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是所以承唐虞之後,垂子孫之丕業;立商周之前,樹帝王之《洪範》者也。」 嗚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賞功。故堯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湯武大功而祚延於世。有夏德配於二聖,而唐虞讓功焉;功冠於三代,而商周讓德焉。宜乎立極垂統,貽於後裔,當位作聖,著為世準。則塗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於此。追惟大號既發,《華蓋》既狩,方嶽列位,奔走來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寧,羽旄四合,衣裳咸會,虔恭就列,俯僂聽命。」 然後示之以禮樂,和氣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謨訓,宜在長久。厥後啟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拒太康,而帝業不守。皇祖之訓,不由人亡政墜,卒就陵替。向使繼代守文之君,又能紹其功德,修其政統,卑宮室,惡衣服,拜昌言,平均賦入制定朝會,則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茲山之會,安得獨光於前歟?是以周穆遐追,遺法,復會於是山,聲垂天下,亦昭前軌,用此道也。故余為之銘,庶後代朝諸侯、制天下者,仰則於此。其辭曰:

惟禹體道,功厚德茂。會諸侯衛,統一憲度。省方宣教, 化制殊類。咸會壇位,承奉儀矩。禮具樂備,德容既孚。 乃舉明刑,以弼聖謨。則戮防風,遺骨專車。克威克明, 疇敢以渝。宣昭黎獻,耆定寰區。傳祚後昆,丕承帝圖。 「塗山巖巖,界彼東國。惟禹之德,配天無極。即山刊碑, 貽後作則。」

遊荊塗二山記       明宋濂

濂既遊瑯琊山,起行至池河驛,郵卒遞內使監公牒 至,及開緘,中藏《濠梁古蹟》一卷,宸翰親題其外,令濂 搜訪,與青宮言之。濂因啟曰:「臨濠古蹟,惟荊、塗二山 最著。按《圖經》,塗山在昔鍾離縣西九十五里,荊山亦 在縣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聯屬,而淮水繞荊山之 背。神禹鑿開,使水流二山間。其疏鑿之蹤故在,人思 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宮曰:「至中都,當共往遊焉。余將 渡淮狩於王莊,先生宜泝流而上,屆今懷遠縣治以 俟。」濂奉教行,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發舟。庚午 日曛,始泊縣西門,而青宮已駐蹕於門東五里矣。辛 未,濂上謁青宮,青宮甚喜,下令以壬申遊二山。濂至, 期約懷遠文學掾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櫂舟至塗山, 足曳杖入山。山旁廢址,舊皆民廬。前度石梁,復斗折 而北,累石為墉,多藝椒之園。行可三里餘,視大磐石, 青綠間錯,頹然欹足。坐諦視之,乾蘚交封之。耳聞有 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翫,不假土力。人取懸檐間, 呼為「石蓮花。」復行四里所,巖石犖确,插起道左,危傾 欲飛墜。復二里所,微徑入灌莽,抵巖罅,貯泉一泓,味 甚甘,覆以生茨,曰聖水亭,取水以禜雨,多驗。復一里 餘,至山巔,禹廟在焉。廟已毀,惟頹垣破礎存。游目四 顧,長淮西來,渦河北匯,而壽春、臨濠、宿州之境,皆在 冥茫昏杳中。緬想南北戰爭屯戍處,為感慨者久之。 山之下聚落甚盛,《廟史》云:「名禹會村,乃禹會諸侯之 地」,廬舍之比如櫛,移踵入廟,廟前杏樹一章,大可蔽 牛,二柏參差左右。樹東寘小甕,杏柯之水,時津津滴 其中。《廟史》云:當晨霧四集,水愈多,其來如泉,可代井 汲。石碣二,一大書有「夏皇祖之廟」六字,下方刻宋慶 元初州守劉仲光自造《禱雨記》一亦記禱雨事。皇甫 斌紹熙庚戌來為郡,命鍾離尉丁大榮作石未剝,泐 文尚可讀。復從廟西循石坡而下,巨石危立如人形, 遙望之,一嫗儼然也,相傳為啟母石廟。史云:「居人每 刲羊豕祭之,至有以粉黛飾其貌者,聞之不覺失笑。」 山坳舊有僧房,今廢久,俟鶴駕不來。忽使者至云:「扈 從士馬多,無橋可以渡河,青宮不復至矣。」言未既,但 見旌旗如錦繡,搖曳上荊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鯀廟, 見所題碑,神號鄙俚,棄而不睨。出讀祖無擇所賦歌, 京口孫臨為書碑,蓋無擇謫守壽春,過此而作也。復 北經縣治,折而東行約三里所,至荊山,梁魏交鬥時, 就山築堰,以灌壽春,其遺蹟猶班班可見。復行三十 里,步崖广如屋,側身而入,石平如床,座可坐,人號為 「卞和洞。」自西上,復一里,所過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 故名。復六十步,至產玉坂,奇石駢列,元質而白,緣粲 如雪。西有玉池,榛荊迷路,不可尋。景彰欲導至青峰 庵,足倦遂止。時青宮已獵遠郊,濂因登舟,先還中都 云。惟二山見諸載記者,其說多乖舛。以塗山言之,《春 秋左氏傳》云:「禹會諸侯於塗山。」杜預註云:「在壽春縣 東北。」說者云:「今濠州是也。」《國語》《史記》則又云:禹會諸 侯於會稽,故會稽亦有塗山。《吳越春秋》亦以塗山在 會稽,又兼載《塗山之歌》。應劭云:「塗山在永興北。」說者 云:「今會稽蕭山縣是也。」是二說已不能歸於一致矣。 至於蘇鶚《演義》又云:塗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 州,四當塗。然其處皆有禹蹟。或者遂謂禹之治水,固 嘗遍歷宇內,而會諸侯實在會稽之塗山。柳子厚《塗 山銘》、蘇子瞻子由《塗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濂之 存疑未決者一也。以荊山言之,荊山,楚山也。楚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