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門,戰于南門之內,又戰于棘下者也。」蓋亦儒者之所

萃焉,故張逸疑而發問,鄭元釋而辯之,雖異名,于見 大歸一也。城內有故臺,有營丘,有故景王祠,即朱虛 侯章廟矣。《晉起居注》云:「齊有大蛇,長三百步,負小蛇, 長百餘步,逕於市中,市人悉觀,自北門所入處也。北 門外東」北二百步,有齊相晏嬰冢宅。《左傳》晏子之宅 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嬰弗更,為誡曰:「吾生則近市,死 豈易志。」乃葬故宅,後人名之曰清節里。系水又北,逕 臨淄城西門北,而西流逕梧宮南。昔楚使聘齊,齊王 饗之梧宮,即是宮矣。其地猶名梧臺里。臺甚層秀,東 西一百餘步,南北如減,即古梧宮之臺。臺東即《闕子》, 所謂「宋愚人得燕石處。」臺西有《石杜碑》。一作石柱碑碑猶 存,漢靈帝熹平五年立,其題云:「梧臺里系水,又西逕 葵丘北。」《春秋·莊公八年》,「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 京相璠曰:『齊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無戍之』。」《僖公 九年》,「齊桓會諸侯于葵丘,宰孔曰:『齊侯不務修德而 勤遠略,葵丘不在齊也』。」引湖廣汾陰葵丘山陽西北 葵城宜在此,非也。余原《左傳》連稱管至父之戍「葵丘, 以瓜時而往還之期,請代弗許,將為齊亂。故令無寵 之姝候公於宮,因無知之出,遂害襄公。若出遠無伐, 寧得謀及婦人而為公室之亂乎?」是以杜預稽《春秋》 之旨,即傳安之注於臨淄西。不得捨近託遠,苟成已 異。於異可殊,即義為負。然則葵丘之戍,即此地也。時 水西左迤為潭,又西逕高陽僑郡南,魏所立也。又西 北流,注於時。時水又東北流,繩水注之。水出營城東, 世謂之漢溱水也。西北流逕營城北,漢景帝四年,封 齊悼惠王子劉信都為侯國。繩水又西逕樂安南博 昌縣故城南,應劭曰:「昌水出東萊昌陽縣,道遠不至, 取其嘉名。」闞駰曰:「縣處勢平,故曰博昌。」繩水西歷貝 丘京,相璠曰:「博昌縣南近繩水,有地名貝丘,在齊西 北四十里。《春秋》莊公八年,齊侯田于貝丘,見公子彭 生,豕立而泣,齊侯墜車傷足,于是處也。」繩水又西北, 入時水。《從征記》又曰:水出臨淄縣北,逕樂安博昌南 界,西入時水者也。自下通謂之為繩也。昔晉侯與齊 侯宴,齊侯曰:「有酒如繩。」指喻此水也。時水又屈而東 北,逕博昌城北。時水又東北,逕齊利縣故城北,又東 北,逕巨淀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廣饒縣故城北,東北 入淄水。《地理風俗志》曰:淄入濡。《淮南子》曰:「白公問微 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繩之水合,易牙嘗 而知之,謂斯水矣』。」淮南所引孔子白公語出列子說符篇及呂氏春秋審應覽俱作淄 澠

又東北入于海。淄水入馬車瀆,亂流東北逕琅槐 故城南,又東北逕馬并城北,與時繩之水,互受通稱, 故邑流其號。又東北至皮丘沈,入于海。故晏謨、伏琛 並言「淄繩之水,合于皮丘沈西。」《地理志》曰:「馬車瀆至 琅槐入于海也。」蓋舉縣言也。

按:《隋書地理志》,河南郡「桃林。」開皇十六年置。有上 陽宮。有淄水。

魯郡嬴。開皇十六年分置牟城縣,大業初併入焉。 有艾山。有淄水。

按:《地理通釋·名臣議論考》:「臨淄,青州臨淄縣,古營丘 之地。城臨淄水,故曰臨淄,師尚父所封。」

按《金史地理志》:「淄州,淄川。」有淄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東青州府:淄水在府城西五十里, 源出泰安州萊蕪縣原山,流達臨淄,至壽光縣入于 濟。」

按《山東通志》,濟南府有原山,在淄川縣南七十里,萊 蕪縣東二十里。淄水出其陰,下流至青州府城西五 十里,又逕臨淄、益都、壽光界入濟水。《禹貢》濰、淄其道 田單見老人涉淄處。皆指此。

按《濟南府志》,萊蕪縣東北七十里有原山,東界益都, 高聳出群山之上,峰頂有夏禹祠,一名岳陽山。《尚書 禹貢》「浮于汶」注云:「汶水出萊蕪縣原山之陽,西南而 入濟。淄水出原山之陰,東北而入海。」《齊乘》曰:「《地志》云: 原山,淄水所出,跨淄川、益都兩縣界。」按淄川之命名 以此。自顏神鎮割入益都,原山遂不接淄川界矣。 按《青州府志》益都縣淄水,《齊乘》云《書傳》曰:「出泰山郡 萊蕪縣原山之陰,東至博昌入海。」按《地志》,水黑為淄, 出今益都縣顏神鎮東南二十五里岳陽山東麓,地 名泉河,古萊蕪地,岳陽即原山也。東北流逕萊蕪谷, 又北逕馬陵,俗名長峪道,非龐涓之馬陵也。出峪東 流,淄川聖水入焉。又東北逕牛山,折而北,天齊淵水 入焉。又北漸臨淄東城。又東北逕安平故城北。又東 北逕樂安縣東,古廣饒地。又北入巨淀。又北出注馬 車瀆,合時水入海。淄多伏流,俗謂「上下有八十漏。」 樂安縣《淄水水經》:「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至樂安 城南二十里黃坵店南入邑境。北至曲堤,折而東北 流,逕城東十里朱家道口。」又東北逕古鉅淀。廣饒、琅 槐地壽光縣界,合濟水入海。而桑欽偶遺鉅淀、廣饒、 琅槐三方未及。是以酈道元《補註》之曰:「淄水又東逕 鉅淀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廣饒縣故城南,又東北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