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6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長湖,又名大湖。」《水經注》:「浙江又東北得長湖口,湖廣

五里,東西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下溉田 萬頃,北瀉長江。湖南有覆㪷山,周五百里,北連鼓吹」 山,山西枕長溪,溪水下注長湖。山之西嶺有賀臺。又 云「石帆山北臨大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何次道作 郡,常于此水中得烏賊魚。其源出會稽之五雲鄉,綿 跨、山會二縣,周三百五十八里,總納二縣三十六源 之水,東至曹娥江,西至西小江,南至山,北至郡城。其 初本潮汐往來之區,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始築塘 蓄水,溉田九千餘頃。又界湖為二,曰東湖,曰南湖。南 湖所灌田,大約在今山陰境,東湖所灌田,在今會稽 境。自漢永和以來,民咸利之。唐元宗時,賜賀知章鑑 湖一曲,又名賀監湖。宋祥符後,民漸盜為田,二湖合 而為一。熙寧中,廬州觀察推官江衍被遣至越,不能 建議復湖,乃立牌于水,以牌內之湖,聽民入租為田。 至郡守王仲嶷,又并牌外者盡田之,今則皆為起科 田,湖盡廢矣。俗呼白塔洋為「鏡湖」,長十五里,蓋其一 處耳。

屭石湖、撞石湖、確山湖、相湖並在城南,乃鑑湖之別 名,今皆為重科田。

餘支溪在府城西四十七里。源有二,一溫一涼,相匯 而不雜。《水經注》:山陰縣西南四十里有二溪,東溪廣 一丈九尺,冬煖夏冷;西溪廣三丈五尺,冬冷夏煖。二 溪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溪,廣五丈餘,而溫涼 不雜,蓋《山經》所謂茗水也。《嘉泰志》云:「亦鏡湖之別派。」 月潭在鏡湖三山之西,廣袤數畝。

杜浦橋在府城西北十五里漕河旁。《嘉泰志》云:「自此 而南,煙水無際,鷗鷺翔集。過三山,遂自湖桑埭入鏡 湖。」

亭山橋在府城南十五里,近鏡湖,諸溪之水匯焉。 抱姑塘在府城西五十二里。上連鏡湖,下接小江。 鹿池山在府城東南八里鏡湖中。

平水在府城東南三十五里。鏡湖所受三十六源之 水,平水其一也。

酒甕石,在射的山足。三石品峙,其狀如甕。《舊經》「巨石 三,在鏡湖東,時人謂之秦皇酒甕石。」

方干島在會稽山東北麓,俗呼「寒山塘」,方干別墅也。 舊在鑑湖中,故曰「島。」

若耶溪:在府城東南三十五里。北流入鏡湖。

賀家池在府城東二十二里,周四十七里,南通鏡湖, 北抵海塘。

三橋:在府城東南五里。有橋三,其中橋有亭,扁「通濟」, 鏡湖分東西,以此為限。

官塘跨山、會二縣,在山陰者又謂之「南塘。」西自廣陵 斗門,東扺曹娥,亙一百六十里,即故鏡湖塘也。東漢 永和五年,太守馬臻所築以蓄水,水高于田,田高于 海,各丈餘。旱則泄湖之水以溉田,潦則泄田之水以 入海。

鏡湖部藝文一

《月臨鏡湖賦        》唐·陸贄

「月配陽,含虛而明;湖止水,體柔而平。光無不臨,故麗 天並耀;清可以鑒,因取鏡表名。月包陰以成象,水稟 月而為精。兩氣相合,實不入而疑入;二美交映,伊本 清而又清。」色皎潔而秋天愈靜,波演漾而宵風乍輕。 類泗濱之磬見,疑合浦之珠明。至明洞幽,至清無垢, 同元澤無遠不遍,等達人以虛而受滿不可恃望之 足戒以虧盈;形或未分,鑒之則辨其妍醜。輕靄不起, 纖塵莫過,沈璧彩而為鏡,碎金輝以成波。皓質未判, 空聞田鶴之唳;香風乍度,暗傳蓮女之歌。萬象皆總, 湛清光而不動;極望靡窮,凝虛皓而如空。照同心千 里之外,洞游鱗百丈之中;棹影乍浮,如上天邊之漢; 桂華不定,多因蘋末之風。

序越州鑑湖圖       宋曾鞏

鑑湖一曰「南湖」,南並山,北屬州城。漕渠東西距江,漢 順帝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之所為也,至今九百 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於 東南者,皆委之州之東,自城至于東江,其北隄石。 「二,陰溝十有九,通民田,田之南屬漕渠,北東西屬江 者皆溉之。州東六十里,自東城至于東江,其南隄陰 溝十有四,通民田,田之北扺漕渠,南並山,西並隄,東 屬江者皆溉之。州之西三十里曰柯山斗門,通民田, 田之東並城,南並隄,北濱漕渠,西屬江者皆溉之。」總 之,溉山陰、會稽兩縣十四鄉之田九千頃,非湖能溉 「田九千頃而已」,蓋田之至江者盡于九千頃也。其東 曰曹娥斗門,曰蒿口斗門,水之循南隄而東者,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