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目錄

 蕩水部彙考

  考

 淇水部彙考

  考

 淇水部藝文一

  淇澳辯          明張宜

 淇水部藝文二

  淇上田園即事       唐王維

  淇上送韋司倉往滑臺     高適

  自淇涉河途中作三首     前人

  題淇河          明王璜

 淇水部紀事

 淇水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一卷

蕩水部彙考

《水經》
之蕩水

蕩水今名「湯水」,源出河南彰德府湯陰縣之西牟山, 下流過本縣城北二里,又西流逕直隸大名府內黃 縣,受羑水、防水、宜師溝諸水,入於衛河,東達於海。

按:《漢書地理志》,「河內郡蕩陰。」蕩水東至內黃澤,西 山羑水所出,亦至內黃入蕩。

按《水經》,「蕩水出河內蕩陰縣西山東。」蕩水出縣西 石尚山,泉流逕其縣故城南,縣因水以取名也。晉伐 成都,王穎敗帝于是水之南。《盧林四王起事》曰:「惠帝 征成都王穎,戰敗。時舉輦司馬八人,輦猶在肩上,軍 人競就殺舉輦者。乘輿頓地,帝傷三夫。」一作矢百僚奔 散,唯侍中嵇紹扶帝士將兵之。帝曰:「吾吏也,勿害之。」 眾曰:「受太弟命,唯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斬之,血汙帝 袂,將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此則嵇延祖殞命 之所。

又東北至內黃縣,入于黃澤。羑水出蕩陰西北韓 大牛泉。《地理志》曰:「縣之西山,羑水所出也。」羑水又東 逕韓附壁北,又東流逕羑城北,故羑里也。《史記音義》 曰:「牖里在蕩陰縣,廣稚稱獄扞也。夏曰夏臺,殷曰羑 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紂納崇侯虎之言,囚西伯 於此。散宜生南宮适見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終 之義焉。羑城北水積成淵,方一十餘步,深一丈餘,東 至內黃,與防水會。水出西山馬頭澗,東逕防城北,盧 諶《征艱賦》所為。當作謂越防者也。其水東南流,注於羑 水,又東歷黃澤入蕩水。《地理志》曰:羑水至內黃入蕩 者也。蕩水又東,與長沙溝水合,其水導源里山北谷, 東流逕晉鄙故壘北,謂之晉鄙城,名之為魏將城。昔 魏公子無忌,矯奪晉鄙,軍於是處。故班叔皮《遊居賦》 曰:「過蕩陰而弔晉鄙」,責公子之不臣者也。淇水又東, 謂之宜師溝,又東逕蕩陰縣南,又東逕柱人山。柱當作枉 東北至內黃澤,右入蕩水,亦謂之「黃雀溝。」是水秋夏 則泛,春冬則耗。水又逕內黃城南,陳留有外黃,故稱 「內」也。東注白溝。

按:《金史地理志》:「彰德府湯陰。」有牟山、羑水、蕩水、通 漕羑里。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彰德府湯水,源出湯陰縣治西 元泉,舊名蕩水,流經縣東五十里,過內黃縣界入衛 河。」

羑水,源出湯陰縣西北鶴山,流至羑城北,東會防水 入《湯水》。

大名府湯水,在內黃縣。《水經》云:「湯水又東北至于內 黃」,即此。

按《河南通志》:湯水在彰德府湯陰縣城北二里,東流 入直隸大名府內黃縣界。

按《彰德府志》,「湯陰縣西四十里有牟山,湯河發源于 此。」

蕩水在湯陰縣北二里。《水經注》曰:蕩水,出縣西石尚 山,東流逕縣城北,縣因水名。唐貞觀元年,以水微溫, 又改名湯。《魏都賦》所謂「溫泉毖湧」者也。今出牟山下。 石尚,或其別名。東流至高暵,與宜師溝水合。《水經注》 曰:蕩水,東與長沙溝水合。二水既合下流,河隘難容, 而洹水亦時泛溢。萬曆初,屢潰,邑東苦之。知府常存 仁田大坡、青塚、高城改入衛河,安瀾者數十年。歲久 壅淤,屢決屢修,然下流未濬,每遇夏秋水發,河身不 能容,勢必潰,亦蕩邑東偏之大利害也。今知府宋可 發檄縣令康引叔疏河二十里,刻石紀焉。

防水,源出西山馬頭澗,東流逕安陽縣西南,入於湯 水。

按《畿輔通志》:蕩水出河南湯陰縣西山,東北流,至內 黃縣入於黃澤。唐貞觀元年,以水微溫,改曰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