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三十一卷目錄

 河部紀事三

山川典第二百三十一卷

河部紀事三

《宋史五行志》:「真宗咸平元年七月,齊州黃河泛溢,壞 田廬。」

《河渠志》:「咸平三年五月,河決鄆州王陵埽,浮鉅野入 淮泗,水勢悍激,浸迫州城,命使率諸州丁男二萬人 塞之,踰月而畢。始,赤河決,擁濟泗,鄆州城中常苦水 患。至是霖雨彌月,積潦益甚,乃遣工部郎中陳若拙 經度徙城,若拙請徙于東南十五里陽鄉之高原。詔 可。是年,詔緣河官吏雖秩滿,須水落受代,知州、通判 兩月一巡隄,縣令佐迭巡隄防,轉運使勿委以他職。」 又申嚴盜伐河上榆柳之禁。

《張進傳》:「進,兗州曲阜人,累遷侍衛步軍都虞候、鎮州 副部署,徙天雄軍部署。會河決鄆州王陵口,發數州 丁男塞之,命進董其役,凡月餘畢。詔褒之。」

《李垂傳》:「垂字舜工,聊城人。咸平中,登進士第,上兵制 將制書。自湖州錄事參軍召為崇文校勘,累遷著作 郎、館閣校理。上《導河形勝書》三卷,欲復九河故道,時 論重之。」

《真宗本紀》:「景德元年九月乙巳,置祈州。河決澶州,遣 使具舟濟民,給以糧餉。十一月丙子,帝次澶州,渡河 幸北砦,御城北樓。」

《續文獻通考》:「景德二年,河決王八埽。」

《宋史河渠志》:「景德四年,河壞王八埽,詔發兵夫完治 之。」

《山西通志》:「大中祥符二年九月,河決河中府白浮圖 村。」

《宋史五行志》:「大中祥符三年九月,河決河中府白浮 梁村。」

十一月丁酉,陝西河清。十二月乙巳,河再清。當汾水 合流處,清如汾水。

《河渠志》:「大中祥符三年十月,判河中府陳堯叟言,白 浮圖村河水決溢,為南風激還故道。」

《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三年冬十一月,陝州黃河清。至 十二月,陝州黃河再清,集賢校理晏殊獻《河清頌》。 《王濟傳》:「濟為鹽鐵判官,張齊賢時為相,以河決為憂。 因對,并召濟見。齊賢請令濟署狀保河不決。濟曰:『河 決亦陰陽災沴,宰相苟能和陰陽,弭災沴,為國家致 太平,河之不決,臣亦可保』。齊賢曰:『若是,則今非太平 耶』?」濟曰:「北有契丹,西有繼遷,兩河關右,歲被侵擾。以 陛下神武英略,苟用得其人,可以馴致,今則未也。」上 動容。

《李遵勗傳》:「遵勗知澶州,賜宴長春殿。在郡,會河水溢, 將壞浮梁。遵勗督工徒,七日而隄成,遷昭德軍節度 觀察留後。」

《陳知微傳》:「知微字希顏,高郵人。咸平五年進士,為京 東轉運副使,決古廣濟河通運路,罷夾黃河,歲減夫 役數萬計。遷右司諫,徙荊湖南路轉運使。」

《五行志》:「大中祥符四年八月,河決通利軍。九月,河溢 于孟州溫縣。」

《河渠志》:「大中祥符四年,遣使滑州,經度西岸開減水 河。九月,棣州河決聶家口。」

大中祥符五年正月,棣州請徙城,帝曰:「城去決河尚 十數里,居民重遷,命使完塞。」既成,又決于州東南李 民灣,環城數十里,民舍多壞。又請徙於啇河。役興踰 年,雖扞護完築,裁免決溢,而湍流益暴,壖地益削,河 勢高,民屋殆踰丈矣。民苦久役而終憂水患焉。 大中祥符六年,詔徙棣州於陽信之八方寺,著作佐 郎李垂上《導河形勝書》三篇并圖。其略曰:「臣請自汲 郡東推禹故道,挾御河,較其水勢,出大伾、上陽、太行 三山之間,復西河故瀆,北注大名西、館陶南,東北合 赤河而至於海。因於魏縣北析一渠,正北稍西逕衡 漳,直北,下出邢、洺,於《夏書》過洚水稍東注易水,合百 濟、會朝河而至于海。大伾而下,黃、御混流」,薄山障隄, 勢不能遠。如是則載之高地而北行,百姓獲利,而契 丹不能南侵矣。《禹貢》所謂「夾右碣石入于河。」孔安國 曰:「河逆上此州界」,其始作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 開運渠,東五里,引河水,正北稍東十里,破伯禹古隄, 逕牧馬陂,從禹故道。又東三十里,轉大伾,西通利軍, 北挾白溝,復四大河,北逕清豐、大名,西歷洹水、魏縣, 東暨館陶,南入屯氏故瀆,合赤河而北至于海。既而 自大伾西新發故瀆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五里,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