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1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我不如卿。」至夜卒。

《孫權傳》:「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 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 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劉繇傳》:「繇避亂淮浦,詔書以為揚州刺史,時袁術在 淮南,繇畏憚,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吳景、孫賁迎置曲 阿,術圖為僭逆,攻沒諸郡縣。繇遣樊能、張英屯江邊 以拒之。」

《吳錄》步騭表于孫權曰:北降人王潛等說北相部位, 以圖東向,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江,以大向荊州。權 曰:「曹衰弱,何能以圖?必不敢來。若不如孤言,當以牛 千頭為君作主人。」後有呂範諸葛恪為說騭所言:「某 每懷步騭,輒大笑,此江與開闢俱往,寧有可沙囊塞 理乎?」

《通志備遺》:吳谷利為孫權左右給使,以謹直為親近 監,尋拜都亭侯。于武昌新裝大船,名為「長安」,試泛之 釣臺。時風大盛,利令柁工取樊口。權曰:「當張頭取羅 州。」利拔刀向柁工曰:「不取樊口者斬!」工即轉柁入樊 口,風遂猛,不可行,乃還。權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 曰:「大王萬乘之主,輕于不測之淵,戲于猛浪之中,樓」 船裝高。邂逅顛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輒敢以死爭權。 于是貴重之呼曰《谷》而不名。

《吳志孫權傳》黃武三年:「秋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 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乃還。」

《吳錄》: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觀兵,兵有十餘萬,旌旗彌 數百里,有渡江之志。權嚴設固守。時大寒冰,舟不得 入江,帝見波濤洶涌,嘆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遂歸。

虞溥《江表傳》:「魏文帝出廣陵,欲伐吳,望大江而嘆曰: 『吳據洪流,且多糧穀,雖武騎千隊,無所用也』。乃還。」 《九江府志》,建興九年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 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計。

《魏志齊王本紀》:嘉平二年,「征南將軍王昶渡江掩攻 吳,破之。」

《錄異記》:「蜀朝庚午年夏,大雨,岷江泛漲,將壞京江。灌 口堰上夜聞呼譟之聲,若千百人列炬無數,大風暴 雨,如火影不滅。及明,大堰移數百丈,堰水入新津江, 李冰祠中所立旗幟皆濕。導江令黃璟及鎮靜軍同 奏其事。是時,新津、嘉眉等處水害尤多,而京江不加 溢焉。」

《搜神記》:「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深 八尺,拔高陵樹二千株,石碑差動,吳城兩門飛落。明 年權死。」

《晉書五行志》:「吳孫皓天紀中,童謠曰:『阿童復阿童,銜 刀游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武帝聞之,加王 濬龍驤將軍。及征吳,江西眾軍無過者。王濬先定秣 陵。」

虞喜《志林》:「吳時于江水中得鐘,有百餘字,募求讀者, 竟無人曉。」

《晉書王濬傳》:「武帝謀伐吳,詔濬修船艦。濬乃作大船 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十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 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又畫鷁首怪獸于船首, 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柹 蔽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吳彥取流柹以呈孫皓曰:『晉 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皓 不從。濬發自成都,吳人于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 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拒船。先 是,羊祜獲吳間諜,具知情狀。濬乃作大筏數十,亦方 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 遇鐵錐,錐輒著筏去。又作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 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于 是船無所礙,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皓聞濬軍旌旗器 甲,屬天滿江,威勢甚盛,莫不破膽。用光祿勳薛瑩、中 書令胡沖計,送《降文》于濬。

初,詔書使濬下建平,受杜預節度。濬至西陵,預與之 《書》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當徑取秣陵,討累世之逋 寇,釋吳人于塗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泝河而上,振 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濬大悅。

《襄陽記》:「晉來伐吳,孫皓使張悌督沈瑩、諸葛靚帥眾 三萬,渡江逆之,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于蜀久矣, 今傾國大舉,萬里齊力,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 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 城盡莫能禦也。晉之水軍必至于此矣。宜畜眾力,待 來一戰。若勝之,則江西自清,上方雖壞,可還取之。今 渡江逆戰,勝不可保;若或摧喪,則大事去矣』。」悌曰:「吳 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來至此,眾心 必駭懼,不可復整。今宜渡江,可用決戰力爭。若其敗 喪,則同死社稷,無所復恨。若其克勝,則北敵奔走,兵 勢萬倍,便當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若如 子計,恐行散盡,相與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復一人 死難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戰,吳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