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人格》序

《中华民族的人格》序
作者:胡适

  张菊生先生在三年前编了一个小册子,收集了八篇短记载,叙述十来个古代人物的事迹。这些人,“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的是为复仇,归根结果,都做到杀身成仁”。张先生把这小册子题作《中华民族的人格》。张先生说:“只要谨守著我们先民的榜样,保全著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张先生爱国忧国的深心,是我最佩服的。我也相信“榜样”的功效远过于空言。我做小孩子的时候,读朱子的《小学》,最喜欢那些记载古人的嘉言懿行的部分,其中很有一些故事——如汲黯、如陶渊明、如高允、如范文正公、如司马温公、如吕正献公——我到现在(四十五年了)还忘不了。这些古人的风度,不知不觉的,影响了我一生。

  八年前,我病在协和医院里,我的特别护士湖南王伯琨女士是中国女子最早学看护的一个。有一天,王女士对我说,她在一本女子小学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课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的小传,很受感动,就决定到湘雅医院去学看护。短短的一课南丁格尔就定规了一个女人的终身事业,这真是传记文学的大用处了。

  所以我也很赞成张菊生先生用“先民的榜样”做我们的“人格教育”的材料。

  但是我读了张先生的小册子,也有点小小意见,不敢不写出来请他指教。张先生收集的八篇,都是二千一百年前的故事,其中人物大都是封建时代的“食客”、“养士”,其行事大都是报仇雪耻。这个时代过去太久了,少年的读者恐怕不能完全明了这些故事的时代意义。譬如聂政的故事,现代读者就不能不先问问韩相侠累是不是犯了该杀的罪过,也不能不先问问严仲子的仇是不是值得报的。单单一句“士为知己者用”,已经不能叫现代人心服了。又如荆轲的故事,有些现代读者也许要感觉田光、太子丹、荆轲一班人都未免把国家大事看作儿戏一样了;有些读者也许要说,这不过是一篇有力而不近情理的想像小说罢了。

  所以我颇希望张先生在这些古代故事之外,另选一些汉以后的中国模范人物的故事;时代比较近些,使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事迹不限于杀身报仇,要注重一些有风骨、有肩膀,挑得起天下国家重担子的人物。故选荆轲不如选张良,选张良又不如选张释之、汲黯。何以呢?因为荆轲传是小说,留侯世家是历史夹杂著传说,而张释之、汲黯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荆轲是封建时代的“死士”、“刺客”,张良是打倒秦帝国的成功革命家,而张释之、汲黯是统一帝国建设时代的模范人物。张释之、汲黯虽然不曾“杀身成仁”,他们都够得上“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范。中华民族二千多年的统一建国事业所以能有些成就,所以能留下些积极规模,全靠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张释之、汲黯做台柱子。这里面很少聂政、荆轲的贡献。

  如果张先生觉得我这个小意见值得考虑,我很想开一个名单做他的新书的第一次拟目。海外没有多少线装书可以帮助记忆力,但我想,下面开的这些人,大多数总可以得张先生的同意罢?

  汉:张释之、汲黯

  后汉:光武皇帝、邓禹、马援

  三国:诸葛亮

  晋:杜预、陶侃

  唐:太宗文皇帝、魏征、杜甫、陆贽

  宋: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

  明:刘基、方孝孺、王守仁、张居正

  清:顾炎武、颜元、曾国藩

  这二十多人,包括那“杀身成仁”的岳飞、文天祥在内,都是积极的,有斤两的大人物;都有很可爱,很可敬的风度;都可以做为中华民族的榜样人物。

  胡适 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十八日于华盛顿

  (收入博安明:《一篇从未发表过的遗稿》,载1987年3月1日台北《传记文学》第50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