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帝元光三年,封匈奴降王。王莽更名翼城。歷北,漯陰

城南,伏琛謂之漯陽城。南有魏《沇州刺史劉岱碑》。《地 理風俗記》曰:「平原漯陰縣,今巨漯亭是也。」

漯水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請老,崔氏者也。」杜預 《釋地》曰:「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

漯水又東南,逕東朝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 都尉華寄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南陽有朝陽縣,故 加東。」《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

漯水又東,逕漢徵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經 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隱焉。漢興,教於齊魯之間, 文帝撰《五經尚書大傳》,安車徵之年老不行,乃使掌 故歐陽生等受《尚書》於徵君,號曰「伏生」者也。

漯水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有鄒侯國,舜後。姚,姓 也。

又東北《逕界》東,鄒城北。《地理志》曰:「千乘郡有東鄒 縣。」

漯水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漢高帝七年,封婁 敬為侯國。應劭曰:「臨泲縣西北五十里,有建信侯城, 都尉治故城者也。」

漯水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間。漢高帝六年,以為 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為王國。和帝 永元七年,改為樂安郡,故齊也。伏琛曰:「千乘城,齊城 西北一百五十里,隔會水,即漯水之別名也。」

又「東北為馬常坈。」玉篇有坈字而勇切云地名也按此注里數則坈是藪澤之名 注 坈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河 海之饒,茲焉為最。《地理風俗記》曰:「漯水東北至千乘 入海。河盛則通津委海,水耗則微涓經流。書浮于濟、 漯亦是水者也。」

又東北過楊墟縣東,商河出焉。《地理志》曰:「楊墟,平 原之隸縣也。漢景帝四年,以封齊悼惠王子將廬為 侯國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經次于此,是不北也。商 河首受河赤漯水及澤水所潭水也,淵而不流,世謂 之清水。」自此雖沙漲填塞,厥跡尚存。歷澤而北,俗謂 之落里坈。逕張公城西。又北,重源潛發,世謂之落里 坈,亦曰小漳河。商、漳聲相近,故字與讀移耳。 商河又北,逕平原縣東,又逕安德縣故城南,又東北, 逕昌平縣故城南,又東逕般縣故城南,又東逕樂陵 縣故城南。漢宣帝地節四年,封侍中史子長為侯 國。

商河又東,逕初鄉縣故城南。高后八年,封齊悼惠 王子劉辟光為侯國也。王莽更之曰張鄉也。應劭曰: 「般縣東南六十里有初鄉城,故縣也。」

《沙溝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陽,泉源之不合河者 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

商河又東北流,逕馬嶺城西北而流,屈而東注,南轉 逕城東。城在河曲之中,東海王越斬汲桑,于是城 商河。又東北,逕富平縣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國也。 王莽曰安樂亭。」應劭曰:「明帝更名。」闞駰曰:「厭次縣,本 富平矣,車騎將軍張安世之封邑。」非也。按《漢書》,昭帝 元鳳六年,封右將軍張安世為富平侯。薨,子延壽嗣, 國在陳留別邑。魏郡《陳留風俗傳》曰:陳留尉氏縣安 陵鄉,故富平縣也。是乃安世所食矣,歲入租千餘萬。 延壽自以身無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國,上書減戶, 天子以為有讓,徙封平原,並食一邑,戶口如故,而稅 減半。《十三州志》曰:「明帝永平五年,改曰厭次矣。」按《史 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頃為侯國。徐 廣《音義》曰:「《漢書》作侯爰類。」舊本有一字字是知厭次舊名,非 始明帝,蓋復故耳。縣西有東方朔冢,側有祠,祠有神 驗,水側有雲城。漢武帝元封四年,封齊孝王子劉信 為侯國也。

商河又分為二水:南水謂之「長聚溝。」東流傾注為 海溝。南海側有蒲臺,臺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齊略記》 曰:「鬲城東南有蒲臺。秦始皇東遊海上,於臺上蟠蒲 繫馬,至今歲蒲生,縈委,若有繫狀,似水楊,可以為箭。」 今東去海三十里。

北水,世又謂之「白薄瀆。」東北流注于海水矣。 大河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西。《春秋左傳》。襄公十 九年,齊靈公廢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衛為少 傅。齊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殺公子牙於句瀆之丘。衛 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縣也,齊之西鄙也。大 河逕其西而不出其東。經言『出東』,誤耳。」

大河又北逕張公城,臨側河湄。衛青州刺史張治 此,故世謂之「張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張公渡。」 河水又北,逕平原縣故城東。《地理風俗記》曰:「原,博 平也,故曰平原矣。」縣故平原郡治矣。漢高帝六年置, 王莽改曰河平也。晉灼曰:「齊西有平原河,河水北過 高唐縣,即平原也。故《經》言河水逕高唐縣東」,非也。按 《地理志》曰:「高唐,平原也。」高唐,漯水所出,平原則篤馬 河導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東,審矣。 大河右溢,世謂之甘棗溝。水側多棗,故俗取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