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爽矣。又三里,山勢壁立,皆攀藤蘿,彼此相率引,乃為

移步。後有胡僧作大梯數架於此,以便遊者,今謂之 「胡僧梯。」過梯行三里,險絕峻拔,為觀音巖。再上三里, 為歡喜亭。亭倚險憑虛而立,俯檻不視,雲消嵐散,千 巒萬岫,杳不可數。蓋峨山之險,至此已歷盡。從此登 頂,皆平岡,漸躋無復有險處,故謂之大歡喜也。過亭 為桫欏坪,坪有桫欏樹,春夏之間,花開如繡,蕊柎非 人間所有。又上為圓覺庵,庵宏闊幽深,大於諸院。院 前樹兩旛,高可十丈,皆組金錯繡所成。予疑其字畫 書法不類尋常,問之,則曰:「是慈寧宮所賜,而皇太后 所手書也。」予歎服不已,因命珍貯之。僧曰:「居恒貯之 重閣,有客則獻之,以章恩賜耳。」予可其說,遂入登複 閣,謁拾得尊者。拾得,普賢,願王後身也。又西登一圓 蓋亭,亭中有《烏思藏番經》二本,一金書,一銀書,皆番 字,不可讀,其筆法亦異。蓋予在雅州遊番寺,見喇嘛 所誦皆是經也。又過一堂,通天和尚真身在焉,雖坐 圓寂,宛然如生。再上為老僧樹,傳「樹在百年前已枯 矣。枯而空,其中有八十歲老僧,常跏趺其內。忽一日 坐化,樹枯隙處復合,枝葉為之復榮。蓋僧得樹而後 逝,樹得僧而再生,若相得也。」又上為天門石,兩石壁 立如門,雲霧旋繞其上。入其門,真如登閶闔矣。左轉 為七天橋。七天者,峨山為第七洞天也。橋跨溪流,四 時皆淩,惟此時潺湲有聲。過橋為文殊庵,又過庵為 天仙橋,俗傳為九天仙女降會處。再上為錫瓦殿,又 上為銅瓦殿,皆普賢金像在焉。殿後有坊,題曰「捫參 歷井。」以峨眉山分野屬參、井之間,故旁有泉,亦名井 絡泉,深廣亦無幾,每日千人飲之不盡。坊後左為培 風館,右為臥雲庵,眾僧迎予入庵中坐。且曰:「登山勞 苦,詰朝登頂拜大士不遲。」予亦就坐。有三四僧從 山頂下呼:「佛光大現,請駕登臺。」予急起冠服,上獨尊 臺,拜普賢大聖畢,出臺下街,撫石欄臨萬仞之巖。見 白雲鋪滿,萬壑皆平。紅日臨雲上,白雲之中,閃出一 輪五色佛光,如《太極圖》。中一圈碧色,外一層淺紅色, 又一層綠色,又一層白色,又一層紫紅色,又一層黃 色,又一層大紅色。自內至外凡七層。由已末至未初 不散。凡觀者之影,俱在中一圈碧色之中,左右前後 皆然。至未末稍澹,如虹霓之色,漸沒入白雲之中。僧 眾皆擺列拜賀曰:「自昔貴人遊者,候此光旬日,不能 得公善政格天,何一至即見也?」予笑而應之。眾僧喜 曰:「明公心與天通,一應百應,夜暝之後,當有聖燈焉。」 及時薄暮,一僧果語空中有燈現。予急出觀之,隱隱 有一二點,如星飛在巖壑上下間,有頃分為數十,有 頃漸分為數百,往來樓臺欄甃之中,移時而散,竟不 知為何物。夜深入臥雲庵就榻,主僧語曰:「峨眉山孤 高,一望無際,詰朝晴開,可堪遠眺。」蚤起,一天澄碧,四 際無雲,予與梵侶縱目舒眺。近西北方瓦屋山,層嶂 崒嵂,直插天表。稍南為曬經山,方峙如屏風,獨超群 岫,傳為唐三藏取經曬於此。瓦屋山之西,一派萬里, 如鋪雲,如傅粉,如堆綿,環于天之西極者,則雪山也。 山以高而積雪,雪以積而增高,蓋雪山之高,有加無 已者也。曬經山之西,為天竺山,在萬里山巒之外,若 隱若見,凝盼雖在目中,然非旬月所能到也。南顧從 右平分者,為此山之仲,為二峨山;再遠者,為此山之 季,為三峨山。三山鼎列,如相揖讓。環山之水,如雅水、 卭水、瀘水、大渡河,皆如龍如虯、如帶如襟,旋繞目前, 不可勝數。有頃,雲從巖起,布滿層空,咫尺之間,人皆 不相見矣。嗚呼!佛光、聖燈,此山所有;雪山、天竺,此山 所見。然登眺者,遇之十無一焉。予以邂逅之遊,並集 諸美,此遊盛哉!然予常以聖燈佛光反覆求其理,有 謂聖燈為落葉者。予鄉蓉城有寶山夜火,每日入則 火見,或一散為百,或百會為一。今佛燈亦與寶山大 小聚散相似,有謂日光在上,雲氣在下,相印以成光。 然予遊觀南嶽、太和之間,舊仞之巖不知凡幾。巖下 未嘗無雲,巖上未嘗無日,然竟未有此光,則茲山之 靈所獨鍾也。昔元次山守永州,愛其山川水石,俱係 以「吾」字:山曰峿山,水曰浯水,石曰石,至今爭膾傳 焉。峨山從我,蓋前此有先得我者,以我為峨山主。山 中佳景,非我孰得有之?於我之山,恣我之遊,以我會 我,詳序其所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