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龍門兩山相對峙,龍門河水流山裏。龍門天造非禹

功,獨向中州擅山水。」憶昔周公營洛都,陰陽險阻歸 謀謨。炎劉典午御區宇,亦來闕塞陳基圖。拓跋何人 擅中國,豔妻媚佛禍山石。洞中大象高幾尋,山間小 者亦數尺。當時鎚鑿斷民脂,萬金不恤窮妖奇。誰知 佛死無靈氣,諸魔依託猿夜啼。右擊疑鼓左疑鑼,神 州漸見交兵戈。梁皇餓死金人在,魏國分崩石佛多。 我來問俗偶登眺,坐觀今古資一笑。東山寂寞西山 鬧,忽聽漁舟崖下叫。

《九日同呂文川宿龍門洞中》
溫如璋

谷口明霞煙樹低,龍門夜整石床棲。出林弦月光侵 席,瀑洞珠泉響注谿。佳節名山難並遇,繁絃急管對 留題。君看萬佛崖端像,寂寞前朝風雨凄。

《龍門山色》
翟廷蕙

翠削芙蓉列畫屏,水分雙影蘸秋清。炎涼物態隨時 變,獨爾高寒不世情。

《前題》
沈應時

綿亙來嵩嶽,崔嵬向洛城。闕門一水出,峰頂亂雲生。 削佛空陳跡,鑿龍肇太平。年年蒼翠色,閱盡古今情。

《前題》
劉贄

伊水出悶頓,龍門誰鑿成。巉巖雙闕斷,蒼翠四時更。 灘意識宗海,山光欲近城。粵瞻吾幸邇,日日看雲生。

《前題》
劉衍祚

闕塞開靈景,蒼蒼霽靄中。雙巖聳峭壁,一水瀉長虹。 龕列隋唐像,洞傳金革風。香山何處所,佇望思無窮。

《前題》
沈詩

龍門劈破是何年,瀉出伊流貫洛川。壁夾輕陰浮芥 棹,空搖清影落觥船。晴開八字愁娥黛,秋削雙峰韻 士肩。莫為吟眸難應接,卻憐飛翠醉詩仙。

《前題》
丘起鳳

鑿斷層崖伊水流,巃嵷雙闕壯金甌。雨浮爽氣清來 閣,風送晴嵐翠晃樓。載酒波心停去棹,扶筇洞口豁 吟眸。不徒環秀開圖畫,扼險能紓南顧憂。

《伊闕石洞》
張美含

何代闢伊闕,年深古樹芊。兩山分峭壁,一水下平川。 桂棹煙中境,曇花洞裏天。臨風襟抱闊,石岸試溫泉。

《伊闕神功》
前人

鑿破蒼山水徑通,決排兩岸古今雄。泛舟驅馬中天 地,覽勝何人頌《禹功》。

伊闕山部紀事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晉知躒、趙鞅帥師納王,使 女寬守闕塞。」女寬,晉大夫。闕塞,洛陽西南伊闕口 也。守之。備子朝。

《伽藍記》:「永寧寺,胡太后所立也。中有九層浮圖,去京 師百里遙已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千軀, 太后以為信法之徵。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 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鐸。菩提達肇 者,波斯國僧人也。見金盤耀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 響出天外。自云一百五十歲遍涉諸國。」而此寺精絕, 閻浮所無也。佛域境界,亦未有此。永熙三年為火所 燒。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火經三月不滅。

《魏書孝明帝本紀》:熙平二年:「夏四月乙卯,皇太后幸 伊闕石窟寺。」

《地理通釋》·「隋都」《兩京記》:「煬帝登北邙,觀伊闕,曰:『此 龍門耶?自古何為不建都於此?蘇威曰:『以俟陛下』。大 業元年,自故都移於今所。其地周之王城,初謂之東 京,改為東都』。」《六典》:「煬帝詔楊素、宇文愷移故都創造, 南直伊闕之口,北倚邙山之塞,東出瀍水之東,西出 澗水之西,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都十八里。」 《太平御覽》:「煬帝遷」洛陽於故周之王城,即今東都城 也。

唐昭宗天祐元年,朱全忠遷唐都于洛陽。《六典》:「東都 城,左成皋,右函谷,前伊闕,後邙山。」

《楓窗小牘》:「真宗皇帝祀汾西還,駕過伊闕,親洒宸翰 為銘勒石,文不加點,群臣皆呼萬歲。」

《洛陽縣志》:「龍門西南石壁上有五爪一距之跡,其痕 深入石理,大幾盈尺。遊人摩索,光明如鏡,相傳為鳳 凰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