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物志》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源者是也。

東北過盧氏縣南,洛水逕陽渠關北。陽渠水出南 陽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兩分,川流半解。一水 西北流,屈而東北入于洛。《山海經》曰:「熊耳之山,浮濠 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蓋熊耳 之殊稱,若太行之歸山也。故《地說》曰:「熊耳之山,地門 也。洛水出其門。」是亦總名矣。其一水東北逕陽渠城 西,故關城也。其水東北流,注于洛。

又東北過宜陽縣南。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 舉,狀同熊耳。此自別山,不與《禹貢》「導洛自熊耳」同也。 昔漢光武破赤眉,樊崇積甲仗與熊耳平,即此山也。 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黽池矣。 按《太平御覽地部》,「熊耳山,地門也,其精上為畢附耳 星。」盛弘之《荊州記》云:「南修縣北有熊耳山,山東西各 一峰,傍竦,南北望之,若」熊耳山,上多漆,下多㯶,浮濠 之水出焉,西注于洛。又案《仙書》謂此山上有丹青之 樹,得而服之成仙。《西京雜記》云:「丹青樹,葉一青一赤, 望之如繡,長安謂之丹樹」是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山南名山熊耳,在商州上 洛縣南四十里。其山兩峰狀若熊耳。《禹貢》導洛自熊 耳,其山在虢州盧氏縣界。」齊桓公登熊耳山以望 江漢。《山海經》:「浮濠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按《河南通志山川》:「熊耳山有三,一在河南府盧氏縣 西南五十里,兩峰相並如熊耳,《禹貢》導洛自熊耳,即 此。一在宜陽縣西一百二十里,昔漢光武破赤眉,積 甲宜陽城,與熊耳山齊是也。一在陝州東一百五十 里,乃達磨葬處,其塔尚存。」

按《河南府志山川》:「熊耳山在盧氏縣西南七十里,《禹 貢》導河至熊耳,即此。」

按:《盧氏縣志山川》,「熊耳山」 語同「府志。」

湯池,在縣西一百里熊耳山之西。其水雖隆冬亦熱, 可以沐浴。

熊耳山部藝文

《辨熊耳          》宋·邵雍

昔禹別九州,導洛自熊耳。熊耳自有兩,未知孰為是? 東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書傳》稱上洛,斯言得之矣。

熊耳山部紀事

《後漢書劉盆子傳》:「建武三年正月,赤眉出關南向,征 西大將軍馮異破之於崤底。帝聞,乃自將幸宜陽。赤 眉忽遇大軍,驚震乞降,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 齊。」宜陽縣故城,韓國城也,在今洛州福昌縣東。《水 經注》曰:「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舉,狀同熊耳,在 宜陽西也。」

《盧氏縣志》:「趙難,拓拔魏盧氏人。劉宋舉兵伐魏,參軍 龐季明自資谷入盧氏,難納之。尋率縣人應援,大將 薛安都等因之熊耳入盧氏,斬縣令,以難代之,使為 鄉導,遂引師克陝郡。」

熊耳山部雜錄

漢劉歆《西京雜記》:終南山有樹,直上百尺,無枝,上結 藂條如車蓋,葉一青一赤,望之斑駮如錦繡,長安謂 之「丹青樹」,亦云「華蓋樹」,亦生熊耳山。

《盧氏縣志》:伊水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山海經》曰:「熊 耳之山,伊水出焉。」今觀熊耳,雖稱有伊洛之名而無 流衍之跡,其實出于悶頓嶺之陽,北流過嵩縣、洛陽, 東至偃師入于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