汭水部彙考
《禹貢》雍州之汭水
汭水,源出今陝西平涼府華亭縣之西山,即朱子所 謂「吳山之西北」,蔡子所謂「隴州汧源縣之弦蒲藪」也。 南北兩泉,下合為一。東流至崇信峽,又合左峪、湫峪、 殿子坡峪、散化峪、五馬峪、通汭峪、紅土峪、西寺峪、城 東峪諸水,過崇信縣城,至涇州入于涇河。
考
按:《書經夏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 渭汭。〈孔傳〉《水北》曰「汭。」〈正義〉《毛詩傳》云:「汭,水涯也。」鄭云:「汭之 言內也,蓋以人皆南面望水,則北為汭也。」且涇水南 入渭,而名為渭汭,知水北曰汭。〈蔡傳〉汭水,地志作「芮。」扶 風汧縣弦蒲藪。芮水出其西北,東入涇。今隴州汧源 縣弦蒲藪有汭水。《周職方雍州》:其川涇、汭。《詩》曰「汭鞫 之即」,皆謂是也。屬,連屬也。涇水連屬渭、汭二水也。 按《詩經大雅》:「止旅迺密,芮鞫之即。」〈朱註〉芮,水名,出吳山 西北,東入涇。《周禮職方》作「汭。」〈大全〉朱子曰:「《職方氏》曰:『雍 州,其川涇、汭』。」註云「在邠地,即此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川涇汭。」〈訂義〉易氏 曰:「汭水者,非《禹貢》所謂汭也。《禹貢》言汭,皆水北之汭。」 此所謂汭者,雍州之川名。《漢志》:「右扶風汧縣,汭水出 西北,東入涇。」此正公劉居豳之地,《詩》所謂「芮鞫之即。」 徐廣曰:新平漆縣東北有豳亭,其國城在邠州東北 二十九里三水縣界,古豳城是也。正與公劉《詩》合。又 《唐志》,涇州臨涇縣有汭水,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一 名宜祿川。然涇、隴二州在邠州之西,則非邠州之汭, 要皆雍州之川也。黃氏曰:「汭水出汧源縣小隴山,至 邠州宜祿縣為宜祿水,入涇;渭水出熙州狄道縣《鳥 鼠同穴山》,東南至華州華陰縣入河。」
按:《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汧。」〈註〉芮水出西北,東入涇。 按:《隋書地理志》安定郡華亭〈註〉大業初置。有隴水、芮 水。
按《郡國志》,「南流者曰媯,北流者曰汭」,異源同歸,渾流 西注,而入于河。
按:《金史地理志》:「河中府,河東。」〈註〉有媯水、汭水。
邠州「宜祿。」〈註〉有汭水。
按:《續文獻通考》陝西西安府:「汭水出隴州汧源縣弦 蒲藪,東入涇水。」
鳳翔府汭水,在隴州城西北,源出弦蒲藪。
平涼府。汭水自隴州流經本府崇信、華亭兩縣境,至 涇州
按《陝西通志》平涼府華亭縣,「汭水在縣東三里許,流 入涇水。」
鳳翔府隴州。汭水,在州城西北,源出弦蒲藪西北。周 《職方雍州》,「其川涇汭。」即此。
西安府邠州。汭水在城西,東入干涇。《詩》謂「芮鞫之即」 者此也。
崇信縣汭水,在縣北一里。唐李元諒疏渠以引汭水, 畜魚蒔荷作閣焉。兵燹殘廢,其渠尚存,邑人愛之。 新柳灘在縣西北一里汭水之濱。
殿子坡在縣北五里。下聚貫珠、濃露諸泉之水,由匯 口而南流入汭。
涇州汭水在州西,自崇信界來,東入涇水。
汭水橋在州北二里。
按《崇信縣志》:汭水源在華亭,一出馬峽口諸泉為北 源,一出仙姑山諸泉為南源。匯而東流,經峽口四十 里,過縣城北,又東七十里,至涇州回中山,屬於涇。《禹 貢》「涇屬渭汭」是也。石灘武公《汭源辨》曰:「後世稱汭水 者,以誤沿誤,千載滋疑。」止緣朱子註《詩》,「汭水出吳山 西北。」蔡氏註《禹貢》「出弦蒲藪之西北」,遂不復詳察其 地,而以隴州汧源縣南為汭水之源。今考隴州諸水, 皆由汧入渭,不與涇通,則與汭似無涉矣。然吳山、弦 蒲藪二說,先儒抑豈無據而妄稱之?考《古志》,華亭有 隴山,有汭水,紀載甚確,則汭水出華亭固無疑矣。吳 山即隴山,華亭與隴州山連壤接,境內諸山皆屬隴, 又曰「小隴山」,且唐宋之際,縣舊屬隴,尚未入平涼也。 則朱子所稱「吳山西北」,安知不在華亭境內,而必執 此以問汭耶?載考弦蒲藪在今隴州蒲峪,是汧、隴之 五藪也,而其西北即為華亭西山,是蔡氏之說,亦非 大謬。後人不深考西北之義,誤以汭水為汧,則泥古 所致。不審于《禹貢》「涇屬渭汭」及《公劉》芮鞫之什,果何 所解也?是不可不辨。《爾雅》「水北曰汭」,又小水入大 水之名,蓋兩水合流之內也,故從「水」從內。《禹貢》稱汭, 亦無定名,曰「會於渭汭,東過洛汭」是也。獨涇屬渭汭, 汭有定名。考汭源起自華亭,南北兩泉,下合為一,東 行五十里,至崇信峽。峽斷,萬山峙其北,烏龍山、五馬 山峙其南,水自北注者,曰左峪、湫峪、殿子坡峪、散化 峪;自南注者曰五馬峪、通汭峪、紅土峪、西寺峪、城東 峪,合三山九峪之水,汭流孔大,其勢澄泓,越四十里 過崇信城,又七十里抵涇州,回中山遂屬於涇。計汭 原於華亭,盛於崇信,統於涇水,合眾水以成名。揆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