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溫州府志山川攷》:「大若山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

里,一名赤水山。相傳有赤水時出,飲者必壽,為天下 第十二福地,乃地仙李方回所治。有石室,可容千人, 石室之北,有龜巖瀑布。」

小若山在府城北一百里。層巖壁立,面南有洞,下臨 深壑,最為奇勝。

按《永嘉縣志山川攷》:「大若巖為天下第十二福地,乃 李方回真人所治。其東西兩溪合流,巖下匯為龍潭, 相傳有赤水時出,又名赤水山。有石室,可容千人,又 有龜巖瀑布。」

登仙巖即朱孺子食枸杞根汁昇仙處。

「小若巖」,水石清奇,景致尤勝。

大若巖部藝文一

《大若巖記        》宋林一龍

大若巖者,即石室也,在永嘉郡南。溪小源從郡北江 口入,愬流而上,山盤水折,凡一百五十里,有洞狀如 卷螺,呀立千尺,深窈虛廓。梁陶弘景嘗集《真誥》于此, 所謂「石室」也。山皆從西北來,積天地奇嶮之氣,磅礡 糾鬱,或峭眾激,為芒為角,為高峻,或怒自決,為罅,為 龕,為大竅。而其潰散不可收拾者,又復洩為飛瀑,卒 為詭石,吞吐變現,感遇凝射,千態萬狀,莫可名數。而 《真誥》石室,則其精神聚會也。山水俱到,眾妙。蓋昔名 之曰「大若福地」者,其說蓋出于道家云。大若巖之外, 去十數里,又有小若巖,世人類以今文若字推其初 所以名之者,義皆無當。按古文「嶽」字,其上皆從山。凡 字譜中字從山者,皆山之貌像名稱也,而人莫之識 者,蓋古字之不傳久矣。自秦變古字,以小篆隸書,法 行。厥久,風氣浸移,日趨簡便,承訛襲謬,人用其私。蓋 今之所謂古者,已非古矣。余讀古文十二篇,《周易》始 得見此字,蓋古文「嶽」字皆如此。因表而出之,使人知 自有宇宙,則有此巖,自有此巖,則有此名,而所以定 其名而發其奇者,則自余始。

大若巖靈真宮銘      元虞集

大若巖者,在溫州府永嘉縣北八十里,《道書》所謂「赤 水山福地」者也。其山周圍五十里,巖高十七丈,深百 四十尺,廣倍之,石環中虛,容光東啟,居焉如在屋室。 大抵世言洞穴多在幽暗險絕,必旁行仄入,莫窮其 所。至篝火捫索,乃頗有見,以為奇未有若是之明爽 者也。有石高十數丈,當其前若門屏然,其北有東西 兩溪,合流注巖下,匯為龍潭而南出。其西溪相傳有 赤水時出,飲者養壽。今山下多老人,百十歲,而赤水 不常有也。沿溪皆奇石,可以物象名者,若香爐、石筍、 屏霞、蓮花之屬,凡數十處,其不可名者至多也。溪之 源有瀑布,皆垂數百尺,一曰「谷漈」,一曰「傅巖。」傅巖尤 奔怒者也。晉永嘉中,有傅隱遙王元貞者,隱此洞。其 弟子朱孺子見白犬走枸杞叢中,疑之,掘得根若犬 形者,煮食之,身輕。登石臺仙去。故名其臺曰「飛昇臺。」 而枸杞豐茂異常產,來遊者皆擷茹之,後亡,或云猶 有人見之。其後陶隱居著《真誥》,此巖又名真誥巖。又 嘗煉丹層巖中,夜坐,時或望見光煜煜然,云是丹光 也。唐時人間以水旱疾癘,禱巖下輒應。咸通七年,恩 王府參軍、知永嘉監崔元德始請於朝,立祠度道士 居之,與田四百五十畝,禁樵採一里。宋宣和中,建三 清宮巖中賜名「廣福靈真宮。」巖中風雨不及,至今若 新成者。又有兩殿五祠、一鐘樓皆在巖下,道館庖庫 在巖外。慶元中,道士婁懷玉、王師皓知宮事,皆修治 之。入國朝,用溫州道錄兼領。後其徒散理別業,宮廢 不治。大德四年,道士曹淵龍始專居之,私出錢募人 墾其山,隄,其水除,導其堙蕪,得田數十畝,益以己私 產,悉資宮中之用,作齋堂,治凡屋之當治者。幾二十 年,而宮事備。天子璽書護之,俾其徒世相傳,勿敢有 所易。淵龍,瑞安人。其先累世事故宋,致位清顯,故家 凋喪,方從黃冠遊,至是兩被恩命提點宮事,蓋吉士 也,宜其如此。淵龍嘗曰:「上巖後山一里最高處,遊者 至此聞鐘磬聲,相戒勿敢動而去。」淵龍數至其所,無 所聞,然實奇勝地。屬郡虞集曰:「此殆子元應耳。」元教 嗣師吳道人曰:「此可銘。」故為著銘曰:若中虛容作室, 門出震當離日承闕端鎮「巨石陶朱君,千百年,赤水 隱源水葛綿綿。曹淵龍,修其宮,學仙翁。萬靈受命斥 物怪,非有道者勿敢至,矧敢壞,勒以吾銘示千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