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橫水,壙入西北涇谷水亂流,西北出涇谷峽。又西北,

軒轅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瞻以為黃 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皇甫謐云: 「生壽丘」,丘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也。其水北流注涇, 涇谷水又西北,自城谷溪東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 東注白城水。白城水又東北,入涇谷水。谷水又東北, 歷董亭下,楊難當使兄子保宗鎮董亭,即是亭也。其 水東北流,注于渭。《山海經》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 南流注于渭。」是也。渭水又東,伯陽谷水入焉。水出刑 馬之山,伯陽谷北流,白水出東南,白溪水西北注伯 陽水。伯陽水又西北,歷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又東 歷大利,又東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出南刑馬山,北歷 平作,西北逕苗谷,屈而東,逕伯陽城南,謂之「伯陽川」, 蓋李耳西入往逕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 渭水東南流,眾水瀉浪邊。次鳴注,左則伯陽東谿水 注之,次東得望松水,次東得毛六谿水,次東得皮周 谷水,次東得黃杜東溪水,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則 胡谷水,次東丘谷水,次東得丘谷東谿水,次東有銅 巖谷水,並出南山,東北注渭。渭水又東南出石門,度 小隴山,逕南田縣南,東與楚水合,世所謂「長蛇水。」水 出汧縣之數歷山也。南流逕長蛇戍東。魏和平三年 築,徙諸流民以遏隴寇。楚水又南流,注于渭。闞駰以 是水為沂水焉。又東,汧、汙二水入焉。余按:《渭》宋本作諸疑當 作漢《地志》:「汧水出汧縣西北。」闞駰《十三州志》曰:「與此同。」 復以汧水為龍魚水,蓋以其津流逕通,而更攝其通 稱矣。水東入散關。《抱朴子神仙傳》曰:「老子西出關,關 令尹喜候氣,知真人將有西遊者,遇老子彊,令之著 書耳。不得已為著《道》《德》二經,謂之《老子書》也,有老子 廟。」干寶《搜神記》云:「老子將西入關,關令尹喜好道之 士」,睹真人當西,乃要之途也。皇甫士安《高士傳》云:「老 子為周柱下史,及周衰,乃以官隱為周守藏室史,積 八十餘年,好無名接。」按高士傳云老子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而世莫知 其真人也。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適周,見老 聃。然幽王失其道,平王東遷,關以捍移,人以職徙,尹 喜候氣,非此明矣。而往逕所由茲焉或可。渭水又東 逕西武功北,俗以散關名,非也。褚先生乃曰:武功,扶 風西界小邑也。蜀口棧道近山無他豪,易高者是也。 渭水又與其捍水合水疑脫出字周道谷北,逕武都故道 縣之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故道縣有怒特祠。 《列異傳》曰:武都故道縣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 也。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樹瘡隨合。秦文公乃遣 四十人持斧斫之,猶不斷。疲士一人,傷足不能去,臥 樹下,聞鬼相與言曰:「勞攻戰乎?」其一曰:「『足為勞矣』。又 曰:『秦公必特』。」一作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 于子何如?」乃默無言。臥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隨所斫 以灰跋,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其水又東北, 歷大散關而入渭水也。渭水又東,而右合南山五谿 水,諸宋本作夾澗流注之也。

又東過陳倉縣西。縣有陳倉山,山上有寶雞鳴祠。 昔秦文公感伯道之言,遊獵于陳倉,遇之于此坂,得 若石焉,其色如肝,城如城如一作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其 來也,自東南,輝煌,聲若雷,野雞皆鳴,故曰「雞鳴神也。」 《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黃帝孫舜妻,盲蒙有羽隱宮。」 漢志陳倉有秦羽陽宮秦武王起。應劭曰:縣氏陳山。姚睦曰:「黃 帝都陳,言在此營。」一作榮氏《開山圖注》曰:「伏犧生成紀, 紀徙治陳倉也,非陳國所建也。」魏明帝遣將軍太原 郝昭營宋本作築陳倉城成,諸葛亮圍之。亮使昭鄉人靳 祥說之,不下。亮以數萬攻昭千餘人,以雲梯、衝車、地 道逼射昭,昭以火射連石拒之,亮不利而還。今灄水 對亮城,是與昭相禦處也。陳倉水出于陳倉山下,東 南流注于渭水。渭水又東與陽谿合,其水上承斜水, 水自斜谷分注綏陽谿,北屆陳倉入渭。故諸葛亮《與 兄瑾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谿水縱橫,難用。 行軍者邏候往來,要道通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 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渭水 又東,逕郁夷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有汧水祠,王莽更 之曰郁平也。」《東觀漢書》曰:「隗囂圍來歙于略陽,世祖 詔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陳倉,分部而進者』」也。 汧水入焉。水出汧縣之蒲谷鄉,《弦》舊本作維《中谷決》為弦。 舊本作弦蒲藪《爾雅》曰:「水決之澤為汧。」汧之為名,實兼斯 舉。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舊本作小龍山 巖嶂高嶮,不通軌轍。故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 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其水東北流,歷澗注以成淵, 潭漲孫云漲當作深「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操。宋本 作採捕,因謂是水為龍魚水,自下亦通謂之龍魚川。川 水東逕汧縣故城北,《史記》:「秦文公東獵汧田,因遂都 其地」是也。又東歷澤,亂為一,右曰龍泉。泉逕五尺源 流奮古本作舊通,淪漪四泄,東北流注于汧。汧水又東會 一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吳山」,三峰霞舉,疊秀 雲天,崩巒傾返,一作仄山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地理 志》曰:吳山在縣西,古之汧山也。《國語》所謂虞矣。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