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晉武帝平吳,琊瑯王伷出滁中,孫皓送璽。即此地也。」

按《元帝紀》,「元康二年,瑯琊王從討成都王穎,蕩陰之 敗,出奔東海。王越收兵下邳,以為安東將軍,都督揚 州諸軍事。越西迎大駕,留王居守。永嘉初,用王導計, 始鎮建業。」又按劉唐灣《瑯琊谿記》云:晉元帝居瑯琊 邸,其為鎮東也,嘗遊息是山,厥跡猶存。崔祐甫《寶應 寺碑》亦云:東晉元帝初為瑯琊嗣王,逃難浮江,未濟, 徊翔之地也。王禹偁《留題瑯琊詩》註云:「元帝以瑯琊 王渡江,嘗駐此山,故溪山皆有瑯琊之號。」不知東晉 以前何名也。至唐大曆中,李幼卿為刺史,博尋勝跡, 鑿石引泉以為溪,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禪室」、琴臺、賦 詩刻于石,而瑯琊之勝始聞。迨宋朝王、歐二公前後 出守,形于賦詠,而溪山之祕益顯。

中軍帳基在州西十五里瑯琊山嶺西行。舊《志》云皇 甫暉立。按《通鑑》,「周世宗征淮南,皇甫暉自定遠退保 清流關。宋太祖倍道襲之,暉等陳于山下,俗因此命 名。」

瑯琊洞在州西十七里,瑯琊山之後。舊《志》:一名聖人 洞。闊兩室許,深不可測。宋紹聖二年,曾文昭公及崇 寧間太守錢公輔皆屢遊,有題名刻于石。一名招仙 洞。

歸雲洞,在琊瑯山清風亭西。

熙陽洞,在瑯琊山南塔西,深丈許。

瑯琊溪在瑯琊山中。按《劉唐灣記》云:「滁州南七里,道 右千步,有崇山浚溪,物外靈境。大曆中,李公幼卿導 其蒙泉,釃以清流,善其幽景,而無美名,因號瑯琊溪。」 李幼卿賦八題于岸石,獨孤及為《瑯琊述》,並見《慶曆 集》。溪流經冷水塘、周公沛入清流河。

明月溪在瑯琊山開化寺內,下流入瑯琊溪。

冷水澗在州西南七里。源出瑯琊山,流入周公沛。 分水澗在州南一里。源出瑯琊山,入同觀塘。

大曆井在瑯琊山了了堂側。舊志云:「唐大曆中鑿。」按 崔祐甫《寶應寺記》云:「山之高原,成其甘井,深仞袤丈, 汲而不窮。」推此,則知李幼卿建寺時所鑿。

庶子泉在瑯琊山寺僧堂前。唐大曆中,刺史李幼卿 所發。李陽冰為《庶子泉銘》,其篆畫為世所寶。歐陽公 《集古錄跋》云:「慶曆五年,余自河北都轉運使貶滁陽, 屢至陽冰刻石處,未嘗不徘徊其下。庶子泉昔為流 谿,今山僧填為平地,起屋于其上。問其泉,則指一大 井曰:『此庶子泉也。可不惜哉』!」

白龍泉在瑯琊山開化寺佛殿側。舊《志》云:「祈雨多驗。」 今尚存。

「醴泉」,在瑯琊山回馬嶺之東,今涸。

「蒙泉」在瑯琊山磨拖嶺下。

觀音泉:在瑯琊山寺門外。

開化禪寺在州南十里瑯琊山。唐大曆中,賜號寶應。 舊《志》云:「周顯德中,淮南寺廢。」王著《重建寺碑》云:「宋乾 德二年,郡守胡琉令僧德嵩重建。」舊《志》云:「太平興國 三年,賜今額,藏累朝御書。元季兵燹,莽為丘墟。明洪 武六年,僧紹寧與無為禪師得學,拓故址。十六年,開 設僧正司,與本寺為之。」今屬龍興寺。

舍利寶塔在州西南瑯琊山。建炎三年燬於兵。 玉皇殿,在城西南十里瑯琊山,不知何年創建,梁柱 皆以磚石為之,規制巍然,為諸殿冠。萬曆間,增設天 門三層,其第一層今僅存址。

瑯琊山寨在州西南十里瑯琊山中。宋建炎三年,寇 盜紛紜,郡守向子伋相視險阻,乃因山巖築城,周十 餘里,為門二,東曰「回馬」,西曰「太平」,聚民以守。十月,巨 寇李成逼城下,子伋堅守踰旬,糧竭援絕,寇悉眾銳 攻之,城陷。今基尚存。

御書閣在瑯琊山前。乾德二年建,藏四朝御書,久廢。 琴臺在瑯琊溪旁。唐刺史李幼卿建,今廢。

望月臺在瑯琊山,建置不可詳,久廢。

悟經臺在瑯琊山,即張方平寫《三生經》處。萬曆四十 年,太僕卿劉日升為之築臺。

妙相堂在瑯琊山皆空亭之西巖間。

麟嗣堂在瑯琊山妙相堂前。新建。

振宗堂在瑯琊山。明萬曆三十八年,太僕卿吳達可 創。前有銀杏二株,枝柯交覆,密蔽天日,大可十數圍。 四賢堂在瑯琊山。祀王元之、歐陽修、曾肇、曾鞏,久廢 皆空。亭在瑯琊山開化寺右,今廢。

「清風亭」在瑯琊山寺後,今廢。

《三友亭》在瑯琊山庶子泉東。削壁列屏,懸崖瀑𭥚郡 學生歐粲題聯云:「一水懸崖時漱玉;四山遶戶自開 屏。」石太僕愛而梓之,後改名「混混。」今廢。

「攬秀亭」在瑯琊山,今廢。

「余公書院」在瑯琊山寺左。

茶仙亭在瑯琊寺。宋紹聖中建,曾子固《記》,久廢。 漏澤園在瑯琊山口。崇寧三年創。凡死無歸與貧不 能葬者,率收瘞之。後罹兵燼,荒塚榛蕪。紹興間,復修 理之,委通判提督,僧舍守之。嘉定元年,通判吳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