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6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書經夏書禹貢》:「壺口雷首,至于太岳。」蔡傳雷首,地志 在河東郡蒲坂縣南,今河中府河東縣也。 按《詩經唐風》:「采苓采苓,首陽之巔。采苦采苦,首陽之 下。《采葑》采葑,首陽之東。」朱註《首陽》,《首山》之南也。大全孔氏 曰:首陽,在河東蒲坂南。「三山。」李氏曰:「亦名雷首山。」安 成劉氏曰:「《集傳》以『首』」為山名,「陽」為山之南。《春秋傳》亦 曰「趙宣子田于首山。」然此詩下章又云「首陽之東」,則 似「首陽」二字同為山名。《論語集註》亦嘗指首陽為山 名矣。豈泛名其山則曰首山;自山南而言則又獨得 首陽之稱乎?

按《史記伯夷傳》:「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 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蒲坂。」有雷首山在南。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蒲坂有雷首山。」《史記》曰: 「趙盾田首山,息桑下有餓人。祁彌明縣南二十里有 歷山,舜所耕處。」又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馬融曰:「在 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按《晉書地理志》,河東郡蒲坂。有雷首山,夷齊居其 陽,所謂「首陽山。」

按《水經》,「河水又南逕雷首山西。」山臨大河,北去蒲 坂三十里,《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俗亦謂之堯山。山 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闞駰曰:「蒲坂,堯都。」按《地理志》 曰:「縣有堯山,有祠,雷首山在南。」事有似而非,非而是, 千載眇藐,非所詳耳。

又南,《涑水》注之。水出河北縣雷首山,縣北與蒲坂 分,山有夷齊廟。闞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夷 齊所隱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攢茂丘阜,俗謂之 夷齊墓。」其水也西南流,亦曰雷水。《穆天子傳》曰:「壬戌, 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觴天子于雷首之阿,乃獻良 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干」是也。昔趙盾 田首山,食祁彌,明翳桑之下,即於此也。涑水又西南 流,注於河,《春秋左傳》謂之「涑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 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雷首山在河中府河東縣, 本蒲坂,舜都也。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石曼卿 詩謂「恥生湯武干戈日,寧死唐虞揖遜區。」《詩唐風采 苓首陽》。

按《詩·地理攷·唐風》·首陽,朱氏曰:「『首山之南也』。孔氏曰: 『首陽之山,河東蒲坂縣南』。馬融曰:『華山之北,河曲之 中』。」《水經注》:雷首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輿地廣 記》:「在永樂縣北三十里。」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首陽山在蒲州東南三十里, 即《禹貢》雷首山也。殷伯夷、叔齊隱此,上有夷齊墓並 廟。」

按《山西通志山川》:「首陽山在蒲州南四十五里,一名 雷首。」《禹貢》:「壺口雷首,至于太岳,與二華爭高,峰巒巉 崒,又名方山。殷伯夷、叔齊隱此,歿葬山麓,墓祠俱存。」 唐李頎有詩。《水經注》曰: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 《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俗亦謂之堯山。

獨頭坂在州南四十里,乃雷首一丘,突兀當路,外臨 大河,內穿峻坂,東接夷齊祠,南達潼關。 按《平陽府志山川》:「首陽山在蒲州南三十里,一名雷 首。《禹貢》雷首即此。又名方山。殷伯夷、叔齊隱此,歿葬 山麓,墓祠俱存,俗亦謂之堯山。」又都穆以中條為雷 首,謂首陽乃首山之陽,非雷首也。其說與《括地志》亦 合,並載之。

獨頭坡 語同《通志》。

獨頭村在首陽山下。俗謂首陽為「龍頭。」

《古蹟》雷澤在蒲州南四十五里雷首山下。舜漁于雷 澤,即此。

按《蒲州志山川》:「首陽山在州南四十五里,即雷首山 之陽,南與太華對峙。殷伯夷、叔齊隱於此,祠墓在焉。」 《西京述紀》與《太華仙掌辨》皆云「太華、首陽本為一山, 巨靈劈開,以通河流。」其說誕不足信,舊志亦為辨云。

首陽山部彙考二

偃師縣之首陽山

首陽山之在河南偃師者,在縣城西北二十五里,即 戴延之所謂「洛陽之東北山」也。山有夷齊廟,相傳即 夷、齊餓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