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兩

立,願太傅幸而圖之。」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 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 批其逆鱗哉!」

沽水部彙考

水經之沽河

沽水即今潞河,源出塞外丹花嶺,合九泉水西南與 螺山水合,為西潞河。其一南行,合鮑丘水,為東潞河。 二水俱至天津衛入海。

按:《漢書地理志》,「代郡且如。」于延水出塞外,東至寧 入沽。

平舒。《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

漁陽郡漁陽。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 按《水經》,沽河從塞外來。沽河,出禦夷鎮西北九十 里丹花嶺下。東南流,大谷水注之。水發鎮北大谷谿, 西南流,逕獨石北界石孤生,不因河而自峙。又南,九 泉水注之。水導北川,左右翼注入川,共成一水,故有 「九源」之稱。其水南流至獨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 逕獨石西,又南逕禦夷鎮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 狄也。又東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鎮城東北尖谿,西 南流逕鎮城東,西南流注大谷水,亂流南注沽水。又 南出峽岸,有二城,世謂之「獨固門」,以其藉嶮憑固,易 為依居。宋本作据疑作據兼壁昇聳,疏通若門,故得是名也。 沽水又南,左合乾谿水,引北川西南逕一故亭東,又 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逕赤城東,趙建武年,并州 刺史王霸為燕所敗,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抗 深隍,谿水之名,藉以變稱,故河有「赤城」之號矣。沽水 又東南,與鵲谷水合,有二源,南即陽樂水也,出且居 縣。漢志且居縣有樂陽水《地理志》曰:水出縣東,北流,逕大翮山、 小翮山,北歷女祁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東部都尉治 王莽之祁縣也。世謂之橫水,又謂之陽曲河。」又東南, 逕一故亭,又東,左與舊鹵水合。水之出西北山,東南 流,逕舊鹵城北,城在居庸縣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 鹵。太和中,更名禦夷鎮。又東南流,注陽樂水。陽樂水 又東南,逕傍狼「山南山石。」一作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 出群山之表。又東南,逕溫泉東,泉在山曲之中,又逕 赤城西,屈逕其城南,東南入赤城河。河水又東南,右 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東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 又屈而東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逕漁陽縣 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黃頒谷,故亦謂之 「黃頒水。」東南流,注于沽水。沽水又南,漁水注之。水出 縣東南平地,泉流西逕漁陽縣故城南。考諸地說,則 無聞所識釋。識釋疑誤考地尋川,則有應氏。疑有脫誤自今城 在斯水之陽,有符應說。「漁陽」之名當屬此。秦發閭左 戍漁陽,即是城也。漁陽又西南入沽水,又南與螺山 之水合,水出漁陽城南小山。《魏氏土地記》曰:「城南五 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逕安樂縣故 城東。《晉書地道記》曰:「晉封劉禪為公國,俗謂之西潞 水」也。

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餘水合為沽河。沽 水西南流,逕狐奴山西,又南逕狐奴縣故城西。漁陽 太守張堪於縣開稻田,教民植種。當作種植百姓得以殷 富。童謠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 支。」視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陽重溝水注 之,出狐奴山,南轉逕狐奴城南,王莽之所謂舉符也。 側城南注,右會沽水。沽水又南,濕餘水注之。沽水又 南,左會鮑丘水,世所謂東潞也。沽水又南逕潞縣,為 有潞,名潞河也。《魏氏土地記》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 也。」

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笥溝。濕水入焉,俗謂之「合口」 也。又東,鮑丘水於縣西北而東出焉。

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于海。清河者,泒河 尾也。沽河又東南,逕泉州縣故城東,王莽之泉調 也。沽水又東南,合清河也,今無水。清、湛、漳、洹、滱、易、淶、 濡、沽、虖、池,同歸于海。故《經》曰:「泒河尾」也。

按《遼史地理志》「儒州縉陽軍有沽河。」

按《畿輔通志》:「順天府沽水,一名西潞水,一名東潞水。」 《水經》云:「發源塞外丹花嶺,合九泉水,南經安樂故城 西南與螺山之水合,為西潞水。又南經呼奴故城西, 與鮑丘水合,為東潞水。」

鮑丘河,源發塞外,南經九莊嶺,逕密雲戍,又南左合 道人溪,至通州米莊村合沽水,經三河縣入泃河。 按《順天府志》:「薊州沽河,在城南五里,自蘆兒嶺以西, 泃河以東,諸水皆入焉。」

按《薊州志》:沽河在城南五里,自蘆兒嶺以西,泃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