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十六卷目錄

 汾水部彙考

  考

 汾水部藝文一

  汾河義橋記       唐崔祐甫

 汾水部藝文二

  汾上警秋         唐蘇頲

  過汾上關          張祜

  登汾上閣         鄭中丞

  汾水秋風        金段成己

  遊汾河          元陸宣

  過汾河         明李夢陽

  汾河晚渡          張頤

  曉渡汾水將赴晉祠告成    蘇祜

  汾河晚渡集古        夏宏

  汾河晚渡         王新環

 汾水部選句

 汾水部紀事

 汾水部雜錄

 汾水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十六卷

汾水部彙考

山西之汾水

汾水源委俱在山西境內,源出太原府靜樂縣管涔、 林溪二山中,下至支鍋石始合流。至寧化所,則定河 水注之。至本縣城南,則碾河諸水注之。至樓煩鎮,則 監河諸水注之。東南至太原府城西門外,則南社河 諸水自北來注之。又西南至太原縣城東南,則洞渦、 沙河二水自北來注之。又西南至清源縣城南,則白 石、清源二水自北來注之。又西至交城縣城南,則孔 河諸水自西來注之,塔莎水自北來注之。又西至文 水縣南,則迴馬河諸水自西北來注之。而其南岸則 汾州府之平遙、介休及平陽府之靈石數縣界也。又 有源祠諸水自平遙注之,三道河諸水自介休注之, 監河諸水自靈石注之。轉而西又有孝河、義河,自孝 義注之,水潺澗水亦自汾西注之。過此而西南,其左 岸為霍州,則彘水、圓泉諸水注之。又東南為趙城縣, 則諸澗水注之。又南為洪洞縣,則澗河水注之。又南 則平陽府城矣,而臨汾之原公諸水亦注之。而更有 浮山縣之南河諸水亦注之。又南為曲沃縣,則合水 注之。其右岸為襄陵縣,則高石河、巢溪水注之。又南 為太平縣,至絳州則澮水、王澤水注之。轉而西北岸 為稷山縣,則有葫蘆水注之。又西為河津縣,南岸為 滎河縣。由此而西,乃歸於黃河。其源委及所受之水, 大概如此。而至於隨地鑿渠,引以灌田,其利又有不 可勝言者。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內曰冀州,其浸汾潞。」訂義黃氏 曰:「汾水出憲州靜樂縣,南流至河中府滎河縣入河。」 易氏曰:「『《漢志》太原郡汾陽縣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 汾陽入河』。攷唐嵐州靜樂縣,今屬澤州,即漢汾陽縣 之地。汾水東南流入太原府之交城、陽曲、太原、清源、 文水五縣,又東南流至汾州溫城、介休、靈石、汾西四 縣,又東南流入晉州之霍邑、趙城、洪洞、臨汾四」縣,又 東南流至絳州之正平、稷山、龍門三縣,又南流至河 中府寶鼎縣北,入于河。

按:《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 汾,其名曰「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枕 汾」,臨汾,水上也。

《海內東經》:「汾水出上窳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 今汾水出太原晉陽故汾陽縣。

按:《戰國策》,「秦汾水利以灌安邑。」汾水出汾陽,屬河 東。

按:《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西南 至汾陰入河。

按《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十三州志》 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其山重阜修 巖。」舊本作層有草無木,泉源道於南麓之下,蓋稚水濛流 耳。又西南夾岸連山,聯峰接勢。劉淵族子曜,嘗隱居 於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 臣奉謁趙皇帝」,獻劎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 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銘曰:「神劎服御除眾毒。」曜 遂服之,劎隨時變為五色也。後曜遂為胡王矣。汾水 又南與東西溫谿合,水出右近谿,聲流翼注,水上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