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宣城圖經》:「牛渚山突出江中,謂為牛渚圻口津渡 處也。」

按《輿地志》,牛渚山昔有人潛行,云「此處連洞庭,旁達 無底,見有金牛,乃驚怪而去。」

「牛渚山」又謂之「采石山。」按《金陵》對采石渡口,上有謝 將軍祠。

按《江源記》:「牛渚山,商侶於此取石至都,因名采石。」 按《郡國志》,「采石山在太平府城北。李白嘗乘月與崔 宗之自采石揚帆抵金陵,著宮錦袍,放歌豪飲。」 按《三才圖會采石山圖考》:「采石山在太平府城北二 十五里,一名牛渚磯,亦名燃犀浦。世傳下多怪物。晉 溫嶠燃犀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車 馬,著赤」衣幘。其夜夢神人謂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 相照?」即此。

按《太平府志山川攷》:「采石山在郡治西北化洽鄉,去 城二十里,高百仞,周一十五里,西臨洋子大江,傳聞 昔人采五色石於此,故名。一稱翠螺山。山扼江險要, 為南北必爭之地。晉伐吳,王渾駐師,隋韓擒虎宵濟 破陳,宋曹彬渡師取江南,虞允文海鰍著勳,明常遇 春先登破敵,皆在其處。唐李白披宮錦汎月,勝事稱」 最,故山麓構謫仙樓,樓對長江,千里一目。上而北水 府廟、五顯廟,巖石突出者聯璧臺,巉巖陡削,瞷者肌 栗。其下牛渚磯至山頂三里,三台閣冠其上,傑出松 雲間,一切峰岫,皆陪隸視矣。

牛渚磯在采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許,突兀峭壁 間,舊傳金牛出此,故名。《後漢志》:「丹陽疆域,獨稱南有 牛渚,孫吳、東晉每宿重兵其地。」磯上有江山好處,蛾 眉、燃犀、問月、遙望半山諸亭。

采石山部藝文一

《遊采石記         》宋·陸游

十一日早出,夾行大江,過三山磯、烈洲、慈姥磯、采石 鎮,泊太平州江口。謝元暉登三山,還望京邑。李太白 《登三山、望金陵》,皆有詩。凡山臨江皆曰「磯水湍急,篙 工併力撐之,乃能上。」然今年閏餘,秋早,水落已數尺 矣,則盛夏可知也。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 有無中爾。及過其下,則距金陵纔五十餘里。晉伐吳, 王濬,舟師過三山,王渾要濬議事,濬舉帆曰:「風利不 得泊,即此地也。」是日便風擊鼓,掛帆而行。有大舟東 下者,阻風泊浦漵見之大怒,頓足詬罵不已。舟人不 答,但撫掌大笑,鳴鼓愈厲,作得意之狀。江行淹速常 也,得風者矜而阻風者怒,可謂兩失之矣。世事蓋多 類此者,記之以寓一笑。烈洲在江中,上有小山曰烈 山,草木極茂密,有神祠在山巔。慈姥磯,磯之尤巉絕 峭立者。徐師川有《慈姥磯詩序》云:「磯與望夫石相望。」 正可為的對,而詩人未嘗掛齒牙。故其詩云:「離鸞只 說閨中恨,䑛犢誰知目下情。」然梅聖俞護母喪歸宛 陵,發長蘆江口詩云:「南國山川都不改,傷心慈姥舊 時磯。」師川偶忘之耳。聖俞又有《過慈姥磯下及慈姥 山石崖上竹鞭》詩,極高奇,與此山稱。采石,一名牛渚, 與和州對岸,江面比瓜州為狹。故隋韓擒虎平陳及 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風輒浪作,不可行。 劉賓客云:「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王文公云:「一風 微吹萬舟阻」,皆謂此磯也。磯即南唐樊若水獻策作 浮梁「度王師處。初若水不得志于李氏,詐祝髮為僧, 廬于采石山,鑿石為竅,及建石浮圖,又月明繫繩于 浮圖,棹小舟急渡,引繩至江北,以度江面。既習知不 謬,即亡走京師上書。其後王師南渡,浮梁果不差尺 寸。」予按隋煬帝征遼,蓋嘗用此策渡遼水,造三浮橋 于西岸。既成,引趨東岸,橋短丈餘不合,隋兵赴水接 戰,高麗乘岸上擊之,麥鐵杖戰死,始斂兵引橋復就 西岸,而更命何稠接橋,二日而成,遂以濟。然隋終不 能平高麗,國朝遂下南唐者,實天意也。若水何力之 有!方若水之北走也,江南皆知其獻《南征策》,或請誅 其母妻,李煜不敢,但羈置池州而已。其後若水自陳 母妻在江南,朝廷命煜護送,煜雖憤切,終不敢違,厚 遺而遣之。若水所鑿石竅及石浮圖皆不毀,王師卒 用以繫浮梁,則李氏君臣之暗且怠亦可知矣。雖微 若水,有不亡者乎?張文潛作《平江南議》,謂「當縛若水 送李煜,使甘心焉。不然,正其叛主之罪而誅之,以示 天下」,豈不偉哉!潛此說,實天下正論也。

蛾眉亭記         元吳澄

姑孰之水,西入大江。其汭有山突起,曰「采石」,橫遏其 衝。江之勢,撞激齧射,浩蕩而不可禦。山之骨,峻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