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3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趨廬,行淮水之東為揚,盡於通。其水源。漢水出嶓冢,

至漢陽縣入江;淮水出桐柏山,至淮安入海。

《西傾》在洮州臨鞏縣,《大散關》在鳳翔府寶雞縣,《函谷》在弘農縣,《熊耳》在高州上洛縣。自宋、元以來,河水穿淮,黃河故道淤,而東岳泰山,今在河北矣。《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

按:此一條泄天機,直為一大幹,而謂中國有四大幹龍,固亦非謬。但以極長者論之,則此非其所配。況《青囊》《理氣》《心印》及諸明術,皆無四幹之說,今從眾說。要之,此蓋三大幹龍之亞耳。辯見前「三大幹」 下。

《論北條幹龍脈絡》

大河以北之龍,其脈起自崑崙。《經》云:「崑崙山腳出闐 顏,隻隻都是破軍山,連綿走入瀚海北風俗強悍人 粗頑,生兒五歲學騎射,骨硬方剛」,是此間是也。至白 登西一枝為壺口太嶽,次一枝南出為析城,又西折 為雷首,又次一枝為太行,又次一枝為恆山,又次一 枝為燕山,盡於平灤碣石《山經》云:「若是幹龍論大盡, 太行、碣石至海堧是也。其水源則汾水出管州管岑 山,至絳州入于海。」

闐顏,西域國名。瀚海,北海名。白登,山名,在大同府白登縣。壺口在隰州吉鄉縣。太嶽在晉州霍邑。析城在澤州陽城縣。雷首在河中府河中縣。太行在懷州河內,北至幽州九嶺,綿亙一十二州之界,有北陘。恆山在定州曲陽縣。碣石在平州廬縣。

已上三大幹龍,皆始于崑崙,分派三條以入中國。其 所歷九州,則北條「出河以入于海」,是為冀、燕之分。《中 條》出河南,自秦、隴、三輔,入豐、沛、汾、晉,派伊、洛,東而淮、 泗以入于海,是為雍、豫、徐、青之分。《南條》出江南,自陝 右分,出西鄙,迴巴、蜀,踰荊、衡,入黔中,東而匡、阜,南極 嶺、海,東北渡閩、粵,跨三吳,自浙右以入於海。是為梁、 荊、揚之分。

《九州嶽鎮川澤辯》

古者言九州者,《禹貢》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夏置 也」;《爾雅》之「冀、幽、營、兗、徐、揚、荊、豫」、雍,商置也。《職方》之揚、 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周置也。商有幽、營,而無《禹貢》之 青、梁;周有幽、并,而無《禹貢》之徐、梁,此三代九州之不 同也。《爾雅》何以知其為商制?以郭璞《詩》云也。賈氏乃 謂之夏置,蓋以《詩譜》所謂「梁、雍、荊、豫、徐、揚之民,被文」 王之化;文王當商之末,有雍、梁之民;《爾雅》無梁州,則 不可為商制。不知《鄭譜》但言「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州」,名不足憑也。若以《爾雅》為夏制,則《禹貢》當為何制 乎?然《爾雅》有九州之名,無九州之界,而《禹貢》職方之 界有相侵者,請得而言之。且《職方》冀州視《禹貢》為小, 以分冀為幽、并,如舜時制,是一分而為三也。雖無徐 州而青、兗之間是已。雖無梁州而雍、豫之間是已。《禹 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大野既豬。」今職方青州 之川,淮、泗、兗州之澤大野,是以徐而入青、兗可知矣。 《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又曰:「厥貢璆鐵、銀鏤砮磬。」 今《職方》豫州之山華山,雍州之利玉石,是以梁而入 於雍、豫可知矣。職方既以青、兗而包徐,故青州多入 《禹貢》之豫,兗州多入《禹貢》之青。《禹貢》豫州曰「被孟豬」, 而《職方》青州曰「其澤望諸」,豈非青之入豫乎?《禹貢》青 州曰「鹽絺海物」,而《職方》兗州曰「其利蒲魚」,豈非兗之 入青乎?《職方》既分冀而為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貢》之 青,徐、冀州多入《禹貢》之雍。《職方》曰幽州其山醫無閭, 醫無閭在遼東,漢光武以遼東屬青州,後又屬幽州。 茲非幽之入青乎?《職方》曰:「幽州,其澤貕養,其浸菑時。」 貕養在長廣,菑出萊蕪。《地理志》以長廣屬徐州,瑯琊 自萊山。茲非幽之入徐乎?《職方》曰:「冀州,其澤楊紆。」《爾 雅》謂「秦有楊紆」,李淳風謂「在扶風。」茲非冀之入雍乎? 大抵周以禹之一冀州分而為三,以禹之「八州合而 為六,其勢必不能如禹之舊。」杜氏與二鄭不本此說, 不改《職方》之字,則改《職方》之意。後鄭以潁宜屬豫,溠 宜屬荊,不知幽、青、雍、梁、兗、豫尚多侵入,況去荊、豫相 距之州乎?改其意而釋者,此也。先鄭以青之「淮」字當 為睢,沭當為洙,直謂宋有次睢,魯有洙、泗,曾不謂青 之包、徐也。先鄭謂雍之「弦」當為「汧」,「蒲」當為浦,直謂雍 有汧水,曾不謂吳山在汧,而有弦蒲之藪。杜氏以荊 之湛當為淮。後鄭以兗之盧維為雷雍,直以湛與盧 維無所經,是曾不謂地名變易不一,不可一一知也。 改其字而釋者,此也。至如山鎮藪澤,又有可得而辯 者:九州山鎮,分言之則曰四鎮;二嶽,總言之皆曰山 鎮。揚之會稽,青之沂山,幽之醫無閭,冀之霍山,固為 四鎮矣。而五岳在虞、夏、商、周,與世有不同。《舜典》南岳, 孔安國以為衡山,《職方》曰「山鎮,曰衡山」,是衡為南嶽 明矣。而《爾雅》有二說,河南衡山為南岳,又以霍山為 南岳。蓋漢武帝元封五年,巡南郡,禮天柱山,號曰南 岳,是以衡山之神遼遠,又移其神於霍山也。說者謂 一山兩名,則失之。此漢岳之與虞、周不同也。《王制》有 恆山、衡山,而不言太華、嵩山,《舜典》有四岳而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