。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大力推进闽港、闽澳、闽台合作与交流,提高合作层次与水平。积极引进新台资,引导和鼓励现有台资企业增资扩产,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层次和企业素质。进一步办好台资企业和台商投资区。坚持依法办事,强化外商投诉协调工作,切实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继续改善和优化外经贸环境,建立健全我省外经贸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

  (七)大力推进山区开放开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推进山海协作的若干意见》,落实扶持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财政、金融、税收、资金安排、项目布点等方面加大对山区的扶持。进一步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立山海协作项目储备库,扶持发展一批山海协作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山海协作示范工程。积极引导沿海企业到山区投资兴业。加快山区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探索鼓励优秀人才到山区创业的有效途径。把握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拓展我省经济发展的空间。积极完成对口支援宁夏、西藏林芝地区和重庆三峡库区的任务,搞好新疆昌吉州干部对口支援和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入闽工作。

  (八)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强化税收征管,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强有效财力。要加强预算管理,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统筹安排财力,首先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保证今年中央增资政策落实到位。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农业、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的投入。积极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和财政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改善政府债务结构,高度重视县乡债务问题,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防范财政风险。重视和加强审计工作,维护财经秩序。要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大直接融资力度。进一步办好福建兴业银行,继续支持国有独资银行在闽发展,吸引境内外其他商业银行来闽设立机构。保险业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金融监管,搞好金融"三项整顿",防范金融风险。

  (九)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推进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速关键技术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构筑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优势。继续推进有应用开发能力的公益型科研机构的转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实施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快建设福建留学人员创业园,鼓励留学人员和海外、省外科技人才来闽工作、创业或以其他方式为我省服务。重视基层初、中级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抓好教育"两基"的巩固提高,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加快福州地区"大学城"和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新校区建设,抓紧再设置2-3所本科高等学校的规划、组建和申报工作,切实加强"211工程"二期和重点学科建设,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抓好高校"筒子楼"改造和学生公寓建设。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推动艺术精品创作,组织好"向建党80周年献礼"作品,加快社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重视保护、扶持我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和卫生条件,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积极备战九运会,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第五届全民健身节等群众体育活动,初步形成社区健身网络。加快省博物馆、体育馆、广电中心、福建大剧院等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档案、民政、民族、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加快老区建设,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重视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工青妇、科协、文联、社科联、计生协的联系,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作用。

  (十)认真落实人口、土地、环保三大国策,促进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工作要坚持"三不变",巩固"三为主",推进"三结合",重点加强基础差、难度大的县区、乡、村和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依法加强资源管理,搞好土地、矿产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土地开发资金运行调配机制和补充耕地储备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巩固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总量。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污染物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十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区服务业,多渠道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调节和规范收入分配,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问题。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大力推动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落实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步伐。做好社会保险基金改由地税部门征收的工作,重点扩大"三资"、私营企业职工的参保率,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提高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比例,多方面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医药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切实搞好医药分开,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十二)坚持"两手抓",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将依法治省和以德治省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共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切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偷私渡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铲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公正执法。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打击"法轮功"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教育、团结、挽救绝大多数"法轮功"练习者。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整顿、规范经济秩序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偷税骗税和逃汇、套汇、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走私斗争,严肃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建立严格的信用制度,规范契约关系,健全市场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优化市场环境。

  四、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各级政府要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新世纪创造新的业绩。

  一要牢记宗旨,坚持在搞好服务上狠下功夫。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各级政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环境中,既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政府,一切工作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必须时刻牢记和尽到"服务"的职责。不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必然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谁将自己摆在让人民为自己服务的位置,谁就必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民为本,自觉地在"服务"二字上狠下功夫,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尊民心、惜民力、知民情、重民意、急民需、解民忧,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

  二要转变作风,以实干聚民心、促发展。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战胜困难、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铲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有效措施。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靠实干干出来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都与我们没有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很好地落在实处有着直接关系。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新世纪中我们要发展、发展、再发展,就必须实干、实干、再实干。只有实干,我们才能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干促发展,实干得民心。不实干,我们就要落后;不实干,人民群众决不会答应。坚持实干,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大兴实事求是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埋头苦干之风,真正把心思放在务实上,把精力花在落实上,把时间用在办实事上。

  三要从严治政,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反腐倡廉是党心民心所向。各级领导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铺张浪费。要从严治政,深入贯彻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行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有关规定,特别是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作出的各项规定,切实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从我省发生的重大案件中吸取教训,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同志之间要敢说真话,敢于批评,不做老好人,发现苗头要及时提醒,防微杜渐。要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毫不手软地依法惩处腐败分子。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做到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四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做好各项工作。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要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和协商,支持政协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宣传教育,完善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经常性学法制度,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水平。

  五要高效优政,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转变职能,以新思路新方式开展工作,既要安分守己,该交给市场解决的就大胆放手,该由企业自主决定的就不干预,防止政府越俎代庖;又要守土有责,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认真管好市场秩序、法制环境,防止政府行为缺位。要把贯彻中央精神与福建实际结合起来,确保政令畅通。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完善效能建设工作考评和有关奖惩措施,继续抓好政府审批审核制度改革和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工作,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努力提高办事的效率和水平。加强公务员理论和业务学习,严格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 各位代表,新世纪的壮丽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创业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省人民,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