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5 (1700-1725).djvu/6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句踐觀臺也。臺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吳春秋》云:『越王

句踐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觀臺以望東海,遂號令 秦、晉、齊、楚,以尊輔周室。歃』」血盟,即句踐起臺處。 《封禪書》:「八神,八曰四時。」主祠琅邪。琅邪在齊東方。 案是山形如臺。

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琅邪。」越王句踐嘗治此,起 館臺,有四時祠。

按《水經》,「濰水出琅邪箕縣。」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踐 之故國也。句踐并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秦始皇二 十六年滅齊,以為郡城,即秦王之所築也。遂登琅邪 大樂之山,作層臺於其上,謂琅邪臺。臺在城東南十 里,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里餘,傍濱巨海。 秦王樂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於琅邪山下, 復十二年所作。臺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 百餘步,高五里。刊石立碑,紀秦功德。臺上有神淵,淵 主靈焉,人汙之則竭,齋潔則通。神廟在齊八祠中,漢 武帝亦嘗登之。漢高帝呂后七年,以為王國,文帝三 年,更名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

按:《太平御覽·地部》:「瑯琊臺。」《郡國縣道記》云:「在故城東 南十里,州東南一百七十里。臺上有始皇碑,碑上有 六百字可識,餘多剝落。臺側有四時祠,即齊地八祠 之一。」又云:「臺上有神泉,人或汙之即立竭。」

按《圖書編山東山考》:瑯琊山在密州東南百五十里, 齊景公放於琅邪,即此。《吳越春秋》:越王句踐徙琅邪, 立觀臺以望東海。秦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邪,大樂 之,留三月,徙黔首三萬戶於臺下,立石頌德。《太平御 覽》云:「碑有六百字可讀。」臺側有四時祠,臺上有神泉, 人或汙之即竭。漢於此置琅邪縣,武帝亦嘗登焉。隋 文帝開皇十六年,於此置豐泉縣。煬帝大業初,復為 琅邪。唐省之。今山下井邑遺跡猶存,登山石道如故, 土人名曰「御路。」

按《山東通志山川》:「瑯琊山在青州府諸城縣東南一 百五十里,東枕大海,齊景公遵海而南,放於琅邪。」《括 地志》云:「琅邪臺,越王句踐觀臺也。秦始皇二十八年, 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立層臺於山,徙黔首三萬 戶於臺下,立石頌德。皆此地。」《太平御覽》云:「碑有六百 字可讀。臺側有四時祠,臺上有神泉,人或汙之即竭。」 漢於此置瑯琊郡,武帝亦嘗登焉。隋置豐泉縣,今山 下井邑基址猶存。

按《青州府志山川》,「瑯琊山在諸城縣治東一百五十 里。」

晾甲山在山下。

《崇擺山》。

紫良山。

朱家山 以上俱枕海。

紀丘山,近島遠望,與瑯琊對峙,俗呼爭高山。《晉志》:「紀 丘山有瑯琊臺」、《始皇碑》。

按《諸城縣志山川》:「瑯琊山距縣治東南百五十里,三 面環海,東南一峰獨秀,昔齊景公欲放於此。」《南越志》: 「句踐霸吳,欲徙都瑯琊。」《史記》:「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 琊,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瑯琊臺下作琅 瑯臺,立石頌秦德。石高丈餘,西側尚有臣斯、臣去病 等字可辨。」殆所謂二世盡刻,始皇所立。刻石旁著大 臣從者,名歟。山前有望夫石,由松樹中鳥道僅容膝。 岡背坦平,土人呼御路。山上有神淵,人或污之則竭, 齋戒則通。《地輿志》:瑯琊為齊南上邑。《山海經》:「瑯琊在 溟渤間。齊八祠,瑯琊祀四時。」瑯琊之為邑、為臺不一 名,總之一山也。邑址漫滅不可考,臺則猶有版築遺 痕焉。《史記》所載李斯碑文,殊無有聞。土人云:「水中亦 一碑,十月大潮落,或見之。李斯文其在此石歟?」登之 者,朝日夕月,晴則海市,風則濤,春則海鰍。

瑯琊山部藝文一

《秦瑯琊臺刻石銘》

《史記》曰:「始皇二十八年,既封泰山,於是乃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瑯琊,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瑯琊臺下。復十二歲,作瑯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德意曰。」

維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 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 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 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索隱曰摶古專字左傳云如琴瑟之 專一揖音集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 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 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 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 察四方,尊卑貴賤,不踰次行,姦邪不容,皆務貞良,細 大盡力,莫敢怠荒。遠爾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 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