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䨓渊集
卷之十五
作者:南有容
1783年
卷十六

上亲庭

编辑

秋气过寒。伏未审调摄体候。近复何如。仰慕仰慕。昭叔来。伏闻近者续览涑水通鉴。日过数编。或至夜分不就寝。固不胜庄诵。而但恐有妨于眼患。伏望稍加节省如何。尝取通鉴唐纪与纲目参看。看朱门增删折中处。甚有权衡最好看。欲从头细检。而事钜未易始之。当俟秋高气清。费数月功耳。寒泉碑志文字未曾看。再昨闵叔见过。仍出示忠文公神道碑文。寒泉所撰也。忠文事业既多。难于叙次。而寒泉编录甚详。煞有条理。其行文亦雅洁可喜。尝见其䟽箚序记文字。殊少朴茂之气。碑志却不然。其言之必可传信于后无疑也。先墓文字。既得其诺。且幸所住密迩。往复有便。此时不可失矣。事故未可知。此丈久有东峡之计。若复因循。恐遂蹉跎无成。伏想已留意。而亦宜及早图之也。此间极弟辈以子来此后。尚无外廊。不得频相接讲劘文字之故。相与谋立小屋数间于漆园下。新院族老亦伐园木相助。功几讫矣。子之留此。本非久计。此事固非不得已。而乡人此意甚好。亦庶几赖此有群居相长之益。差可幸耳。不备达。

上亲庭

编辑

乡校重修记文。曩见校儒之请甚勤。似不可终孤其意矣。且念本府学校之政。比他邑尤卤莽。此固君子所宜闷叹。而向得静观,农岩数公为府伯。而犹不能一振作之。岂俗之难化耶。抑教之未至耶。古之立学。必详选博雅有道之士为之长。以畀教导之任。而或自朝廷差遣。或自州府辟举。如王荆公为鄞令时。请杜醇先生入学者是也。国朝则州学不置教官。所在士民以守宰为师。凡所以养育训迪之责悉委之。守宰以为任。岂文簿期会之为务而已哉。伏闻近者颇以经学勖砺人士。而其中亦不无稍自淬砺者。则其不可以俗之难化。废而不为也明矣。惟当以教之未至为己忧。用不倦之意。须遅久之功。然后学校之政。乃可复也。今因学宇重新。宜晓谕诸生以舍旧谋新之义。而文字尤当恳恻叮咛。以期感发其心。不审果已留意否。养士之事。必自修学校始。修学校之礼。宜自养老始。古人所称八十九十者。授几于明伦堂下。躬执爵而酬之者。礼之大节也。其他琐文。亦合考古制量时宜而杂就之。以便用耳。今玆所达。恐涉迂远。然有学而无教。有弟子而无师。使有志者怠。不肖者狃。此自昔仁人所深哀也。今有可为之会而不之为。为可惜。是以忘其猥杂而缕陈焉。不备谨达。

答伯氏

编辑

承围碁观画。此虽外物。亦助闲中佳趣。甚善甚善。二纸领之。但不工此艺。猱子麝香。又不识其何状。可臆为之乎。不如且听吴道子一扫也。云鸟春潮。意象高旷。吴生计不能好为之。须自作耳。初晴愿早枉步。一就蔷薇花下对话。无他客。惟麹君。不宣。

上伯氏

编辑

垂示稽古录裒集事。若及此闲暇。整顿成秩。岂不好事。每患意广事随以钜。未易了当。今欲以纲目一书为主。以卒业得速为期。庶其可乎。威烈王以上。亦尝兼采左氏传国语及仁山前编。已有综緖。宋事当以自警编名臣录等书。参互增删。恐不多费力也。濂洛言行。当专取渊源录等书。节纂以入。而此亦略有纲纪。但所录过十编。恐不简否。容更商量。纲目。皆已采辑付签。先以十数卷呈纳。幸详为照勘也。苟有一善。虽末后失节人亦采。独䆠者则吕强张承业之贤。其言行略不采。盖其职在给使令充洒扫而已。初不当与人国家事。才与人国家事。已为犯分。虽有善不足为善也。烈女事。当别为裒录成一书否。自古国家。治日恒少。乱日恒多。权诈之谋。争夺之事。纷然杂出。使人胸中闹扰。宁欲弃置不省。而又念板荡之际。常多贞臣烈士。名节可观。恐或遗失。略与看检。而甚不入神也。隋炀恭间五代石晋纪。尤生厌怠。虑多踈漏。切须仔细看检也。少晩欲趍拜。雨意甚麤。初霏已集。天欲要余静坐耶。违天不祥。且止耳。

上伯氏

编辑

秋序将穷。伏惟处困益亨。起居清胜。区区瞻仰。弟亦侍过平善。前后四度书。寄在各处便人。若不入洪乔手。计十日中续续彻览也。税驾有日矣。契活凡百。略有综緖。不至太濩落否。读书之事。亦从容留神如初计否。执事读书。其术异于昔者。只应优游涵泳。务识义理在处。不复为寻摘章句。取给科举之计。如此滋味方多。得力方深矣。且惟古人养得许大识量。建得许大事业者。莫不于书籍上做得来。执事今日担负不为不重。人百己千。犹惧不副期望之意。加勉加勉。弟懒退日甚。离群索居。兼失策励之益。顾依旧阿蒙耳。尝欲秋冬读书。春夏著文。为十年之䂓。庶几充吾操性。又不勇于进取。于科举荣进之事。分数差轻。近益泊然。此于吾事。已占八九分地步。差自强耳。聚散有时。不须强求合幷。惟愿益勉学业。既以自谋。推其馀。俾他日熏陶。免为小人之归。不胜至望也。近日且读论语否。欲得或问参看。后人当呈去也。礼重佳否。烦为致意也。千万加爱。

上伯氏

编辑

前后二书幷承见。敬悉谕意。科举当世之所重。何敢独自怠忽。然初以得失委命而进。故自能不动于怀。及其见屈。亦不复介介也。岂欧公所称孟子之勇耶。适见其踈懦。不敢于进步也。窃闻辞受之际。界限太严。固宜也。然千里羇旅。岂当专拒人情。窃谓仪多于物。情过乎文者。受之不伤廉也。如何。想处之各得其宜。试复咨布。

上伯氏

编辑

日者偶出。有使未有书。开缄之际。想致惊怪也。然非有病故而然也。一番雪后。寒事愈促。不审旅中气候如何。前书中多说契活无缺居处甚适状。虽知过为好言。以宽此间忧念。而其随遇理遣。无甚苦恼。则大抵可知矣。良用慰仰。弟侍奉平善。儿少亦自健食。时以书史提诲。不至浪游耳。日昨李仁普进士。倡多士投一䟽。争四忠及老彭事。而特旨配绝岛。家甚贫地极远恶。不饥死则瘴死。可悲也。䟽本䟽录幷书上。弟则一出偾事之后。区区自画。不欲复干䟽事。屡以此意。书及于䟽厅主事之人。而云章,仲亮辈全不见谅。至以前日通纸。依㨾署名。用彻宸览。惶蹙不安甚矣。岂意大家人作事浇薄至此也。可慨也。近日读论语何篇。能专静得力否。道岬去旅舍几里。或已一再往游否。碧磵亭东浮屠,九井峯孤山庵。见农岩集中。读其诗。可知月出之胜。不知居僧故老尚有能言之者否。四诗倂书去。以备游山时观览。而九井诗味其意。似有故实。访诸山僧则必有能言之者矣。东坡谪惠州。多住定惠院。盖块居一室。非忘怀排闷之道。时或出游名胜。舒畅幽郁。或寄栖庵寺。为过寒看字之计。恐非法外事也。如何如何。礼重学何书。颇亦长进否。玆有答李令许。亦有问其未晓处。幸为说与也。

上外舅大司寇兪公命弘

编辑

所辞未获命。又移长司寇。职事乃益剧矣。不审去就何居。似闻近日有李范事。自灵光上谳本曹。既久未决。转生藤葛。而按狱大夫皆不过一再问囚。一再阅簿。而曰此大狱。须重慎。不宜造次。诿此因循。更数三公不得理。以至执事。执事而又不理。其当死者虽可幸。而其当生者甚可冤也。范事本末虗实。不敢与知。闻之舆人。范以认婢产为己子为罪。而其弟若贱子。实发其事。终始作证。果如此。不待问囚阅簿。而此狱可一言判也。认婢产为己子。实败伦当罪。然未若暴扬父兄阴事。相对为证之为败伦当罪也。今按狱者。惟范事究核是急。则幸其为证者近出一家。庶几得其虗实。而不欲明其证父兄之罪。揜护大慝。滋长奸情。忽其重且大者。而先其轻且细者。宜其狱之可疑而不可理也。且所以究核范事者。岂非欲正人父子之伦乎。而乃反教子证父。左诱右胁。使人父子坐公庭相辨质。无复有天理民彛。只此一举。亡人国家而有馀。而曰欲正人父子之伦。而不得已为此也。殊不晓所谓父子之伦。未正乎彼。而先斁于此。斁于此而彼卒不可正也。岂不谬甚。愚意不如姑置范事。先正箴,机证其父兄之罪。徇市而斩之。揭竿而示之。使国人昭然知圣王明伦正俗之治。然后范事乃可论也。且国家何惜乎有机。假使范事实。机亦不免证父之刑。其诬也。机当伏诬父之律。是机诬亦诛实亦诛。然必于范事未决之前而正其罪。乃为不失刑。少缓则失刑。犹不杀也。何者。范事未决而诛机则所急在明伦。而狱事虗实。在所不问。而其严足以惩恶。范事已决而诛之。则所重在验狱。而彛伦之斁绝。乃为所缓。而其刑不足以服机。其义似微。关系甚钜。不可不察也。且箴恶得与机异刑哉。机之证父。箴实激之使然。狱之既成。又出力相应。必欲陷兄于死地。天下之恶。无甚于箴。且其言之非诬。何可知也。范虽无子。箴则有子。何不取以为嗣。机亦范之所爱。取以承重。不犹愈于婢产乎。何苦必认婢产为己子而后为快。人情似不如此。或缘范年老屡失子。家赀富厚。箴冀取己子为后。机亦阴冀承重。交相觊觎。及范生子稍长。则积成猜狠。因以诬构黯昧。欲乱其伦而图其财。凶人蔑恩。容或有是。不然奚待养子十年之久。而始发其事也。甚可惑也。然此皆不暇辨。惟执事赫然一出。亟循贾令回车北城之意。毋令罪人淹息覆载之间。则执事之功。实在伦常。而永为治狱者法矣。勘狱蔽律则有司存。非人人辄与议。窃谓此贼人人得以治之。敢布其见。执事以为如何也。

答陶庵李公

编辑

垂惠慰存。感戢何已。曩以家亲书。敢有哀诔之托。已蒙关照否。妇人之有诔。固非弗获已者。而若其颇有贤行而不幸早死。则必藉当世君子之言。以哀之褒之。为幽明之荣者。古亦有之矣。顾亡人虽不足以及古贤妇。亦父母之所谓善事我者。且其媚上惠下。安义固穷。实有谨终如始。至死不敢怠者。是以居内外亲党之间。生而得其驩。沕而得其哀。若此者。其可记而不可泯者也。又幸而当世而遇执事。而不得一言之重。以先丧车。其于送死之礼。毋乃有阙焉。是以敢有请。伏乞垂听。

上陶庵

编辑

日蒙教谕。汔不敢忘。伏惟道体增重。所著杂文。极知其固陋不足上尘清览。而亦惧夫离真失正。大悖于斯道。而不一经先生长者鉴正。其卒迷而莫悟。患甚于护疾而忌药。窃自闷焉。谨以近录五十馀篇进呈。若蒙垂览而继有以开导之。幸甚幸甚。敢有所恳。伏俟进退。

上陶庵

编辑

前冬伏蒙赐书。闷其愚惑。辄欲引以进之君子之道。而告之以仁义礼乐之实。庄诵再三。有以见大君子诱人之盛意。而不敏之得此。其幸尤如何也。向者愚不自量。见世俗所为时文者而甚病之。窃有意于古人之文。而用力乎其间。亦已久矣。惟其所激者在彼。故其所求者。一切循外。惟异之是好。近自惟天下之物。莫不有是理而有是事。夫日月之行。草木之华。鸟之能飞。鱼鳖之能游。自外观之。岂不大可异哉。而若究其所以然之故。而各自有不得不然之理。则此特常耳。曷足异哉。苟无是理。其可异者。亦妖怪不祥之事而已。因以求诸六经群圣贤之书。乃见言之所以发与其所以止。果皆有不得已者存焉。而以至无言处。莫非至理之所寓。然后知圣贤之言。言其尊具之理而已。虽彖象之奇。其中只平实耳。于是瞿然以惊。取他日所为文观之。益不自喜。往往出以示人。而多与而少不可。则愈自闷焉。辄敢渎冒威尊。求质于下执事。执事之言。何使吾心乐也。小雅曰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大雅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平生自谓不苟慕执事。乃今益信执事之爱人者。不以姑息而以德也。亟当躬造门侧。以致感激之私。而庄寓已撤。早晩不可期。姑奉书以谢。古人之得先辈明训。以能深绎而竗契。有一言而喩者。有待再三言而后喩者。钝颖不齐也。若不敏者。虽执事之言之明。不再三不喩也。此其所大惧也。伏愿益赐提诲。以卒嘉惠焉。

上致仕李尚书秉常

编辑

伏审蒙恩致事。止足之风。朝绅皆耸。敢以东坡启语中。虽外为国家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者。为执事颂焉。亭韵承教赓和。盖久矣。属值御者淹外。无以自达。今始录上。而终篇多带少歇意。自今大休后观之。或似迳庭否。第伏想尊丈身虽告老。其系心王室。自不得与忘世者比。则谓之少歇。亦恐未为失题。未知如何。

答元辅金公在鲁

编辑

金公谥法。昨于公堂。已承谕而亦略罄浅见矣。前贤道德造诣。非后学所可轻议。而若金公试以前辈定论观之。其处死之义终未安。栗谷则至不撰墓文。窃窥其微意。盖不与静庵诸贤同科而论也。且以冲庵之一德无瑕。而易名之文。犹不得与静庵比。今若以冲庵所不能得。而强归之金公。以比于静庵。则毋乃偏重不平乎。浅见果如此有所奉对矣。抑又思之。道学之湮废。名节之渝靡久矣。以今日而观当时诸贤。不翅若三代上人。邈乎其不可攀矣。虽其临死仓卒之际。或未尽正终之义。槩其平生要之。与静庵诸贤。生而同志。死而同传。则到今数百年之后。乃惜数字寂寥之谥。不令与诸贤同归。亦觉有戚戚于中者。玆又承教谆复恳恻。其为开发愚迷多矣。当于太常合坐时。更入商量而处之耳。

上兪相国拓基

编辑

日者猥荷手书俯存。兼惠先祖墓文。此先人病中屡顾而谆谆者。而乃今拜赐于孤露之馀。展卷欲读。不觉血涕霑纸。已将原本敬陈于家庙讫。乃复翻阅数过。繁简折中。质文备体。凡厥在家孝谨。居位靖恭。德言之实。槩举其大者。庶几征信于来世。而惟小子亦将借手而见先人地下。幽明之感。曷可具述。第其中二三段。有更容禀覆者。敢以咨布焉。其在馆职也。有内旨入漆椒。先祖常陈箚切谏。其曰圣旨岂容不由政院。该司岂容私供御用。即此一事。足为万世弊源。臣之深忧。岂漆椒小费之谓哉。此等语。恐在存录。而今删略。儒臣之论时相被罪也。先祖盛言威怒之过中。扶抑之失平。亟请收还成命。而今去收还一段为失实。此似偶遗照检也。铭语首言肃考改纪俊乂登崇。又继之以朝论内溃。党议交讧。窃疑登崇者果皆俊乂。朝论安得内溃。党议安得交讧。盖其时众贤可谓汇征矣。而惟大臣之断国论者。不能厌伏士大夫心。故甲乙之论起而朝著不协矣。恐未可一归之党议而目之谓交讧也。玆实一时士类言议大关。书法恐宜别白。而窃观上下属辞。少欠明畅。浅见所及。不敢不尽。以俟进退。不审匀旨以为如何。幸蒙颔可者。随即略与釐润。俾卒大惠。区区至望。顷被书日。会以试事趍召。不遑拜复。旋以试士。奔走累十日。汔玆未有回敬。惶悚惶悚。月初以省墓得暇。盖将迤谒门屏。而适闻国家有事。颠倒入城。瞻望仙庄。实劳倾慕。秋季乍寒。伏惟比间。匀候动止康福。早晩当躬承警欬。不宣再拜。

与高阳太守

编辑

内自朝廷。外至州县。牧民之职。莫不操刑赏之柄以治人。然赏之所劝。不过一人而已。刑之所惩。亦不过一人而已。则治道固不能大行矣。假使赏一人而千百人劝。刑一人而千百人惩。千百人之外。刑赏之所不及。则治道亦不可谓大行矣。是以君子之治民也。必兴起其善心。而遏绝其邪心。使民不赏而劝。不刑而惩。故列五祀以褒有功。又举忠臣义士而庙享之。以显有德。此非独崇报前人。乃所以歆动天下之心。而劝于善也。然人之兴起于忠义之事者。其为效尤大。何者。人之智能不齐。功不可勉以能。其根于秉彛者。未始有异。故见忠义之事。虽甚顽无识。莫不油然好之。思所以企及焉。此其效尤大也。国家尤重忠义之祀。或庙于其所生所籍。或于其所家所墓所游宦之地。或特祀或附享。其祀之在国中者。不可胜记。高阳去王京不远。士大夫丘墓之托多在治内。其庙焉而俎豆之者凡几所。先儒秋江南公亦墓于高阳。而其子孙于今无显者。不知故老有能相传而识之者否。公之气节奕奕著于世者。惟上成王请复昭陵一事。而卒以是受祸于没后。则家人尽取其文集投诸火。其见存于人间者无几。及公之外孙忠穆公兪泓收拾灰烬之馀。定为诗文若干篇。而公之事稍稍见于世。然人但知公有卓迈之气刚毅之节。而不知其学问之深也。盖公于占毕则师焉。金寒暄,郑一蠧,安子挺,金悦卿则友焉。而占毕于门人尤重公。传曰不知其人。观其师友。观公之师与友者如此。公之学可知矣。夫以公之学问气节之如此。而犹不得数畒之宫。以妥其灵。则玆其为国家之阙典大矣。而又岂非高阳士大夫之耻乎。又岂非守土之吏之责乎。仆曾祖文宪公奉使南蛮时。蛮人以书问曰贵国先儒南秋江所著鬼神论。流播于我邦。公岂其苗裔耶。夫秋江一布衣也。而蛮貊之人。犹能诵其文而高其人。而我国之人乃不能如蛮貊之人之好贤也。岂不亦耻哉。仆知大夫尚德崇义。不与俗吏之文书期会者比。敢以此言进。谓大夫之必乐听也。如其乐之。愿亟图之。以修国家之阙典。又以塞前后守土之吏之责。而洗高阳士大夫之耻。毋为蛮貊人之所笑。幸甚幸甚。

答济州御史沈兄圣希

编辑

御史执事国家再罹侵康。玆岁又甚于前年。主上忧闷。既命所在州县赈之。又发三御史监焉。谓济人去王化愈远。而拊循之愈难。愈重其选。而大夫实膺是命。仆闻是命也。始喜朝廷之能得人而任之。而又忧大夫之何以胜是任也。至拜十二月二十七日到衿州惠书。则有以知大夫之必不辱君命而又以为喜也。诗云𬳽𬳽征夫。每怀靡及。又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诹。上以耳目之不与远民接也而命使臣。使臣以智虑之有不周也而诹于众。推是道以及之济人。上之德其有不宣。而下之情其有不达者乎。第恐踈迂无以答其勤。先王之保民也。备之于豫。而不救之于既。故言备灾。不言救灾。先王知天灾之代有也。力民于南畒。三年耕。必有一年之畜。敛之也有节。散之也以时。故虽卒有天灾。国无捐瘠。备先具也。周礼大司徒以荒政十二聚万民。其曰散财。谓发内府之已藏也。其曰薄征。谓蠲民租之未轮也。一发一蠲。而国用不为之不足。备先具也。后世不然。匮民以自养也。不知为备。一遇凶年。民且狼顾。死亡流离。相属于道路。然后方议赈贷之事。而府库之财竭矣。不足以周之。则又发州县之实以就民。此又不给则劝富户之粜以继之。然东补而西缺。徒费而少惠。上下俱穷。终不济事。故曰救荒无善政。今大夫之行也。入取圣旨。出询卿士。其果有深犹远图。为百姓长计也欤。则不敢知。姑以愚虑度之。请之庙堂无可发。责之本州无可应。劝之富民无可分。三者无一可。则其势将舟贷海旁之粟共若干斛。或以干粮。或以糜粥。按簿册进饥民而哺之。若干巡而止。此则一监官事耳。非上之命使臣也。而大夫亦何以塞其责哉。无已则其唯忠恕乎。何谓忠。尽己焉而已。何谓恕。推己焉而已。济人固朝暮望王人之来救己也。闻大夫之入其境也。则必拥马足而先后焉。当是时。大夫所不以吾君之心为心。而其力之所及。而有不尽焉者。虽三日人饷一斛。济人固不德也。所能以济人之心为心。而其力之无不尽。而其势之有不及焉者。虽九日人给二升。济人固不怨也。惟大夫忠以体上。恕以绥下。使吾心无愧。而民情有恃。尽免赋役之在民者。使其得专于糊口之虑。而无追呼迫切之患。悉去邻族诛求之令。使存者得保其室家。而死者安于沟壑。夫劳民犹困鱼。戒在静而勿扰。使自求生路。与其与之斗粟。以延一朝之命。而囚系棰楚之苦自若也。孰如以其所当与。赎其所当受。而使之忍饥安步。取快于须臾也。向因往来圻甸。见夫妇挈婴儿而走者问之。广州之民。流而之杨州也。则语之曰杨之粜。犹广之粜也。何为舍吾州而之他。女广人也。杨人不女周也。其人泣曰吾州赋役重。吾受粜于官。匍匐而归。吏已踵门叫怒。而顾无以应之。则为酒食以说之。吏朝至暮去。而吾之囊中已空矣。吾之饥自若也。而吏之求无已时。吾宁饥死于道隅。诚不忍吾州之吏。繇是推之。人情不甚相远。济人之所欲。亦可知矣。维大夫知之必从。从之必亟。亦必先乎鳏寡孤独。使实惠下究。然后降其威尊。出入于里闾之间。劝诱农人。复修其𤱶畒。或假之牛具种子。为嗣岁之计。济人僻处海外。霑被国恩。恒少于内邑。故其感之也最易。入之也最深。仁声所及。自相传告。不待家至户谕。而举有作兴之气矣。大夫之所施措。至此而易为功矣。毕使而归也。又必以闾巷道路之所闻睹生民困悴之状。涕泣反复于上前。以固其恻隐之萌。而继之以成周之世。文武成王之为君。周公之为臣。而相与戮力为制产保民之道。如上所言者。未荒也而必备之。方荒也而必救之。已荒也而必养之。如此国固而民不惊。虽长治而无危可也。此之不图。一切为弥缝苟且之政。虽幸今年无事。假使来年而又饥则国胡以振之。三年饥而国无备。其民不变者。惟至德之世为能及此。大夫能保其如是乎。仆甚忧之。藉曰不至如仆所忧。其危则已甚矣。大夫其亦忧仆之忧也。此外又有大可寒心者。自古国家之患。何尝不起于盗贼。而盗贼必因于饥馑。饥馑之极。人心易动。自四年湖岭之难。国家之德威不举。民不知义。而乱之所繇起。顺逆之所以分。上之人未尝昌言而诰之。下之人未尝昭然而晓之也。而薮泽之中。安知无幸灾乐祸之徒。阴煽愚民。利诱威胁。以伺其一发者乎。今若逆其未状。而制之太严则不可。必也渐以德怀。革其心散其谋而已。维大夫于沿路劳集之际。往往对乡里父老。深陈列圣以来生养万民之德与圣上所以劬劳四方之意。而谆谆然可听也。使柔善慕仁而乐化。刚戾畏义而安命。而搜访修行茂才之士为一乡望者。荐之朝廷以褒劝焉。此又大夫之职。而尤当世之所不可缓也。大夫其察焉。

答石西老人

编辑

辱教曰愿得子渔父辞一曲。以佐吾渔钓之乐。不佞贱也。诗未有声也。乌敢以下里之唱。俾吾子歌也。不敢闻命。然窃有诵于古人之诗。为吾子进焉。逸民陈洄居竹溪之上。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腰短箫扬小舫。容与乎水中。箫声若龙鸣深泓。箫已叩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鸥起兮冲素波。今吾子老白首矣。又善吹笛。虽使不佞歌吾子。何以加此。吾子试歌之。将与洄也同归。

与吴伯玉

编辑

拔身扰攘中来。企足明窗下。卧看得一卷书。颇觉意味优长。回思日间纷纷。聊复发一大笑也。人心不如我心。做时不如说时。紫阳不云乎。拙措大小事业。尚患如此。终无成功。徒见狼狈。如古人做大事。任世道君民之责。而运天下于掌上者。是何许力量。吾辈今日。正使聚精会神。倂心一力。尚恐做一事不得。若复有毫发疑阻之心萌乎其间。当复何望。吾已为子章言之。愿以此意。致诸华伯也。临事意见不合。遂至争难者。古亦有之矣。皆欲便于事而已。初无意于争也。至于争。其所不幸也。苟欲立己而屈人。不恤其佗。而生事于无事。起争于不争。角胜而后已者。非所谓吉士也。如有君子者。羞与之争矣。二君岂为是哉。重以此言告之。华伯必以余为忠。不宣。

答吴伯玉

编辑

词曲终近艶语。壮夫不为可也。欧苏诸公平生喜为之。谓之诗馀。又何也。东人不解调律。又其辞多见春词稗语。被之妓乐娼歌。则其浅且陋已甚矣。废而不为可也。夫人以文章自好。固求其美。则其流渐入于轻佻浮薄。文章之中。惟诗益荡人。诗之中词又甚。此秦少游之见罪于伊川者也。然则虽辨其调律。弃而不为可也。

与吴伯玉

编辑

日者晤言从容。可喜也。伏惟学履益休。弟寒疾尚苦。见今拥被深卧。南野就暖之计。虽未知淹速。要亦在未甚寒前。其间庶获一拜耳。亡兄遗草。已尽收拾。当俟文稿洗补讫。一时呈览也。亡兄曾与足下论古诗源流事。不佞颇与闻矣。吾兄已殁。其平生志业之大且远而未就者。今不可追也。至若文章删述之事。又其小者耳。其成与其不成。固无足轻重九原。然既尝有成䂓定例。而因其人之不幸。遂亦泯没而止。则岂不重可哀乎。不佞不习于诗家。虽欲续成其意。譬如大匠构大屋。未半忽然起去。拙匠在傍。茫然不知所为。此事亦须藉力于足下矣。宜叔亦当助之。昨日偶看欧公集。至六一自传。喜其文章之美。而厌其所嗜者太多也。有书一万卷。置酒一壶。真足以一觞一咏。怡然而自乐。小可以齐视得丧。忘怀荣辱。大可以外形骸一死生。又安用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为哉。欧公于物。其留情者若此之多。宜其宜去而不能去也。已与宜叔。说此一笑。因以名吾堂曰三一。吾之所嗜者既若是简焉。则其为乐。岂不专乎。因书及此。欲乞一篇记文。以发其趣耳。亦须图之。不宣拜。

与吴伯玉

编辑

甚热。伏惟起居冲裕。遗草更入照勘否。白签所询。于盛意如何。幸赐条示。足下近看读何书。理会何事。曩者从吾伯氏。得与足下游。足下与伯氏。气味议论。殆若一人。吾之于足下。其同者十七八而异者二三。而其异者虽伯氏亦未尝不为足下忧。但不至如吾甚矣。足下居富贵而有勤学乐善之实。夫能勤学乐善。故士大夫乐与之为友而求益焉。不以富贵嫌焉。惟其居富贵。故人或望门投迹。冀以霑丐酒食。或夤缘托交。觊幸他日禄利。若此者。足下哀而恤之。容而接之可也。且足下有诗声。喜与人相酬和。则又有轻薄挟小才沾沾以自好者。间于足下之座。若此者。足下徐而詧之可也。足下为人。踈旷简易。长于能容人而短于能知人。夫有容人之量而无知人之明者。鲜不以人败。故传曰汎爱众而亲仁。不能亲仁而徒欲汎爱而已。则贤者日益踈。而不肖者反见亲矣。栗谷先生胸怀洒落。物与我无隔。对人言。不择贤佞。悃愊毕见。故为君子所服。而亦为小人所欺。此在栗谷。无损于大德。而自其下。未必不为害也。况足下之贤。不及栗谷。今之时。又降于栗谷之世。而足下日与彼不肖者处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无不可为之时。吾不敢信也。吾伯氏尝论孔文举。虽不遇曹公。终亦不免矣。座客常满。未必皆佳士。樽酒不空。未必皆好筵。以此而行乎衰世。难乎免矣。吾常喜其言之有味也。为足下诵之。足下其察焉。仆近因妻儿相继病。出生入死者浃月。乡人或劝稍事医药。然足下试观今世。孰不读书经一部。有能以伊,傅,周,召治国之术治国者欤。贤士大夫犹如此。况可以轩歧活人之法。望乎闾巷竖子而委其命乎。故医与药。皆吾所不急。性又懒。留此一年有馀。尚不一出门过从里闾。有来访者。亦不复相谢。日与人踈。山居益岑寂。小池东有老槐树。其大十围。值无聊甚。翩仙就其下。披襟受清风。殊快人意。足下看吾道。其何如也。不宣。

答吴伯玉

编辑

畴昔之游乐乎。弟已与紫霞友人箫人白时涵期。将以一洞箫邀兄于白云绝顶矣。伻来获书。谓将信宿以归。又闻来人言。尊驾或已在路。一脚未出门。而兴寄已索然矣。华山固多幽胜。何遽归也。然赤叶黄花。何必华山。幸兄遄归。候我于道峯水洛之间也。

答吴伯玉

编辑

多少辞意。执书慨叹。只恨兄遭时之不幸也。今之论者。抉摘教文中一二句语。为兄疵累。谬矣。弟意独恨兄初不力争于告庙之论耳。脱不能回天。到后辞撰教文有说。朝廷亦无以强之也。始之不善。后来跋疐。其势然耳。此足叹惜也。常怪王魏公之贤。而不能救天书之惑。卒赞封禅之失。岂有它哉。不过刚不足耳。忠爱有馀而刚不足者。或至于从君。深可戒也。愿兄无以一眚自沮。毋为众口所激。益养刚大之气。要以集万善补一过为心。朋友之望也。方谋往省亲衙。鞍马已戒。忩忩不具。

答李宜叔天辅

编辑

辱书甚慰。春沼有志有才而不幸蚤死。息庵悼惜之甚。故推褒之隆耳。然其才也不高。其志也不大。始之以宋而终之以明。正使假之数年。何能遽雁行谿谷也。恐非立言之意也。足下评伯玉诗比之香山。而伯玉殊不悦云。伯玉岂不足香山耶。殆亦自苦其似。而足下适中其病故耶。虽然伯玉冲澹而务境。香山浓腴而趍事。其实有大不同者矣。特以句法时有相类。而足下勒归之一科。伯玉亦不能自辨耳。选诗之役。固非一朝可办。然不一朝始之。亦何时能办。唐人诗卷帙猥多。最难选。今宜先其难者。窃尝以浅见。有所编辑。而不敢自信。辄欲待二三君子增删而折衷之。玆将目次书去。须以本帙一一照检讫。因及可否之指如何。

与李宜叔

编辑

来谕何令人不乐也。吉凶悔吝之生于动。岂弟之言乎。大易之教也。弟之居常兢惕者在是。故所以奉勉于足下者。亦不敢外是。前书所云金缄玉成。亦此意而已。非专因近事而为是言也。责善弭谤。古者朋友之义。而数而不知止。则虽高明犹有不之察焉。天下交道。信乎其悠悠也。

答李宜叔

编辑

书至审巡宣动止佳胜。实慰瞻勤。第城役浩大。就功不易。恐劳神不少也。弟奉老粗安。日昨论季章补外。略存三司故事。而严旨赐罢。惶恐惶恐。偃仰茅茨。眠食清美。拂去床尘。寻检旧书。还是趣事也。门外风色。虽甚不佳。无如闭户人何也。恐兄忧之过耳。朋友之言事获谴者。络续相望。朝行殆无可顾语者。殊觉伈伈。言事诸君。盖皆新录中人。弟亦颇以此借口。夸耀于景孺。而景孺无辞以答也。好笑好笑。惠新墨光色动人。极好把玩。但不知用时能如看时否也。人遽不多及。

答李领相宜叔

编辑

盛谕备悉。先辈之以三品得荐文衡者。今可数也。非惟人望。必待资历具洽。然后始可拟议别格而无后言。若某令之名闻地望。人皆曰可也。而槐提末席。犹惜一借。乃以三馆峻级。教人吹上。毋乃外为虗声。而实阻其进欤。诚所未解。未经堂下馆职。而直拜副学。如金醒翁者。自有其例。又何靳固如是耶。此又未晓也。至若亚卿二人中一人。论其文学。孰敢居前。而资望尚浅。无可假以为力者。每事如此。良足慨恨。或者之言曰是在荐者之权衡。何藉于资历。是大不然。朝廷用人。最重阶级。文衡虽有一时荐人之权。何敢自坏官方。妄任己见。真若卖权者之为乎。属以圈事败决。不容复起当荐。而假使势有所迫。不得已膺命。一二商量。尽归瓮筭。实无可以借手者。闷叹如何。幸望大监少费匀力。调剂僚席。亟完槐提一事。兼以此书转示吏判。自作弘提一窠。以为二人地如何。顷有知制教抄启之命。其时若无故膺命。堂上三字衔。欲以敬令一人选入。以为升高之一阶。而终亦纬繣此一好事。无怪乎魔业之相随也。不备。

答兪守父受基

编辑

辱示海鸥之喩。何令人飘然作兴也。昨因出猎得奇观。为之捧腹。不惜为故人言之。野雉得一腐鼠。饥鹰下击。黄犬又从而嗅之。雉固非鹰之敌也。去腐鼠而飞。鹰乃非雉之是击。惟鼠之是啄。犬知鼠非其食也。逡巡而退。人亦厌鹰舍雉而嗜鼠。以为非良鹰而逐之。彼雉也何患不得腐鼠哉。且所贵乎鹰者。为其有云霄之气也。为其有搏击之义也。顾乃与雉犬争食焉。将焉用之。世无金眸玉爪奈何。

答兪子成默基

编辑

承教若以仆之道。为微近老氏者。而其攻老氏者又甚盛。仆之近老氏。仆诚不自知。然惟足下之爱我者至。故忧之过耳。敢不拜嘉。若其攻老氏者。恐不足以服老氏之心也。夫外托虗无而阴济其所大欲者。此老氏之所为道。而虗无者。老氏之所乐闻。所大欲者。老氏之所深讳。故世之攻老氏而谓之虗无而已者。皆堕其谲中者也。然则老子之道。不专为虗无也明矣。老子之罪。不专在虗无也决矣。必也先探其所大欲。明以示人。则虗无者固不能孤行而为道也。夫虗无者。岂真虗真无而已哉。至虗以为实。极无以为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架土木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器以虗故有器之用。户以虗故有户之用。天下之物。皆不离于是矣。人惟不知虗无之为用。而固求实有之为利。故忿争幷起。至于相贼。此老氏之所昌言。若乃天下为车。吾为其无。天下为户。吾为其虗。人日出入其虗而不知其用。日运其无而不见其功。及夫车败室颓。则虽轮辐摧折。而吾无伤焉。牖户崩压。而吾无与焉。然天下之为车为户者。未见舍我而能用者。则此老氏之所大欲。而惟讳之密。故以足下之明。犹有未觉耳。今仆乃昌言之。使老氏百世之下。无所逃其情。是果与为其道者类乎。且老氏恶足与为道哉。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君子由道而行。人皆可见也。何密以为也。密而后行者。穿窬之道也。仆甚悲之。故不为也。

答兪子恭肃基

编辑

玆拜惠书。仰审痁候挟暑复苦。不胜惊虑。惟愿善自将卫。何恙不已。弟饮啄自如。忍过亡兄祥事。摧陨之极。不省所喩。一经尚未熟。一命自知其不急。牢狴之厄。太半繇此。然固守初执。亦知无害于分义。而顾此人本非高蹈。一出谢命。使上知其无奇。始可不愧此心。此后去就。自当从吾所欲而有馀地矣。虽复得谴。所不敢恤。鄙见如此。果不至大失否。始欲以书仰询。而事微谓不足烦复。玆承书教。非足下见爱之深。何以及此。尤荷尤荷。至高致云云。以足下辱知之敦。而犹为是言欤。温公岂非足下师乎。何乃忽为此谩语也。好发一笑。去晦进候隋城。而病患未有减。想足下忧郁难胜。来书始在果川道中承见。稽谢至今。可叹也。不宣。

与闵士元遇洙

编辑

亡兄文字。赖岭南伯为之出力。将有入梓之期。若无故卒役。私幸可量。仍念文集不能徒行。必待知言者一言之重。以致其可传之意。然后方为不朽之事。然文章之工与不工。求诸集中可见。不甚以序之者为权。而若乃潜德幽光之不可以文字求者。其发挥之责。专以序之者为重。亡兄平日罕交游。其相从之久而相与之深者。不过如尊兄一二人而已。今于斯文之托。宜有不忍辞者。是以敢有请。幸垂意图之。

与闵士元

编辑

旷阻音问。第勤瞻向。伏惟暮秋霜寒。道体动止神相冲裕。顷闻李校理功甫言。获奉警欬于丹丘书堂。而神气颇清旺云。为之忻慰不已。弟偶得西邑之除。辞陛将有日矣。旋承辅养匪据之命。遂失将母便养之愿。私计谬悠。有不暇言。而此人此任。实为僭猥之甚。反顾惭䩄。无所措躬。日间欲陈章沥恳。期在必解。而若台兄以长德宿望。重莅旧践。似无必辞之义。且元孙夙慧。圣上殊以早谕为念。此意恐不当一向孤负。未知如何。龟筮动静。想有熟量。而玆凭厅吏告行。聊尔仰布愚见。兼候起居。不宣。

与闵士元

编辑

音问旷阻。实劳瞻向。伏惟道体起居履玆清和。益膺康福。元孙夙慧异凡。小学抄解。讲诵垂讫。师傅辅导。此正其几。而自顾陋劣。谬叨重任。月三进接。徒备虗礼。尚何望毫分补益哉。此时缅想高风。倍切于常日也。顷陈一书。请加敦召。而答以留念矣。已经一年。未闻别般招徕之举。殊不胜其闷郁。日昨乃敢提申前请。自小朝才下别谕。而观其辞旨。颇甚勤恳。想望企伫之意。迥出寻常。未知尊兄何以答此。陶庵固尝力辞是职。而伊时元子尚在襁褓。徒有辅养之名。而无辅养之实。其不就亦自一义。今也异乎是。相见则能拜且揖也。与之言。能酬酢其一二也。授以文字。能受而读也。窃谓诱掖熏陶。惟今时为急。过此则亦恐不无扞格之忧矣。宗社亿万年之托。亶在于辅养一着。尊兄虽雅志丘壑。窃想与国休戚之义。不得与忘世者比。岂宜一切退托。全无变动乎。早晩似陈章。若以一入京辇之意为辞。则上可答虗伫之睿眷。下不孤期待之群心。未知如何。龟筮动静。想有定筭。而既有愚见。不敢自匿。幸垂深量焉。日者元孙书赐四大字。故玆附纳于此。亦足见其夙悟天成。而弟则犹以古人所谓心正笔正。放意则荒等语献䂓耳。不宣。

答李士受鼎辅

编辑

续拜手问。慰荷幷至。教事极知外论之如此。盖不待瞻令辈之言矣。第弟意则殊自有十分称停。不容中道变改。是亦性偏难化处。奈何。谥者节其实行之大者而为之者。苟或失实。岂复其人。故相一生事君之节。经国之猷。大抵多出于机数。一抑一扬。或弛或张。罔非笼络一世。弥缝目前之术。而其所谓救时者。实不免病国。乌在其为忠也。数年以来。虽或有扶护善类。收功桑楡之意。如令辈所云者。亦不过随时俯仰。自占便宜而已。岂果出于至诚恻怛之心乎。兄所谓扶护善类者。无显然著见于施措者。徒见揣摩安排之迹而已。实未见其为忠也。且所谓忠者。惟一德终始者。可以当之。设令故相真个善变。终是两截人。乌得谓之忠乎。前辈之以忠为谥者。其人本末。皆昭在人耳目。可考以知也。挽近以来。谥法不严。将此一字。看作应副之具。令辈之以弟为固执。亦狃于习俗耳。虽知诸议之不可咈。亦无如此心之不可负。何也。俄者大卿学士亦以外论来传。且言故相生时。意甚向慕于君。君何太薄于其死后耶。此言可发一笑。戊申讨贼时。故相不无周旋协赞之劳。此不可没。故以应事有功之敏蔽之。如此足矣。谓之忠则不啻过矣。幸入思量。勿见怪也。不见老亲已数日。明日欲早开谥坐。午后出去。幸与黄学士趁门入来如何。

答李文远德弘

编辑

某拜复李君足下。以足下之勤于业也。其进若莫御也。仆睹其退也。未睹其进也。心恒怪之。今奉书云关户谢人事。日读庄子书。胸中如有汪汪然者。欲遂卒业。穷其所至而止。仆于是益喜足下之勤。而亦知其不进者。有繇然焉。天下之理一。而言之者殊。道遂为二为三。而有真焉有伪焉。及其形之于文。则又有实有虗。各以其类见。孟子之文实。辟之如众流之注于海。之其所至而充大焉。庄周之文虗。辟之如浮云之行于天。之其所至而空灭焉。故语其极则黄帝之所听莹也。王倪,啮缺之所未闻也。使足下诵其文求其道。穷其所至则亦坱然无垠。荡然无物耳。然则亦安所穷哉。夫木之生在根。水之生在源。道之生在仁义。今也根之无可据也。何从而知木。源之无可浥也。何从而知水。仁义之不因也。何从而知道哉。其道之不可知也。而惟其言是悦。是足下闻空谷之响。而谓谷有声也。惟人之声之也。空谷之响。初不足为声也。惟足下之道之也。庄周之言。初不足为道也。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君子遵道而行。必志其所止而止焉。今足下志之无适也。且竭力而穷之。往而无所底。则返而已矣。辟如秦汉之君。求神仙于海外。终世遑遑。而卒无遇焉。然其始也。恍惚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既而心倦力疲。则慨然而叹。知其妄也。足下之汪汪于胸中者。亦其始耳。吾恐其后之悔也。且足下之言曰吾观庄子之道。必去其淫声邪色而可。此于君子之道。已过半矣。果能是也。何不以孟子之道。加其上。夫为道而不辨其真伪也。为文而不择其虗实也。虽其业之勤。亦鲜乎进矣。其进者鲜。亦无怪乎退矣。惟足下省焉。

答李文远

编辑

足下早志学。尤喜朱子书。嗜好之笃。类非繇外而得者。示来一帙。益可见立志敦。固有初而有终。甚所歆悦也。序文非仆之任也。徐待纯熟。自为之未晩耳。所论古今文章。亦多可听。但论朱子文则仆窃谓不然也。自昔有道之人。其事不行则其言长。孔子以来。贤人君子之著书以见于后世者。其人不可一二数。其书不可八九计。而其世寖降而其言寖长。至朱子而极矣。当朱子之世。中国沦而夷狄横。人人而丧其仁义之性。则必欲开迪之也。诐辞作而正学微。人人而能诬圣贤之言。则必欲修明之也。以一人而敌千万人之口。其言恶乎不长。训谟之简。非其不欲也。势未可也。今之人。胸中未必有此意也。徒能长其说。而曰朱子文如此。朱子文曷尝如此哉。且读朱子书。而不论其意而论其文。犹观海而不观其大而观其色。去其意而独存其文。曾不如诸子之为文也。离其大而独存其色。曾不如塘水之为色也。亦奚取于是哉。故仆常称读朱子书有术焉。必先读孟子。次读韩子。此三君子者。皆伤时忧道之甚。内存恻怛。而发乎章者。其志同。又其辞气同。故善学孟子者。莫如韩子。而朱子之文。其源出于韩子。读其书者。不可不知其所本也。乃者以专之说。有复于足下。足下疑仆言乎。专者一于是。心不他适之谓也。其道无往而不通。君子之能成其学。与农贾百工术艺之人之能成其业者。未有舍是道而可者也。仆以来书所称引者。而窃迹足下观书之法。博乎云尔。专则未也。仆尝观书。徐讽以引之。以昌其辞。厉精以师之。以致其意。终日而读。不过数十遍而止。犹患口与心不相应。入脱时常多。而数其始终不入脱者。十未四五。是以知读书之难。而益信不专则无成也。足下扬扢古今。广引经史。而辟类或失其当。多见抉裂傅合之病。推其所由然。无乃以汎滥为快。而湛赜之功少有阙乎。承教及此。惟足下之进退焉。

答李文远

编辑

伏节死义之士。未必皆知学问。如六臣三学士。岂皆学问中人乎。今若谓学问之士。乃能伏节死义则可也。若曰伏节死义者。皆知学问则恐未必然。定斋自是刚者。但性偏喜胜。谓之学问则远矣。具得于家庭师友者。多染于偏党所见。从善处入则果于为善。从不善处入则果于为不善。己巳一节。幸从善处入耳。然其不善处。亦不过所见误耳。非如世俗人随波合污之比。盖君子之过耳。

与尹景平心衡

编辑

日蒙临晤。殊幸从容。先丈赠诰谨写呈。臂痰作苦。字㨾更似拙涩。愧悚愧悚。亡子妇安氏旌闾之状。日昨自礼曹覆启以下。恩命之下。荣感曷极。闾额欲得台笔。此何论笔之工拙。而犹欲借手于朋友中如台者书之。亦出于荣贲之情。幸勿孤。又欲得一段文字。用识旌表始末。幷刻以视稚孙。亦愿留意焉。安氏自入吾门至其死。仅十有四年。而事舅姑。爱而不忘。敬居室。婉而能庄。盖十四年之间。其柔谨自持。如始至之日。无一日敢懈。常喜诵古烈女事。必欲效其为者。其死虽不可律以中道。立义皦然。宁舍其生而不忍于负其心。若此者。仁人君子当有取焉。其详在乡党诸公申礼部状中。待原本推还。当写一通以去。以备采录也。

答尹景孺

编辑

示谕为一捧腹。今有二人哄者。志诚乖交诚绝。将割席而坐。望车而避乎。将出入同门。行由一路乎。出入既同门矣。行由既一路矣。是其好恶趍向。自有不期合而合者矣。故其始相离也。朋友或以为忧。而仆以为不足忧。及后复合也。又皆以为怪。而仆以为无可怪。非仆之能先知也。盖闻司马公之言曰。有玆事。必有玆理。无玆理。必无玆事。世人之所怪。由明者视之。皆非可怪之事。此诚君子远览之言也。足下试思之。不其然乎。烟波一叶。仆无此梦久矣。来示何其起余也。且欲借舟中方寸地。与共容与。厚意良荷。但恐舍岸登筏。一遇横风。飘浮入槐安国中奈何。愿足下且停櫂焉可也。

答赵锡汝龟命

编辑

辱托以集序。足下之年。未可量也。且待五十六十而为之。恐未晩也。尝见静谛文字。尽有佳处。但恨许多言语。一不及道之大原。其佳处亦止于足下之妙境。自言自娱则可耳。后生好之。习为高妙悦人之语。则毋乃反害于大道乎。知道之士。毋乃以是而窥足下之浅深乎。仆为是惧焉。足下集中。必去此一编文字。仆之序语。乃可得也。如何如何。