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南北一里半。高誘云:「易水逕故安城南外,東流」,即斯

水也。誘是涿人,事明經證。今水破城東南隅,世又謂 易水為故安河,武陽蓋燕昭王之所城也。東西二十 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遊賦》曰:「出北薊,歷良鄉,登 金臺,觀武陽。兩城遼廓,舊跡冥芒。」蓋謂是處也。易水 東流而出於范陽。

東過范陽縣南,又東過容城縣南。「易水逕出范陽 縣故城。秦末,張耳、陳餘為陳勝略地,命燕、趙蒯通說 之,范陽先下」,是也。漢景帝中元三年,封匈奴降王代 為侯國,王莽之通順也。易水又東與濡水合,出故安 縣西北窮獨山南谷,東流與源泉水合,水發北溪,東 西北注濡水。濡水又東南逕樊於期館西,是其授首 於荊軻處也。濡水又東南流,逕荊軻館,北昔燕丹納 田生。宋本作光之,言「尊軻上卿,館之於此。」二城並廣一里 許,俱在《罡》當作岡《阜》之上,上邪而下方濡水又東逕。疑脫 范字陽城西北,舊堨濡水枝流,南入城,逕相冢西,冢亙 城側,即水塘也。四周塋城深廣,有若城焉。其水側有 數陵墳高壯,望若青丘,詢之古老,訪之史籍,並無文 證。以私情求之,當是燕都之前故墳也。或言「燕之墳 塋」,斯不然矣。其水之故瀆南出,屈而東轉,又分為二 瀆,一水東注金臺陂,一水逕故安城西,側城南注易 水。夾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一釣臺,參差交跱。 宋本作峙「迢遞相望,更為佳觀矣。」其一水東出金臺陂,東 西六七十步,南北五十步,側陂西北有釣臺,高丈餘。 太平御覽引此云高十丈方可四十步。陂北十餘步有金臺,臺上 東西八十許步,南北如減,高十餘丈。昔慕容垂之為 范陽也,戍之即此。臺北有蘭馬臺,並悉高數丈,秀峙 相對。翼臺左右,水流經通,長廡廣宇,周施浦渚。按御覽作 周旋陂浦宋本作周旋被浦「棟堵咸淪,柱礎尚存,是其基構,可得 而尋。意欲圖還上京,阻於行旅,造次不獲遂心。訪諸 耆舊,咸言昭王禮賓,廣延方士,至如郭隗、樂毅之徒, 鄒衍、劇辛之儔,宦遊歷說之民,自遠而屆者多矣。」不 欲令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連下都館》之南垂,言 燕昭創之於前,子丹踵之於後,故雕牆敗館,尚傳鐫 刻之名,雖無紀可憑,察其古跡,似符傳矣。濡水自堰 又東,逕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渾塘溝水注之。水 出遒縣西遒舊本作酋漢地志作遒白馬山南溪中,東南流入濡 水。濡水又東至塞口,古纍石堰水處也。濡水舊枝分, 南入城東大陂,陂方四里,今無水。陂內有泉,淵而不 流,際池北側,俗謂「聖女泉。」濡水又東得白楊水口。疑作 水出遒縣之西山白楊嶺下,東南流入濡水,時人謂 之「虎眼泉」也。濡水東合檀山水,水出遒縣西北檀山, 西南南流與石泉水會。水出石泉固東南隅,水廣二 十許步,深三丈,固在眾山之內,平川之中,四周絕澗, 阻水八丈有餘,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丈,四壁 直立,上廣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軌,僅通人 馬,謂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楊寺,是白楊山神也。寺 側林木交蔭,叢柯隱景,沙門釋法澄建剎於其上,更 為思元之勝處也。其水南流,注於檀水,故俗有「并溝」 之稱矣。其水又東南流,歷故安縣北,而南注濡水。又 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 馬水也。故《地理志》曰:「故安縣閻鄉,易水」所出,至范陽 入濡水。闞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許慎曰:「濡水 入深深渠。」許氏說文云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涑二號即「巨馬」之異名, 然二《易》俱出一鄉,同入濡水,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陽 縣會北濡,又並亂流入淶。古作入沬疑當作淶說文可據吳本改作淶是 則易水與諸水互攝通稱。東逕容城縣故城北,渾濤 東注,至渤海平舒縣,與易水合。闞駰曰:「涿郡西界代 之易水」,而是水出代郡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燕王 仙臺。東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雲冠峰,高霞翼嶺,岫 壑沖,深合。一作含煙罩霧。耆舊言:燕昭王求仙處,其東 謂之石虎罡。按《後漢書》云:中山簡王之窆也,厚其葬, 採涿郡山石以樹墳塋,陵隧碑獸並出此山,謂之石 虎山。山有所遺二石虎,後人因以名。罡之東麓,即泉 源所導也。《經》所謂「閻鄉曲。」經文作閻鄉西山其水東流,有毖 水,南會渾波同注,俗謂之為雹河。司馬彪《郡國志》曰: 「雹水出故安縣。世祖令耿況擊故安西山賊吳耐、蠡 符雹上十餘營,皆破之。即是水者也。」易水又東逕孔 山北,山下有鍾乳穴,穴出佳乳採者。《火尋路》。古本作炒 一作沙入穴里許,渡一水,潛通流注,其深可涉於中。眾 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於疑路必有歷 記,返者乃尋孔以自達矣。上又有大孔,壑達洞開,故 以孔山為名也。其水又東逕西故安城,其南即閻鄉 城也。歷逕荊陘北,《耆舊》云:「燕丹餞荊軻于此,因而名 焉。世代已遠,非所詳也。遺名舊傳,不容不詮,庶廣後 人傳」聞之聽。易水又東流,屈逕長城西,又東流,南過 武遂縣南,新城縣北。《史記》曰:「趙將李牧伐燕,取武遂 方城」是也。俗又謂水為武遂津,津北對長城門,謂之 分門。《史記·趙世家》云:「孝成十九年,趙與燕易以龍兌、 汾門與燕,燕以葛城、武陽與趙。」即此也。亦曰分水門。 原作門門誤今據郡國志改正又謂之梁門矣。易水東分為梁門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