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竭。中峰最高,四穴在峰上」,天地澄霽,望之如牖戶,謂

之石窗,即四明之目也。舊傳劉晨、阮肇居之。左為騫 鳳巖,下有方石,高數丈,磨崖,《漢隸》曰「四明山心。」右為 殺羊巖,赤壁里許,傳為仙人刲羊注血。前為障龍巖, 後為寒草巖,五峰相次,總名曰芙蓉峰。自石窗北行 二十里,為大蘭山。後漢上虞劉綱同妻樊雲翹昇仙 於此,遺屨山下化為臥虎,後人名之曰昇仙山,立祠 以祀之,有榭曰「樊榭。」

《古蹟攷》:「謝安石故居,在四明之東山。」

孫子秀別業,在四明之姚巷。其舊種荷池,久已耕為 田,而群禾之中,時抽荷葉數莖。其根未嘗有藕,蓋數 百年不絕也。

按《上虞縣志輿地考》:「由管溪而東曰大嶺,與餘姚界 大嶺接。迤南曰錢庫,由錢庫而夏家嶺,由夏家而隱 地嶺,由隱地而入曰四明山。山高四萬八千丈,周二 百一十餘里,凡二百八十二峰。《南史》謂梁孔昭隱四 明。」《太平御覽》云:「李汾,上虞人,嘗讀書其中。」

按《嵊縣志山川攷》:「四明山在縣東五十里靈芝鄉,高 四萬八千丈,周二百一十里,跨勾章姚虞等縣,《道書》 稱第九洞天,有二百八十二峰,四面巑聳,形勢區分。 東曰驚浪山,西曰奔牛隴,中曰三朵峰,稍南曰芙蓉 峰,上為騫鳳巖,又南曰驅羊之勢,地宛轉吐出清澗 水,南流入鄞。西南曰八囊山,北曰走蛇之峭,兩山如」 走蛇騫鳳。右為石窗,四面玲瓏,亦名「四窗」,是稱「四明」 焉。按以上二志俱云高四萬八千丈與通志不同 按《寧波府志山川攷》:「四明山在郡西南百五十里,為 郡之鎮山。由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湧為 二百八十峰,中為三朵峰,西南有五朵峰。五朵峰東 一峰,高六里,周十里。峰南一巖,高一丈,深七尺,中有 石穴,通泉流於黎洲,穴生甘草,多古杉柏。瑞雲峰西 一峰,高四里,南有石室,下有石枰,相傳劉阮居之。南」 一峰,高三里,有石壁,壁出數穴,生石乳。北一峰,高四 里,峰頂有天井,雲氣吞吐。山四面各生一樹,東生梓, 西生松,南生柏,北生檉及黃楊,其山平正。山南聳七 十峰,狀如驅羊。其峰蹲者曰「蹲羊」,水源十丈,有神蛇 居之,吐靈氣如樓閣,可禱雨。山足一澗,南出一百二 十里,水歸鄞江。溪上一山,宋有捕魚者入,或云應則 也。則初入山,甚秀麗,既而暝晦,號曰大晦山。東一峰 下有龍窟,逸士陶源探望如樓閣,號曰小晦山。南八 峰如罾囊,號八囊山。山北有兩陣山,如走蛇,梅福隱 越嘗遊焉。謝靈運《山居賦》:「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 四明五奧三菁。」三菁,太平之北諸山,神仙所居。由鄞 小溪而上為東四明,莫險于從大雷,而勝則有加。由 餘姚與上虞而上,為西四明,路頗平。由奉化雪竇而 上,與上虞等直謂之四明山。山勢蜿蜒,與三境相犬 牙。《道書》:「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所謂丹山赤 水洞天也。

《古蹟攷》:「徐舍人宅在四明山下,距縣南六十里。 謝隱士山居,在四明山之南,距縣二十五里。」

按《鄞縣志形勝攷》:四明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由 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湧為二百八十峰。 其支山在鄞縣者曰杖錫,前有七峰,上有「四明山心」 四隸字。唐僧紀飛錫至此,故名。曰石樓,曰松巖,舊有 松巖觀,曰雷峰,舊有雷峰院,曰大雷。《寶慶志》云:大雷 山之西曰孔奧,屬鄞縣,有所謂三十六河而無水,俯 「而聽之,則水聲潺潺。」相傳四明山之伏流也。

天井山龍神顯濟廟即四明山之天井,在縣西南六 十里。有金線蜥蜴,能顯靈異,興雨澤,天旱禱之必應。 宋嘉定九年,賜今額。乾道二年新廟,張良臣為之記。 元至正二十六年,封鄞縣五井龍神,第一井《龍神》孚 澤顯佑侯,今易「廣祐孚澤侯」;第二井《龍神》昭澤顯利 侯,今易「廣利昭澤侯」;第三井《龍神》廣濟顯惠侯,今易 「廣濟潤澤侯」;第四井龍神利澤侯,今易「廣惠利澤侯」; 第五井龍神顯澤侯,今易「廣施顯澤侯」,有劄付明時 賜祭。萬曆十七年,同知龍德孚攝縣事重修,沈一貫 為之記。

按《慈谿縣志山嶺攷》:「四明山在縣西南一百十里,唐 採訪使齊澣置明州,因山以名也。」

按《奉化縣志山川攷》:「四明山在縣西一百五里,其山 周迴八百餘里,有七十二峰,即仙家第九洞天,第五 十七福地也。」

蓬島山,在縣南四十里,為邑之遠。案其源來自四明 山,重岡複嶺,繚繞綿亙,峰角兀然,獨冠諸山。

鎮亭山在縣西南一百里。南自天台,西連四明。 江口山在縣北三十里。自四明分為雪竇諸山,東衍 至此而止。

鵓鳩山,在縣北三十五里。自四明山來,山頂有石,狀 如鵓鳩。

妙高峰在雪竇山,東望太白,西連天姥,南引天台,北 跨四明。峻峭特起,其狀如臺。下俯陡澗,深不可測。旁 有藤龕,乃和禪師伏虎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