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9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黑文,其狀如鮒,食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

于《洛,多》魚狀如鱖,居逵,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 為瘻。 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 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黃華黑實,服者不 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 中多䱱魚,狀如𥂕蜼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 可以禦兵。今在河南陽城西,俗名《季室》。

又東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葉狀如棃而 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妬。有草焉,其狀如𦬸,白華 黑實,澤如蘡薁,其名曰「䔄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 即中嶽嵩高山也,今在陽城縣西。

《嬰梁》之山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 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不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 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此中出蛇, 故名之。少辛、細辛也。

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 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 《海內東經》:「潁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 北。一曰緱氏。今潁水出河南陽城縣乾山,東南經 潁川汝陰,至淮南下蔡入淮。鄢,今鄢陵縣屬潁川。緱 音鉤,縣屬河南。

按:《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為 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自殽以東,名山五,曰太室。」太 室,嵩高也。

按:《漢書地理志》:「潁川郡: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 是為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崇高為外方山。 師古曰:「崇,古崇字。」

按《甘石星經》,「填星主嵩山豫州。」

按:《後漢書郡國志》,「潁川郡陽城有嵩高山。」《山海經》 謂為太室之山。《禹貢》有外方山。鄭元《毛詩譜》云:「外方 之山,即嵩也。」《孟子》曰:「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注云: 「嵩高之北。」

按:《白虎通巡狩篇》:「中央為嵩山。」

按《風俗通義五嶽》篇:「中央曰嵩高。」嵩者,高也。《詩》云:「嵩 高維嶽,駿極于天。」廟在潁川陽城縣。

按:《魏書地形志》,「陽城郡陽城。」二漢屬潁川,晉屬河 南,後罷。正光中復屬。有少室山、嵩高山、許由墓、啟母 廟。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嵩高為中嶽,在潁川陽 城縣西北。《春秋說題辭》曰:「陰含陽,故石凝為山。」《國 語》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崧。 合而言之為崧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為少室,東 北為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巖中有一石室,內云自 然經書,自然飲食。」又云:「山有玉女臺,言漢武帝見,因 以名臺。」

《外方山》,嵩高是也。

洛水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洛水又 東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逕今水塢。疑作合水而東北流 注于公路澗,但世俗音譌,號之曰「光祿澗」,非也。上有 袁術固,四周絕澗,迢遞百仞,廣四五里,有一水淵而 不流,故谿澗即其名也。合水北與劉水合,水出半石 東山,西北流于劉聚,三面臨澗,在緱氏西南,周畿內 劉子國,故謂之劉澗。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 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東過偃師縣南。洛水東逕計素渚中,朝時百國 貢計所頓,故渚得其名。又東,偃師故縣南,與緱氏分 水。又東,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導源少室山,西流逕穴 山南,而北與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 休水。休水又左會南谿水,發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 休水又西南,北屈潛流地下,其故瀆北屈出峽,謂之 「大穴口」,北歷覆釜堆東,蓋以物象受名矣。又東屆零 星塢,水流流字似衍《潛通重源》又發側緱氏原,《開山圖》,謂 之緱氏山也,亦云仙者昇焉。言王子晉控鶴斯阜,靈 王望而不得近,舉手謝而去。其家得遺屣,俗亦謂之 為撫父堆。堆上有子晉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 遠矣,莫能辨之。劉向疑脫列字《仙傳》云:「世有簫管之聲焉。」 休水又逕延壽城南,緱氏縣治,故滑費,春秋滑國所 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緱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謂之 仙人觀。休水又西轉北屈,逕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 空密陵光侯鄭廟碑》文缺不可復識。又有《晉城門校 尉昌原恭侯鄭仲林碑》,晉皇始六年立。休水又北流, 注于洛水。洛水又東逕百谷塢北。戴延之《西征記》曰: 「塢在川南,因而」宋本作高「為塢」,高一十餘丈,劉武王西入 長安,舟師所堡也。

洛水又東,逕訾城北,又東,羅水注之。出方山羅川, 西北流,蒲池水注之。疑脫水字出南浦陂,西北流合羅水, 謂之長川羅,亦曰羅中也。蓋盻子鄩羅之宿居,故川 得其名耳。羅水又西北,白馬谿水注之。水出崧山北 麓,逕白馬塢東,而北入羅水。西北流,白相澗水注之。 水出嵩麓桐谿,北流逕九山東,又北,九山東谿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