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鹽水之稱矣。溪水又南屈逕巫縣東,縣之東北三百

步有聖泉,謂之孔子泉,其水飛清潔,石穴並高,泉下 注溪水。溪水又南入于大江。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 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 縣居治無恆故也。」

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三年 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 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此者甚 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 餘北當作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 非唯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 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血涂所處。《山 海經》曰:「夏后啟之臣血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訟于血 涂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 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 亡,封于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寔為靈芝,所謂巫山之 女,高唐之姬。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 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焉。其間首 尾一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 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 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絕,王 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 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淥潭,迴清倒 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 多趣味。舊本作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 嘯,屢引淒異。世說注引荊州記作屬引清遠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 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東,逕石門灘。灘北岸有山,山上合下開,洞 達東西。緣江步路所由。劉備為陸遜所破,是逕此門。 一作走逕此門追者甚急,備乃燒鎧斷道。孫桓為遜前驅,奮 不顧命,斬上夔。夔吳志作兜道截其要徑,備踰山越險,僅 乃得免。忿恚而歎曰:「吾昔至京,桓尚小兒,而今迫孤, 乃至于此!」遂發憤而薨矣。

又東過秭歸縣之南。縣,故歸鄉。《地理志》曰:「歸子,國 也。」《樂緯》曰:「昔歸典葉聲律。」宋忠曰:歸即夔,歸鄉,蓋夔 鄉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於夔, 為楚附庸,後王命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 其不祀,滅之者也。袁崧曰:「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 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即《離 騷》所謂「女嬃嬋媛以詈」余也。縣城東北,依山即坂,周 迴二里,高一丈五尺,南臨大江。古老相傳,謂之劉備 城,蓋備征吳所築也。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 雖畦堰縻漫,猶保屈田之稱也。縣北一百六十里有 屈原故宅,累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里。宅之東北 六十里,有女嬃廟,《擣衣》石猶存。故《宜都記》曰:「秭歸蓋 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屈原宅于今具 存,指謂此也。

江水又東,逕城北。其城憑嶺作固,二百一十步。夾 溪臨谷,據山枕江,北對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 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 大江,嶮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 都也。《地理志》以為吳子之丹陽。論者云,「尋吳楚悠隔, 繿縷荊山,無容遠在吳境。」是為非也。又楚子先王陵 墓在其間,蓋為徵矣。

江水又東南,逕夔城南。跨據川阜,周迴一里百一 十八步,西北皆枕深谷,東帶鄉溪,南側大江。城內西 北角有金城,東北角有員土獄,西南角有石井,口徑 五尺。熊摯始治巫城,後疾移此,蓋夔徙也。《春秋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城夔者也。服虔曰:「在巫 之陽,秭歸歸鄉矣。」

江水又東,逕歸鄉縣故城北。袁崧曰:「父老傳言,原 既流放,忽然暫歸,鄉人喜悅,因名曰歸鄉。抑其山秀 水清,故出儁異;地嶮流疾,故其性亦隘。《詩》云:『惟岳降 神,生甫及申信與』。」余謂袁崧此言,可謂因事而立證, 恐非名縣之本旨矣。縣城南面重嶺,北背大江,東帶 鄉口溪,溪源出縣東南數百里,西南入縣逕狗峽。西 峽崖龕中石隱起,有狗形,形狀具足,故以狗名。峽鄉 口溪又西北逕縣下入江,謂之「鄉口」也。

江水又東,逕信陵縣南。臨大江,東傍深溪,溪源北 發梁州上庸縣界,南流逕縣下而注大江也。

江水又東,過夷陵縣南。江水自建平至東界峽,盛 弘之謂「空冷峽。」峽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 間遠望交嶺表,有五六峰,參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 人像,攘袂相對。俗傳兩郡督郵爭界於此。宜都督郵 厥勢小東傾,議者以為不如也。

江水歷峽東逕宜昌縣之埵竈下。《江之左岸》,絕岸 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有一火爐埵在崖間。當作 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薄 舟崖側,以餘燼埵之巖側,至今猶存,故先後相承,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