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歸善縣地為是,蓋羅浮之洞,周迴五百二十七里,歸善乃其東麓。
又東三里曰「明福觀」,其內有西華道院。
《一統志》云:「泉源福地,南漢所建,亦名九天觀,後改建在沖虛觀東三里,宋賜額蘇軾所書。其內有西華道院,乃張元庵退居之所。」
又東曰「羅浮道院。」
蘇軾《與其子過賴仙芝、王原秀才、僧曇隸、行全同遊羅浮道院及栖禪精舍,作詩寄邁迨》「斷橋隔勝踐,脫履欣小憇。瘴花已煩紅,宮柳猶疏細。斜川二三子,悼歎吾年逝。淒涼羅浮館,風壁頹雨砌。仙山在何許,歸鶴時墮毳。崎嶇拾松黃,欲救齒髮敝。坐令禪客笑,一夢等千歲。栖禪晚置酒,蠻果粲蕉荔。齋廚苦無美,野餉籃有惠。嬉遊趁時節,俯仰了此世。尤當洗業瘴,更作臨水褉。寄書陽羨兒,并語長頭弟。門戶各努力,相期畢租稅。」 又《江月詩序》:「今歲九月,殘暑方退。既望之後,月出愈遲。然予嘗夜起登合江樓,或與客遊豐湖,入栖禪寺,扣羅浮道院乃歸。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此殆古今絕唱也。」
其北曰「孤青觀」,後改曰「長春」,又改曰「長壽」,徙建於榕 溪。
《山記》云:「即葛仙西山庵基。唐改長春觀,南漢改名長壽。」 宋末將毀,道士王寧素始改建於博羅縣西榕溪上,前建保寧橋。元皇慶間賜額,改築孤青觀舊址為天華庵,故俗呼長壽觀為南天華。明嘉靖初,徙附于沖虛。
其南「黃龍洞」,上有「四賢祠。」
即南漢「天華宮」 故址,湛若水建,以祠周濂溪、羅豫章、李延平、陳白沙四先生。
又南延祥寺之左曰「叢林觀。」
《山記》云:「洪武二十四年,徙諸觀之當毀者,聚其材構此。內有丹房,雲水遊方之士居之。」
其北「雲母溪」,達於鳳凰臺。有何仙姑祠。
《廣州志》云:「增城縣南鳳凰臺有何仙姑舊居。唐大曆間,道士蔡天一改創會仙觀,於觀左立仙姑祠,有田三十三畝。」
《庵廬攷》:「庵一十有六,書堂三,書院二,廬舍五,山房二, 飛雲頂之南,曰見日庵。」
《山記》云:「崖石嶒崚如塔,常於夜半見日。仙家修養元氣於中夜存,必與天地之氣偕作,乃可成丹,故結庵居此。」
又南曰「朱子庵。」
《山記》云:「庵在中路之左,伏虎巖上,秦時青精先生朱真人在此得道。其庵有盤旋曲折之勢,上接高崖,徑路可達石樓。」
上界三峰之南,曰「劉真人庵。」
羅山之東,曰「參天庵。」
《一統志》云:「軒轅集故居在羅山之東,白雲洞中。」
其東南曰《廣莫庵》。
《山記》云:「廣莫庵在鄺仙石之前,莫道人所居。」
浮山之南,曰《黍珠庵》。
《山記》云:「黍珠庵在羅漢巖右,庭宇弘邃,創自鮑靚時,似為其女葛洪妻建。左壁有何仙姑所題詩,唐末久廢。宋祕書張宋卿、丞相魏公留正重構,為遊息之所。」
又南曰「雲峰庵。」
《舊志》云庵在雲峰巖前。昔有住庵者,髮黃如金,耳重聽,不下山者三十七年。
又南水簾洞之北,曰「後庵。」
其旁有《東庵》。
《山記》云:「蘇庠遇仙處,後徙居潤州太湖馬跡山。」 《宋史隱逸傳》云:「蘇庠者,丹陽人,紳之後,頌之族也。少能詩。蘇軾見其《清江曲》,大愛之,由是知名。徐俯薦其賢,上特召之,固辭。又命守臣以禮津遣,庠辭疾不至,以壽終。」 按庠乃軾之族子,嘗為庠作硯銘,軾沒後始遇仙得道。
其西南曰《獅子庵》。
《山記》云:「庵在泉源山之下。」
沖虛觀之側,有黃野人庵,一曰「野人廬。」
《一統志》云:「黃野人,葛洪之弟子也。或云其隸也。穉川栖山煉丹,野人隨之。洪既仙去,留丹於柱石間。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為地行仙,常在人世,人或有遇之者。」 又有王野人,名體靚,亦修道此山。郭之美《山記序》云:「訪諸山僧,得唐元和中黃野人所集異事二十條。」 此非晉人,似是王體靚。蓋世俗言語文字,黃、王不辨,誤以「王」 為「黃」 也。李翱《解惑》云:「王體靚,貞元二十五年,卒於觀原茶園村,亦名野人洞。」 與此不同。
觀中有《東坡山房》。
《舊志》云:「宋蘇軾以元祐黨貶惠州,嘗遊羅浮,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