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十三卷目錄

 宛委山部彙考

  圖

  考

 宛委山部藝文

  登宛委山        唐宋之問

  和元微之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

               白居易

  陽明洞           前人

  陽明洞二首        元韓性

  宛委山           前人

  王笥山         明王元章

 宛委山部紀事

 東山部彙考

  圖

  考

 東山部總論

  葛立之詩話東山

  紹興府志東山攷

 東山部藝文一

  東山記          宋孫枝

 東山部藝文二

  東山望海        宋謝靈運

  東山二首         唐李白

  初夏遊楞伽精舍      皮日休

  奉和襲美初夏遊楞伽精舍次韻

               陸龜蒙

  遊東西巖         宋蘇軾

  遊會稽東山         朱熹

  前題            王丘

  遊東山二首         陸游

  東山          明李東陽

 東山部紀事

 東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十三卷

宛委山部彙考

夏禹得《山海經》之宛委山。

宛委山一名石簣山,一名玉笥山,一名天柱山,又名 石匱山,在今浙江紹興府城東南一十五里。舊傳夏 禹開此山,得金簡玉字之書,知地理,悟治水之道,其 書即今《山海經》云。

按孔靈符《會稽記》:「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 呼石匱,壁立干雲,有懸度之險,升者累梯,然後至焉。 昔禹治洪水,厥功未就,乃躋于此山,發石匱,得金簡 玉字,以知山河體勢,于是疏導百川,各盡其宜。」 按《水經漸江水注》:「會稽山東又有石山,石形似匱,上 有金簡玉字之書。昔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 又:「浙城東」郭外,有玉笥、竹林、雲門、天柱精舍,並疏山 創基,架林裁宇,疑脫一字澗延流,盡泉石之好。 按《太平御覽會稽諸山攷》:石簣山,其形似簣,在宛委 山上。《吳越春秋》云:「九山東南曰天柱山,號宛委,承以 文玉,覆以磬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禹乃 東巡,登衡嶺刑御白馬以祭之,有赤繡文衣男子,自 稱元夷蒼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簡書,知道水之方 者,齊于黃帝之嶽』。」禹乃齊登石簣山,果得其文,乃知 四瀆之眼,百川之理,鑿龍門,通伊闕,遂周行天下,使 伯益記之,名為《山海經》。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宛委山,在會稽縣東南 十五里。」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宛委山在紹興府,與會稽山相 接,壁立干雲升者緣梯而上,上有石匱,禹發之,得赤 珪如日,碧珪如月,長一尺二寸。又傳禹治水畢,藏金 簡玉字于此。」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宛委山在府城東南一十五里, 山上有一石簣壁立,干雲,升者累梯而上。」《十道志》云: 「石簣山一名宛委,一名玉笥,有懸崖之險,亦名天柱 山。昔禹治水,功未成,乃齊於此得金簡玉字,因知山 河體勢。」《遁甲開山圖》:「禹治水至會稽,宿衡嶺宛委之 神,奏《玉匱書》十二卷。禹開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 如月,各長一尺二寸。山下舊有棲神館,唐改為懷仙 館,今為龍瑞宮,有洞曰「陽明洞天。」山巔有飛來石,其 下乃葛仙翁井。山南則葉天師龍見壇。

會稽陽明洞,在宛委山,洞是一巨石,中有罅。《舊經》云: 「道家之第十一洞天也,一名極伭,太元之天。」龜山《白 玉上經》云:「會稽山周圍三百五十里,名陽明洞天,皆 仙聖天人都會之所。」則第十一洞天。蓋會稽諸山之 總名,不獨此石罅也。石名飛來石,上有唐宋名賢題 名,洞或稱禹穴。唐觀察使元稹以春分日投金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