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7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出入則多風。」秦王乃赭其山。漢武帝亦登之,射蛟于

是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篪竹,兩山相次去數十里,迴 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世謂之笛烏頭石。 石北右會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謂「三苗 之國左洞庭」者也。

按《長沙志》:「洞庭之水,瀦七百里,在岳州城西。」

按《南遷錄》,「岳州洞庭西岸有沙洲,堆阜隆處,即青草 廟。廟下一湖之內,中有此洲,南名青草,北名洞庭」,所 謂重湖也。

按《岳陽風土記》,樂史言大江在巴陵東北流入洞庭。 今洞庭水會于江,非江流入洞庭也。荊江出巴蜀,自 高注下,濁流洶湧,夏秋暴漲,則逆泛洞庭,瀟湘清流, 頓皆混濁,岳人謂之飜流水,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 乃還,俗云「水神朝君山。」

按《述異記》:「洞庭湖中有釣洲,昔范蠡乘扁舟至此,遇 風止釣于洲上,刻石記焉。有一陂,陂中有范蠡魚,昔 范蠡得大魚,烹食之,小者放於陂中,陂邊有范蠡石 床、石硯、鈷䥈,范蠡宅在湖中。」 按《唐書·地理志》:岳州巴陵郡巴陵「有洞庭山」,在洞 庭湖中。

按《北夢瑣言》:「湘江北流至岳陽達蜀江。夏潦後,蜀漲 勢高,遏住湘波,讓而退溢為洞庭湖,凡闊數百里,而 君山宛在水中。秋水歸壑,此山復居于陸,唯一條湘 川而已。海為桑田,于斯驗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洞庭湖在岳州巴陵縣西 南一里五十步,與青草湖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 洞庭,大湖也,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中 有君山,在縣西三十里青草湖中。《莊子》:『黃帝張咸池 之樂于洞庭之野』。」《楚辭》:「邅吾道兮洞庭。」資水沅水、 澧水、湘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名五渚。《戰國策》:「秦與 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謂此也。薛氏曰:「洞庭即巴 丘也。」合沅、湘諸水,至岳州巴陵縣入江。

按:《方輿勝覽》,湖北路岳州洞庭湖在巴陵縣西,西吞 赤沙,南連青草,橫亙七八百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 《風土記》:「鼎、澧、沅、湘合諸蠻黔南之水,匯于洞庭,至巴 陵與荊江合。」

按《岳州府志》:「洞庭湖在郡城西南。《禹貢》九江,孔殷謂 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會合于此,故名。」九江中, 沅、澧、湘最大。沅發自牂牁,經辰溪合麻陽諸溪洞水, 過常武,出湖之北;湘發自廣西興安海陽山,至永州 合瀟水、汨羅過長沙,出湖之南;澧發自武陵古充縣, 東流過武水口,合焦溪、茹溪諸水,經慈石,澧出湖之 西,每夏岷峨雪消,荊江暴漲,三江水壅,匯為洞庭,連 亙七八百里。秋水歸壑,則洲渚畢見。洞庭又名五瀦, 《水經》云:湖水右會小青口資水,即今益陽江。右則沅 水,注之今橫房口;東則微湖,今麋湖,西流注為江。麋 湖口左則澧水,今武陵江。此五水注洞庭會大江,故 曰五瀦。青草湖一名巴丘湖,一名重湖,在洞庭之西, 與華容接壤。舊《志》謂在洞庭南者,非也。《風土記》云:夏 秋水泛,與洞庭為一。水涸則此湖先乾,青草生焉。杜 甫詩:「洞庭猶在目,青草續為名。」赤沙湖在西,又有雲 夢湖,皆與洞庭為一。

按《巴陵縣志》,「君山在縣西十五里洞庭湖中。」

響山,在君山上,一曰鳴山。《荊州記》云:「君山上有穴,潛 通吳之包山。」

艑山,在縣南五里甑篳山西。下瞰洞庭,與君山對峙, 孤影若浮。湘人以吳舟為艑山形似焉,故名。上有神 人跡,下有龍窟。舊有洞庭君祠。

甑篳山,在縣西南七里濱洞庭以形似名。

鹿角山在縣南六十里洞庭湖濱。

大江從荊州石首北流,至縣西北城陵磯,合洞庭諸 水。

閣子湖在縣東南二十里,即角子湖也。以在洞庭之 角,故名。

新牆湖在縣南六十里。發源相思山,至灌口注洞庭。 南津港在縣南二里,通洞庭,為泊舟處。

秦皇井,《風土記》云:「洞庭之岸有二石井,相去數百步, 俗號秦皇井。」

金沙洲在洞庭湖中。

平江縣汨水,一曰水一曰吳昌水,即今縣南江也。 《水經》云:「汨水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經吳昌縣,又西 經汨羅戍,西南與羅水合,經磊石入洞庭。」

華容縣紫港湖在章華臺側,上通青湖,下接縣港,逶 迤于洞庭,宋謂之「私港。」

沅水會赤沙注洞庭之水,謂之「澧口。」沅水注于洞庭, 謂之「鼎江口。」

澧州澧水,在州南三里。源出武陵充縣西歷山,東流 至石門縣。今渫水合流達澧城,下,會涔、澹二水入洞 庭。

涔水在州北七十里。源出龍潭洞,會澧水入洞庭。 安鄉縣鼎江渡,在縣東北四十里。《岳陽風土記》:「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