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按,《方輿勝覽》利州東路,利州劍閣,在綿谷葭萌縣。歐

陽詹《棧道銘》云:「斜根玉壘,旁綴青泥。揔庸蜀之道塗, 統岐雍之康莊。」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作《劍閣賦》云: 「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對酒」而相憶。

大劍城,《元和志》云:「即秦張儀、司馬錯伐蜀所由路,又 謂之石牛道。」

小劍城,在益昌縣西南五十里,去大劍城三十里。連 山險絕,飛閣通劍,故謂「劍」也。

隆慶府梁山,在普安縣西北四十九里,一名「大劍山」, 姜維拒鍾會於此。

《劍閣》:

「飛仙閣」俱在梁山。

劍門關。大劍山在劍門縣,亦名梁山,又有小劍山,在 其西北三十里。又有小劍故城,在益昌縣西南五十 里。《輿地廣記》云:「山有小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昔 秦伐蜀而不知道,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糞 金,欲以遺蜀。蜀王負力而貪,乃令五丁開道引之,秦 因使張儀、司馬錯引兵尋路滅蜀,謂之石牛道。至永」 平中,司隸楊厥又鑿而廣之,自縣東南經益昌戍,又 東南入劍州普安縣界,即鍾會伐蜀之路。其地連山 絕險,又謂之劍閣道。大劍雖號天險,有阨塞可守,崇 墉之間,徑路頗夷。小劍則鑿石架閣,有不容越,太白 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是也。又按:二劍古不以 關名。《寰宇記》云: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閣道以 通行路,見此立劍門縣,以大劍山至此,有隘束之路, 故曰劍門。晉元康中,李特隨流人入蜀,至劍閣,顧盼 險阻,曰:「劉禪有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 龍巖在劍門縣西一里,洞穴可坐百許人。《雪齋小說》 云:王建為盜,朝廷捕之急,逃於劍門巨石穴中。 劍門,李德裕題云:「奇峰百仞懸,清眺出嵐煙。迥若戈 回日,高疑劍倚天。參差霞壁聳,合沓翠屏連。想是三 刀夢,森然在目前。」

玉女臺,在大劍山絕頂上峭壁千仞,下瞰古道,行人 如蟻。有小石刻云「玉女煉丹之所。」

仙女觀在梁山之頂。李宗諤《圖經》云:「在縣東五十里 北崖頂。唐先天二年,置道士焚修,去觀僅一里,渡仙 女橋,有燒丹臺,巖畔有仙女影。近代以來,改為禪院。」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大劍山在劍州北二十五里,一 名梁山。」《山海經》:「高梁之山,西接岷峨,東引荊、衡。」劉儀 鳳《劍閣記》:「梁山之險,蜀所恃以為外戶。峭壁中斷,兩」 崖相嶔,如門之闢,如劍之直,故又名「劍門山。」

小劍山與大劍山相屬。秦欲伐蜀,而道不通,乃作五 石牛,以金置其後,言「能糞金,欲以遺蜀。」蜀王負力而 貪,乃令五丁開道引之,秦因滅蜀。大劍雖號天險,徑 路頗夷,《小劍》鑿石架閣,險不容越。

按《劍州志山川攷》:「大劍山在州東北八十里,一名梁 山,一名劍閣,一名劍門。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對如 門,山口為劍門關,其地連山接險,實一州之形勝,兩 川之咽喉也。」

小劍山在大劍山西北三十里。

龍巖在劍門山。洞口斜入,甚邃。巖有懸泉,隨穴下注。 居民遇旱取水,禱雨輒應。有宋人隸書「龍巖」二字於 額。

大劍溪發源大劍山,自劍門關流出,至誌公寺北折 為魚子溪,至大倉嶺入於黃沙江。

小劍溪:發源小劍山,東過涼水溝、瀑布崖,至兩溪口, 與大劍水合流。

《古蹟攷》:「石牛道在大劍山關口,即秦伐蜀路。」

李杜祠廢址在劍門關。

思賢樓在劍門關,宋人畫晉張載、唐李白、杜甫、柳宗 元《四賢像》於其上。

「飛仙閣」遺址,在劍門關半里許,梯石而上。

劍山部總論

《圖書編》:

大小劍門山總敘

蜀地之險甲於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於蜀。蓋以群 峰劍插,兩山如門,信有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者。 自晉、唐以迄於今,巨卿逸士登遊唱和,篇牘累積。有 說有銘,有詞有詩,非止一家,而所以形容其險者殆 盡。披閱諸公著述,益增弔古探幽之想。遂為《考訂復》, 以廣其傳。庶幾四方之士談劍門之險者,一覽之餘, 則奇峰絕嶂,宛乎在目矣。雖然,「險」固可稱,而有天下 國家者初不恃此以為重,蓋在德不在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