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10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濟水二瀆合而東注于祝阿也。

又東北至梁鄒縣西,分為二。脈水尋梁,鄒濟無二 流,蓋《經》之誤。

其東北者為濟河。其東者為「時水。」又東北至濟西,濟 河東北入于海。《時水》東至臨淄縣西,屈南過太山華 縣東。又南至費縣東,入于沂。時即耏水也。音而。《春 秋?襄公三年》,「齊晉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臨淄唯 有澅水,西北入泲,即《地理志》曰如水矣。」耏、如聲相似。 然則澅水即耏水也,蓋以澅與時合,得通稱矣。時水 自西安城西南分為二水,枝津別出,西流,德會水注 之,水出昌國縣黃山,西北流逕昌國縣故城南。昔樂 毅攻齊有功,燕昭王以是縣封「之,為昌國君。」德會水 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縣南黃阜,北流逕城西 北,入德會,又西北,世謂之滄浪溝。又北流注時水。《地 理志》曰:「德會水出昌國西北,至西安入洳。」是也。時水 又西,逕東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側城南注, 又屈其城南。《史記》:漢文帝十五年,分齊為膠西王國, 都高邑。徐廣《音義》曰:樂安有高苑城,故俗謂之東苑 也。其水又北注故瀆。又西,蓋野溝水注之,源導延鄉 城東北,平地出泉,西北逕延鄉城北。《地理志》曰:「千乘 有延鄉縣,世人謂故城為從城。」延、從字相似,讀隨字 改,所未詳也。西北流,世謂之蓋野溝。又西北流,逕高 苑縣北,注時水。時水又西,逕西高苑縣故城南。漢高 帝六年,封丙倩為侯國,王莽之常鄉也。其水側城西 注。京相璠曰:「今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西通濟,其 上源出盤陽,北至高苑,下有死時,中無水。」杜預亦云: 「時水於樂安枝流,旱則竭耗,為《春秋》之乾時也。」《左傳 莊公九年》,「齊、魯戰地,魯師敗處也。」時水西北至梁鄒 城入于泲。非泲入時,蓋時來注泲,若泲分東流,明不 得以時為名。尋時泲更無別流南延、華、費之所,斯為 謬矣。

按:《晉書地理志》:「濮陽國白馬。」有「瓠子堤。」

按:《魏書地形志》,「濮陽郡城陽。」二漢、晉屬濟陰。有瓠 子河。

按《後山談叢》:「瓠子河在雷澤黃河故道,今呼為沙河, 其西堤猶在,土人謂之瓠岡也。」

按:《金史地理志》:「開州濮陽。」有黃河、淇河、瓠子口。 按《畿輔通志》:「大名府瓠子河在開州西新惠里,自滑 縣來,下達廣平府之清河縣。漢元封元年河決,武帝 率眾塞之,即于此。」

廣平府。古黃河在清河縣北一里,一名黃蘆河,即九 河之馬頰河,上通瓠子口,下達天津。

真定府黃蘆河,在南宮縣東南八十里,禹所疏九河 之馬頰也。上通瓠子,下達天津入于海。

按《大名府志》:「開州瓠子河,在州西新惠里,漢元封元 年河決,武帝自泰山還,率眾塞之,築宮於其上,名曰 宣防。」

滑縣瓠子堤在縣城西南三里,漢武帝所築。

按《山東通志》,東昌府瓠子河在濮州東南七十里。瓠 子之源在魏郡白馬縣,此其下流也。漢元光中,河決 瓠子,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後二十餘年,天「子使汲 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之。於是自臨決河,沈白馬璧 玉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決河,築 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導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其 經濮州者,今流已漸微,民稱為「瓠河。」

古黃河在濮州東南三十里,合瓠子河,東北流入于 會通河。

按《兗州府志》,曹州瓠子河故道,在州東北六十里 東阿縣瓠子故瀆。瓠子者,河之支津也。《水經》曰:「瓠子 河出東郡濮陽縣北,又東北過東阿縣東。」蓋河之一 支,并濟而流者也。漢時決瓠子,武帝發卒塞之,作《瓠 子之歌》。後漢明帝永平中,詔王景治渠,瓠子之水,絕 而不通,惟溝瀆存焉。今其跡已湮。以故道求之,當在 河濟二渠之間,與魚山近云。

按《東昌府志》:「瓠子河在濮州東南七十里。」

瓠子河部藝文

《瓠子歌          》,漢武帝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涆涆兮慮殫為河。殫為河兮 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 沸鬱兮柏冬日。正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 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 返兮水維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