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3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辨物

四瀆者,何謂也?江、河、淮、濟也。四瀆何以視諸侯?能蕩 滌垢濁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出雲雨千里焉,為施 甚大,故視諸侯也。

《白虎通》

《巡狩》

謂之瀆何?瀆者,濁也。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功著 大,故稱瀆也。《爾雅》云:「江河淮濟為四瀆」也。

《風俗通義》

《四瀆》

河出燉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易》:「河出圖,聖人則 之。」《禹貢》:「九河既道。」《詩》曰:「河水洋洋。」廟在河南滎陽縣 河堤謁者,掌四瀆禮,祠,與五嶽同。江出蜀郡湔流互 徼外崏山,入海。《詩》云:「江漢陶陶。」《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廟在廣陵江都縣。淮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 入海。《禹貢》:「海岱及淮,淮、沂其乂。」《詩》云:「淮水湯湯。」廟在 平氏縣。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禹貢》:「浮于汶, 達于濟。」廟在東郡臨邑縣。

謹按《尚書大傳》《禮三正記》,「江、河、淮、濟為四瀆。」瀆者,通 也,所以通中國垢濁,民陵居,殖五榖也。江者,貢也,珍 物可貢獻也。河者,播為九流,出龍圖也。淮者均,均其 務也。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釋名》

《釋水》

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淮、河、濟是也。

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也。

「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公,共也。

淮,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

「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

《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

《博雅》

《釋水》

江,貢也。河,合也。淮,均也。濟,濟也。

《水經》

《河水》

河水又東北流,逕四瀆津。

津西側岸臨河,有四瀆祠,東對四瀆口,河水東分濟,亦曰「泲水受河」也。然滎口水右,斷門不通,始自是東北流,逕九里,與清水合,放泲瀆也。自河入濟,自泲入淮,自淮達江,水逕周通,故有四瀆之名也。

《博物志》

《水志》

四瀆:河出崑崙墟,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

《抱朴子》

《廣譬》

四瀆辨源,五河分流。赴界注海,殊塗同歸。色不均而 皆艷,音不同而咸悲。香非一而並芳,味不等而悉美。

四瀆總部藝文

《四瀆祠碑銘       》北周王褒

靈祠嶽立,貝闕雲浮。寂寥詭怪,髣髴神遊。姬嬴分國, 河渭合流。桃花春水,靈草孤洲。潼鄉河曲,汾陰睢壤。 亂流不度,龍門難上。河魚送迎,江妃來往。水開通跡, 山臨高掌。智以藏往,神以知來。榮光離合,雲氣徘徊。 水仙遺操,津吏餘杯。波息川后,浪靖瞻臺。

四瀆潦水賦有序    明太祖

朕嘗俯仰二儀,深思其所以必,陰陽之所以著。今也概觀二儀,陰陽也;陰陽,二儀也。此其所以未知也。夫二儀本二氣之所著,若否於二氣,則上下隔矣。若或上下姤,則萬物咸亨,所以亙古至今。必盛暑之時,則密雲浮游於兩間,霖雨大降,斯太和之至矣,潦水之興矣。若果如斯,則生民福臻,君民者仁治。今當其時,墨雲靉靆,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宜乎其時,故為之辭曰:

「惟二氣之姤和,無不及而否過。運氤氳於兩間,濁三 江而九河。清淮濟而盈海,無洪濤而巨波。倏汗漫而 連野,驀汪洋而浸多。俄微風之拂面,樹倒影而沉柯。 昔襄陵而懷山,神禹鑿而民歌。」已而滔滔東注,非海 潮而他何?三門峻急,呂梁旋渦,巫山莫止,來源沙陀, 溉荊楚。被菉荷。瘳久疾,起沉痾,均沾萬物,特盛時禾。 爾乃蕩蕩漾漾,婆婆娑娑。浮輕舟之蘭櫂,利漁夫之 㯶蓑。湍於崖壁,綠掛女蘿。泛於農圃,茂於《蓼莪》。五嶽 示態,精英嵯峨。澤施博愛,奚分巨苛。便商舟之絡繹, 善官站之走舸。會百川之皛渺,衝撞林麓之巖阿。或 巨魚之跳躍,翩翻嫩綠之浮荷。布浮萍之滿面,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