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卷目錄

 九河部彙考

  考

 九河部總論

  程大昌禹貢論九河論一 九河論二 九河論三 逆河論一 逆河論二

 九河部紀事

 九河部雜錄

 九河部外編

 洛水部彙考

  考

 洛水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四卷

九河部彙考

禹疏之九河

自九河之名見於《書經》,詳於《爾雅》,而後世之論遂紛 紛不一。今直隸、山東所屬,各就名字之偶同者遷就 而附會之。今考定當以永平府之碣石為準,以《水經 注》所引王璜之言為確。則九河逆河當在今直隸永 平府之地,而直隸、山東一二名稱之同者,或為九河 之上流,亦未可知。有者不妨兼存,無者不必附會。

按:《書經夏書禹貢》:「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河水分 為九道,在此州界,平原以北是。正義曰:河從大陸 東畔北行,而東北入海。冀州之東境,至河之西畔,水 分大河東為九道,故知在兗州界,平原以北是也。《釋 水》載九河之名云:「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 盤、鬲津。」

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此分為九河,以 殺其溢。在兗州界同合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渤 海》。

按《爾雅釋水》。「徒駭。」今在成平縣,義所未聞。

太史。今所在未詳。

馬頰。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

《覆鬴》。水中可居住,而有狀如覆釜 胡蘇。東莞縣今有「胡蘇亭」,其義未詳。

簡。《水道》簡易。

《絜》。水多約絜。

《鉤盤》。「水曲如鉤」,流盤桓也。

《鬲津》。水多阨狹,可隔以為津而橫渡。按《禹貢》云: 「九河既導」,故此釋其名,下即題云「九河」也。李巡曰:「徒 駭者,禹疏九河,以徒眾起,故曰徒駭。太史,禹大使徒 眾通其水道,故曰太史。馬頰。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 頰也。」覆釜,水中多渚,往往可處,形如覆釜。胡蘇,其水 下流,故曰胡蘇。胡,下也。蘇,流也。簡,大也,河水深而大 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之苦絜。絜,苦也。鉤「盤,言河水 曲如鉤,屈折如盤也。鬲津,河水狹小,可鬲以為津也。」 孫炎曰:「徒駭,禹疏九河,用功雖廣,眾懼不成,故曰徒 駭。胡蘇,水流多散,胡蘇然,其餘同。」李巡簡云:「徒駭今 在成平東光縣,今有胡蘇亭,馬頰覆鬴。」鬲津之名同。 李巡簡云:「水多約絜。鉤盤,水曲如鉤流盤桓也。餘名 皆云,其義未詳。」計禹疏九河,云復其故道,名應先有, 不宜徒駭太史因禹立名,此郭氏所以未詳也。或九 河雖舊有,至禹治水,更別立名,即此所云是也。《漢書 溝洫志》:「成帝時,河隄都尉許商上書曰:『古記九河之 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縣界中。自 鬲津以北至徒駭,其間相去二百餘里』。」是知九河所 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蓋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 為八枝也。許商上言三河,下言三縣,則徒駭在成平, 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縣,其餘不復知也。此九河之 次,從北而南,既知三河之處,則其餘六者,《太史》馬頰、 覆釜在東光之北,成平之南,簡絜、鉤盤在東光之南, 鬲縣之北也。其河填塞,時有故道。鄭元云「周時齊桓 公塞之,同為一河。今河間弓高以東至平原鬲津,往 往有其遺處。」《春秋緯寶乾圖》云:「移河為界在齊,呂填 閼八流以自廣。」鄭元蓋據此文為齊桓公塞之也。言 閼八流拓境,則塞其東流八枝,并使歸於徒駭也。此 九河之名義也。按胡蘇在東光定本註作「東莞」,「莞」當 作「光」,字之誤也。按九河名義,已多穿鑿,而舉三河之地,以定六河處所,更為附會。《塞河緯》。

文尤不可信。姑存以備參考。

}}

按《水經·河水注》《尚書禹貢》曰:「夾右碣石入于河。」《山海 經》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河之入海,舊 在碣石,今川流可導,非禹瀆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 瀆,故班固曰:「商、碣周移也。」又以漢武帝元光二年,河 又徙東郡,更注渤海,是以漢司空掾王璜言曰: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