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6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利支菩薩像。淳熙間,建華嚴閣。元天曆間,有僧大忻

得幸于文宗,改天曆永祚禪寺。元末燬。明初重建山 門中「天竺」三字,乃明魏國公書額,復燬。嘉靖二十五 年,僧慧鏞重建。寺畔舊有天香閣、桂子堂、此中亭、如 意泉、興福院、多福院、大明寺、永清寺、東岡塔、蘇和墓 並廢。天香閣,黃溍詩:「上方樓閣鬱岧嶢,百尺危欄架 泬寥。曾是高人行道處,天香雲外至今飄。」興福院,淳 熙初慧光禪師建。多福院,吳越時建大明寺,法華和 尚建東岡塔。隋法師真觀建蘇和墓。和,錢塘人。建閣 收書,蘇子瞻題曰「錢塘書藏。」卒葬于此。

永清塢有永清庵。正德中,陳氏建,其背即為「龍井 心庵。」正德間,寶珠禪師建。有白雲巖、玉液泉。

肅儀亭。宋嘉祐中僧元淨建。元淨字無像,於潛人,神 宗賜號辨才,居上天竺十七年,與蘇子瞻昆季趙閱 道友善,頃之還於潛,復歸天竺,遷居龍井。子瞻贈之 詩云:「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雲不解笑,青松有 餘哀。忽聞道人歸,鳥悅山容開。神光出寶髻,法雨洗 浮埃。想見南北山,花發前後臺。寄聲問道人,借禪以 為詼,何所聞而去?何所見而回?」道人笑不答,「此意安 在哉?昔年本不住,今者亦無來。」此語竟非是,且食白 楊梅。亭久廢,明武洪二十八年,僧一如重建。一如者, 會稽人,善講《法華經》。少師姚廣孝嘗語人曰:「如公,兩 浙一人也。」永樂間,修《大藏經》,詔一如總其事,寵賚甚 渥。卒葬天竺山,少傅楊士奇為之誌。

見心亭嘉靖十三年,都指揮僉事李節建。萬曆四年 重修。其西有「梅峰庵」,今廢。

上天竺講寺。晉天福間,僧道翊結庵山中,一日見瑞 光發于前澗,就視之,得奇木,刻畫觀音大士像。後漢 乾祐間,有僧從勳自洛陽持古佛舍利來,置頂中,妙 相咸備,晝放白光,士民崇信。吳越王嘗夢白衣人求 葺其居,寤而有感,遂建天竺觀音看經院,自是有禱 輒應。蘇子瞻《雨中遊觀音院》詩云:「蠶欲老兮麥欲黃, 山前山後雨浪浪,農夫輒耒女停筐。白衣仙人坐高 堂」,蓋有望于祁晴也。南渡時,捨施珍寶,有日月珠、鬼 谷珠、猫睛等,雖大內亦為罕見。嘉祐中,沈文通治郡, 謂觀音以聲音宣佛力,非禪那所居,乃以教易禪,命 僧辨才、元淨主之。鑿山築室,幾至萬礎。治平中,郡守 蔡襄奏賜靈感觀音殿額。元淨乃益鑿前山,闢地二 十有五尋,殿加重簷。建炎四年,兀朮入臨安,高宗遜 于海。兀朮謁天竺,問知觀音本始,乃舉之輿中,與《大 藏經》併徙而北。天竺之僧乃重以他木,刻肖前像,詭 曰「藏之井中而出之。」至今稱觀音出現井,其實非故 物也。乾道三年,建十六觀堂。七年,改院為寺,門扁皆 御書。慶元三年,改天「台教寺。」元至元三年燬,五年僧 慶思重建,仍改「天竺教寺。」元末燬。明初重建,萬曆二 十七年重修。累朝代有宣賜金帛及寶旛之屬。寺內 有白雲堂、兩峰堂、中印堂、雲漢閣、應真閣、廷桂閣、秋 芳閣、伴雲閣、清華軒、植杖亭、謝屐亭、流虹澗、金佛橋、 琮老橋、凝翠泉、觀音泉、雲液池。池上有辨才手植山 茶花,並廢,今唯「白雲堂」尚存。

乳竇峰在天竺寺南。下有空巖,懸乳如脂,甘和可啗。 其西為獅子峰、雙桂峰,又曰「雙桂巖。」其北為白雲峰, 其東為天香巖、烏石峰,稍南為中印峰,重岡疊巘,蒼 翠輝映。又西為蛾眉山。

夢泉宋崇寧元年,浙西大旱,寺中廚水不給,主僧玉 法師夢泉發于西坡,鑿之果得,遂名「夢泉。」

大悲泉,在講堂下。流遶殿前,經如意池。

如意池,以青石甃之方丈,面鏤如意文,曲折回遶,可 流觴焉。

幽淙嶺俗稱「水出嶺」,病其不雅,易以今名。至捫壁嶺, 則左迫峭嶂,右臨深溪,緣木扳蘿,方可舉趾,故名。活 沙者,流沙也,滑而善崩,天門則其巔矣。從此而東則 為龍井,又南為郎當嶺、小青嶺,又南則為五雲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