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8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屬七星山,巖後有洞名「龍隱」,其下水深莫測,仰視其

上,有龍跡夭矯,長竟數丈,鱗鬣宛然,疑龍蛻去,跡印 泥上,久而化為石也。巖內寬廣可容百人,巖巔石色 蒼翠可愛。巖左緣磴而上,舊有驂鸞亭,後改「怡雲」,今 改「望江」,氣象高廣。後洞水勢湧激,盛暑汎舟,如在三 峽中。巖口舊有佛閣,今廢。

靈秀巖:在城西十里,有大石室,三面虛明,穿透左右 隧道數十可通行,兩旁皆頫臨曠野。

玉乳巖在城西十里,極深邃,秉燭乃可遊。石室穹然, 中皆石乳,瑩如冰玉。

戴秀巖在城西五里。山坡崎峻,中多石乳,遊者罕至。 相傳郡人戴秀遇異人隱於此。

明月巖又名「明月洞」,在城北五里,一山角立,其巖南 向,緣磴而上,空明瑩潔。舊有道人居之,今無。

月牙巖在龍隱巖北。捫蘿而上,石磴數十級。半山之 中,形如初月,故名。

四字巖在西門清塘後。

雪洞在獨秀山西。石壁垂乳,潔白如雪。唐人有詩刻, 今滅,惟「雪洞」二字尚存。旁有二石如鳳峙,號雙鳳石。 元風洞,在七星山下,慶林觀後。洞口低下,陰風襲人, 盛暑凜如冰雪。舊名風洞,《省志》改今名。

南潛洞在西湖中羅家山上。自南竇持炬入數步,乳 石中峙,乳穗纍然,地有跡,如龍爪所劃,俗名「龍田。」 北潛洞,在隱山之北,中有石室石臺,又有石果,作荔 桃棗栗之狀。

棲霞洞,在七星山畔。緣磴而上,入石門下百步,始坦 夷,可坐數十人。高爽明豁,盛夏無炎暑,冬則溫然。石 乳凝結,殊形怪狀,不可勝紀。其下復有洞,入半里,遇 大壑,不可進。有路北行,傴僂而前,數步復寬衍,兩旁 十餘丈,石乳下垂如玉簪,曲折躋攀,始可進,所見益 奇。又行食頃,寒泉怪石,交映疊出,遊者錯迕。世傳「穴 通九疑山,洞中有老君像,舊傳唐明皇所寘。宋建炎 間,經略李彌大更曰仙李洞,洞口有亭曰『齊雲』」,久廢。 淳熙初,范成大重建,名「碧虛」,今廢。

風洞,在疊綵山後,石門㟏岈,陰風襲人,盛夏無暑,故 名。

水月洞在宜山之北。其洞門踞江,圓如滿月。《一統志》 云:「濱江三洞,惟水月最佳。」是也。宋張孝祥改曰朝陽 巖,構亭其上,亦曰朝陽亭。今廢。

張公洞,在佛子巖下。

虛秀洞去城差遠,石室面平野,左右皆有徑隧,各數 十百步穿透兩傍,亦臨平野。

白龍洞,在府城南七里,俯瞰南溪,石室穹窿高爽,中 有佛宇。唐李渤命曰「元巖。」後避宋太祖諱,易曰白龍 洞。

朝陽洞,在城西,乃隱山六洞之一,以後五洞俱同。 南華洞、 夕陽洞、 北牖洞。 嘉蓮洞。 白雀洞。 乳洞,在龍隱巖後。

木龍洞,在城東北郭。

桂嶺在城北三里。經略呂源大書刻石,因此呼之。 烏嶺,在城東二十里。按舊《圖志》,隋有僧攜佛舍利至 焉,群烏飛隨,因此得名。嶺極峻,高數十丈。後有僧道 銓,開鑿砌石,磴數千級,疏山泉注於路隅,以便行者。 嶺巔有小寺。

五嶺,李白云:「桂水之五嶺,衡山朝九疑。」此蓋不同秦 之所謂五嶺者。

遊岡嶺在城東南二十里,舊名「牛岡」,俗訛呼「遊岡。」 韶音洞在虞山後,石竇初入甚窄,中則虛明,達於皇 澤灣。洞門高廣,頫灣之上,水石相激,爽氣襲人。 華景洞在華山下,又名華景巖。前有塘,洞中空明軒 豁,可容數榻。

還珠洞,在伏波山下。俯瞰灕水中,可容二十榻。戶牖 穿透,石如蒼玉,旁垂一石柱,下至平地不合者纔一 線許,俗號「伏波試劍石。」洞中石上有巨人跡,紋理如 刻。復有紫白二蛟,長數丈,蜿蜒相向,有圓暈直其首, 如二龍戲珠狀。舊傳昔有漁父得珠於此,取而復還 之,故名。或曰:漢馬伏波征交趾回,載薏苡經此,因得 名。

銅岡嶺在城東四十里,高數百丈,綿亙數十里。 百丈嶺在城東五十里,高險難登。

半雲嶺在城西北二十里,極高峻,又名雲伏嶺。 望城嶺在城東五里。往來企望城郭,故名。

桂林山部藝文

《桂海巖洞志序      》宋·范成大

余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 往往不知,而聞者亦不能信。余生東吳,而北撫幽薊, 南宅交、廣,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萬里,所至無不 登覽。太行、常山、衡嶽、廬阜,皆崇高雄厚,雖有諸峰之 名,政爾魁然。大山峰云者,蓋強名之。其最號奇秀,莫 如池之九華、歙之黃山、括之仙都、溫之雁蕩、夔之巫 峽,此天下同稱之者,然皆數峰而止爾。又在荒絕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