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東逕徐城北出焉,世謂之「沙溝水。」又東,督亢溝出焉。

宋本作又東合督亢溝一水東南流,即督亢溝也。一水西南出, 即淶之故瀆矣。水盛則長津弘注,水耗則通波潛伏, 重源顯於逎縣舊則川矣。 東過逎縣北。淶水上承故瀆於縣北垂重源再發, 結為長潭,潭廣百步許,長數百步。左右翼帶,涓流控 引疑脫一其字水自成淵渚,長川漫下十一許步,東南流 逕縣故城東,漢景帝中元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 為侯國,王莽更名逎屏也。謂之巨馬河,亦曰「渠水」也。 又東南流,袁本初遣別將崔臣業魚豢典略作崔巨業攻固安 不下,退還。公孫瓚追擊之於巨馬水,死者六七千人, 即此水也。又東南逕范陽縣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東南過容城縣北。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 水上承督亢溝水於逎縣東,東南流,歷紫淵東。余六 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先賢鄉,爰宅其陰。西帶巨川, 東翼茲水,枝流津通,纏絡墟圃匪直,田漁之贍可懷, 信為遊神之勝處也。其水東南流,又名之為酈亭溝。 其水又西南轉,歷大利亭南入巨馬水。又東逕容城 縣故城北,又東,督亢溝水注之。水上承淶水於淶谷, 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則微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 在我。東南流逕逎縣北,又東逕涿縣酈亭樓桑里南, 即劉備之舊里也。又東逕督亢澤,澤苞方城縣,縣故 屬廣陽,後隸於涿。《郡國志》曰:「縣有督亢亭。」孫暢之述 畫有《督亢地圖》。言「燕太子丹使荊軻齎入秦,秦王殺 軻,圖亦」絕滅。《地理書·上古聖賢冢地記》曰:「督亢地在 涿郡。今故安縣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風俗通》曰: 「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無崖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 之謂也。其水自澤枝分,東逕涿縣故城南,又東逕漢 侍中盧植墓南,又東散為澤渚,督亢,澤也,北屈匯。宋本 作注於桃水。督亢水又南,謂之「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 而合南枝溝。溝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注 白溝。白溝又南,入於巨馬河。巨馬河又東南逕益昌 縣,濩澱水右注之。孫云白溝今在新城縣南巨馬河之下流也水上承護 陂於臨鄉縣故城西,東南逕臨鄉南,漢封廣陽王子 須為侯國。《地理記》曰:「方城南十里有臨鄉城,故縣也。 城南十里淀水又東南,逕益昌縣故城西南入巨馬 水。巨馬水東逕益昌縣故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子嬰 為侯國,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風俗記》曰:「方城縣東八 十里有益昌城,故縣也。又東,八丈溝水注」之。水出安 次縣東北平地泉,東南逕安次城東,東南逕束州縣 故城西。又南,右合虖池。一作滹沱後同河枯溝溝安次西 北,東逕常道城東,安次縣故城西,晉司空劉琨所守, 以拒石勒也。又東南至泉州縣西南,東入八丈溝,又 南入巨馬河,亂流東注也。原本以又東南至又南十六字作經文以入巨馬河 亂流東注也作注文謝耳伯云宋本又東南至注也二十五字接石勒也俱作注文 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北,東入于海。《地理志》曰:「淶 水,東南至容城,入于海河」即濡水也。蓋升以明會矣。 升以宋本作互以《巨馬水》于《平舒》北,南入于虖池,而同歸于 海也。

按《遼史地理志》,「易州高陽軍有淶水。」

淶水縣在州東四十里。有淶水。

按:《金史地理志》「易州有淶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大同府淶水在廣昌縣東南流 入保定府易州界,一名拒馬河。」

按:《明一統志》保定府淶水,在淶水縣東北三十里,源 出礬山,東流入聖水。

馬村河在新城縣西北四十里,源出淶水,經縣境入 拒馬河。按巨馬河宋以後多名拒馬河

按《山西通志》,大同府廣昌縣拒馬河在縣南三里七 山下,即淶水之源也。世傳楊延朗拒敵兵於此,故名 拒馬河。又云:金章宗至此,馬乏水,見土色濕潤,有水 之形,以鞭指而得水,穴馬跑而飲之,又名馬跑河。《水 經》:「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注云:「即淶水也。有二 源,俱發淶山。」

淶水在縣東郊外。源出北崖古塔,下通拒馬河,經紫 荊關流入易州淶水縣界。

按《畿輔通志》:「宣府拒馬河在廣昌縣西南二里,源出 七山下,為淶水上流。」

淶水在廣昌縣東郊外,發源北巖古塔,下通拒馬河, 經紫荊關流入易州淶水縣界。又一水發源巽方,亦 名「淶水泉」,從堡牆下水口流入拒馬河。

保定府鐵鎖巖,在淶水縣龍灣,其山高峰卓立,下有 巖。水流至此兩分,一入涿州,一入淶水。

淶水在易州。

按《淶水縣志》,「淶水有二源,俱發淶山。」

拒馬河《一統志》云:「拒馬河流逕淶水縣北,又東南過 定興縣西,與五里白澗河合。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 故名拒馬。又東過新城縣,白溝河又東注霸州,合直 沽入於海。」

檐車水出檐車硎,東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淶水。 清水河在縣北木井社,于家莊南流,至縣東北,入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