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14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怛然內熱,惕然震悸矣。水火豈復可近哉?自此之後,

范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弗敢辱也,必下車而揖之。 宰我聞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 可以感物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豈但 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商丘開信,偽物猶不逆,况彼 我皆誠哉?小子識之。」

趙襄子率徒十萬,狩于中山,藉芿燔林,扇赫百里。有 一人從石壁中出,隨煙燼上下,眾謂鬼物。火過,徐行 而出,若無所經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 七竅,人也;氣息音聲,人也。問奚道而處石?奚道而入 火?其人曰:奚物而謂石?奚物而謂火?襄子曰:「而向之 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 文侯聞之,問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聞夫 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物無得傷閡者,游金石,蹈水 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 商未之能。雖然,試語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為 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為者也。」文侯大說。 《拾遺記》: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 言其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以萬歲為一日。俗多陰霧, 遇其晴日,則天豁然雲裂,耿若江漢。及夜,燃石以繼 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 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人今 獻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澗中,則沸沬流于數十里, 名其水為「焦淵。」

《列仙傳》:陶安公者,六合鑄冶師也,數行火,火一旦散 上行,紫色衝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須臾朱雀止冶上 曰:「安公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期, 赤龍到,安公騎之而上。

《洞冥記》:天漢二年,帝昇蒼龍閣,思仙術,召諸方士言 遠國遐方之事,唯東方朔下席操筆,跪而進。帝曰:「大 夫為朕言乎?」朔曰:「臣遊北極,至種火之山,日月所不 照,有青龍銜燭火以照山之四極。」

西域獻火龍,高七尺,映日看之,光如聚炬火。

《拾遺記》:「郅寄字君珍,喪親盡禮。所居去墓百里,每夜 行,常有飛鳥銜火以夾之。」

糜竺用陶朱計術,日益億萬之利,貨擬王家,有寶庫 千間。竺性能賑生卹死,家內馬廐屋仄,有古塚,有伏 尸,夜聞涕泣聲。竺乃尋其泣聲之處,忽見一婦人,袒 背而來,訴云:「昔漢末妾為赤眉所害,叩棺見剝。今袒 在地,羞晝見人,垂二百年,今就將軍乞深埋,并敝衣 以掩形體。」竺許之,即命之為棺槨,以青布為衣衫,置 于塚中。設祭既畢,歷一年,行于路西,忽見前婦人所 著衣,皆是青布。語竺曰:「君財寶可支一世,合遭火厄, 今以青蘆杖一枚,長九尺,報君棺槨衣服之惠。」竺挾 杖而歸。所住鄰中,常見竺家有青氣,如龍蛇之形。或 有人謂竺曰:「將非怪也。」竺乃疑此異,問其家僮,云:「時 見青蘆杖自出門間,疑其神,不敢言」也。竺為性多忌, 信厭術之事,有言中忤,即加刑戮,故家僮不敢言。竺 貨財如山,不可算計,內以方諸盆瓶,設大珠如卵,散 滿于庭,謂之寶庭,而外人不得窺。數日,忽青衣童子 數十人來云:「麋竺家當有火厄,萬不遺一,賴君能恤 斂枯骨,天道不辜君德,故來禳卻此火,當使財物不 盡,自今已後,亦宜防衛。」竺乃掘溝渠,周繞其庫,旬日 火從庫內起,燒其珠玉十分之一,皆是陽燧旱燥,自 能燒物。火盛之時,見數十青衣童子來撲火,有青氣 如雲,落于火上,即滅。童子又云:「多聚鸛鳥之類,以禳 火災。」鸛能水于巢上也。家人乃收鵁鶄數千頭,養于 池渠中以厭火。

《搜神記》:麋竺嘗從洛歸,未達家數十里,有婦人從竺 求寄載,行可數里,婦謝去,謂竺曰:「我天使也,當往燒 東海。」麋竺家感君見載,故以相語,竺因私請之,婦曰: 「不可得不燒如此,君可馳去,我當緩行,日中火當發。」 竺還遽出財物,日中而火大發。

《抱朴子》:「吳世姚光有火術。吳主積荻千束,火焚荻了 盡,光恬坐灰中,振衣而起。」

《神仙傳》:「焦先遭野火燒其庵,人往視之,見先危坐庵 下不動,火過庵燼,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 孫博者,河東人也,有清才,能屬文,著詩百篇,誦經數 十萬言。晚乃學道,治墨子之術,能令草木金石皆為 火光,照曜數十里中。亦能令身成火,口中吐火,指草 樹生火則焦枯,更指之即復故。亦能使三軍之眾各 成」一聚火。有藏人亡奴在軍中者,累日求之不得。博 語奴主曰:「吾為卿燒其營舍,奴必走出,卿但當諦伺 捉取之。」于是博以一赤丸擲軍中,須臾火起張天,奴 果走出而得之。博乃更以一青丸擲火,火即滅。所燔 屋舍百物,向已焦然者,皆悉復故。博每作火,有所燒, 他人雖以水灌之,終不可滅,須博自止「之乃止。」行水 火中,不沾灼,亦能使千百人從己蹈之,俱不沾灼。 成仙公者,諱武丁。縣使送餉府君。府君周昕有知人 之鑒,見先生異之,署為文學主簿。時郡中寮吏豪族, 皆恠不應,引寒小之人,以亂職位。府君曰:「此非卿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